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行业热点

大家期盼已久的国庆长假到了,许多市民旅行攻略早已做好,吃喝玩、游购娱的模式蓄势待发。不过健康专家提醒大家,长途旅行中吃喝玩乐也要劳逸结合,坐车时间久了记得下车走走,千万不要在轻松的假日里被疾病困扰。 吃饭最好细嚼慢咽 长假期间美食肯定少不了,不过在与家人或朋友“胡吃海喝”的时候要悠着点,别让鸡骨头、花生米、瓜子壳、辣椒皮等异物钻了空子,给气管“添堵”。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呼吸内科王西华主任医师介绍说,吃饭时大笑、说话,容易被骨头卡住气管或食道,进食的时候还是要专心,要放慢速度细嚼慢咽,这样既健康又能提防异物卡住食道或气管。专家指出,任何试图强行将异物吞咽或自行取出的方法,都有可能造成食道或气管穿孔,甚至可能刺破主动脉,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因此,在进食时一旦误吞了骨头,应该立即停止进食,迅速前往离家最近的医院就诊。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节日期间对于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内科童嘉毅主任医师提醒,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进食这些油腻的高脂、高热量食物,更容易使血脂升高、血液变得黏稠,导致动脉供血相对减少,可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可以适当服用一些三七片。 饮酒要适可而止 中大医院消化科陈洪主任医师介绍说,有肝胆系统疾病的患者要忌酒,否则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或胰腺炎。节日期间要少饮酒,饮酒过多容易引发胃出血、急性胰腺炎等,甚至会导致重症胰腺炎或者醉酒死亡,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呕吐易致食管破裂 中大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薛涛介绍说,许多人过节放假会饮酒无度,结果就是喝醉后呕吐不止,殊不知食管的一端在胸腔,一端在腹腔,人在呕吐时,腹腔压力骤然增加,胃腔里的压力也随之增加,远远高出胸腔压力,胸腔和腹腔之间形成压差,从而导致食管破裂。自然呕吐和人为呕吐都可能造成食管破裂,有的人以为抠喉呕吐就能醒酒,于是用手去刺激咽部,这种情况有时也会导致食管破裂。 久坐当心肺栓塞 “长时间坐着,身体不活动,血流变慢,特别是下肢的静脉血液回流差,再加上喝水少,容易在深静脉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流动,进入肺部血管时就形成了肺栓塞。”中大医院呼吸科杨远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 急性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肺循环急症,特别是急性大面积的肺栓塞十分凶险,如果抢救不及时致死率较高。长时间久坐不动比如坐火车、卧床坐月子、打麻将、打游戏等都是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因为打麻将而发生肺栓塞的患者屡见不鲜,专家建议久坐的人每隔一两个小时就站起来活动下四肢,间断性地换个坐姿,特别是老年人、孕产妇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 穿高跟鞋很伤腰 假期,当然要穿的美美的,穿着高跟鞋开启购物模式。然而,中大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吴小涛教授指出,穿高跟鞋在走路时,身体会前倾,背部弧度增加;无跟鞋、平底鞋、人字拖也一样糟糕,这种完全无跟平底的鞋子没有减震缓冲或足弓的支撑,会使你的步态非常不稳定,体重无法均匀地分布在脊柱上,可能导致椎间盘受损,并使肌肉痉挛和疼痛遍及全身。当然,穿高跟鞋爬山,更是一种“自虐”的表现。 吴小涛教授建议,对于零鞋跟的平底鞋,在鞋内侧要有加厚鞋垫,中间凸起正好贴合脚中间的凹部。研究表明在需要长时间穿着行走或站立时,最好选择有2 厘米跟的鞋子。登山时,建议选择有软垫的登山鞋。 旅途中腰椎易受伤 长距离的旅行,就要面临长时间的坐着。吴小涛教授指出在交通工具持续地震动时脊柱会产生连续不断的冲击,从而加重腰疼。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脊柱受到冲击。虽然乘坐飞机时震动会小一点,但是由于气压的变化,脊柱所受到的损伤可能会更大。 专家建议,在路途中,最好每隔1到2小时,离开座位活动一下,舒展一下身体。在不允许离开座位的情况下,也最好每隔一段时间做一些上身向前或者是手臂交叉抬起的动作。 出游别忘带必备药 中大医院药剂科陈国明副主任药师提醒市民,出游一定别忘了带必备药,比如晕车药、感冒药、抗肠道感染药等。大部分晕车药都能维持较长时间,过量服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的机会,如眩晕停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昏、头痛、心悸、口干、胃肠道不适等,因此,过量吃晕车药不但不能“治晕”,倒可能“致晕”。 对于一些长途旅行的人来说,可能会对异地气候不适应,很容易患感冒。专家建议,大家出行前一定要备好感冒药,中成药、消炎药以及西药都要带上。在感冒初期可以服用一些感冒冲剂,若到感冒中后期,建议用抗生素类,如果情况还是加重,感冒并伴有高烧,建议立即去当地大医院就诊,不可久拖,避免出现感冒引发急性心肌炎。 旅游在外,如果吃东西不注意或是不适应当地饮食习惯,容易引起肠胃不适或腹泻。最常见的就是因在外地吃东西不洁,导致腹泻或是急性肠胃炎,所以随身备上抗肠道感染的药物是必要的。...

