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药 Tag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中医药护佑老年健康”专题发布会,介绍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预防、调理、保健方法,以及秋冬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会上,有记者提问,“饭后百步走”的说法是否适合老年人?从中医角度讲,老年人运动养生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表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本意是通过舒缓的运动,来促进老年人脾胃消化和运化水饮的功能。但并不适合所有老年人,需要因人而异。 哪些老年人适合饭后缓步慢行呢?葛金文介绍,对于那些身体素质比较好、没有严重慢性病的老年人,饭后适度的活动更有益身心健康。其次是脾胃功能稍弱、容易积食腹胀的老人,平时的消化功能尚可,但吃多了一点就会感觉到腹部胀气。这一类老年人饭后休息30分钟左右再去散步10到15分钟,“闲庭信步”一样的走,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饱胀感。 但是还有一部分老年人不适合饭后走的,葛金文指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饭后立即走路,可能导致心脏和脑部供血不足,容易引起头晕、乏力、心绞痛或者更加严重的意外。所以这类老人,饭后最好是静坐或者平躺30到60分钟。患有胃下垂的老人,中医辨证大多中气不足,饭后更容易困倦,这个时候站立或行走会加重胃的下垂程度,引起腹胀。还有平时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老年人,吃了饭以后自然感到困倦,这是老年人身体的自我保护信号,应该顺应它,适当休息以养气血。如果强行散步反而会耗伤气血,更累。饭后不应立即走路,最好先休息30分钟左右。 对于老年人的运动养生,葛金文提出,必须遵循“不伤为本,适度为要”的原则。首先要顺应自然。中医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由于老年人气血不足,身体调解机制不够,所以这个规律还必须要遵守。而且这种运动要选择在阳气升发的早晨或下午阳气较盛的三点到四点左右,千万要避开阴气较盛、天也不亮的清晨或者是夜晚,也不要在烈日当空的正午。春夏可适当增加运动量,秋冬则应趋向收敛,不要过度运动,特别不要剧烈运动,减少阳气的消耗。其次,要量力而行,动静结合,达到“形劳而神不倦”的境界。运动到身体微微出汗、感觉舒畅、不疲劳为宜。切忌大汗淋漓、切忌锻炼得气喘吁吁。因为中医有一个观点,“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会耗伤气血和心阳。所以老年人的运动还是要以和缓为主。 其次要“重点锻炼,顾护根本”。葛金文指出,老年人腰腿痛、关节不利的“根本”在于:肾精亏虚、肝肾不足、气血衰弱,导致筋骨失养 ,不通则痛、不通则僵,所以,锻炼的核心目标不是“练得多”,而是“练得对”,要以和为贵,以养为主,以通为要,以肾为根。可以多做一些能温和锻炼到腰腿肌肉的运动,太极拳、八段锦中很多动作都能锻炼到腰腿,起到壮腰固肾的作用。 葛金文强调,老年人的运动不应只追求形体的活动,更要注重精神的调养。在运动时,可以把意念集中到动作和呼吸上来,使到全身放松,把意念集中到动作上来,会发现你的全身都是松弛的,这样达到“形神合一”,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中医有一句话“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老年人“护本锻炼”可以遵循下列“三字经”:腰常搓,肾俞热;膝常揉,筋不结;腿常抬,血自流;腹常摩,脾自强;气常匀,意常守;缓柔稳,久见功。(来源:人民网)...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3.1亿,占总人口的22.0%,且老年人口数量仍在持续攀升。这一趋势使得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中医药凭借其深厚的理论根基、丰富的实践经验、独特的诊疗优势以及全方位的服务模式,在老年健康服务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核心作用,既能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全方位服务,满足多元需求 中医药能够为老年健康提供涵盖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老、教育、文化等多维度的全方位服务,全面呵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有所医:优质医疗服务全覆盖 中医药在老年医疗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治未病”主导:中医药注重“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在预防疾病和防止疾病恶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例如,通过中医药调理,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控制高血压引发的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为老年人的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 重大疾病协同:在休克、心肌梗死、肺心病等重大疾病的救治过程中,中医药能够发挥协同作用。许多老年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贫血等,与机体衰老和脏腑功能衰退密切相关。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从根本上改善机体状态。同时,中医还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制定全面的精准治疗方案,有助于疾病的好转和治愈。 疾病康复核心:中医药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运用中医养生、保健、调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如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成为脑梗死后遗症、骨折康复等疾病康复的首选和重要手段,帮助老年人尽快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老有所防:慢性疾病预防筑屏障 预防慢性疾病对于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理念和方法: 推广“未病先防”理念:根据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定制四季药膳、膏方调理等个性化养生方案。