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12 末伏养生:把握最后10天,为健康“蓄能”
末伏,作为三伏天的最后一程,自8月9日至8月18日,为期10天。这不仅是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也是身体适应季节转换、预防疾病的重要时期。若此时稍有不慎,疾病便可能趁虚而入。因此,平安度过末伏,需精心布局三大关卡,谨记“三不要”,并践行“三推荐”,为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一、末伏三大关卡,精准应对
1. 气温关:警惕双重威胁
末伏期间,“湿热”与“燥热”交织,气温波动大,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构成挑战,心血管疾病与中暑风险并存。此时,可通过按摩穴位来保健:
- 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轻按至酸胀感,持续1分钟,有助于理气护心,缓解心血管压力。
- 足三里穴:膝盖下方3寸处,按摩3-5分钟,可强身健体,调理脾胃,提升整体免疫力。
2. 脾胃关:健脾祛湿是关键
末伏仍属“长夏”,湿气重,易困脾阳,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乏力等症状。预防肠胃疾病,推荐饮用山药薏米粥:
- 材料:薏米20克、山药50克、白扁豆15克、赤小豆15克,煮烂后加白豆蔻1克,再煮3分钟。
- 功效:健脾胃,化湿气,为脾胃提供温和滋养。
3. 干燥关:润燥防病不可忽视
立秋后,燥邪渐起,易伤肺阴,引发风燥感冒、呼吸道疾病及过敏症。润燥防病,两粥相伴:
- 银耳百合粳米粥:银耳5-10克泡发,粳米100克,新鲜百合60克,加冰糖同煮,清心润肺,缓解秋燥。
- 黑芝麻粥:黑芝麻适量研磨,与大米同煮,通便润燥,滋养身体。
二、末伏“三不要”,健康避坑
1. 不要过早添厚衣
夏末秋初,适当感受寒冷刺激,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但气温骤降时,应及时添衣,避免感冒。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身体调节功能差的老人,不宜“秋冻”。
2. 不要过食辛味食物
立秋后,辛味食物易助长肺气,导致上火、便秘等秋燥症状。应适当多吃酸味食物,收敛肺气,同时补充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末伏宜清补,健脾利湿,益气和胃,如芡实、山药、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 不要贪寒凉物
末伏昼夜温差大,切忌猛吹空调,过量吃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适量户外运动,以微汗为宜,可振奋阳气,促脾气运化。胃胀、胃痛者,更应少吃寒凉水果或凉菜。
三、末伏“三推荐”,健康加分
1. 蔬菜推荐:莲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秋藕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可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缓解便秘。搭配银耳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滋补肾阴,效果更佳。
2. 水果推荐:梨
秋季干燥,梨被誉为“天然矿泉水”,含水量高达85%,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生吃梨可缓解咽喉干痒痛、便秘等症状;煮熟后如冰糖蒸梨,可滋阴润肺、止咳祛痰,对痛风、风湿病及关节炎也有防治功效。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
3. 肉类推荐:鸭肉
鸭子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可防秋燥。体质较弱、易患呼吸道疾病者,熬鸭汤时可加入山药、莲子、黄芪或西洋参;女性秋季易皮肤干燥,可加入百合、玉竹,养颜护肤。
四、末伏养生小贴士
- 作息调整: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 适当运动:选择太极拳、瑜伽、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操,运动适度,避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
-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身体健康。
末伏是季节转换的过渡期,也是养生的黄金期。通过精准应对三大关卡,谨记“三不要”,践行“三推荐”,我们不仅能平安度过末伏,还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让我们把握这最后的10天,为健康“蓄能”,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