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养生常识

同样是 24 小时,有人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大脑始终在线;有人却被琐事追着跑,三餐敷衍、久坐不动、熬夜成瘾,看似忙碌,实则让大脑一直在 “超负荷运转”。 近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发表在《柳叶刀・健康长寿》的研究给出关键答案:想让大脑保持健康,每天至少需要 10 小时专属 “喘息时间”。这不是奢侈的要求,而是大脑 “储能、修复、升级” 的基本刚需。 一、你的大脑,可能正在被过度消耗 很多人觉得 “忙完刷会儿手机就是休息”,但其实这些 “伪休息” 正在悄悄透支脑健康,背后藏着 4 个隐形杀手: 1. 睡眠赤字:大脑没机会修复 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28% 的国人每天睡眠不足 6 小时,超六成睡眠质量差。大脑的 “大扫除”(清除代谢废物)主要靠深睡眠,而深睡眠大多集中在前半夜。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就算睡够 7 小时,深睡眠也会严重不足,大脑根本没修复到位。 2. 久坐不动:大脑 “缺氧” 变迟钝 国家体质与科学运动研究中心发现,我国居民平均每天久坐 7.8 小时,超七成人体运动量不达标。久坐会减慢大脑血液供应,抑制神经元活性,时间久了反应会变慢、记忆力下降。 3. 饮食快餐化:营养不够还添负担 近九成国人一餐只吃十几分钟,还有人一天碎片化进食 4~10 次,零食、超加工食品占比高,新鲜蔬果和优质蛋白却不够。其实大脑修复需要充足营养,而且吃饭时刷视频、处理工作,会让大脑持续 “干活”,把进食变成了 “脑负担”。 4. 社交缺失:大脑少了 “激活源” 面对面社交是大脑的 “主动休息”,能刺激神经元连接,减少脑部炎症,频繁社交者认知衰退速度比少社交者低 70%。但现在国人每天平均在线休闲 4.9 小时,虚拟世界挤占了真实社交,大脑少了重要的 “升级机会”。 二、10 小时护脑时间账,其实很好凑 研究提出的 “10 小时喘息时间”,并非遥不可及,核心是 4 项益脑活动的合理分配:7 小时睡眠 +...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个节气,亦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公历每年 11 月 22 日至 23 日交节,2024 年的小雪始于 11 月 22 日。此时节,秋意渐消,冬寒初显,天地间已然染上淡淡的冬日韵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这句话精准勾勒出小雪节气的物候特征 —— 随着气温降至冰点附近,空中的降水形态由雨逐渐凝结为雪,但此时寒气尚未达到极致,降雪量通常不大,“小雪” 之名便由此而来。需要注意的是,节气中的 “小雪” 并非天气预报里的降雪等级,而是对这一时期气候趋势的概括,核心反映了气温下降、降水形态转变的自然规律。小雪一至,寒潮与强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天气将日渐寒冷,冬日的氛围感也愈发浓厚。 我国古代将小雪节气分为三候,细腻描绘了时节流转的渐变过程: 一候虹藏不见。气温持续走低,空气中的水汽多凝结为霜雪,彩虹失去了形成的条件,便悄然隐匿起来;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空中的阳气向上收敛,地面的阴气向下沉潜,天地间阴阳二气不再交汇流通,万物的生机随之潜藏内敛; 三候闭塞而成冬。随着阴阳隔绝、寒气渐盛,天地万物进入封闭潜藏的状态,严寒的冬季正式拉开序幕。 