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行业热点

在大众的普遍观念中,血液黏稠似乎是老年人才会面临的健康困扰。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这一状况正悄然在年轻人群体中蔓延。在医学临床领域,血液黏稠绝非可以轻视的小问题。它如同河流中不断堆积的泥沙,会逐渐阻碍水流的顺畅,在人体内则会干扰正常的血液循环,进而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 值得关注的是,当血液黏稠时,身体在睡眠过程中会发出一些隐秘的信号,提醒我们关注这一潜在的健康危机。如果在睡觉时出现以下 4 种表现,很可能意味着体内血液已经变得黏稠。 晨起头晕,意识混沌 经过一夜的休整,正常情况下,早晨起床后人们应感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但倘若经常在清晨醒来时,感到头晕目眩、昏沉乏力,仿佛脑袋被一层厚重的“迷雾”所笼罩,这可能就是血液黏稠发出的预警信号。 在夜间睡眠时,人体的血液循环速度会自然减缓。当血液黏稠度过高时,大脑的血液供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供血不足,进而干扰大脑的正常功能。随着白天的活动增加,血液循环逐渐加快,这种头晕的感觉可能会在上午慢慢减轻。但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就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血液检查。 午饭后困意难挡 多数人在吃完午饭后会感到些许困倦,不过稍作休息后便能恢复精神。然而,对于血液黏稠的人来说,午饭后会陷入一种难以抗拒的困倦状态,这种困意会严重影响下午的工作和生活效率。 这是因为进食后,身体的消化系统开始忙碌工作,大量血液会集中流向胃肠道,以协助消化过程。此时,如果血液黏稠,其他部位的血液供应就会相对不足,而大脑由于缺血缺氧,困倦感就会格外强烈,让人难以自控。 夜间手脚不适,麻木冰凉 手脚作为人体血液循环的末端部位,对血液供应的变化极为敏感。晚上睡觉时,如果频繁出现手脚麻木的症状,感觉像有无数蚂蚁在皮肤上爬行,或者手脚始终冰凉,即便盖上厚厚的被子也难以暖和起来,这很可能是血液黏稠在捣鬼。 血液黏稠会导致血流速度减慢,难以顺利抵达四肢末端。当神经和肌肉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时,就会出现麻木、冰凉的感觉。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这种症状往往会更加明显。 呼吸急促,睡眠中憋醒 睡眠时出现呼吸急促,甚至被憋醒的情况,人们通常会首先联想到呼吸系统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也可能与血液黏稠密切相关。血液黏稠会影响心脏的血液灌注,加重心脏的负担,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为了给身体提供足够的氧气,呼吸系统会不自觉地加快呼吸频率。当情况严重时,就会在睡眠中突然憋醒。如果同时还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那么必须立即就医,全面检查心血管和血液状况。 血液黏稠与我们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长期维持高油高糖的饮食结构、缺乏适量的运动、频繁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导致血液中的脂质、糖分等成分大量增加,从而使血液变得黏稠。 因此,如果睡觉时出现上述这些表现,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只有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有效预防因血液黏稠引发的严重健康问题,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筑牢坚实的防线。...

近期,在广东佛山地区发生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广泛关注。目前,广州、中山等地也出现了相关病例。根据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中的“湿热疫”,病因为虫咬疫毒,核心病机为湿毒蕴热。 采用中医药的方法辨证施治,结合汤药、针刺、外洗等多种手段,对退热、减轻关节疼痛和减轻皮疹瘙痒均有良好的效果。

三大表现:发热、皮疹、关节痛

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它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随后逐渐在非洲、亚洲、美洲等多个地区扩散。基孔肯雅热虽是非新发疾病,却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构成公共卫生挑战。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路径相对明确,主要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充当传播媒介,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案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患者或者隐性感染者之后,再叮咬未患病者,病毒就开始传播。 无论是成人、儿童还是婴幼儿,都有可能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基孔肯雅热存在一定的潜伏期,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不会立即发病,往往会间隔1至12天才出现症状。 基孔肯雅热其典型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痛。发热多为突起,体温可达39℃,少数人会伴有怕冷的感觉。关节痛的症状尤为突出,起病迅速且疼痛剧烈,多表现为全身游走性、对称性的远端小关节(如指、趾、腕、踝)疼痛,少数情况下膝关节、肩关节等大关节也会受到累及,而且活动会加剧疼痛,关节有剧烈压痛是其显著特点。但关节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发红、发热现象,这一点有助于与其他关节疾病区分。约80%的患者会在发病后2至5天出现皮疹,皮疹类型多样,可为斑疹、丘疹或紫癜,部分患者会有瘙痒感,通常数天后皮疹就会消退。 除了这三大典型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这些症状也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中医药治疗有良方

采用中医药方法辨证施治,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可根据患者当前的症状、舌脉等采用解表、祛湿、清热、通络的方法治疗。 本次‘湿热疫’的病邪特点多表现为既有暑邪的火热迅猛之性,又兼具湿邪的缠绵难愈特点。选方用药时既要注意清暑热,也要避免过于寒凉而妨碍湿邪的祛除。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点是邪气偏爱侵袭关节经络,甚至滞留难清,因此用药时也要针对此特点,加用药力可直达关节经络等病所的药物。 刘诗怡结合临床经验分享了治疗的办法: 首先,针刺治疗是常用的方法。针对急性期高热,可采取耳尖放血或针刺退热的方法,体针可选取局部阿是穴、后溪穴、曲池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八风穴、八邪穴等;针对后期关节疼痛,可取十宣穴、十二井穴以活血化瘀,引邪外出。 此外,外洗疗法也有一定疗效。例如用紫苏叶、蝉蜕、蒲公英、紫草、大浮萍、马齿苋等药材煎水外洗,能减轻皮疹的瘙痒感;用海桐皮、细辛、艾叶、荆芥、吴茱萸、红花、独活、桂枝、续断、当归尾、羌活、防风、冰片、威灵仙等煎水外洗可治疗关节疼痛。 在治疗方面要做好对症处理。对于发热症状,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如果高热不退且难以忍受,在排除禁忌症后,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退热。 大部分基孔肯雅热患者为轻症,一般不会危及生命,经过适当的护理和治疗后可逐渐康复,发热症状一般在1~7天内可退热,皮疹也会在数天内消退。刘诗怡特别提醒,对于婴幼儿、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抑制患者以及晚期妊娠妇女等特殊人群,需要警惕重症风险。

中药香囊可驱蚊防病

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在于做好防控工作。主要包括清积水杂物、灭蚊虫和防叮咬三个方面。 为防叮咬,家中应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蚊子进入室内,并在睡觉时使用蚊帐。外出时,要穿长袖衣裤,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在裸露的皮肤上喷涂有效驱蚊剂。 还可以佩戴中药香囊,其配方通常包含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材,这些气味对蚊虫有一定的驱赶作用。刘诗怡介绍,可用于制作驱蚊香囊的常见中药包括薄荷、艾叶、丁香、白芷、藿香等。 由于伊蚊的活动高峰一般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外出活动时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同时减少在户外草丛或阴暗潮湿等蚊子较多的地方停留。 如果出现了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疑似基孔肯雅热的症状,怀疑自己感染该疾病,应立即到医院的发热门诊或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