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骨质疏松 Tag

骨关节作为人体运动系统的核心,承担着支撑站立、行走、肢体伸展等基础活动的重任。然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加上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骨关节问题的发生率逐年攀升。因此,重视骨骼健康,采取有效措施减缓骨量流失、减轻关节磨损迫在眉睫,而科学补充营养素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骨骼的两大“劲敌” 骨质疏松:隐匿的“寂静杀手”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病,其特征为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更为多见。骨质疏松性骨折堪称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元凶”之一,尤其是髋部骨折,甚至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约20%的患者在1年内可能因各种并发症死亡,约50%的患者会留下残疾。 骨质疏松的典型症状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骨痛,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和全身骨痛,劳累后症状加重,负重能力下降,活动受到限制。二是骨畸形,常见症状有身高变矮、驼背等,这些畸形还会引发功能损害,如胸椎畸形会影响呼吸功能,腰椎畸形可能干扰肠道功能。三是骨折,表现为骨的完整性破坏或连续性中断,好发于胸腰椎、髋部、前臂等部位,局部会出现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症状。严重多发性骨折还可能导致休克,危及生命。值得注意的是,骨质疏松症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在出现疼痛或骨折时才发现,此时健康已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它也被称作“寂静的杀手”。 骨关节炎:关节的“退行之变” 骨关节炎是一种关节退行性病变,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和骨质增生为主要特征。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50%,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更是高达90%。除了年龄因素外,遗传、肥胖、受伤、长期过度使用关节以及糖尿病等也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骨关节炎的典型症状有五种。一是疼痛,通常是关节深部的钝痛或酸痛,活动后疼痛加剧,休息后可得到缓解。二是僵硬,多见于晨起或久坐后,活动数分钟后症状才会逐渐缓解。三是肿胀,关节周围会出现软组织肿胀,伴有压痛,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四是活动受限,随着病情发展,关节活动范围会逐渐减小,严重影响日常行走等活动。五是关节弹响。 营养补养:骨骼健康的“守护神” 钙:骨骼的“钢筋支柱” 钙是人体不可或缺的“核心营养素”,它不仅能让骨骼像钢筋一样坚韧,让关节如轴承般灵活,还在神经传导、心脏搏动、血糖调节等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人体骨钙含量与沉积率水平很难维持平衡。一般来说,骨钙含量在30岁左右达到巅峰,之后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流失。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 - 59岁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仅为328.3毫克,仅达到推荐量(800毫克)的41%,缺钙问题十分严峻。 导致缺钙的原因较为复杂。高龄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加,钙吸收率会不断下降,每增长10岁,钙吸收率就会下降5% - 10%。激素影响也不容忽视,女性绝经期后钙吸收率会进一步降低。此外,维生素D缺乏、妊娠期以及胃部疾病等导致胃酸降低的情况,都不利于钙的吸收。高脂膳食、咖啡、酒精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会阻碍钙的吸收利用。而在儿童、青少年、孕产期、哺乳期等特殊年龄或生理阶段,人体对钙的需求会增加。 那么,钙的摄入量多少才算达标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给出了不同人群的每日推荐摄入量:1 - 3岁为500毫克,4 - 6岁为600毫克,7 - 8岁为800毫克,9 - 17岁为1000毫克,18 - 46岁成年人及孕期女性为800毫克,绝经前妇女和47 - 69岁男性为1000 - 1200毫克,绝经后妇女和70岁及以上男性为1200 - 1500毫克。建议优先通过饮食来补充钙,在保持均衡饮食的基础上,适当多吃奶制品(如牛奶、奶酪、酸奶、布丁等)、绿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荠菜等)、海产品和豆类。同时,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鸡蛋、鱼类和强化奶,或者每天晒30分钟太阳,以促进身体合成维生素D。 胶原:骨骼的“水泥黏合剂” 胶原蛋白占骨骼有机成分的70% - 80%,它会形成网状框架,为矿物质(如钙)提供附着位点,将骨骼成分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像钢筋混凝土中的“水泥”,能够增强骨骼的韧性和抗折性。随着年龄增长,胶原蛋白合成减少,骨骼网状结构会变得稀疏,矿物质也更容易流失。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不断补充钙质,却仍然无法阻止钙质流失的原因。 胶原蛋白还是构成软骨的重要成分,约占软骨的60%。它能够增强软骨的抗拉强度和弹性,保持软骨的完整性,使关节能够承受日常活动和运动中的压力和冲击。此外,胶原蛋白还参与关节液的形成,能够润滑关节、减少摩擦。同时,它也是韧带、肌腱的主要成分,可以维持关节的稳定性,预防关节损伤。 骨胶原蛋白每天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年轻时,人体合成骨胶原蛋白的能力很强,此时保持骨骼健康只需适当补钙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合成骨胶原蛋白的能力下降,要维持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等骨病,仅补钙是不够的,适时补充胶原蛋白至关重要。 