小雪习俗: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 腌腊御冬 民间自古有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 的说法。小雪过后,气温骤降且天气干燥,这种环境能有效抑制细菌滋生,是腌制腊肉、香肠、风鸡等腊味的绝佳时机。家家户户会趁着晴好天气,将新鲜肉类用盐、酒、香料腌制后悬挂晾晒,让风味在时光中慢慢沉淀,为冬日餐桌储备下咸香醇厚的美味。 晾晒鱼干 在沿海地区,小雪时节的习俗则与渔获紧密相关。此时正是鱼类丰收的季节,加之干冷的气候利于保鲜,渔民们会将捕获的鲜鱼处理干净后,铺在竹架上晾晒成鱼干。经过阳光与清风的淬炼,鱼干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既是冬日里的特色食材,也是沿海人家储存食物的传统方式。 烹食糍粑 南方部分地区流传着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由糯米蒸熟后捣烂制成,口感香甜软糯,趁热食用时,糯米的温润与甜味能驱散冬日的寒意,既能作为解馋的时令小吃,又能起到暖身驱寒的作用,是南方人对抗湿冷冬季的特色美食。 酿造小雪酒 一些地区还有小雪后酿酒的传统,称为 “小雪酒”。古人认为,小雪时节气温低、湿度小,利于粮食发酵,且酿出的酒不易变质,酒色清澈透亮,口感醇冽甘美。用新收获的粮食酿酒,不仅是对丰收的庆贺,也为冬日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 小雪养生:顺时闭藏,温养身心 小雪时节,寒气日益深重,北方多有降雪,南方虽 “地寒未甚”,但雨水与寒气交织,湿冷感愈发明显,此时防寒保暖尤为重要。气温骤降且多变,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及肠胃不适等问题,养生调理需遵循《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 的原则,紧扣 “秋冬养阴” 核心,重在 “藏” 与 “养”。 人体在此时节阴阳消长、代谢流通相对减缓,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起居上宜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睡眠,帮助身体蓄积精元;情志上要保持乐观平和,避免情绪大幅波动,防止耗伤阳气;饮食上可适度进补,侧重滋养肺肾,同时避免过度劳累,谨防阳气耗损。 穴位保健:艾灸温阳 艾灸是小雪时节温阳散寒的有效方式,可选择以下穴位施灸,每次每穴 10-15 分钟,以皮肤微微红晕、局部温热舒适为度: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 3 寸前正中线上,具有温阳补气、强肾纳气的功效,能增强体质、抵御寒邪; 太溪穴: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可滋阴温阳、补肾强腰,缓解冬日腰膝酸软; 神阙穴:即肚脐中央,前正中线上,能健脾温阳、回阳固脱,对脾胃虚寒者尤为适宜。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一端,待燃烧稳定后,对准穴位距离皮肤 2-3 厘米熏灸,避免烫伤。 十月中坐功:调和气血 这套坐功能固护阳气、调和气血,适合小雪时节练习: 取盘腿坐姿,双手扶膝,脊柱保持舒展挺直; 左手按在左膝上,肘部向外撑开,右手攀住左肘,右手回拉与左肘外撑形成温和争力,同时头部向右转; 稍作停留后,放松手肘,头部回正; 换侧重复:右手按右膝,肘外撑,左手攀右肘,左手与右肘形成争力,头部左转,随后放松回正; 收式时,双臂自然放松,双手轻扶双膝,调整呼吸片刻即可。 足浴保健:温阳散寒 组方:艾叶 40 克、小茴香 20...

