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作者: 新渔生物

同样是 24 小时,有人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大脑始终在线;有人却被琐事追着跑,三餐敷衍、久坐不动、熬夜成瘾,看似忙碌,实则让大脑一直在 “超负荷运转”。 近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发表在《柳叶刀・健康长寿》的研究给出关键答案:想让大脑保持健康,每天至少需要 10 小时专属 “喘息时间”。这不是奢侈的要求,而是大脑 “储能、修复、升级” 的基本刚需。 一、你的大脑,可能正在被过度消耗 很多人觉得 “忙完刷会儿手机就是休息”,但其实这些 “伪休息” 正在悄悄透支脑健康,背后藏着 4 个隐形杀手: 1. 睡眠赤字:大脑没机会修复 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28% 的国人每天睡眠不足 6 小时,超六成睡眠质量差。大脑的 “大扫除”(清除代谢废物)主要靠深睡眠,而深睡眠大多集中在前半夜。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就算睡够 7 小时,深睡眠也会严重不足,大脑根本没修复到位。 2. 久坐不动:大脑 “缺氧” 变迟钝 国家体质与科学运动研究中心发现,我国居民平均每天久坐 7.8 小时,超七成人体运动量不达标。久坐会减慢大脑血液供应,抑制神经元活性,时间久了反应会变慢、记忆力下降。 3. 饮食快餐化:营养不够还添负担 近九成国人一餐只吃十几分钟,还有人一天碎片化进食 4~10 次,零食、超加工食品占比高,新鲜蔬果和优质蛋白却不够。其实大脑修复需要充足营养,而且吃饭时刷视频、处理工作,会让大脑持续 “干活”,把进食变成了 “脑负担”。 4. 社交缺失:大脑少了 “激活源” 面对面社交是大脑的 “主动休息”,能刺激神经元连接,减少脑部炎症,频繁社交者认知衰退速度比少社交者低 70%。但现在国人每天平均在线休闲 4.9 小时,虚拟世界挤占了真实社交,大脑少了重要的 “升级机会”。 二、10 小时护脑时间账,其实很好凑 研究提出的 “10 小时喘息时间”,并非遥不可及,核心是 4 项益脑活动的合理分配:7 小时睡眠 +...

近期流感进入高发期,儿童因为免疫力尚未完善,成为流感的 “重点攻击对象”。孩子突然高烧、咳嗽不止,家长难免焦虑:这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要不要立刻吃药?“黄金 48 小时” 该怎么抓? 针对这些疑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荃、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光远带来权威解答,从认识流感、症状判断、治疗护理到预防传播,一次性讲透家长最关心的 18 个问题! 一、先搞懂:今年流行的甲型 H3N2 流感,到底是什么? 1. 甲型 H3N2 是 “新病毒” 吗? 不是全新病毒,而是我们的 “老对手”—— 最早 1968 年在香港被发现,引发过全球大流行,之后一直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毒株之一,和甲型 H1N1、乙型流感病毒一起循环流行。 但它有个 “狡猾” 之处:表面抗原会不断发生微小变异,就像每年换一件 “新衣服”,所以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每一季的 H3N2 都可能是 “似曾相识但不一样” 的 “新” 毒株,需要重点防范。 2. 它有什么特点?和其他流感防治有区别吗? H3N2 的核心特点:变异快、传播强、症状重! 儿童感染后,高热(常达 39℃以上)更突出,咽痛、咳嗽明显,还可能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孩子会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它对儿童、老年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威胁更大。 但防治策略和其他流感一致: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日常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也能防传播;治疗关键是 “早”,高危人群出现症状要尽早用药。 3. 今年的流感疫苗能防它吗?现在打还来得及吗? 能!今年的流感疫苗已经包含了甲型 H3N2 类似株,能提供针对性保护。接种后 2-4 周会产生足够抗体,只要流感流行季没结束,打疫苗都有用。 建议:所有 6 月龄以上、无接种禁忌的孩子,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护方式。 二、孩子出现这些症状,警惕流感!(附与普通感冒区别) 1. 儿童流感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全身症状:突然高热(39℃以上常见)、寒战、头痛、肌肉酸痛、浑身乏力; 呼吸道症状:咳嗽、咽痛、流涕; 儿童专属表现:低龄儿童可能出现热性惊厥,还容易有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差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预警:极少数会进展为喉炎、肺炎、脑病、心肌炎,需格外注意。 2. 流感和普通感冒怎么区分?别搞混了! 对比维度 流感 普通感冒 发热程度 高热(39-40℃),持续...