睡到自然醒、出去旅游、约上一堆朋友好好地聚一聚……,人们翘首企盼的国庆八天长假就要到来,不少人早早地做好了假期规划,假期生活安排得可谓是满满当当。吃喝玩乐成为了这一节假日的主题曲。 “我得给大家打打预防针,长假期间,不能忽视了对自身的健康管理。”新渔生物健康管理专家祝老师表示,很多人在假期时会选择“放纵一把”,在饮食、喝酒、玩乐上没有节制,殊不知这样危害不小。据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大的节假日后是高血压病情恶化的高峰期,而这与节日期间的生活紊乱、饮食不当和情绪波动有密切的关系,要格外当心。 隐患1: 大肆吃喝肠胃遭殃 长假期间,朋友聚会不断,时不时地就要出去“搓上一顿”,面对餐桌上格外丰盛的美食,很多人难敌诱惑,放开肠胃大吃。而在国人无酒不成席的观念下,少不了要在餐桌上推杯换盏,兴致一高,难免会多喝上几杯。一顿饭下来,用酒足饭饱来形容可谓十分贴切。 “暴饮暴食很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胆囊炎和胰腺炎是节日期间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祝老师表示,太油腻、太辛辣、太甜的食物不宜摄入太多,否则会增加肠胃负担,引发各种胃肠疾病。据介绍,节日期间需注意荤素搭配,掌握好膳食平衡,所摄食的动物性食品不要超过植物性食品,以保证主副食比例适当是营养平衡的重要前提。如增加摄入蔬菜、瓜果、薯类、菌类等碱性食物,以减轻吃太多鸡、鸭、鱼、肉等酸性食物带来的倦怠乏力现象。 此外,人们平日里生活紧张忙碌,胃肠道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中,正好可以给胃肠也放放假,使胃肠机能得到改善。假期时间足够,可以做些精细、易消化的食物,适当多吃一些蔬菜和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这对脆弱的胃十分有利。主食要以谷类粗粮为主,可以适量增加玉米、燕麦等成分,还要注意增加深色或绿色蔬菜的比例。同时,多喝粥和汤,比如新鲜的绿叶蔬菜汤、小米粥、面条汤、疙瘩汤等,这些汤汤水水都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让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道休息调整。此外,假日期间往往进食多、运动少,体内“垃圾”也会随之产生积聚,需及时“清污排废”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因此要多吃一些海带、木耳等清肠排毒的食物。 隐患2: 出门旅游疾病侵袭 难得有八天长假,很多人会选择出门游玩,由于旅途中人的抵抗力难免会有所下降,给疾病以可乘之机。专家提醒,出门游玩,应该注意自我保护,带好一些必备药物,以防不时之需。 “人们热衷于回归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但同时应该注意做好防虫措施。”祝老师提醒道,到野外游玩时,应尽量避免在野外丛林里长时间坐卧,尽量避免将皮肤大面积暴露在外;当发现被虫子叮咬时,应用工具将其除去,而不能直接用手摘除或者捏碎。 若旅途中出现“上火”表现,比如嗓子疼痛,可早晚用淡盐水含漱,以清洁口腔,减轻炎症,预防感冒,同时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旅途中出现腹痛腹泻多是由于进食不洁食物所致,可服用黄连素片、藿香正气丸等。若症状得不到缓解,应尽快到就近医院就诊。 此外,年老体弱者要量力而行,旅途中的运动量不要过大。环境的改变,往往会影响睡眠质量。平时睡眠质量较差的老年人最好能准备一些常用的安眠药。到天气炎热的地区旅游,要避免在强烈的日光下暴晒过久,如果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要尽快去阴凉通风处,多饮水或口服人丹。 秋季旅游旺季,气候多变,还要带上雨具,以防不测风云,使身体受凉。由于早晚温差大,人的机体免疫与抗病能力下降,应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防止受凉感冒。外出旅行者最好随身携带一些常用药物,如速效伤风胶囊、复方阿司匹林、感冒药、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眼药水等。 由于旅游团一般是八人一桌就餐,六菜两汤也好,四菜一汤也罢,往往八人共享一盘蔬菜,对维生素的日均摄取量是不够的。因此,在自由活动时,可适当购买含维生素丰富的葡萄、苹果、柑桔等吃,做到“桌内损失桌外补”。 隐患3 黑白颠倒精神萎靡 国庆长假被很多人当作“狂欢节”,打游戏、看电影、泡吧、聚会,往往通宵达旦,黑白颠倒,白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专家提醒,假日作息不规律会影响身体健康,熬夜之后即使补觉了,醒来后仍感觉疲倦、精神状态不佳,假期之后更会没精打采,形成“假期综合征”,影响工作和学习。 “即使是假期,也不能打乱睡眠规律,更不能通宵达旦地参加娱乐活动,打乱原来的生活规律。”祝老师表示,“生物钟”被打乱后,人体抵抗力会减弱,长期睡眠不足,会引起判断力减弱、思维迟钝、协调功能不良,从生理上会造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免疫功能下降。 “有些人能多晚睡就多晚睡,认为反正白天可以补觉,实际上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祝老师表示,睡眠是一种生物钟现象,定时和高质量缺一不可。