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慢性病 Tag

衰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想在晚年健康无忧,中年时期的健康积累至关重要。然而,英国《公共卫生》杂志刊载了山东省立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联合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年人群健康衰老趋势不容乐观,仅有20% - 30%的人能在晚年达到健康老年人标准,这意味着超八成的人难以健康老去。 中年健康困境:未老先病成常态 所谓没有健康老去,通俗来说就是未老先衰、未老先病。为评估我国中年人群健康老去的情况,研究团队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五个维度,即无疾病状态、有自理能力、认知正常、无抑郁和积极社交。研究人员对3043名45 - 59岁的中年人进行了7年随访,发现健康老龄化的比例仅为20% - 30%。在这些受访者中,认知和自理能力大多表现良好,但超过八成的人存在疾病、抑郁和社交方面的问题。研究还表明,年龄较大、收入低、城市居民成为健康老年人的可能性较低;而学历较高、生活满意度高、自我报告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群,成为健康老年人的概率更大。 中年时期的疾病积累,到老年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健康危机。刚退休的李女士,原本计划开启轻松愉悦的晚年生活,却不幸遭遇脑梗,导致半边身体失去知觉。曾经在职场意气风发的她,如今需要家人时刻照料,原本周游世界的梦想也变成了往返于医院和理疗室的日常。她的经历,正是众多中老年人的真实写照。 一些早发型慢病若未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经过多年发展,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当前超过半数的中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他们健康老去。 中年“爱扛着”:健康值悄然消耗 世界卫生组织将45 - 59岁定义为中年,并称之为“生命高危期”。在这个阶段,中年人往往不愿让父母操心,也不想给子女增添负担,凡事都自己承担。然而,当身体承受的压力超过其负荷时,就可能出现健康问题,为晚年健康埋下隐患。 慢病扎堆来袭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45 - 59岁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人到中年,运动量减少,饮食多以高脂高盐为主,且常有吸烟饮酒的习惯,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代谢性疾病,进而损伤血管、肝脏、胰岛等组织或器官,使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病集中出现。 压力独自硬扛 许多中年人遇到困难和压力时,总是自己默默承受,有了苦闷情绪也憋在心里。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且得不到释放,会导致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上升,不仅会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还可能导致大脑萎缩、记忆力减退,加速痴呆症的发生和发展。 身体不适总扛着 头疼、胃疼、胸闷等症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但不少中年人由于工作繁忙,身体不舒服时总喜欢硬扛,只是随便吃点药应付,这种做法容易使小病拖成大病。例如,经常头疼、头晕可能与高血压、颈椎病有关;经常胃疼可能是患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需要做胃镜排除恶性病变;胸闷、气短、心慌可能是心脏出现了问题。 要想健康老去,必须抓住中年这个关键时期。新研究表明,能否健康老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年健康账户里是否有以下“储蓄”。 中年健康“储蓄”:为晚年幸福奠基 无疾储蓄 无疾意味着重要脏器功能稳定,慢病管理得当。具体表现为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发生增龄性改变,但未导致明显的功能异常,无恶性肿瘤或严重心血管疾病,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与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 自理储蓄 自理能力是身体健康的直接体现,也是多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能独立完成穿衣、进食、沐浴等基本活动,平衡能力良好,肌肉力量达标。 认知储蓄 中年人应保持基本正常的记忆力与注意力,能独立完成日常决策,并具备吸收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感知觉减退、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情况,只要不影响日常独立生活,且未给家庭和社会增添额外负担,即可视为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情绪储蓄 虽然年龄与身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但情绪在中年人群实现健康老去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年人应培养两种关键能力,一是识别自身是否存在情绪问题的能力,二是及时有效消化与释放不良情绪的能力。遇到压力时,不要爆发或隐忍,要善于通过沟通、运动等方式进行排解。 社交储蓄 随着年龄增长,不少中年人的社交圈逐渐缩小,社会支持也相应减少,孤独感会增强。如遇家庭变故、健康问题,可能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普林建议,不管年龄多大,都应积极参与家庭互动,主动融入朋友圈、社会圈。