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心脑血管疾病 Tag

秋风渐紧,秋雨带凉,不少人会发现:原本控制稳定的血压悄悄升高,偶尔还伴着胸闷、头晕 —— 这可不是单纯的 “换季不适”,很可能是血管在发出 “堵塞预警”。一旦疏忽,血栓可能悄然形成,诱发心梗、脑梗等危险问题。为什么秋冬季节血管格外 “脆弱”?如何捕捉身体的求救信号,又该如何守护血管健康?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一、秋冬血管为啥 “爱堵车”?3 个诱因要警惕​ 血管堵塞本是个缓慢过程,早期可能毫无症状,但到了秋冬,多种因素叠加,风险会显著升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中心副主任医师马文韬指出,血栓可能发生在动脉、静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心脏、大脑、下肢这三处血管最容易 “亮红灯”(分别对应心梗、脑梗、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而秋冬季节,这三类问题高发,离不开以下 3 个关键原因:​ 1. 寒冷刺激:让血管 “紧绷”​ 气温下降时,尤其是寒冷空气直接刺激,会让血管本能收缩 —— 这会直接增加心脏泵血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还可能加重血管阻塞,让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风险飙升。​ 2. 高热量饮食:给血管 “添负担”​ 天凉后,人们偏爱火锅、炖菜等温热食物,不知不觉会摄入更多油脂、热量。这些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胆固醇、血脂,沉积在血管壁上,慢慢增厚血管、缩小管腔,进一步增加堵塞风险。​ 3. 情绪波动:让血管 “受冲击”​ 秋冬昼短夜长,日照减少,容易让人情绪低落、烦躁,甚至出现 “季节性情绪失调”。而情绪大幅波动会直接导致血压骤升骤降,对本就脆弱的血管造成冲击,成为心脑血管意外的 “导火索”。​ 二、血管堵塞前,身体会发 3 类 “警报”​ 当血管开始堵塞时,身体不会毫无反应,不同部位的堵塞,会发出不同的 “求救信号”,一定要警惕:​ 1. 心脏血管堵:胸痛、背痛可能 “串着疼”​ 心脏血管堵塞即冠心病,最典型的症状是 “稳定型心绞痛”—— 比如活动后胸痛,休息一会儿就能缓解,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 20 分钟(若超过 20 分钟,需警惕心梗)。但要注意,疼痛可能 “放射”:除了胸口,前胸后背、左肩左臂,甚至下颌牙齿都可能跟着疼,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 2. 大脑血管堵:头晕、眼前发黑要重视​ 脑梗早期信号很容易被忽视,比如频繁头晕头痛、总觉得没力气想睡觉、突然眼前发黑(几秒钟后恢复)、走路像 “踩棉花”、说话突然卡顿(一过性失语)、记忆力突然下降、看东西模糊。出现其中任何一种,都要尽快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3. 下肢血管堵:腿肿、疼别不当回事​ 下肢血管堵塞最明显的信号是 “不对称”:如果两条腿明显粗细不一样,单侧腿肿、按压有痛感,大概率是静脉血栓。此外,下肢还可能因供血不足出现麻木、发凉、走路时腿疼(休息后缓解)。更危险的是,若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到肺部,会引发肺栓塞,出现胸痛、咳血、胸闷等症状,这是可能危及生命的急症,必须立即就医。​ 三、做好 10 件事,给血管 “通畅通”​ 秋冬护血管,不用复杂手段,做好这 10 件日常小事,就能有效降低堵塞风险:​ 1. 吃够高纤食物:给血管 “清道夫”​ 膳食纤维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像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以及洋葱、大蒜、香菇、芹菜等蔬菜,都是血管的...

在现代饮食结构中,盐作为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三餐的方方面面。从清晨早餐店的咸菜、豆浆,到午餐外卖里的红烧菜、卤味,再到晚餐家中餐桌上的酱肉、腌菜,盐的身影无处不在。然而,这种看似寻常的饮食习惯,却像一颗隐藏在生活中的 “定时炸弹”,正以 “沉默” 的方式悄悄侵蚀着我们的健康,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隐患。 高盐饮食对健康的危害,首当其冲的便是心血管系统,其中高血压是最典型的 “并发症”。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人体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 5 克以内,而我国居民平均食盐摄入量远超这一标准,部分地区甚至达到 10 克以上。过多的钠离子进入人体后,会破坏体内水分平衡,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升高。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血管会逐渐失去弹性,变得僵硬、狭窄,最终引发高血压。 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 3 亿,其中约 60% 的患者与高盐饮食密切相关。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并非孤立的疾病,它还是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 “导火索”。有研究证实,每日食盐摄入量每增加 1 克,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就会上升 17%,心肌梗死的风险也会提高 10%,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无不凸显出高盐饮食对心血管健康的巨大威胁。 除了心血管系统,肾脏也是高盐饮食的主要 “受害者”。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承担着排出体内多余钠离子的重任。长期高盐饮食会使肾脏的工作负荷急剧增加,为了排出过量的钠,肾脏需要不断过滤血液,久而久之,肾小球会逐渐受损,肾功能随之下降。当肾功能受损到一定程度时,体内的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引发慢性肾病。临床数据显示,高盐饮食人群患慢性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 2-3 倍,而慢性肾病若不及时控制,还可能发展为尿毒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不仅如此,高盐饮食还会对骨骼健康、消化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从骨骼健康来看,过多的钠离子在排出体外时,会带走体内的钙离子,导致钙流失。长期钙流失会使骨骼密度降低,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尤其对于中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而言,这种危害更为明显。有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人群发生骨折的概率比低盐饮食人群高出 20% 左右。在消化系统方面,高盐饮食会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的侵袭,从而增加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的发病几率。同时,有研究表明,高盐饮食还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每日食盐摄入量过高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会显著上升。 面对高盐饮食这一 “沉默威胁”,我们并非无计可施,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就能有效降低盐的摄入量,守护自身健康。在烹饪方式上,我们可以多采用蒸、煮、炖、烤等低盐烹饪方法,减少煎、炸、炒时盐的用量,并且尽量在菜肴即将出锅时再放盐,这样既能保证菜肴的口感,又能减少盐的实际摄入量。在食材选择上,要尽量避免购买加工食品,如咸菜、腊肉、香肠、罐头等,这些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添加大量的盐和食品添加剂。如果购买加工食品,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上的钠含量,选择钠含量较低的产品。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天然食材的鲜味来替代部分盐的调味作用,比如在烹饪时加入葱、姜、蒜、辣椒、花椒、柠檬汁、醋等,既能丰富菜肴的口感,又能减少盐的使用。 高盐饮食对健康的危害是长期且隐匿的,它正一步步侵蚀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寿命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提高对高盐饮食危害的认识,从现在做起,从改变饮食习惯入手,主动控制盐的摄入量,让低盐饮食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高盐饮食带来的健康风险,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