假期得不到科学、有效的利用,会变得更加劳累、疲惫,导致免疫力下降,扰乱生物规律,从而引发“假期综合征”。 与晚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为了“补觉”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床上。对此,专家提醒道,一天睡觉超过10小时同样会改变生物钟,还会使人难以再次入睡。在假期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刻意延长和缩短睡眠时间,晚上睡觉不宜过晚,早上也不宜贪睡,应该早睡早起,睡眠时间一般以8小时为宜。若是睡眠时间过长,反而容易导致疲劳,全身乏力,长期形成的生物钟也会被打乱,不利于身心健康。早起的人中午可以适当午睡,但时间也不宜过长,睡多了就会导致晚上难以入眠。...

人们一直认为高心脏病风险与生活在缺乏新鲜营养食品地区有关,但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心脏病风险并非因为缺乏获得健康食品的途径,缺乏支付健康食物的经济基础才是心脏病风险高的罪魁祸首。据美国健康医疗指南(NewsMaxHealth)网9月25日报道,研究人员曾对亚特兰大的居民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发现:与那些有良好途径获得健康食物的人群相比,生活在“食物荒漠”,即难以以合适价格买到新鲜食物和其他健康食物地区的人们,因动脉硬化或炎症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 研究小组发表于《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的研究显示:在“食品荒漠”区域内,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要小,这表明一些人之所以无法通过健康饮食降低心脏病风险的原因不是缺乏获取途径,而是缺钱。 研究的主要作者Arshed Quyyumi博士在一封邮件中提到:“食物荒漠是指平均收入低、难以获得健康食物的地区,例如在城市1公里或农村10公里的范围内缺少杂货店的地区。” 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医学院(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心脏病专家Quyyumi说:“我们发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高低与平均收入,更确切的说是个人收入有关,是否具备获取健康食物途径并不是决定风险高低的主要因素。”他补充说,研究人员已经发现社区因素是引发疾病的主要社会因素。 Quyyumi及其同事收集了亚特兰大市区1400多名成参与者的数据,他们平均年龄在五十岁左右,其中男性占比接近40%,非洲裔美国人占37%。研究人员对参与者的个人和经济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对他们的炎症、血糖升高、血压升高以及动脉硬化的迹象进行检测。 约13%的参与者来自所谓的食物沙漠地区,与非食物沙漠中的参与者相比,这些人的吸烟率更高,因此更有可能出现高血压、动脉硬化、超重或肥胖症等疾病。研究小组将社区平均收入和个人收入加入到考虑范围之后,他们发现生活在食物沙漠地区的低收入群体患有心脏病的风险与生活在有良好食物获取途径的低收入群体患心脏病的风险一样。 但是,低收入社区里的高收入个体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低收入社区里的低收入个体低,即使使他们生活在食物沙漠社区,结果也是一样。“人们缺少获得健康食物的途径可能是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因素之一,但我们的研究表明,较低的社会经济情况对健康的影响要比健康食物获取途径对健康的影响更大。” 当研究团队发现食物获取途径对健康的影响很小时,研究团队也有些许吃惊。但大家认为距离因素可能是影响农村地区心脏病风险的主要因素。此项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人群,所以收入水平成为了比较大的影响因素。新奥尔良杜兰大学医学院(Tulan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心脏病学家基思·费迪南(Keith Ferdinand)博士说,种族缺陷也可能是影响心脏病风险的重要因素,他还为此撰写了一篇社论。 费迪南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非裔美国人的高血压、中风、心脏病死亡和心力衰竭的风险高于美国其他群体,但这些种族差距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他说:“食物沙漠可能会加大患心脏病和中风风险。许多黑人社区的快餐店数量较多,但是有提供健康食物选择的超市数量较少,户外运动的安全场所也较少。” 费迪南表示,世上并不存在降低心脏病风险的最佳饮食方式。但他推荐了一种地中海式的饮食习惯,即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全谷物、脂肪鱼肉,少食用红肉、低脂或无脂乳制品。 他说:“在许多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这些食物十分缺乏、难以获取,而且价格极其昂贵。”...

