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保健 Tag

养生,作为中医的独特理念,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保健,虽表述不同,却殊途同归,皆旨在助力我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享受高质量的日常生活。我国在养生保健领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经验,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的深邃智慧,到乡间口口相传的谚语格言,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在这一方面的卓越智慧。以下,结合自身思考与实践,分享一些关于养生保健的见解。 女性关爱自身,长寿优势凸显 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百岁老人群体中,女性占比高达 95%以上。探究女性长寿的原因,虽可罗列众多,但其中一点不容忽视——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懂得关爱自己。女性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大多不会选择默默忍受,而是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我作为内科医生的经验来看,就诊病人中女性约占 70%。相关统计也表明,男性看医生的频率比女性低 28%,且女病人对医嘱的遵从度更高。在多次义诊活动中,前来咨询保健问题的女性也明显多于男性。这种及时就医、重视健康的习惯,使女性能够有效规避诸多健康风险,为长寿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病常医,自我保健意识铸就长寿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平时频繁出入医院、看似体弱多病的人,反而更长寿。这就如同俗话所说“弯扁担不断”。经历过疾病的人,往往更能深刻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慢性病患者通常具备极强的自我保健意识,身体稍有不适便会及时就医,稍感疲惫就会注意休息。尽管他们身体相对虚弱,但却能凭借这种科学的养生方式,安然度过漫长的岁月。相反,一些原本身体强壮的中年人,却常常因突发急病而早逝。究其原因,多是他们仗着身体好,过度拼搏、频繁熬夜、热衷应酬,最终因过度劳累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正印证了古人所言“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人的寿命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是否具备自我保健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便掌握了养生保健的关键法宝。 谨慎用药,莫让“补药”成“毒药”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良反应。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多达 250 万,其中近 20 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有人认为服用中药相对安全,实则不然,中药同样属于药物,也存在一定的“毒性”。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下,补肾壮阳、补气养血等概念深入人心。然而,胡乱服用补药并非中医学所倡导的理念,反而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如今,许多病人盲目跟风服用冬虫夏草等昂贵补药,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还耗费了大量钱财,实在得不偿失。以古代皇帝康熙为例,他堪称长寿之君,却从不服食补药。57 岁时,面对大臣进献的滋补肝肾的乌须丸,康熙笑称“多此一举”,婉言拒绝。这充分说明,健康不能依赖盲目进补,而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养生原则。 节制饮食,少食方能长寿 古代医书中,饮食养生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节食”二字被反复强调。节食并非不吃东西,而是要合理调控饮食的质量与数量。诸如“夜饭减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等俗语,都蕴含着深刻的饮食养生智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许多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疾病,大多与暴饮暴食、饮食过量密切相关。那么,如何判断饮食是否过量呢?在我看来,进食后若不感到腹胀、胸闷、气短,白天头脑清醒、口气清新、无疲惫感,晚上口不干、不苦、不黏,便可视为饮食不过量。 适度运动,步行开启健康之门 生命在于运动,而步行无疑是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方式,它经济、简单、安全且有效。研究表明,运动组的糖尿病发病率比不运动组减少 30% - 50%。如今,不少上班族选择步行或骑车上下班,这一改变不仅有助于保持良好身材,还能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大脑、愉悦身心,使人精神焕发。那么,怎样的步行方式才算科学呢?建议每天快走两次,每次 2000 米,速度以每分钟 100 步左右为宜,时间控制在 30 - 45 分钟。运动后若不气喘、不心慌、不头晕、不大汗淋漓,且浑身舒坦,第二天不觉得疲惫,便说明运动量适度。 定期体检,未病先防早诊治 中医古籍《难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黄帝内经》也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里的“未病”,指的是疾病尚处于初浅阶段,尚未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了解自己身体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呢?定期体检无疑是关键。有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每天坚持锻炼,无需体检。然而,我曾诊治过两位肿瘤患者,他们外表看起来都非常健壮。一位是山东人,每天锻炼,但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了一年,最终发现肠癌已肝转移;另一位是无锡人,身体强壮,爬山时年轻人都赶不上他,但上腹部隐痛持续了大半年,结果被确诊为胃癌晚期。还有人认为天天吃保健品就不会生病,这种想法同样错误。有了疾病若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即便泡在人参汤里也无济于事。与其给老人送保健品,不如送一张体检卡,让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 养生先养心,心态决定寿命 “养生先养心”是中国传统养生理念的核心所在。养心,即调整心态,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心态,它涵盖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和幸福观。心态良好,则长寿有望;心态不佳,则容易引发疾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应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压力与挑战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如此方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健康与长寿。 