在西医体系里,脾脏宛如人体内部的“清洁工”,肩负着免疫功能与血液过滤的重要使命。而在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中,脾脏的地位更为关键,被尊称为“后天之本”,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这一重要地位源于脾主运化的独特功能。 脾脏:人体的“转换工厂” 人体内部存在一个神奇的“转换工厂”,它拥有两大核心功能。其一,是运化水谷精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在脾脏的作用下,被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随后这些营养物质被精准地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是运化水液。脾脏确保体内水分能够被合理吸收、转运和分布,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当脾胃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时,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能够充分吸收营养,展现出健康活力的一面,如精力充沛、面色红润、食欲旺盛、肌肉丰满等。然而,一旦脾虚,运化功能出现失常,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水湿不运时,就如同家中垃圾无法及时清理,饮食中无法被人体利用的物质,以及痰、浊、毒性物质等,不能通过大便、尿液、汗液等形式排出体外,久而久之,便会导致便秘、腹胀、胃口不佳、浮肿、水肿等健康困扰。而水谷不化,则意味着气血生化不足,典型表现为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四肢无力、头晕目眩等气血两虚的症状。 脾虚失运:慢性胃病的“幕后黑手” 脾虚失运是慢性胃病的核心病机。具体而言,存在两个关键方面。一是“脾胃虚则升降窒”,脾虚会引发气机升降失调,这是慢性胃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二是“脾胃虚则运化衰”,脾虚会导致其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减退,进而加重慢性胃病的病情。正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我国历代医家都高度重视脾胃的调理,通过防微杜渐,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基于这一理论,黄穗平教授针对不同体质和症状,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健脾助运方法,供有需要者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健脾祛湿助运法 此方法适用于体内湿气较重的人群,这类人群往往身体沉重感明显,容易疲劳乏力,舌苔厚腻。可采用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如薏仁、茯苓等,同时配合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去除体内多余水分。推荐一款药膳——党参茯苓薏仁猪骨汤。具体制作方法如下:取党参20克、茯苓20克、薏仁30克、生姜3片、猪骨500克;将药材提前用清水浸泡30分钟;猪骨焯水后,与其他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30 - 6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喝汤吃肉。 健脾消积助运法 对于经常消化不良的人,此方法较为适用。其常见症状包括腹胀满闷、食欲不振等。这类人群可食用一些能够改善胃肠动力、增强消化功能的食物,如山楂、陈皮等,以缓解不适。同时,要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推荐一款药膳——太子参鸡金粥。具体做法是:取太子参10克、鸡内金2克、生姜3片、大米30克,将鸡内金磨粉;太子参、大米洗净后,与生姜片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熬煮成粥后,加入鸡内金粉及适量盐即可。 健脾理气助运法 此方法主要针对情绪波动较大,或者经常胸闷气短的人群。这类症状多由肝郁乘脾引起。在治疗上,除了调整心态外,还可选择一些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健脾胃的食材,如玫瑰花、茉莉花等进行食疗,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推荐一款药膳——党参玫瑰花陈皮茶。具体做法是:取党参5克、玫瑰花5克、陈皮3克,水煎后代茶饮用。 健脾之道:从日常点滴做起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养脾的最佳方式就是避免伤害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饮食清淡,适量进行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悦。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脾的基石。黄穗平教授还特别呼吁大家要吃好早餐。根据一天十二时辰与经络的对应关系,辰时(早上7 - 9点)是胃经当令,此时胃气充盛,胃的活力最为旺盛,是受纳食物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间段吃早餐,不仅有利于食物的腐熟消化,还能养护胃气、提振阳气。巳时(上午9 - 11点)是脾经当令,脾脏开始工作,将摄入的食物进行吸收、转化,最终化为精血输送到五脏六腑,为人体提供营养和能量。如果早上不按时吃饭或不吃饭,胃里没有足够的食物,脾也就没有充足的水谷精微可以转化输送到全身各处。长期如此,首先会引发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其次,脾会因长期“空运”而出现脾虚;最后,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长期缺少能量,还会影响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陷入“脾胃虚弱,百病由生”的困境。因此,日常健脾,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清晨的早餐时光,在胃经、脾经当令时吃好早餐,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症频发,尤其老人、儿童及体质虚弱人群更易中招。中医认为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肺功能失调、正气亏虚密切相关。通过 “药食同源” 的食疗方法调理脏腑、补充正气,能从根源提升免疫力,减少呼吸道疾病侵袭。