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让人痛苦的慢性病,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而且还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其实在转化成糖尿之前,身体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如果能够及时调整,或许还可以逆转! 1明明吃很多,体重却在下降 体重在不知不觉中下降,这其实是一种危险信号,如果没有刻意去减肥,每个月的体重却减少4-5公斤的话,这就说明身体肯定存在问题。专家表示:“如果饮食正常体重却在下降,很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 糖尿病会促进血糖值上升,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无论吃多少食物,体内细胞都无法摄取葡萄糖,也就是说,体内积蓄的能量将被逐渐消耗,最终导致体重下降。 2视力减退、眼睛模糊 糖尿病会对人体的视觉产生影响,血液中的葡萄糖值含量异常上升会导致眼球歪斜,进入眼睛的光线也会因此发生曲折,而视力减退、视线模糊等现象都与之存在关联,长时间的慢性视线模糊,很可能患有2型糖尿病。 3伤口难以愈合 高血糖会阻碍血液流通,延迟伤口愈合时间,甚至还可能损伤神经组织。伤口的愈合需要充分的血液流通,否则将降低治愈能力,如果经常出现伤口血流不止等非正常现象,最好去往医院接受诊断。 4刚吃完饭就感觉饿 慢性空腹感是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之一。体内胰岛素的机能失常会直接导致肌肉、脂肪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机能低下。 而这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器官就是胰腺,如果体内胰岛素不断升高,就会促使大脑时常产生空腹感。 5慢性疲劳感、身体乏力 胰岛素就好比身体的能量供应开关,如果胰岛素分泌量不足,就相当于切断了体内的能量供应,从而会产生疲劳感或者易疲劳的体质现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疲劳感并非糖尿病独有的现象,例如癌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抑郁症等也容易引发疲劳感,总体来说,疲劳是大病的主要征兆之一。 6足部出现麻痹或疼痛 如果足部出现麻痹或者疼痛感,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供血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糖尿病引发,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麻痹最先会始于足下,然后逐渐转移至上半身。 而出现麻痹的原因大多在于糖尿病引发神经损伤,因此,足部出现麻痹或者疼痛是可能患上糖尿病的一个典型危险信号。 7夜间出现尿频 对于夜间尿频的人,也可能患有糖尿病,尤其是夜间小便频率不断增多的人群,一定要引起重视。医生指出,如果体内血糖值上升,人体会本能的将其排除,进而导致小便次数增多,因此,尿频也是患上糖尿病的信号之一。 8睡眠不好 美国一项在年轻健康军人中开展的前瞻性研究提示,睡眠质量不好、睡眠不足和睡眠呼吸暂停等均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前兆”。研究者认为,夜晚睡眠不佳可能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非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障碍的替代指标。研究发现,睡眠不佳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1%~78%,每晚睡眠不足5小时者糖尿病风险增加52%。 9喉咙干燥 这种现象与尿频存在较大的关联,因为频繁排尿会导致身体缺水,进而导致喉咙干燥,不过喝水越多,尿频次数也会随之增多,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10皮肤干燥、发痒 如果出现皮肤干燥、发痒的情况,那么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另外,脖子和腋下的皮肤发黑也可能是糖尿病所致。医生指出,皮肤类问题可能与血糖值低下以及尿频导致身体脱水有关。...

众所周知,血管堵塞是很危险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很大。当血管堵塞发生在脑血管时,可使脑细胞坏死,造成脑梗、偏瘫、失语、昏迷,甚至猝死;发生在冠状动脉时,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者心跳骤停;发生在周围动脉血管中时,患者会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因坏疽而截肢;如血栓若堵在小肠、肾脏等部位,还可引发肠坏死、肾栓塞等。所以,防患于未然很重要。 五个信号提示你血管堵了 一、血压异常。 人体的理想血压是80-120mmHg。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的时候,是发生脑血管堵塞的前兆,血压突然下降到80/50mmHg以下,是形成脑血栓的前兆。 二、头痛头晕思维混乱 血管血栓会造成思维混乱的表现,突发的头痛,抽搐,昏迷,嗜睡等,或者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等,都是脑血管堵塞的前兆。 三、打哈欠连连 不停的打哈欠是缺血性脑血栓的典型信号,脑血管堵塞形成血栓,血栓会让血液供给变慢,大多数脑血栓都有这个症状。 四、腿脚怕冷 足部脉搏减弱 脚是人体的末梢,血管出现问题,往往脚最先有感觉。一是腿脚怕冷,走路时腿容易酸痛。 五、手、腿肿胀 不明原因的手或者腿的水肿,这种情况应警惕深静脉血栓在四肢的生成,尤其是还发现四肢的静脉变得更显眼更大,水肿伴有疼痛时,更不可忽视。 另外,不明原因的多次鼻子的大量出血,且伴随着眼底出现血丝,尿中带血,这应考虑脑血管堵塞的信号。...