研究发现,积极投入社交的人更易收获自豪感、幸福感和长寿。 小改变大健康:中年健康行动指南 人体就像一座大桥,经过长时间的承重和风吹日晒,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只要及时进行养护,就能延长这座大桥的使用寿命。要想健康老去,中年时期就要做出一些改变,为健康积累资本。 组团运动添活力 忙起来时,很多人一坐就是一整天,回家后只想躺着玩手机。长此以往,体重、血脂、血压、血糖都可能超标。张稳表示,如果没有运动的动力,可以约上三五好友,每周约定一到两天作为“运动日”,一起进行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互动性强的运动。运动项目不限,只要喜欢且能坚持的就是好运动。工作之余,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起来走一走、动一动。 锻炼肌肉强体魄 中年练肌肉,不仅能保持身体线条优美,还能防止骨质疏松。中年人可以针对肩背、上臂、腰腹部、下肢的肌肉分别进行锻炼,重点锻炼腰腹部。仰卧起坐、俯卧撑、平板支撑等可以练习腹肌和腰背肌;举哑铃、引体向上等可以练习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等;负重深蹲等动作可以练习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 营养均衡巧挑食 中年人每天应保证摄入300 - 500克蔬菜,品种至少达到3 - 5种,午餐、晚餐每餐至少有两个蔬菜菜肴。在一餐的食物中,蔬菜重量应占到约1/2,尽量多选择深色蔬菜。另外,要天天吃水果,每天至少吃1 - 2种,达到200 - 350克。应季新鲜水果最好,可选择糖分含量低的苹果、梨、柚子、草莓等。三餐都要吃主食,每天摄入的200 - 300克谷类食物中,应包含50 - 150克全谷物和杂豆,另外可搭配50 - 100克薯类。步入中年,要想控制体重,必须将每日油摄入量保持在25 - 30克以内,家庭应经常更换食用油种类。饮食中还应适当增加鱼肉摄入量,尤其是深海鱼。 压力释放要“泄洪” 压力和负面情绪就像洪水,如果不及时疏解,就会将自己淹没。中年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照顾好自己,避免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假期可以约上好友或家人一起远足、拥抱大自然。如果太忙,偶尔相约聊聊天也能让身心得到释放,提升幸福指数。 定期体检莫遗忘 体检是给身体查漏补缺的好机会,不要因为忙而放弃。45岁以上人群应选择“1 + X模式”进行体检,“1”即基本体检项目,如血压、血糖、血脂、骨密度等;“X”则是根据性别、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如肿瘤标志物筛查、慢病筛查、心脑血管检查等。女性需关注乳腺和妇科检查,男性注意前列腺健康。 中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为晚年健康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只有在这个阶段做好健康“储蓄”,注重运动、饮食、情绪管理和定期体检,才能为晚年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健康老去的目标。...

在大众认知里,健康常常被简单等同于没有疾病。然而,真正的健康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种身体对抗疾病、保持活力的能力,医学上称之为“积极健康”。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具体的评估方法,这种能力只能被模糊地描述为“心态好”“睡得香”。不过,近期《印度社区医学杂志》刊发了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印度分所的新研究,为积极健康构建了涵盖骨骼、神经、呼吸、肌肉、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多维度评估体系,让我们对健康有了更清晰、更科学的认识。 6大关键指标:健康风险的“预测器” 研究团队对近50种生物标志物进行深入分析后,精心筛选出6个关键指标,它们分别是骨密度、内啡肽、FEV1/FVC比率(用于评价肺功能)、握力、精液质量、脑电波P3幅度。这6个指标就像“健康风向标”,不仅能精准衡量当下的积极健康状态,还能提前预测未来的疾病风险和衰老速度。 新研究中的这6项指标与慢性病的发生、全因死亡率及寿命紧密相连。例如,骨密度不仅与骨折风险息息相关,还和肌肉力量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肺功能直接影响着全身的氧气供应效率,是身体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表示,内啡肽是脑部分泌的“快乐激素”,它不仅与压力、焦虑等情绪问题密切相关,还对慢性疼痛、睡眠、免疫力、衰老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对近8万名男性的精液进行了长达50年的追踪分析,结果发现精子质量越低的男性,预期寿命可能越短。这表明精子质量差不仅仅是生育问题,还可能是其他潜在疾病的警示信号。在临床实践中,不少患者最初是为了解决不育问题前来就诊,但在精子质量检查过程中,却意外发现了其他健康问题,如生殖系统感染、代谢综合征等。 指标异常:隐患的“潜伏信号”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上述6个指标出现异常并不意味着一定患病。但如果对这些异常指标放任不管,就如同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健康危机。丁磊形象地将人体比作一台精密的仪器,只有了解各系统的参数,尽早发现隐患,才能及时堵住漏洞,让这台“仪器”正常运转。 骨密度:人体的“承重支柱” 骨骼在人体中扮演着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参与运动等重要角色。骨密度,即骨骼中矿物质(主要为钙质)的含量和分布状况,是评估骨骼健康状态的关键指标。骨密度在25 - 35岁时达到峰值,之后便逐渐下降。当骨密度偏低时,骨骼的脆性会增加,轻者会出现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重者则可能引发骨质疏松、骨折等严重问题。