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行业热点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预防是促进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2. 公民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护,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健康和不损害他人健康的责任。 3. 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4. 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5. 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6. 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7.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8. 血压、体温、呼吸和心率是人体的四大生命体征。 9.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防控传染病人人有责。 10. 儿童出生后应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成年人也可通过接种疫苗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11. 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2. 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坚持规范治疗,大部分肺结核患者能够治愈。 13. 家养犬、猫应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消毒伤口,并尽早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血清或单克隆抗体)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14. 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多种疾病。 15. 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猎捕、不买卖、不接触、不食用野生动物。 16. 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17. 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18. 关注肺功能,控制慢阻肺危险因素,慢阻肺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19. 积极参加癌症筛查,及早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 20. 预防骨质疏松症,促进骨骼健康。 21. 关爱老年人,预防老年人跌倒,识别老年期痴呆。 22. 关爱青少年和女性生殖健康,选择安全、适宜的避孕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保护生育能力。 23. 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的权利;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如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等),遵守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职业健康损害。 24.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正确选用保健食品。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25. 体重关联多种疾病,要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26. 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不偏食,不挑食。 27. 膳食要清淡,要少盐、少油、少糖,食用合格碘盐。 28. 提倡每天食用奶类、大豆类及其制品,适量食用坚果。 29. 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30. 珍惜食物不浪费,提倡公筷分餐讲卫生。 31. 注意饮水卫生,每天足量饮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32. 科学健身,贵在坚持。健康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应进行2~3次抗阻训练。 33. 不吸烟(含电子烟),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会导致多种疾病。电子烟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34.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戒烟越早越好。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戒烟时可寻求专业戒烟服务。 35. 少饮酒,不酗酒。 36. 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37. 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正确认识焦虑症和抑郁症。 38. 通过亲子交流、玩耍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发现心理行为发育问题应及时就医。 39. 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睡眠。 40. 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使用消毒产品,积极预防传染病。 41. 保护口腔健康,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42. 科学就医,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理性对待诊疗结果。 43. 合理用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遵医嘱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44. 遵医嘱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易成瘾性药物,预防药物依赖。 45....

近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刊发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等机构35位权威专家编写的《健康中国建设——消除健康不均衡专家共识》(下称《共识》),指出当前我国地区间和部分人群间的健康不均衡问题仍突出,亟需有效的行动和共识应对该挑战。 健康不均衡全球普遍存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主任王华参编了该共识,作为西部省份一名基层公卫人,她对地区间的健康不均衡深有体会。多年前,王华一位40多岁的朋友因突发心梗,在一个凌晨猝死于家中。悲剧发生前,他已出现长期头晕头痛、心脏不舒服等症状,但到当地医院检查后,静态心电图未显示异常,只确诊患高血压。“如果在发达地区大医院,医生一般会建议再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但当地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医务人员经验不足,再加上朋友健康意识较差,导致悲剧发生。”王华惋惜地说。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确存在健康不均衡。”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主任委员王友发表示。《共识》以预期寿命、超重肥胖、高血压等为指标,从性别、地域、城乡、群体及全球五个维度,描述了当前健康不均衡的现象。同时从政府、卫生机构、专家智库、普通民众等角度提出了改善策略,以期为消除健康不均衡提出参考。 “事实上,健康不均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王友发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采取推行公平的健康政策、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加强健康教育等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地位差异 两性疾病谱存在差异。《共识》显示,2019年我国女性出生预期寿命、预期健康寿命均高于男性,但女性自评健康等级低于男性;2018年,男性超重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而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王友发表示,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处于社会较为劣势地位,加之女性受教育程度更低,限制了健康资源对女性的可及性。 健康水平从东到西递减。《共识》称,全国健康水平呈现“从东到西由高至低”递减趋势。王友发认为,这种健康不均衡主要可归因于4点,包括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卫生总费用投入规模、结构和使用效率等有差异;水质或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的差异;文化风俗、饮食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差异。王华举例说,各地医疗信息化建设就有快有慢,有些地方目前已实现用小程序管理慢病患者,但一些偏远地区还做不到;饮食方面,中西部地区主食占比高、炒菜用油用糖多,还有不少居民爱饮酒,吸烟管控也较难,加上有些地方冬季严寒,这些都是慢病危险因素。 城乡医疗服务水平有差距。《共识》称,2002~2018年农村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长速率高于城市;2018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城市,高血压控制率低于城市;2018年,城乡之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也存在差距。王华表示,不少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欠缺、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有待提高,可能存在耽误病人治疗的情况。同时相比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健康意识较淡薄,不注意体检,慢病管理依从性较差。 “一老一小”健康需重视。《共识》称,脆弱群体诊疗、照护与康复一体化服务需求无法充分满足,如2020年全国残疾康复医院数仅为综合医院的3.7%左右,且近 2/3 康复医院分布在城市;老年人群在经济、躯体和精神健康等的健康均衡性较差,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增速较快。王华表示,中西部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与其健康意识弱,不喜欢锻炼等有关。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人群规模不断扩大,主要与户外运动不足、用眼习惯不佳,以及蔬菜水果摄入少、超加工食品摄入过多有关。 全球健康不均衡。《共识》指出,世界不同国家的预期寿命相差34岁;各国间的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等存在差异,如2019年加拿大等高收入国家高血压患病率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等低收入地区,有效治疗率也较高。王友发分析,一是发达国家能投入更多资源到健康和医疗服务中,而发展中国家则因资源有限,面临健康服务质量和可及性问题;二是全球医疗资源包括医疗设备、药品供应、医疗人员等分布不均;三是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和效率在不同国家间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较薄弱,无法有效开展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疫情应急等;四是不同国家民众的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存在差距;五是国际健康援助和投资的分配不均。 “五大健康不均衡既反映了健康不平等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揭示它在多个层面上的存在性和持续性。”王友发说,健康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这直接影响个人和群体获取高质量健康服务的能力、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条件,以及面临的健康风险因素。 不同人群各有保健重点 王友发表示,消除健康不均衡,需要跨部门协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主导推进,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卫生机构应积极推进,全面促进健康乡村建设;专家及智库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社会全民参与行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在具体的行动与路径上,王友发建议:1.加强基础设施,完善基层服务。设立贫困县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增加卫生专业人才政策供给,改善卫生机构设施及环境卫生条件。2.重点关注脆弱群体,推动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将残疾人群康复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完善脆弱群体的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的补贴和救助制度,全面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3.普及健康知识,强化健康素养及行为。重视社会健康文化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与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引导脆弱群体改变传统的、不科学的健康理念。4.应用新科技手段,实现数字跨越,尤其是可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健康技术等共享资源,促进智慧医疗发展。 王华针对不同群体给出具体建议。对男性来说,应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是重点,同时需减少高脂饮食,养成定期运动习惯;男性慢病患者需增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平时监测好血压、血糖等各项指标。对女性来说,要重点关注生殖健康,除了“两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外,也需将甲状腺癌筛查列入重点;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当心理问题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要及时寻求医生帮助。对儿童青少年来说,家长要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体检,并做好预防接种,减少传染病发生,应增加其户外运动时间,注重营养、均衡饮食。老年人也需重视体检,有基础病者需提高治疗依从性,不擅自停药或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