养生保健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我们应汲取传统经验中的精华,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从关爱自身、及时就医、谨慎用药、节制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以及调整心态等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呵护自己的健康,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中医“治未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整理、继承和创新,重新审视其特色与优势,推进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顺应时代的召唤,重新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辉。•中医“治未病”是将疾病“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我们应对疾病的调控定位在防,做到法以阴阳,顺应天时;形神修养,自我调节;居住适宜,环境为要;饮食有调,注意偏盛;运动有度,贵在坚持等。 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化,医疗的目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中医“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前沿的理念,与现代医学相比,进一步显示了中医学的思维是先进和超前的。时值我国健康产业处于飞速发展的今天,“治未病”已上升为健康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理论及临床实践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底蕴,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新形势下开展“治未病”工作,是一项弘扬中医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健康的需求。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防病保健的主导思想,代表着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治未病”的理论体系与临床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提高中医药服务健康能力及中医药参与社会贡献度具有深远的影响。 历史溯源 “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有来自于日常生活实践的防病健身的感性认识。《庄子·盗拓》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由于古时人类无衣裹身,加之所处的环境恶劣,人们往往夜间在树上度过,这样既可避免禽兽的侵袭,又可避免夜间寒湿之气对身体的伤害,无形之中预防或减少风寒湿痹、脾胃病等的发生。《周易·象辞下传》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也。”如果发生了火灾,用水能够及时将火扑灭,就可以防止火势的蔓延;君子能够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就是预防的思想,“豫(预)防”一词可能最早出处于此。《道德经·七十一章》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只有人类注意预防疾病,才会不生病,圣人之所以不生病,是因为他们早已知道未病先防的道理。又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也说明了事物在萌芽阶段就要发现变化的征兆和苗头,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消灭。 《黄帝内经》中提及“治未病”一词的地方有三处。第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说明未病先防的重要性。第二,《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即医者要洞察秋毫,发现疾病的先兆症状,并在疾病伏而未发之时,中医四诊合参,采用针刺治疗,以防止疾病发作。第三,《灵枢·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说明上工多未病先防,早期施治,救其萌芽。《黄帝内经》吸收《周易》、儒、道中先进的养生和预防思想,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根据脏腑关系、五行相克的理论,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观点,被历代医家奉为“治未病”之圭臬。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三个层次(未病、欲病、已病),如《备急千金要方》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告诫后学者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清代叶天士《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这些认识对“治未病”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代召唤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实践的日益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社会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性有明显的提升。加之现代医学正经历着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诊疗模式也在探索中前进。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治未病”理论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保持着与时俱进,将服务内容向预防转变,以求有效、持久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及优势。医院通过建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发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在养生保健、重大慢性疑难疾病的预防及早期干预中的优势,将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同时形成医药大健康产业,不局限于治疗疾病,而更多关注中医养生保健及预防疾病,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预防疾病、追求健康的现实需求。同时中医“治未病”理论符合我国医改中战略“下移”的卫生方针,符合时代的要求。 中医的“未病”指的不仅仅是现代医学所讲的“亚健康”状态,同时包括尚未发生和认识的无自觉症状及体征的各种状态。“治未病”就是要做到未病养生,防微杜渐,防病于先,已病早治,已病防传。《备急千金要方·卷一》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未病之病是指病已有而尚处在未成未发的萌芽阶段,临床早期疾病症状没有或表现不典型,作为上医就要洞察秋毫,识别健康的危险因素,防治于初始,避免机体生理功能的失调,进行健康干预及体质调理,防病于未然。