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养生常识

《黄帝内经》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意思是说,气血是生命的根本,其他东西都是围绕着气血运行的。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气血足,则色斑去、皮肤嫩、疾病消、衰老慢。因此,中医养生尤其注重调理气血。值此2024开年之际,特邀三位权威专家,教您如何调顺气血,给身体打好全年的健康基础。 气血是最根本的动力 在中医看来,气血是什么,在身体中发挥什么作用? 尤昭玲: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运转的机器,气血就是最根本的动力。“气”是指使人体发挥作用的动力,来源很多,有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来自饮食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氧气),它们通过肺、脾、胃、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所谓“血”,一是指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二是指与“气”同在的运行载体。中医理论中,气与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人体气血充足,生命力就会旺盛。女子以血为本,一生中耗血失血比男性要更多,对于女性而言,气血更为重要。 刘凤斌: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基本物质,气血其实是一种“功能态”,在身体中履行其免疫、固摄、推动、温煦等功能。 徐京育:虽然气血总是联系起来说,但二者实际是分开的。气是虚的,血是实的。气存于脏腑之间,充塞身体各处,无形却又无处不在;血是可见的,经由血管通达身体各处。气血不足,人的内里就会空虚,也就容易得病。气为阳、血为阴,对应男女。女性症状往往以缺血为主,如脸色发黄、没有气色、贫血等;男性症状往往以缺气为主,比如肾气虚,表现为头发早白、腰酸背痛、牙齿松动等。由于气和血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故气虚之人多少兼有血虚问题,血虚之人一般也会气虚。气血两虚就是中医常说的一种病证,相对应也就有了“气血双补”的说法。所以,气和血没有哪个更重要之说,缺一不可。哪个缺乏,对身体来说都不是好事。 气血不足时,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尤昭玲:气血亏虚时,身体就可能会出现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等证,表现出身心异常,比如心慌心悸、健忘失眠、头晕耳鸣、面色萎黄、头发干枯等。 刘凤斌:一个人如果气血充足时,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面色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反之,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比如,胃肠正常运转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气血不足,胃肠会缺血,从而削弱了胃肠功能。气血不足,女性体内循环就不顺畅,更易导致气滞血瘀,影响月经,常见症状为月经推迟、月经量偏少,甚至出现月经稀发、闭经的情况。 几个方法自测气血状态 如何判断气血是否充足,有没有自测方法? 尤昭玲:对于女性气血不足导致的卵巢早衰,有一个自测方法——照镜子看眼睛。如果卵巢功能正常,内外眦(内外眼角)是红润光亮的,反之则呈青褐色,外侧可见斑块或斑点;卵巢功能正常,白眼珠是滋润、明亮、无充血的,反之则黑眼珠与白眼珠黑白分明而无交融错接,白眼珠均匀性充血,泪水汪汪;如果卵巢功能正常,瞳孔也是转动灵活、光彩有神的,反之则无神、无光、忧郁。 刘凤斌:气血状态可以从脾胃功能进行鉴别,中医理论讲,脾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我们饮食摄入的食物,需要通过脾胃吸收才能转化为营养物质,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差、吸收“受限”,相当于掐断了气血的来源,时间久了,身体的气血就不足了。 徐京育:一个人气血是否足,是可以通过皮肤、眼睛、头发等三个方面观察出来的。皮肤、头发干枯无光泽,脱发,眼睛开始变得暗淡无光,或者眼睛内部显得浑浊,眼睛又经常干涩,即为气血不足的典型表现。另外,从心脑血管的角度看,“心主血脉”,又主管人的精神活动,心的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常表现为心慌气短、健忘;大脑的功能需依赖气血的充养,且精血、精气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如果气血不足,可表现出头晕、耳鸣等症状。 导致气血不足的原因有哪些?现代人的哪些行为或习惯正在不知不觉耗损着气血? 尤昭玲:日常生活中,三个“坏习惯”最容易损耗气血:一是三餐饮食不规律,比如经常不吃早餐或吃夜宵;常吃外卖,暴饮暴食,用零食点心代替正餐。二是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三是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会出现肝血虚的情况,表现为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等。 刘凤斌:中医理论认为,“过劳耗气”,意思是说,过度劳累会消耗气血,典型表现是免疫力差、容易感冒、少气懒言、疲倦乏力等。因此,无论生活或工作学习再忙,都要把握好一个健康尺度——劳逸结合,否则气血这根弦就容易断。 徐京育:气血的损耗其实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比如经常久坐,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令气血凝滞;饮食不健康,爱吃烧烤、火锅等油腻的食物,当体内脂肪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会引起气血不足。另外,过度节食减肥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很容易导致体内气血流失。还有就是经常熬夜,这种行为就是在“挖空”身体的气血库。 调补气血,名家出招 “药食同源”理论自古有之,中医认为很多食物都有补养气血的效果,请问日常食用能起到多大作用? 尤昭玲:“药食同源”的理论源于古代医家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体验。他们发现,自然界中的食物和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味和功效,可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因此,中医注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强调饮食调养以防治疾病。补养气血,临床最常用的药食同源之品有红枣、枸杞、山楂等。此外,中医还注重食物的搭配和食用方法,烹饪方式会影响功效和口感。无论吃什么食物,最好以清淡、易消化,避免过度油腻和辛辣为度。 刘凤斌:食疗补养气血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调理方式,当气血不足到了一定程度,必须规范服药治疗。气和血不分家,临床发现,气血亏虚的人,不会单单表现为气虚或血虚,通常是气血皆虚,甚至伴有兼证,比如阳虚、阴虚等,情况较为复杂。因此,纯粹靠“补养”有时候可能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有些人甚至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调理气血时,最好请正规医院的专业中医师辨证体质后再进行。 除了食疗,补养气血还有没有一些其他中医特色方法? 尤昭玲:推荐三个方法:1.站桩。站桩能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温养肌肉、锻炼精神,站桩需记住三个关键要素,即下盘要稳、中盘要充、上盘要松。2.揉按提拿气海穴、血海穴。双手搓热,手心放于气海(肚脐下两横指处)之上,轻轻揉,逆时针顺时针各36圈;也可以提拿血海穴。手掌自然张开,五指朝下,用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右膝,左掌按左膝),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用拇指端对此处进行揉法操作,或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对称提拿血海穴10~30次。坚持用这个方法锻炼,能缓解疲乏无力、没精神、犯困等气血不足症状。3.健步走。推荐每天健步走,这个运动方式简单便捷,容易坚持。现代人久坐问题比较突出,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不利影响,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肉松弛无力,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心脑血管疾病等,快走可改善甚至消除此类健康隐患。 刘凤斌:我认为保持好心情很关键。情绪是胃肠最好的晴雨表,心情不好会引发胃肠功能失调,久而久之身体生化乏源,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另外,平时要少吃寒凉食物,养好脾胃;多晒太阳,强壮阳气,阳气足了气血状态就会得到改善。 徐京育:其实,随着年龄增长,气血难免会逐渐流失,这是人体衰老的规律。补养气血,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地放缓气血流失速度,需要谨记一点,气血不堵就是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让经络处于疏通状态,令体内的血管保持弹性,让气血运行更加通畅。每天必须给自己留下足够的运动时间,半小时左右,每周坚持四五次。另外,泡脚是调整气虚血虚和体寒等问题的最好方法,长期坚持泡脚有助于补气血。一般情况下,泡脚泡到全身发热、微微出汗即可。有的人泡脚后上半身发热出汗、下半身不出汗,这是气虚的表现。对于血虚的人来说,坚持泡脚可以改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