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13 中医为你揭秘“秋燥”成因及缓解方法
秋季,天高气爽,本应是人体舒泰的时节,然而许多人却会被“秋燥”所困扰,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咳嗽少痰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秋燥是一种特殊的邪气,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将从中医角度为您揭秘秋燥的成因,并提供一系列缓解方法。
一、中医视角下的“秋燥”成因
1. 气候干燥,燥邪侵袭
中医认为,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湿度降低,燥邪容易乘虚而入,侵袭人体。燥邪具有干燥、收敛的特性,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导致肺阴不足,从而出现口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黄帝内经》中提到:“燥胜则干”,即燥邪过盛会导致人体津液不足,出现干燥症状。
2. 肺脏娇嫩,易受燥邪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秋季燥邪最易伤肺,导致肺阴不足,肺失宣降。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与皮毛相合。肺阴不足则会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燥、鼻燥出血等症状。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还会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导致便秘。
3. 体质阴虚,内燥丛生
中医认为,人体体质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类型。阴虚体质的人,体内阴液不足,秋季燥邪更易乘虚而入,导致内燥加重。这类人群在秋季更容易出现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盗汗等症状。此外,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耗伤阴液,加重内燥。
4. 饮食不当,助燥伤阴
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若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煎炸食物,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症状。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性热助燥,易伤肺阴;油腻、煎炸食物则难以消化,易生湿热,耗伤津液。此外,饮酒过度也会助燥生热,加重秋燥。
5. 情志不畅,肝火犯肺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秋季气候干燥,易使人情绪烦躁,肝气郁结。肝火犯肺,则会导致肺燥咳嗽、胸胁胀痛等症状。此外,长期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加重秋燥症状。
二、中医缓解“秋燥”的方法
1. 饮食调养: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为主。以下是一些中医推荐的食疗方案:
- 银耳百合羹:银耳15克,百合10克,冰糖适量。将银耳、百合洗净,加水炖煮至软烂,加入冰糖调味。银耳性平,味甘,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百合性微寒,味甘,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此羹适用于肺燥干咳、阴虚久咳者。
- 雪梨川贝汤:雪梨1个,川贝母3克,冰糖适量。将雪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块,与川贝母、冰糖一起放入碗中,加水炖煮30分钟。雪梨性凉,味甘,能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川贝母性微寒,味苦,能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此汤适用于肺燥咳嗽、痰少难咯者。
- 芝麻核桃粥:黑芝麻10克,核桃仁10克,大米50克。将黑芝麻、核桃仁炒香,与大米一起煮粥。黑芝麻性平,味甘,能补肝肾、润肠燥;核桃仁性温,味甘,能补肾温肺、润肠通便。此粥适用于肠燥便秘、须发早白者。
2. 中药调理:滋阴润燥,清肺泄热
对于秋燥症状较重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中药进行调理。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 沙参麦冬汤:沙参15克,麦冬15克,玉竹10克,桑叶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具有滋阴润燥、清肺泄热的功效,适用于肺燥干咳、咽干口渴者。
- 养阴清肺膏:由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等组成。此膏具有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的功效,适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者。
- 增液汤:玄参30克,麦冬24克,生地24克。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具有增液润燥的功效,适用于肠燥便秘、津液不足者。
3. 针灸推拿: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达到缓解秋燥的目的。
- 针灸治疗:可选肺俞、尺泽、孔最、太渊等穴位。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肺的背俞穴,能宣肺理气、止咳平喘;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是肺经的合穴,能清肺泄热、润燥止咳。
- 推拿治疗:可推拿肺经、大肠经,或按摩迎香、合谷、鱼际等穴位。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能通利鼻窍、散风热;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能疏风解表、清热利咽。
4.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肺脏功能,加重秋燥症状。因此,秋季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练书法、打太极拳等方式调节情志,使心情平和、愉悦。
5. 起居调养:顺应自然,早睡早起
秋季应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渐长的特点,调整起居作息,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同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一盆水,以缓解空气干燥。
6. 运动养生: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秋季气候宜人,是运动养生的好时节。适度运动可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燥邪的抵抗力。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大汗淋漓,以免耗伤津液。
三、结语
秋燥是秋季常见的气候性疾病,与气候干燥、肺脏娇嫩、体质阴虚、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通过饮食调养、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情志调节、起居调养、运动养生等多种方法,可有效缓解秋燥症状,增强人体对燥邪的抵抗力。在秋季,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享受秋天的美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