同时,开展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等传统疗法,帮助老年人增强体质、恢复机能、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发挥健康管理特色:针对老年人进行慢病管理、健康体检和体质辨识,建立中医体质辨识电子健康档案,实施个性化的健康干预和养生指导。结合老年人的体质和慢病情况,开展拔罐、药浴、足浴、食疗、情志(心理)养生、运动养生等全方位的养生保健服务,有效降低老年人患病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健康幸福感。 老有所养:健康康养生活新模式 中医药全面赋能老年健康生活,以康养为先,实现老有所养: 倡导食养理念:药王孙思邈曾说:“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充分强调了治病先食疗、后用药的原则。老年餐饮以药膳为主,注重营养合理搭配,充分发挥饮食调养的作用,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遵循顺时养生:按照四时节气与昼夜节律,引导老年人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增强身体对自然和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调养情志心态:《黄帝内经》有言:“百病生于气也。”情志不调会导致气机郁结,容易引发疾病。因此,老年人要注重情志调养,保持心态平和,通过静养心神、调节气血,实现内外兼修,促进身心健康。 注重运动养生: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项目,这些运动动作舒缓、刚柔相济,适合老年人的身体特点,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构建养老新模式:探索社区养老与中医相结合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专业的健康养老服务,营造温馨、舒适的养老环境。 老有所学:主动健康意识再提升 开展中医教育,能够帮助老年人实现主动健康: 养生知识培训:为老年人开展适宜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培训,带教他们练习八段锦等养生功法,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健康研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融中医药文化体验、修身养性、知行合一、中医药智能等于一体的健康研学服务,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增强健康意识,实现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 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 + 养老服务,打造定制化康养乐园,让老年人在快乐中养老: 康养体验活动:组织老年人进行中药采摘体验、中药食品加工参观、养生产品(药枕和香囊等)制作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医药的魅力。 文化娱乐项目:组织开展观看中医药文化视频、唱戏曲、中医药谜语竞猜、中药香囊制作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老有所需:全方位需求有保障 老有所需是老龄化社会的核心议题,中医药能够满足老年人在物质、健康、社交和精神等方面的全方位需求: 适老产品供给:研发和生产艾灸仪、中药腰围和护膝、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如中医体质辨识仪、智能手表)等适老产品,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提供便利。 养生保健产品丰富:推出保健茶、中药饮品、药枕、香囊、中药面膜、祛斑美肤贴等养生保健产品,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和美的追求。 文化产品传承:开发中医药相关书籍及字画、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等,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社交精神关怀:中医重视心理(精神)与生理的统一协同关系,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增强归属感,促进身心健康。 自我价值实现:支持老年人学习中医药养生知识和保健技能,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经验和原有专业技能,继续为社会服务,如参与中医药经验传承、中医非遗保护和传承等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老有所为:银发力量再焕新 老年人通过学习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并结合自身经验和原有专业技能,能够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 经验传承助力:让老年人参与中医药经验传承工作,将他们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传承下去,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非遗保护发光:鼓励老年人在中医非遗保护、传承等方面发挥特长,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医药在老年健康服务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通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我们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健康服务,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享受到健康、快乐和尊严,绘就老年健康幸福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