​糖尿病作为全球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我国患者已超 1.4 亿,且呈年轻化趋势。更值得警惕的是,约半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并发症,核心原因在于忽视了疾病早期的 “预警信号”。糖尿病的前期症状虽不总是剧烈明显,但身体早已通过各种表现发出 “求救信号”。及时读懂这些信号,早发现、早干预,不仅能延缓病情进展,甚至可逆转血糖异常状态,真正掌握健康主动权。​ 一、典型 “三多一少” 信号,糖尿病的核心警报​ 糖尿病最具代表性的 “三多一少” 症状,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报,源于血糖过高导致的代谢紊乱,一旦出现需立即警惕。​ 多饮:血糖持续升高时,血液渗透压增高,身体细胞会处于脱水状态,刺激口渴中枢。表现为频繁感到口干舌燥,饮水量显著增加,比如每天喝几升水仍不解渴,甚至夜间多次起床喝水,这是肾脏无法完全重吸收血液中葡萄糖,尿液带走大量水分后,身体的代偿反应。​ 多食:因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被细胞有效吸收利用,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大脑会持续发出饥饿信号。表现为吃得多但仍容易饿,进食后不久就想再吃,甚至刚吃完饭就有强烈的饥饿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暴饮暴食、偏爱高热量食物的情况。​ 多尿:血糖超过肾脏的 “肾糖阈”(约 8.8mmol/L)时,多余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形成 “糖尿”。尿液中葡萄糖增多会使尿液渗透压升高,带走更多水分,导致排尿次数和尿量显著增加。表现为白天排尿次数超过 10 次,夜间频繁起夜,尿量明显多于常人。​ 体重减少:尽管进食增多,但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供能,会被迫分解脂肪和蛋白质补充能量,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即使没有刻意减肥,几个月内体重也可能减少 5-10 公斤,这一症状在 1 型糖尿病中更为突出,2 型糖尿病患者若病情进展较快也会出现。​ 二、容易忽视的非典型信号,隐蔽的健康 “红灯”​ 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 “三多一少”,尤其是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可能隐蔽且多样化,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需精准识别。​ 疲劳乏力,精神萎靡:细胞缺乏能量供应,导致患者常感到极度疲惫,稍微活动就累,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这一症状比 “三多一少” 出现得更早,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熬夜、压力大导致,从而忽视。​ 皮肤问题频发:高血糖会影响皮肤健康,出现皮肤瘙痒、干燥、脱屑,或反复发生毛囊炎、疖肿、蜂窝织炎等感染,伤口难以愈合,甚至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溃疡,尤其是下肢部位,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影响血液循环。​ 视力模糊,视物不清:短期内突然出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这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眼球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暂时影响屈光功能。若及时控制血糖,这种视力变化可能恢复;若长期忽视,可能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不可逆损伤。​ 其他隐蔽表现:还可能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多因进食不规律或早期胰岛素分泌延迟导致),以及牙龈出血、牙周感染、尿路感染频繁、肢体麻木刺痛等。部分女性患者会出现外阴瘙痒,男性则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三、高危人群需重点警惕,提前筑牢防线​ 以下人群属于糖尿病高危群体,即使没有出现上述信号,也应定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患病);​ 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 45 岁以上中老年人,长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 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或分娩过巨大儿(体重≥4kg)的女性;​ 长期熬夜、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高油高糖高盐)、吸烟酗酒者。​ 这类人群的身体代谢功能更容易出现紊乱,是糖尿病的 “高发群体”。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若指标异常,需及时进一步检查确诊。​ 四、科学应对与预防,掌握健康主动权​ (一)及时筛查,明确诊断​ 一旦发现上述信号,或高危人群筛查发现血糖异常,需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规范检查明确是否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逆转的关键时期,此时通过干预,约 30%-50% 的人可恢复正常血糖水平,避免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二)生活方式干预,预防核心手段​ 无论是否患病,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核心:​ 饮食调整:减少精制糖、高油高盐食物、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低糖水果和优质蛋白(鱼、虾、鸡胸肉、豆制品)的比例,控制总热量摄入,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广场舞等,搭配 2-3 次力量训练(哑铃、俯卧撑、深蹲等),避免久坐,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疾病。我国每年新发心梗患者超百万,死亡率居高不下,其中多数悲剧源于对预警信号的忽视和应对不当。看懂心梗信号,做好预防与急救,才能真正掌握健康主动权。​ 一、心梗的典型预警信号,不可忽视​ 心梗的典型症状具有明确指向性,一旦出现需立即警惕。最核心的信号是胸部疼痛或不适,多发生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部放射,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超过 15 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疼痛性质多样,可能是压榨感、紧缩感、憋闷或烧灼感,部分患者形容为 “像有重物压在胸口”。​ 伴随症状同样关键:患者可能出现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表现,严重时会出现濒死感、意识模糊甚至晕厥。