下面结合中医理论,分享一套科学实用的食疗方案。 中医食疗核心原则:扶正固肺,标本兼顾 中医强调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呼吸道疾病的本质是 “正气不足、邪气外侵”。食疗的核心的是通过食材的性味功效,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 —— 肺主呼吸,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为肺之母,健脾可养肺),肾主纳气,三脏协调则正气充沛,免疫力自然提升。 食疗需遵循三大原则:一是 “温阳散寒”,避免寒凉伤肺阳,尤其风寒感冒初期更需温热食材;二是 “滋阴润肺”,干燥季节易伤肺津,需补充滋润食材;三是 “健脾益气”,通过调理脾胃运化功能,让营养物质更好地转化为正气,从根源增强体质。 对症食材推荐:按体质选对 “免疫食材” 中医食疗讲究 “辨证施食”,不同体质人群需针对性选择食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温阳散寒类:适合风寒体质、易感冒人群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畏寒怕冷、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需选用温热性食材驱散寒邪、振奋肺阳。 生姜:性温味辛,能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可煮生姜红糖水、生姜红枣茶,缓解初期感冒症状。 大蒜:性温味辛,具有解毒杀虫、散寒化湿功效,生吃或做菜时加入,能抑制呼吸道病菌。 羊肉:性温味甘,能温中暖肾、益气补虚,秋冬煮羊肉萝卜汤,适合体质虚寒者补养肺气。 紫苏:性温味辛,可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紫苏叶煮水或炒鸡蛋,能缓解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胸闷。 滋阴润肺类:适合燥热体质、干咳人群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口干咽痒、干咳少痰、咽喉肿痛,需选用甘凉滋润食材,滋养肺津、清除虚火。 梨:性凉味甘微酸,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生吃或炖冰糖雪梨,是润肺佳品。 百合:性微寒味甘,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与莲子、大米煮百合莲子粥,适合久咳虚喘者。 银耳:性平味甘淡,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煮银耳百合羹,可缓解呼吸道干燥不适。 白萝卜:性凉味甘辛,能清热生津、化痰止咳,生吃或煮白萝卜排骨汤,对肺热咳嗽效果显著。 健脾益气类:适合气虚体质、反复生病人群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反复感冒,需选用健脾益气食材,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从根源提升免疫力。 山药:性平味甘,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蒸山药或煮山药小米粥,易消化且养脾胃。 红枣:性温味甘,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与桂圆、枸杞煮水,适合气血不足者。 黄芪:性微温味甘,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用黄芪煮水代茶或炖鸡汤,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冒次数。 莲子:性平味甘涩,能补脾止泻、益肾涩精,与大米、红枣煮莲子粥,适合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 实操食疗方:简单易做,日常可坚持 汤品类 黄芪当归羊肉汤:羊肉 500 克焯水,加入黄芪 15 克、当归 10 克、生姜 5 片、红枣 5 颗,慢炖 2 小时,加盐调味。补气养血、温阳固肺,适合秋冬补养,增强抗寒能力。 百合银耳雪梨汤:雪梨 1 个去核,放入百合 15 克、银耳 10 克、冰糖适量,蒸...

近年来,“高蛋白低碳水”饮食法在减肥圈掀起了一股热潮。这种饮食模式倡导大量摄入肉类、蛋类、海鲜等高蛋白食物,同时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取进行严格限制。从表面上看,高蛋白摄入有助于增加肌肉量,低碳水摄入则能控制血糖、减少脂肪堆积,二者搭配,似乎是减肥人士梦寐以求的完美组合。然而,最新科学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长期坚持这种极端的饮食模式,不仅无法带来健康,反而可能加速身体衰老,甚至缩短寿命。 荷兰科学家在《npj代谢健康与疾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小鼠实验,对比了不同饮食结构对小鼠寿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适度蛋白质搭配适量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结构,最能延长小鼠的寿命,同时还能有效延缓神经退化症状的出现,比如记忆力减退、运动协调能力下降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蛋白低碳水饮食组的小鼠寿命明显缩短,按照人类寿命的换算,相当于减少了6 - 12年。值得一提的是,蛋白质摄入过少同样对健康不利,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身体机能衰退等问题。 深入探究其内在机制,我们发现长期高蛋白饮食会让身体持续处于一种“过度代谢”的紧张状态。这就好比让肝脏长期处于高强度、高负荷的“996”工作模式,肝脏长期得不到休息和恢复,最终极有可能引发肝脏损伤、脂肪代谢异常,甚至导致肝纤维化等严重后果。更为严峻的是,高蛋白饮食会优先“关闭”那些负责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长寿基因,促使细胞提前进入衰老状态。与此同时,蛋白质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代谢废物,这些废物如果长期在体内堆积,就可能引发慢性炎症,进一步加速身体的衰老进程。可以说,高蛋白低碳水饮食就像给身体这台精密的机器持续猛踩油门,短期内或许能提高代谢率,让身体运转得更快,但从长远来看,无异于让重要器官在过度劳累中走向衰竭。 既然“高蛋白低碳水”饮食存在如此多的弊端,那么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是科学合理的呢?首先,蛋白质的摄入要适量。对于普通成年人而言,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0.8 - 1.2克蛋白质就能满足日常的营养需求。