日前,北京市公布了《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一些具体的健康指标。与全国性指标相比,北京的指标如何?与当前的状况相比,新指标有何变化?让我们一起“数读”《纲要》。 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3.4岁 北京目标:到2030年,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3.4岁。 北京现状:根据《2016年度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2016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2.03岁。 全国目标: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介绍,当人均期望寿命超过75岁以后,要想进一步提高期望寿命,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从北京过去这一年发展情况来看,我们有理由,有信心相信在未来十几年的时间里,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经过多部门的协同,特别是市民自身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在这方面再去提高一岁以上的期望寿命是有可能的。”目前北京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已高于全球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80.8岁),国际上期望寿命高于北京市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3个,包括日本、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在中国,北京市期望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略低于上海。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5% 北京目标: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5%。 北京现状:2015年北京市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比例由2012年的24.3%上升至28%,居全国首位。 全国目标: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 雷海潮介绍,从居民健康素养今后发展来看,北京的空间仍然是非常大的。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第一,强调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第二,设立健康北京周。通过一系列以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健康理念知识深入人心。第三,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特别是非盈利的机构应该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识信息服务。第四,经常开展健康素养监测,有针对性地进一步采取公共卫生行动。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低于18% 北京目标: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更加顺畅。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低于18%。 北京现状:2014年北京市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19.42%。 全国目标:到2030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达到25%左右。 卫生总费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只有当个人现金卫生支出降低到卫生总费用的15%至20%时,经济困难和贫穷发生的机会才能降低到可以忽略的水平。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0.7平方米 北京目标: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0.7平米。 北京现状:2017年4月,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孙学才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5平方米。 全国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张霞介绍,北京市充分利用各区在疏解腾退进程中的闲置场地,2016年重点建设264片场地,2017将完成509片场地的建设,明年5月份之前还将完成700余片群众健身的场地建设,努力实现满足不同人群日常健身需求,以一刻钟健身圈为基础的网络。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改善 北京目标: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大于56%;到2030年持续改善。 北京现状:2016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98天(54%)。 全国目标: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大于80%;到2030年持续改善。 2015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转好趋势,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6.7%,但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仅为52.4%。空气污染严重的京津冀等北方地区,机动车、燃煤、工业等问题一直尾大不掉,很难实现污染的迅速治理。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9.9% 北京目标: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过早死亡率低于9.9%。 北京现状:2015年北京市30至70岁(不含70岁)户籍居民四类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死概率为11.11%。 全国目标: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 。2013年的数据是19.1%。 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是基于寿命表方法计算的一个概率指标,指某年30岁的人群活到70岁生日前因该四类慢性病死亡的概率大小。与慢性病死亡相关指标相比,这个指标与期望寿命近似,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可以在不同时间、区域间进行比较,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作为评价国家慢性病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雷海潮介绍,健康北京2030规划中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进一步防控慢性非传染病疾病。第一,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第二,提供更加良好的健康服务;第三,优化健康环境。 成人吸烟率下降至17%以内 北京目标:到2030年,构建专业戒烟门诊、戒烟热线、临床简短戒烟干预三位一体、具有北京特色的戒烟服务体系,成人吸烟率下降至17%以内。 北京现状:2016年最新数据调查显示,北京市吸烟率为22.3%。 全国目标: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 2015年6月1日起《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全市公共场所室内吸烟现象明显下降,北京市控烟成效显著,吸烟人口大大减少。按人口统计推算,2016年北京市吸烟人口比2014年减少了2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北京“世界无烟日奖”,称北京控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 雷海潮表示,这是各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普及的结果,同时也是市民积极参与,维护自己健康,调整行为生活方式的结果。...