《素问·疟论》曰:“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指出疟疾应在未发的时候便进行适当的调理,则正气足而邪气消矣,故“治未病”当定位在防。 实践思考 法以阴阳,顺应天时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此寿命之本也。”又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二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以求其统一,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最高标准。《管子·内业》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微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精气”是人体的精微物质,又是五脏六腑各种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只有精气充沛,生命力顽强,方可长寿。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天时的变化对人体有重要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要求人们的生活、起居、精神活动等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春夏之时顺应自然生长之气,秋冬之时顺应自然收藏之气,防止六淫邪气侵袭,乃养生防病之精髓。然在调整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时,应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使二者协调合和,恢复相对平衡。 形神修养,自我调节 心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能统摄全身气血阴阳。“治未病”不仅重视形体的健康,更关注形与神俱,终其天年。《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又《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指出主明既是心神清明,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精神情感调达,五脏六腑安康。“不惧于物,德全不危”,使形神得到全面的修养,为预防疾病发挥潜移默化的内在作用。 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要驾驭好心神,不使其不及或过之,将养心神作为健康的内在要素。《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提示因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等,导致突然过度或持续的忧思恼怒,情志内伤,均可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或加重病情。所以要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通过调节精神情志,使全身气机出入升降通畅,阴阳相济,气血津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从而维系人体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相对平衡与统一,促进人体健康。 居住适宜,环境为要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能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不断关注自身健康,从而预防疾病。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曰:“冬夏衣被过暖,皆能致病,而夏月为尤甚……亦勿过于贪凉,迎风沐浴,夜深露坐,雨至开窗,皆自弃其险而招霍乱之来也,不可不戒。”提出不仅重视环境卫生,更应审慎起居,增强自身免疫力而防治疾病。 饮食有调,注意偏盛 食物是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不竭动力。《周易·颐卦·象辞上传》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强调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孙思邈根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来补益精气,无病期间要调节饮食,有病则先用食疗,食疗不愈而后用药。在食疗养生方法上提出五脏所宜食法、五脏不可食忌法、五味动病法、五脏病五味治疗等观点。如多食咸则脉凝涩而色变,即咸入胃中,其气走中焦,布散于诸脉,血行于脉中,与咸相得即血凝,易发生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等。《养生录》中提及养生“六宜”,即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这是日常生活中饮食保健的基本原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可以借此引申为长期的饮食不节(过饥过饱、过寒过热、过食膏粱厚味、辛辣醇酒等)则会成为致病的高危因素,影响人体健康。 运动有度,贵在坚持 《黄帝内经》强调要“和于阴阳术数”,主张用导引、按摩等方法来促进健康。同时提倡动静结合,静能养神,动可养形,形神共养,健康长寿。葛洪曰:“导引疗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病之玄术矣。”指出运动可调脏腑、通经脉,不运动则气不行血,血脉瘀阻,变生诸疾。汉代名医华佗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鹤的特点自创“五禽戏”,具有动中求静、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特性,能强身壮体,防病养生,是经典的古代保健养生操。以上中医传统功法注重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其经验难能可贵,值得珍视。 《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古代人们多为阴邪所困,风、寒、湿阻滞筋骨关节,四肢拘挛,身重而痛,不得屈伸。通过练习舞蹈,活动肢体,舒展筋骨,调畅全身气血,通达经络,以动济静,祛除阴邪,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缺乏锻炼或过之,则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变生他病。 总之,中医“治未病”起源于远古,雏形于《周易》,形成于《黄帝内经》,后被历代医家所重视而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趋于成熟。今天“治未病”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我们应当将疾病“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对疾病的调控要定位在防,做到法以阴阳,顺应天时;形神修养,自我调节;居住适宜,环境为要;饮食有调,注意偏盛;运动有度,贵在坚持等。中医“治未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加以深入挖掘、整理,继承和创新,重新审视其特色与优势,推进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顺应时代的召唤,重新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辉。(徐经世 李艳 赵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