以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为例,每天摄入48 - 72克蛋白质就足够了。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丰富多样,像鸡蛋、瘦肉、豆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其次,碳水化合物不能完全被摒弃,关键在于选择优质的碳水化合物。全谷物、薯类和杂豆类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的理想来源,而精制糖和甜食则应该尽量避免食用。此外,健康脂肪的摄入也不容忽视。橄榄油、坚果和深海鱼类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对维持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则应该远离。 真正的科学减重应该遵循三大原则。第一,要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合理配比,每一餐都应包含这三类营养素,确保身体能够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第二,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而不是单纯地限制某一类营养素的摄取。因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种营养素的协同作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单纯限制某一种营养素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其他问题。第三,要配合适量的运动。仅靠饮食调整很难长期维持理想的代谢状态,通过运动可以增强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更好地实现减重和保持健康的目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建议适用于一般健康人群,如果存在特殊的健康状况,如患有某些疾病或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仍需咨询专业医师或营养师的意见,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 在追求健康和理想身材的道路上,我们不能盲目跟风,被一些看似诱人的饮食方法所迷惑。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减重,拥抱美好的生活。...

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普遍高钠低钾,导致钠、钾比例失调,成为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的重要诱因之一。 膳食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在众多不利于健康的膳食习惯(如低全谷类膳食、低水果膳食、低蔬菜膳食)中,导致我国居民寿命损失的首位膳食危险因素就是高钠(盐)膳食。 近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其官方公众号发表文章,指出减“盐”其实就是减“钠”,过量摄入钠而导致人体内钠、钾比例失调已被证明是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的重要诱因之一。 我国居民的膳食普遍钠、钾比例失调 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是高钠低钾,钠钾比甚至高达5,远远超出自然食物或非加工食物中0.1的钠钾比,也超出了正常的人体排钠能力,由此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肾脏疾病的风险。 现代饮食中,钠的来源主要分为三类,包括天然食物:大多数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钠;烹调所用的调味品:除了食盐,生抽、蚝油、味精等都含有较多的钠;加工食品,如熟食肉类、腌制食品等,含钠量较高。 北京疾控中心提醒,大家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要学会阅读营养成分表,营养标签上的钠(Na)就表示含盐量的高低。含盐量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计算:食盐(mg)=钠(mg)×2.54。购买时,要注意尽可能选择钠盐含量低的食品。减钠,不妨试试低钠盐。 低钠盐以加碘食盐为基础,与普通钠盐相比,含钠低(氯化钠70%左右),富含钾(氯化钾30%左右),有助人体钠钾平衡,帮助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低钠盐减盐不减咸,适合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长期食用。 但也要注意,因为低钠盐含钾的原因,不适合高钾药物服用者、心脏有疾病者和肾功能不全的人群使用。另外在食物的选择上,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可以适当增加含钾高的食物,用钾的摄入来对抗钠所引起的血压升高和血管损伤,这类食物包括土豆、竹笋、禽肉、苋菜、油菜、香蕉、橘子等。还可以选择一些富含钙的食物,钙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可抵抗钠导致的血管损伤,牛奶、鱼虾、大豆及豆制品等均含钙较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克的盐。其实,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很多都是“隐形盐”食品,如火腿、瓜子、咸鸭蛋、榨菜、挂面、甜月饼、白切面包等,它们中有些甚至吃起来并不咸,一不注意就会摄入过量的盐。如果盐吃多了,身体就会发出一些信号,需要引起注意。 1.嘴干。在食用了含有大量钠的食物后,身体会感觉盐和水的含量失衡,大脑会发出口渴的信号,促使你多喝水。 2.反应变慢。如果长期吃太多的盐,可能会导致脱水。人一旦脱水,就不能清晰地思考问题,常有反应变慢的表现。 3.手指变粗。如果突然发现在体重没有任何增长的情况下,手指却戴不进原本尺寸合适的戒指,这有可能是水潴留造成的。 4.头痛。研究表明,与每天摄入1500毫克钠的人相比,每天食用3500毫克钠的成年人患头痛的风险高出近三分之一。 5.总想排尿。喝太多的水会让人尿意频繁,吃了太多的盐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当人体摄入过多盐时,人体的肾脏器官只有加班加点地工作,才能把体内多余的盐排出体外,从而导致小便增多。 总之,建立良好的膳食习惯,当从减盐开始。...