受访专家:军事医学科学院食品与营养系博士 芮莉莉 情绪低落、皮肤干燥、浑身没劲、秋季脱发……入秋后,很多人被这些不适困扰。除了气候的原因,缺乏某些营养素也可能让你遭遇“多事之秋”。 秋季乏力,可能缺铁。人在秋天总觉得浑身没劲,老是睡不够。军事医学科学院食品与营养系博士芮莉莉告诉记者,“苦夏”时节因食欲不振导致的营养失衡,也是秋乏的诱因之一。轻度的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容易疲乏、注意力下降、怕冷、抵抗力下降等。因为铁在体内主要作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成分,参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体内健康血细胞一旦不足,就会感到筋疲力尽。膳食中的铁分为两类,其中红肉和内脏当中的“血红素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一般来说,肉类的颜色越红,所含血红素铁就越多。心、肝、肾等内脏和动物血当中所含的血红素铁最丰富。 情绪低落,可能缺B族维生素。秋风秋雨愁煞人。立秋后,日照时间开始变短,人的情绪难免消沉低落。此外,B族维生素缺乏会令人情绪沮丧、思维迟钝,是抑郁症发病的潜在机制。比如,当人体缺少维生素B1时,不仅会疲乏无力、消化不良,还会有情绪沮丧、反应迟钝等表现。维生素B6缺乏的症状之一是有抑郁倾向。当维生素B12不足时,人会出现思维能力下降、空间感障碍等情况。B族维生素的另一个成员叫烟酸或尼克酸,在严重缺乏时,会引起痴呆和思维混乱。秋天不妨多吃点富含B族维生素的粗粮,比如燕麦、大麦、小米、大黄米、黑米、红豆、绿豆、豌豆等。瘦肉和动物内脏也是B族维生素的来源,可以适当吃一些。 皮肤干燥,可能缺维生素A。很多人一进入秋天就开始皮肤干燥、紧绷、脱皮。此时除了注意补水,补充维生素A也很关键,因为这种营养素是上皮组织合成和修复所必需的物质,如果缺乏就会导致皮肤黏膜分泌的黏液和皮脂减少,引起表皮干燥、角质化。秋季可以适当吃些橙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动物肝脏、深海鱼、蛋黄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与此同时,少吃辣椒、葱、姜、蒜、胡椒等辛温燥热之品,以及油炸、肥腻、太咸的食物,可以减少水分消耗,让皮肤更滋润。 秋季脱发,可能缺蛋白质。俗话说“树落叶,人落发”,脱发最容易在秋季发生和加重。除了要注意生活方式外,还要注意是不是因为营养不良。比如说,在明显缺乏蛋白质的情况下,头发不仅生长缓慢,还容易脱落,而且发质变差,头发变细、发脆、枯干、颜色变浅。这是因为,头发的本质是角蛋白,它就是一种蛋白质;头发黑色素的形成,还需要一种叫做“酪氨酸”的氨基酸作为原料。而制造黑色素和角蛋白的过程中,又需要多种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帮助,这些营养都来自于食物。当发质变差、大量脱发时,要反思一下自己的饮食,是不是因为蛋白质没吃够。蛋白质的优质来源包括奶制品、豆制品、肉类、鸡蛋等...

秋分来了!秋分:2017年9月23日。秋分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昼夜等长;气候特点: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风俗习惯:竖蛋、吃秋菜、送秋牛、吃汤元;健康养生:温差增大、气温骤降,容易生病。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从秋分开始,天气一天比一天变冷。 秋分才标志着正式进入秋天! 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从秋分开始! 而我国身处北半球,所以秋分才标志着正式进入秋天! 秋分过后也是最易生病的季节 中医常说的“夏季过后无病三分虚”。身体经过夏季的高温,到了秋季也最容易生病! 首先,季节交替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就如同高原反应一般,容易发生疾病。 其次,秋季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导致人体的呼吸道系统、热平衡系统以及皮肤的免疫力下、无法适应,自然容易受到疾病的入侵。 第三,很多人在夏季时食欲不振、偏爱冷饮,这样导致了脾胃受损,身体中一些营养素的缺乏,这些都容易引起疾病问题。 秋分后小心5大疾病找上门 1. 降温——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2. 秋燥——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 3. 贪凉——肠胃疾病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寒凉食物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夏季,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往往生食大量瓜果、寒凉食物,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4. 温差——心血管病 秋季早晚温差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季节更替之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5. 虫螨——过敏鼻炎 秋季也是过敏高发的季节,这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帮你平安度过“多病之秋” “3”“三个”地方不能冻! 医生介绍,俗话说“春捂秋冻”,但有三个地方千万冻不得! 头: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受凉后会引起头痛等。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外出的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 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脚: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4”“四个”养生的食疗方 1. 缓秋燥——清肺梨 取鸭梨1个,川贝5克,冰糖、蜂蜜各适量。一种做法是把内部掏空,放入川贝、冰糖、蜂蜜等煮食。二是带皮切块,放到碗里再蒸,碗里最好再放上冰糖,煮好后可拌入蜂蜜,趁热吃效果最好。三是将银耳泡发后,和梨一起放到凉水中煮汤,根据口味不同可再放入枸杞、枣等。1日3次,早中晚分服。 2. 止秋咳——白萝卜汁 秋季咳嗽是最恼人的,喝萝卜汁见效最快、效果好。将新鲜的白萝卜加少量水榨成汁,注意要把萝卜皮削掉,要不然口感太辣,对胃的刺激也较强。一周喝1~2次即可。 3. 防感冒——葱白姜片粥 怕冷、脸色苍白、痰多,秋季天气转凉,风寒感冒也找上门来,可以喝点“葱白姜片粥”,平时喝点也可以预防感冒。