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药 Tag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日前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危险因素综合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层筛查能力及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8.1/10万及以下。 《实施方案》围绕工作目标提出具体工作措施。一是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提升全民呼吸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疫苗接种;加强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工作。 二是完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加强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推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分级诊疗;加强早期筛查与早诊早治;提升基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服务能力;开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慢性病同防同治同管。 三是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规范诊疗和质量控制。加强规范化诊疗和健康管理,完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相关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促进诊疗质量持续改进。 四是提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能力。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肺病科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专病门诊建设;优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五是推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健康支持和康复治疗。重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营养评估与监测;针对存在的精神及心理问题给予必要的干预;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康复锻炼。 六是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监测与评估。完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强疾病负担评估;规范信息管理。 七是实施综合保障,减轻患者疾病负担。采取综合医疗保障措施;做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基本医疗保障有关工作;鼓励开发相关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提高长期管理药物可及性,提高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 八是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人才结构;集中力量加快科研攻关,持续提升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整体科技水平。(来源: 央视网)...

近日,一种新型饮品——中药奶茶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如养生枸杞牛乳茶,以及用羊奶、大红袍、枸杞和红枣制作的“羊杞之下”等。此外,打着养生旗号的茶饮店、售卖茶包的养生茶网店也层出不穷,深受年轻人追捧。这些养生茶能随便喝吗? 养生茶的中药成分包括常见草本植物、花朵、根茎类等,如果喝对了,能起到调理气血、增强体质的功效。与传统茶饮相比,养生茶更注重对身体的调理,而非简单的茶味体验,所以适合自己最为重要。不同节气对身体有不同影响,喝养生茶可先考虑季节因素,比如夏季选择包含薄荷、淡竹叶等成分的清热解暑茶,冬季选择包含当归、熟地等成分的温补暖身茶。 大家可根据体质进行选择,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茶。比如阴虚体质,可以用麦冬、银耳等滋阴润燥;肝郁体质,可以用玫瑰花、菊花等疏肝解郁。如果不考虑体质,盲目按口味选择,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比如湿热体质的人群,饮用红豆薏米芡实茶、红豆茯苓薏米茶等,能通过薏米、红豆、茯苓等化湿利水。但这些“祛湿茶”仅对湿热体质有效,而对大多数有口干、口苦、口黏、口臭症状且湿热已伤及阴分的人群,却是“雪上加霜”,只会加重症状。 除了咨询医生,大家也可以通过舌象进行辅助判断:若苔薄润,说明体内精、津、液均充足,理论上不需要特别的茶饮;苔黄、厚腻少津,或是干燥起刺,甚至舌体干燥萎缩,提示体内精、津、液虚极,尽量不要喝经过高温烘烤的各类茶,特别是红豆、薏米、茯苓、陈皮之类,花茶药性偏温燥也属于禁忌,可以选择一些益胃生津、清凉升提之品,如石斛、西洋参、桑叶、淡竹叶等,起到清解湿热的作用。 需注意,并非所有中药成分都属于药食同源食材,有些即使能用来泡茶,也不宜长期大量摄入。比如怕冷、容易疲劳的人可以喝点补气温阳茶,将黄芪、当归、肉苁蓉、枸杞、红枣、桂圆等进行适当搭配,就能起到这一作用,但久喝容易出现“上火”症状,如口腔溃疡发作、面部粉刺频发、便干痔疮出血等。因此,大家选择养生茶时,需要了解其中的成分,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养生茶的功效因成分而异,常见的包括清热解毒、益气健脾、调理肝胆、舒缓安眠等。但养生茶并非灵丹妙药,也不可能替代药物,大家应理性看待,不要过分夸大其作用。 以下几类特殊人群饮用养生茶时应格外慎重。一是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不适合饮用活血化瘀类的养生茶,以免影响胎儿健康;二是儿童,应尽量少喝,以免影响正常发育;三是可能对一些中药成分存在过敏反应的人群,也应避免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