丁磊提醒,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以及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骨密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内啡肽:情绪与疼痛的“调节大师” 内啡肽是脑部分泌的神经肽,它就像一位神奇的“调节大师”,不仅能阻断疼痛信号向中枢神经传递,缓解躯体疼痛,还能舒缓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愉悦感。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啡肽的合成、分泌及受体敏感性会逐渐下降,导致人对疼痛的敏感度上升,且疼痛难以缓解。同时,由于内啡肽“产量”降低,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还可能伴有失眠等问题。内啡肽水平需要通过特殊检查才能测定,但身体和情绪出现异常也可作为判断依据。比如,情绪低落、易疲劳、莫名烦躁,低强度压力就会引起心跳加速和失眠等,都提示内啡肽“产量”可能出现问题,严重者需及时就医。 FEV1/FVC比率:全身的“氧气动力源” FEV1是深吸气后第1秒呼出气体的容积,FVC是最大吸气后能呼出的全部气量,二者的比值俗称“一秒率”,是评价肺功能的核心指标。人的一秒率通常在20 - 30岁达到峰值,之后逐年下降。一秒率过低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患者常常面临反复呼吸道感染、活动耐力下降等问题。如果活动后就气喘、频繁咳嗽、痰液增多,很可能是肺功能出现异常。大家平时可以通过简便方法自测肺功能:点燃蜡烛后,在距离30厘米处用力吹气,若无法吹灭,可能提示肺通气功能下降。 握力:全身肌力的“代言人” 握力看似仅与手部肌肉相关,实则是全身肌肉力量的缩影,还与代谢水平、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握力强的人通常肌肉量充足,胰岛素敏感性更高,糖尿病风险更低。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的研究显示,握力每降低5公斤,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6%,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分别升高7%和9%。在生活中,若拧不开瓶盖、提重物困难、毛巾拧不干等,都提示握力下降严重,需要及早干预。 精液质量:生育力与衰老的“信号灯塔” 精液质量不仅关系到生育能力,还与内分泌平衡、氧化应激水平相关。王福介绍,虽然精液质量差不一定意味着身体整体状况不佳,但对同一个体而言,精液质量下降可能是整体衰老的信号。目前尚无精液质量自测方法,但若备孕半年以上未成功,或出现性欲减退、清晨勃起减少、体力下降等情况,建议就医进行精液常规检查。 脑电波P3幅度:大脑的“警觉雷达站” P3幅度是脑电波中的正向波峰,在大脑处理记忆、决策等任务时产生,直接反映神经活动效率。普通人40岁后P3幅度开始下降,60岁后加速下降,提示信息处理速度变慢。P3幅度显著降低是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的重要信号。在日常生活中,若频繁忘事、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可能是P3幅度异常的信号,应引起重视。 全身强化方案:守护健康的“行动指南” 健康指标的变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我们应在指标触及“红线”之前就进行干预,以免引发健康危机。为此,三位专家精心打造了一套“强化方案”。 运动营养双核,筑牢骨骼健康 要想预防骨密度下降,日常饮食中应摄入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同时每天晒30分钟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抗阻训练能增加骨量,提升骨骼强度和韧性;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可改善全身关节灵活度,预防跌倒。此外,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骨骼问题,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 动起来,驱散坏情绪阴霾 运动过程中,脑部会分泌大量内啡肽,从而缓解紧张情绪。经常参加团体运动的人,还能通过合作增强社会联结,进一步缓解压力。此外,每天留出5分钟“感恩时间”,写下这一天值得感恩的事,或与家人、朋友分享,都有助于增加积极情绪,让生活充满阳光。 练呼吸,提升肺功能活力 烟草中含有上千种有害物质,是一秒率下降的“头号杀手”,因此建议尽早戒烟。此外,每天进行10分钟腹式呼吸练习,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收紧,有助于增强肺功能,让呼吸更加顺畅。 上肢锻炼,增强握力力量 想要提升握力,一是可以每周进行3次、每次30 - 60分钟的有氧运动;二是用哑铃、弹力带等进行每周3次的抗阻训练;三是补充蛋白质等营养,每天摄入鱼类40 - 50克、畜禽肉40 - 50克、蛋类40 - 50克,为肌肉生长提供充足的原料。 培养爱好,强化大脑功能 大脑越用越灵活,即便上了年纪也应培养一项或多项可长期坚持的兴趣,学习新技能,让大脑始终保持活跃状态。此外,正念冥想能缓解神经压力,促进脑部代谢废物排泄,增强脑功能,是守护大脑健康的好方法。 减重少坐,提升身体“精力值” 男性要戒烟限酒,保证作息规律,建议23点前入睡,每日睡足7 - 8小时。日常饮食中,少吃高糖高脂以及加工食品,适当多吃深海鱼、坚果、绿叶菜、西红柿、浆果等,有助于提高精子质量。同时,减少久坐时间,每周保证3 - 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让身体充满活力。 积极健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了解这6大关键指标,及时发现身体潜在问题,并按照全身强化方案积极行动起来,我们就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