先将粳米熬成粥,准备一小段葱白切碎后加入,快出锅时放入姜片,再煮5~10分钟即可。 葱白和生姜都有驱寒、散热的功效,可以驱散体内的寒气,有利于消除咳嗽等感冒症状。另外,葱白还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 4. 解秋乏——西洋参石斛瘦肉汤 “春困秋乏”,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容易疲劳,提不起精神。解秋乏可以喝“西洋参石斛瘦肉汤”。 石斛和西洋参同煮也都有养阴生津的效果。二者与瘦肉一同烹制成西洋参石斛瘦肉汤,不仅对长期因为糖尿病、或者冠心病、心衰造成的口渴、乏力等气阴两虚的表现有效,而且也能缓解酷暑损伤的元气,缓解秋乏。 “5”“五种”食物要多吃 1. 柑橘:柑橘性温、味甘,有开胃理气、止渴润肺之功效。 2. 梨:梨有“百果之宗”美誉的梨性寒、味甘,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有润肺清心、消痰止咳等功效。 3. 苹果:苹果性平、味甘,是健脾开胃的良品。粗纤维含量高的苹果含有苹果酸和鞣酸等,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4. 萝卜:萝卜性凉,味辛、甘,有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顺气利尿和清热解毒之效。每日临睡前,吃点鲜萝卜,可增强心脏功能。 5. 柿子:柿子性寒,味甘、涩,鲜柿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仅次于柑橘,而高于梨和苹果。柿蒂可治呃逆、嗳气等症;柿饼炙炭可治便血;柿霜可治喉痛、咳嗽、口疮等症。...

生活中有些人脾气急,点火就着;有些人宁愿做“老好人”,把所有烦恼自己扛;还有人顺其自然,活得通透……性格不仅决定命运,还能决定你生什么病。 综合国内外研究,并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性格与疾病间不为人知的秘密。 受访专家 卫生计生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心血管病专家 洪昭光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 西英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 孙宁玲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沈政 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 张学新 测试:你是长寿性格还是癌症性格 最长寿的性格:慢性子 这种性格的人生活节奏较慢,为人处事比较随和,能以平常心对待挫折和困难,易知足。 长寿因素中,60%取决于自己,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心态。 心胸开阔,有事不憋在心里,小事糊涂,内分泌功能不易发生紊乱,所以自然健康长寿,即使患病也容易痊愈。 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多数时候恼是想出来的,气是比出来的,急是造出来的,要想健康,做人就得糊涂点、潇洒点、心胸宽一点。 不过这种性格的人通常时间观念不强、安于现状,最好勤做计划,不断设立适合自己的目标,以便增强进取心,不断进步。 5种性格最易惹上疾病 暴脾气 易患心脑血管病 这种性格的人遇到妨碍进程的事情容易动怒、做事往往尽善尽美、经常坐立不安、会不由自主地担心未来、遇挫折很难入睡。 专家介绍,日常门诊中的高血压患者,至少有一半是暴脾气。愤怒、焦躁等情绪会让交感神经系统变得兴奋,促使升压物质“儿茶酚胺”分泌旺盛,再加上应激状态下血管紧绷,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高血压。 建议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要为一时得失焦躁、动怒,遇到挫折要冷静思考,找出缘由方能化逆境为顺境。同时,多培养业余爱好、进行体育锻炼,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焦虑者 易患胃病 这种性格的人常常会有饮食习惯不规律、睡眠障碍等问题,导致他们体内生产高于正常值的胃酸,严重时会造成胃溃疡。 焦虑要分情况调整,过度焦虑是一种疾病,需要及时治疗。轻度焦虑是正常的,不少外在因素都会导致短期的焦虑,如高考临近等。这时应积极调整心态,多向朋友倾诉,或者参加一些活动转移注意力。 害羞者 中风危险高 害羞的人一般情绪波动较少,这其实对身体并不好,因为有时候释放情绪能够起发泄作用。 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一项历时30年的研究发现,害羞的人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可能高出常人50%。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常处于抗拒状态,无法随外籍变化迅速调整,一旦遇到新情况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害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代表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不够。要在这方面加强锻炼,克服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的焦虑不安。 过于乐观 易早亡 过度乐观的人往往会忽视身心存在的问题,认为强壮到“什么病都不会生”,错误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治疗不及时。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曾有研究发现,过于乐观开朗的人易英年早逝。天生乐观的人一定要多留意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建立疾病是不可避免、无法预知的意识。 老好人 易患癌症 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为了搞好人际关系,尽量回避各种冲突,从而习惯克制、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少表现出负面情绪,但喜欢生闷气。 坏情绪是癌症的向导,克己、压抑、焦虑、抑郁、无助、过分为别人着想的人,内分泌功能易紊乱,器官功能活动易失调。随着机体免疫能力的下降,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监视功能会大打折扣。 建议学会发泄、减压、提高自信心,找到属于自己的宣泄途径,如写日记、招人倾诉等等。更多地倾听自己的心声,学会说“不”,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人。...