很多人把睡觉当成简单的休息,其实不然,真正决定身体能否恢复的关键是睡眠质量。我国《健康数据科学》期刊的新研究发现,睡眠特征紊乱与 172 种疾病相关,只要适当调整睡眠习惯,健康状态就可能稳步提升。 一、判断 “睡好” 的三大核心标准 这项由北京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多机构联合的研究,分析了 88461 名成年人的随访数据,拆解出睡眠 “基础、节律、质量”3 大维度 6 项特征,与 363 种疾病风险直接相关。而生活中判断睡眠好坏,只需关注两个可落地的核心维度: 夜间睡眠的三个关键 入睡速度:成年人需少于 30 分钟,儿童少于 20 分钟,超时则属于入睡困难。 睡眠连续性:夜间觉醒不超过 1 次,醒后 10-15 分钟内可再次入眠。 时长与效率:成年人通常需 6-8 小时,儿童 9-10 小时,老年人 5-7 小时;睡眠效率(实际睡眠 / 卧床时长)达 85% 以上为合格。 白天状态的核心体感 高质量睡眠能让次日精力充沛,警觉性和注意力正常,没有焦虑烦躁的情绪波动,也无乏力、肌肉酸痛等躯体不适,更不会有明显疲劳感。哪怕夜间指标达标,白天昏沉也不算好睡眠。 二、别陷入 “睡够 8 小时” 的误区 不少人执着于 “8 小时睡眠”,却发现白天依然没精神。研究显示,睡眠不必过分纠结时长,被忽视的 “节律” 特征同样重要,它单独与 83 种疾病相关,需和时长同等重视。 三类不良睡眠习惯危害最大 频繁熬夜:肝脏等器官的修复有 “最佳窗口期”,熬夜会错过这个时机,补觉只能弥补时长却挽不回质量。入睡晚于 00:30,肝纤维化 / 肝硬化风险会升高...

寒风渐紧,气温骤降,冬季的 “封藏之力” 悄然蔓延。在中医理论中,冬季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的时节,万物休养生息,只为来年春日的生发蓄积能量。江西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王茂泓教授提醒,秋冬交替之际,人体养生切勿盲目进补,核心在于 “阴阳共养、藏中寓补”,而脾肾同调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阴阳互根:秋冬养生的核心逻辑​ 传统医学倡导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王茂泓教授强调,阴阳本是互根互用的整体 ——“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藏;阳为阴之使,无阳则阴无以化”。冬季养藏的阳气,需以阴精(精、血、津、液)为载体,如同珍贵火种需依托厚实火炉才能持续燃烧:炉壁(阴精)坚实,火种(阳气)方能稳固潜藏;若阴精不足,阳气易消散,甚至引发 “虚火上炎”。因此,立冬养生绝非一味滋阴或单纯补阳,而是要在温补阳气、抵御寒邪的同时,滋填阴精、筑牢根基,实现二者互生互济。​ 脾肾同调:阴阳共养的关键抓手​ 中医认为,肾为 “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阴阳的根本;脾为 “后天之本”,主运化气血,是肾中阴阳持续充盈的物质源泉。二者相辅相成,调理需双管齐下,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1. 食疗:平补温润,铺好进补 “地基”​ 秋冬交替时,脾胃功能尚需适应寒冷,不宜急于使用滋腻补品,应先调理脾胃、温润滋阴:​ 晨起一碗温热白粥或小米粥,濡养胃气、培补津液,助力阳气 “先升后藏”,让身体快速进入封藏状态;​ 日常可将核桃、黑芝麻、枸杞打粉冲泡或煮粥,性味平和、缓缓滋填肾精,暗合 “阴中求阳” 之道;​ 推荐两款阴阳双补药膳:​ 山药羊肉汤:羊肉温中益气、助阳散寒,山药健脾固肾、滋阴润燥,温阳不燥、滋阴不碍胃,是立冬养生佳品;​ 黑豆桂圆红枣汤:黑豆补肾滋阴,桂圆、红枣补心脾、益气血,温和滋养阴血的同时,微微生发阳气,兼顾 “藏” 与 “养”。​ 2. 按穴:激发元气,调和阴阳平衡​ 通过揉按穴位可直接激发人体阴阳自调能力,推荐两个核心穴位:​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脚跟骨筋腱之间凹陷处,为肾经原穴,擅长滋阴补肾,每天睡前揉按 5 分钟;​ 关元穴:位于肚脐下 4 横指处,是元气关藏之所,能温补元阳,睡前揉按 5 分钟后,温灸 10 分钟,可增强温阳固藏之效。​ 3. 起居:静养应天,守护阴平阳秘​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 “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是冬季养藏的基本准则:​ 保证充足睡眠:夜晚属阴,睡眠既是最好的滋阴方式,也是阳气入阴潜藏的关键,能让阴阳在静息中得到滋养;​ 收敛神志情绪:思虑伤脾、惊恐伤肾,冬季应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通过静坐、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等方式平复心神,让神志内藏,助力阴阳稳固潜藏。...