胶原蛋白的优质食物来源有猪蹄、鱼皮、牛筋、鸡软骨、鱼鳔等。不过,食物补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摄入的多为大分子胶原蛋白,吸收率较低。对于老年人等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如小分子胶原蛋白,它经过水解处理后更易被人体吸收,能够显著提升骨密度和关节功能;也可以选择复合营养补充剂,如增加氨基葡萄糖,协同增强关节的润滑与修复功能。 总之,骨骨骼健康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了解骨骼的两大“杀手”,科学补充钙和胶原蛋白等营养素,是守护骨骼健康的重要举措。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为自己的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入冬以来,多地迎来降温天气,路面容易结冰,滑倒摔伤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其中,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风险大大增加,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避免“致命”骨折,防跌倒与治疗骨质疏松是关键。 留意预警信号 防范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它是一种缺少典型症状的疾病,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背部疼痛、脊柱变形、全身多关节疼痛等症状,很多患者是在发生骨折后才了解到它的存在。 其实,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体力活动少、阳光照射不足、吸烟、过量饮酒、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过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体重过低等。 骨质疏松可能导致全身多处骨折,其中髋部、脊柱和手腕等部位的骨折最为常见。这些骨折可能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失能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一些疾病也会导致或加重骨质疏松,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同时,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乳腺癌治疗药物)等也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检查是最为有效的骨质疏松筛查手段。如果老年人由于受轻微外力或平地跌倒就发生了骨折,这很可能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意味着患者患有骨质疏松症,需要引起重视。 重视术后康复  预防再次骨折 老年人跌倒后,如果感到髋部疼痛,无法坐起、站立或行走困难,就要高度警惕是否发生了髋部骨折。一般医生通过患者做的X线片即可得到直观明确的诊断。但也有少数情况,X线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骨折。这时,就需要进一步进行CT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其中核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更高。 髋部骨折的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应尽快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尽快缓解疼痛,尽早让患者离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尽可能让患者恢复到伤前的功能水平,使伤前可生活自理的老年人恢复行走功能,让更多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优的治疗。 术后骨折的疼痛通常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在意识清醒、可配合的情况下,患者术后早期即可坐起、练习下肢肌肉的收缩。如患者全身状况允许,可尽早在助行器辅助下离床下地活动。在专业的康复医生指导下,患者康复的效果会更好。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只有以上康复治疗还不够,因为发生过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非常高,因此预防再次骨折对老年患者来说与手术治疗同样重要,包括预防跌倒和治疗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类似,需要长期规范治疗,以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改善骨骼健康  注意均衡膳食 预防骨折的发生重于治疗,对老年人更是如此。无论之前是否发生过骨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措施来改善骨骼的健康状况。 在生活方式上,老年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增加富含钙的食物的摄取量,如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坚果、绿叶蔬菜等;保证充足、直接的日照,每天半小时以上;保持规律运动,如散步、打太极、跳舞、练习瑜伽等;戒烟,避免过量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采用防跌倒的生活设施,如卫生间防滑垫、扶手等。 此外,每天补充足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也是保持骨骼健康的有效手段。一般来说,每天补充钙剂500—600毫克,维生素D31000—2000国际单位(IU),即可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已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仅采取以上措施不足以达到治疗目的,还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接受长期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