据统计,我国近1.5亿人患有颈椎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颈腰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调查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人中,82%患有颈椎病,50~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71%。而且,颈椎病日趋年轻化,20~40岁的青壮年颈椎病患病率高达59.1%,就连青少年也未“幸免”。 为什么颈部会不舒服 慢性劳损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比如长时间低头工作或用电脑,睡高枕头,靠在沙发上看电视,都会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换句话说,得了颈椎病主要怪自己。 1.怪你姿势差。翘二郎腿,驼背,靠在椅子上,歪着脖子,趴在桌子上午休,这些不良姿势都会伤害颈椎。人的脊柱本是一条完美的生理曲线,颈椎和腰椎前凸,胸椎后凸。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比如低头,前凸的颈椎受到反作用力,需要用力抵抗来保持生理曲度,会牵扯颈椎周边的韧带和肌肉,产生酸胀疼痛感,令颈椎活动受限。如果不及时纠正姿势,会进一步导致颈椎错位、增生,从而真正患上颈椎病。 2.怪你不好好休息。现代人往往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等工作结束,稍一转动脖子就咔咔作响。 3.怪你要风度不要温度。很多人一年四季都露着小腿,夏天到了,贪凉把空调温度设得很低,猛吃冷饮。中医认为,风湿可沿经络侵入筋骨,导致颈腰椎发病。 4.怪你所有压力都自己扛。这里所说的“压力”是指重物,很多人把手机挂在脖子上,喜欢背单肩包,而且塞得满满的。脖子和肩膀可没你想象得那么坚强,这会让颈椎和肩部压力很大。 别让这些症状蒙蔽你 颈椎病除了有脖子僵硬、肩膀酸痛等症状,还会连累全身多个部位,并用一些“狡猾”的症状蒙蔽你。第一,颈椎病可表现为视力下降、间歇性视力模糊、单眼或双眼胀痛、流泪。第二,颈椎病可引发颈性高血压。当中下段颈椎错位时,刺激颈动脉窦,血压就容易在起床、低头时突然升高。第三,颈椎骨刺在刺激和压迫颈背神经根时,会引发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等症状。而且,颈椎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出现四肢麻木、疼痛、跛行等症状。 拒绝颈椎病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预防。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一要保持正常坐姿,即腰背挺直,双肩后展,双脚自然着地,眼睛平视电脑屏幕。二要避免劳累,工作每隔40~50分钟就起身活动一下脖子,抬头远望,动作要轻柔缓慢。三要选择合适的枕头,软硬适中,与肩同高,颈部能垫实且头部略微后仰,不要悬空,比较提倡侧卧睡眠。四要防寒防湿,夏天也不能贪凉,穿得太过暴露。五要避免损伤,抬重物时蹲下来,保持腰背挺直,手臂尽量紧贴身体;蹲下、站起时,使用大腿肌肉,而非腰背。开车时,避免紧急刹车。六要积极锻炼,尤其是锻炼背肌。 第二道防线:保养。颈腰椎肌劳损亚健康,一般会有几个信号:总是脖子发僵、发硬、酸胀、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仰头、低头、左右转头、左右偏头范围变小;头晕目眩、耳鸣、恶心、眼睛干涩;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手臂无力,反复落枕。此时,除了加强预防保健,还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第三道防线:治疗。当颈椎曲度病态变直或扭曲,椎体间隙受挤压而变小,椎间盘受挤压而膨出,椎体骨质增生,会刺激神经,诱发眩晕、头痛、手臂麻木,甚至截瘫。介入、封闭、手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现在,各种精准微创的外科技术,如内镜微创、术中导航辅助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等,能很好地缓减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得了颈椎病不要讳疾忌医,一定要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