气温逐渐走低,我们即将步入万物收藏的冬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意思是说,冬季生机潜伏、阳气内藏,因此养生重在“藏”,以顺应天时。相关专家给出了四个安稳过冬的关键词。 保暖 冬季寒气当令,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体的阳气如同自然界的太阳,是温暖和动力的源泉。一旦阳气受损,不仅会感到寒冷,还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养生要点:1.重点防护头颈背足。头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地方,外出戴帽可以有效防止阳气从头部散失;颈背乃阳经之海,是人体督脉和膀胱经循行之处,最易受风寒侵袭,穿高领衣物、坎肩或披上围巾,是保护颈背的简单有效之法;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保暖能力差,中医认为,寒从脚下起,每天用热水泡脚,按摩脚心涌泉穴,能促进血液循环,温煦全身。2.早晚加衣,活动减衣,衣着过厚导致出汗,会使阳气外泄、邪气易侵。 防病 冬季是感冒、流感、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这多与卫气不固有关。卫气好比身体的“卫士”,负责抵御外邪。冬季养生核心在于增强卫气的防御能力。养生要点:1.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有利于阳气潜藏和阴精积蓄。2.注意空气流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病菌滋生。3.适度锻炼,微汗即止。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温和的运动,以身体微微发热、尚未大汗淋漓为宜。4.素有慢性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依据冬季病情变化、遵医嘱调整用药,防范心脑血管疾病急症。 温补 民间素有“冬日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冬季人体脾胃运化功能较强,是进补的好时机,建议遵循“温补”原则,平和地滋养身体。养生要点:1.多食温性食物。羊肉、牛肉、鸡肉、韭菜、南瓜、桂圆、核桃等性温的食物,有助温中助阳,散寒保暖。推荐两个食疗方,一是当归生姜羊肉汤,能补气养血、驱寒暖身;二是山药粥,山药性平,健脾益胃,可培补后天之本,适合各类人群冬季平补。2.巧用调味品。烹饪时,可适量加入生姜、大蒜、花椒、肉桂等调味品,不仅能增味,更有温通散寒的功效。需要提醒的是,温补并非人人适宜,体质偏热、易上火、长口腔溃疡、大便干结者应酌情减量。 养阴 冬季主藏,对应五脏中的“肾”。肾主藏精,是人体阴阳的根本。因此,在温补阳气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养阴。正如自然界需要冰雪覆盖以滋养大地一样,人体也需要阴液来濡润脏腑,制约过亢的阳气,达到阴阳平衡。养生要点:1.多喝温水。冬季干燥,虽不常口渴,但人体仍需要大量水分,常喝温水能避免体内阴液亏损。2.食用滋润之品。可适量食用芝麻、核桃、木耳、银耳、百合、梨等滋阴润燥的食物。推荐百合银耳羹,有助滋阴润肺,非常适合干燥的冬季食用,能有效缓解皮肤干燥、口干咽痒等问题。此外,也可多喝粥,能生津养胃,若在粥中加入枸杞、红枣等,效果更佳。 以上四个冬养要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保暖是守护阳气之根,防病是巩固防御之墙,温补是增添生命之火,养阴则是涵养生命之水。只有顺应天时,科学调养,才能为来年的健康活力打下坚实基础。...

中医说的“冬藏”,不是让我们躲起来不动,而是顺应季节规律,把身体的“健康本钱”攒起来,为来年春天的“生发”打好基础。 藏什么? 藏是精准守护身体里最容易在冬天耗损的3样东西。 藏阳气 阳气就像身体里的“小火炉”,冬天外界寒冷,火炉需要多“蓄热”才能抵御寒气。如果冬天熬夜、频繁出门受冻,就像把火炉的火苗往外拔,来年春天容易没力气、怕冷。 藏精气 精气是身体的“储备粮”,就像植物冬天把养分藏在根部。冬天新陈代谢慢,正是攒精气的好时候,要是过度劳累、频繁应酬,精气耗光了,来年可能会没精神、抵抗力下降。 畅情志 冬天天短夜长,人容易情绪低落、想得多。“畅情志”就是让心态静下来,别焦虑,不然情绪内耗会反过来耗损阳气和精气。 如何养? 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做好冬季养生。 起居 建议早卧晚起,夜晚十点前入睡,早晨可待日出后、气温回升时再起床。此举有助于规避清晨寒气,防止外界寒邪侵袭人体。 饮食 冬季饮食应遵循“温补而不燥热,滋阴而不寒凉”的原则,既要增强机体御寒能力,又要避免内火滋生,同时注意调护脾胃、促进营养吸收,为身体储备能量。因此,建议减少冰淇淋、凉拌菜、西瓜、梨等生冷寒凉食物的摄入,若食用海鲜、螃蟹等偏寒性食材,可搭配生姜、紫苏等温中散寒的调料一同烹调,以平衡食性。 以下推荐3款适宜冬季食用的药膳方。 1.羊肉萝卜汤 材料:带骨羊肉500克,白萝卜1根,生姜5片,葱段2段,白胡椒少许。 做法:羊肉焯水去除血沫,与生姜、葱段一同炖煮1.5小时,加入切块的白萝卜继续炖30分钟,最后加盐与白胡椒调味。 功效:羊肉可温中暖下、补益阳气,白萝卜能消食化痰,二者搭配既补而不腻,又有助于身体保暖,且不易引起上火。 2.当归黄芪炖鸡 材料:老母鸡半只,当归5克,黄芪10克,红枣4颗,枸杞子少许。 做法:鸡肉焯水后,与当归、黄芪、红枣一同慢炖2小时,出锅前5分钟加入枸杞子。 功效:黄芪补气固表,当归养血和血,鸡肉具有温中益气的作用。此汤适合冬季体虚乏力、面色无华者食用,可增强体质,补充能量。 3.栗子小米粥 材料:小米100克,去壳栗子8~10颗,山药1小段。 做法:小米提前浸泡30分钟,栗子煮熟去壳,山药去皮切块。将所有材料一同煮40分钟至粥体黏稠。 功效:小米、山药健脾益胃,栗子补肾强筋。该粥品性味平和,可作为早餐或晚餐,有助脾胃运化,亦不易造成消化负担。 运动 冬季运动不宜追求大汗淋漓,而应以促进气血流通为目的。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室内柔和运动,或于天气晴好时散步、晒太阳。每次活动20~30分钟,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外泄。 情志调摄 冬季易出现情绪低落,建议在天气晴朗时多晒太阳(尤其以背部为佳),有助于振奋阳气。平时可通过阅读、聆听舒缓音乐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应尽量避免争吵、减少焦虑,使心神安宁,以利体内阳气的潜藏与养护。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吴越娣 齐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