这些症状并非孤立出现,有时会以组合形式发作,无论症状轻重,只要符合上述特征,就应视为心梗的紧急警报。​ 二、容易混淆的非典型信号,需精准识别​ 并非所有心梗都表现为典型胸痛,尤其是老年人、女性、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常出现非典型症状,容易被误判为其他疾病。​ 部分患者的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能出现在上腹部,表现为胃痛、烧心、恶心呕吐,容易被当作肠胃炎或胃溃疡;也有患者会出现下颌痛、颈部痛、背部痛或牙痛,无明显胸痛,常被误诊为颈椎病、牙周病等。此外,还有些患者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极度疲劳、呼吸困难、心慌心悸,或突发的血压骤降、心律失常,这些 “无声的信号” 更具隐蔽性,危害也更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心梗信号可能在发病前数天甚至数周就出现 “预警前奏”,如频繁发作的心绞痛、胸闷气短加重、活动能力下降等,这些前驱症状是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若能及时干预,可有效避免心梗发生。​ 三、主动预防,筑牢健康防线​ 看懂信号是基础,主动预防才是降低心梗风险的根本。心梗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长期熬夜、情绪波动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做好以下几点,能有效筑牢健康防线。​ 首先,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上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避免久坐;戒烟限酒,远离二手烟;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期熬夜,保持情绪稳定,减少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 其次,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规律用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肥胖人群应合理减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此外,定期体检不可或缺。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心血管专项检查,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颈动脉超声等,有家族病史或高危因素者需增加检查频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四、正确应对,把握急救黄金时间​ 一旦发现心梗信号,正确的应对措施能挽救生命。首先要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减轻心脏负担,避免情绪激动;同时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清晰告知所处位置、症状和联系方式,切勿自行驾车就医,以免途中病情恶化。​ 在等待救护车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腰带,若患者意识清醒且无呼吸困难,可保持半卧位;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晕厥,应立即平躺并松解衣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需注意,硝酸甘油仅适用于有明确冠心病病史、血压正常且无药物过敏的患者,不可盲目使用;阿司匹林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避免加重出血风险。​ 心梗的急救黄金时间为发病后 120 分钟内,越早开通堵塞血管,心肌坏死范围越小,患者生存率越高,后遗症也越轻。因此,快速识别信号、及时拨打 120、规范等待急救,是降低心梗死亡率的关键。​ 健康无小事,生命不重来。看懂心梗的典型与非典型信号,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是预防心梗的核心手段;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是应对突发情况的关键。让我们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时刻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真正掌握健康主动权,远离心梗威胁。...

“减肥像冲关,维持像守城”——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半年苦战瘦下十几斤,没过一年体重不仅反弹,甚至比以前更重。其实这不是意志力薄弱,而是身体的生理、心理机制,再加上环境与行为习惯的共同作用,让体重悄悄 “回弹”。真正的减重成功,从来不是瘦下来的那一刻,而是把成果稳稳保持住。 体重反弹的四大 “隐形推手” 生理层面:身体在悄悄 “拉你回原点” 减重后身体会启动 “自我保护”,用各种机制对抗体重下降。 代谢适应让消耗变少:减重后基础代谢会主动降低,进入 “节能模式”,就像汽车切换到省油档。尤其是极端节食会导致肌肉流失,而每公斤肌肉每天要消耗 13 千卡热量,肌肉减少会让代谢雪上加霜,此时恢复正常饮食,多余热量更容易变成脂肪堆积。 激素失衡催生饥饿感:体脂减少时,“饱腹激素” 瘦素会骤降 30%-50%,而 “饥饿激素” 饥饿素却大幅上升。这种失衡会让大脑持续收到 “能量不足” 的信号,哪怕刚吃完饭也想再吃,还会让人懒得运动。 脂肪记忆留下 “肥胖烙印”:脂肪细胞会记住曾经的肥胖状态,一旦恢复高油高糖饮食,就会快速增殖变大。更关键的是,反弹的体重里脂肪占比更高,可能出现 “体重没变,体脂更高” 的情况。 快速减重易触发反弹:研究显示,每月减重超过总体重的 2%,身体会启动更强的代偿机制,停药或恢复饮食后反弹更明显,糖尿病患者反弹幅度会更高。 行为层面:短期习惯扛不住长期考验 减重时的 “极端自律” 往往难以持久,一旦放松就容易回到老样子。 极端模式不可持续:很多人减重时靠 “水煮菜 + 断碳” 硬扛,这种方式违背饮食天性,一旦工作繁忙或放松警惕,高油高糖、久坐不动的旧习惯就会卷土重来。 情绪化进食卷土重来:压力大、心情差时,身体的皮质醇会升高,大脑会渴望高能量食物来缓解焦虑。减重时被压制的冲动,很容易在情绪低谷时爆发,一次 “犒劳式” 暴食就可能成为反弹的起点。 环境层面:无处不在的 “热量陷阱” 现代生活环境,处处都在考验体重维持的决心。 便捷诱惑难以抵挡:超市促销的高糖零食、办公楼的自助零食区、30 分钟送达的高热量外卖,这些食物廉价又美味,让人不自觉就多吃。 社交场景易 “破防”:朋友聚餐的油炸菜、公司应酬的酒精、家庭宴席的甜点心,“人情压力” 下很容易放宽标准。数据显示,社交场合的人均热量摄入比单独进餐时多 40% 以上,还容易忽略勾芡汤汁、烹饪用油等 “隐性热量”。 心理层面:认知偏差毁掉长期坚持 错误的心态,往往是体重反弹的 “最后一根稻草”。 “任务完成” 式报复性进食:很多人把减重视为...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个节气,亦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公历每年 11 月 22 日至 23 日交节,2024 年的小雪始于 11 月 22 日。此时节,秋意渐消,冬寒初显,天地间已然染上淡淡的冬日韵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这句话精准勾勒出小雪节气的物候特征 —— 随着气温降至冰点附近,空中的降水形态由雨逐渐凝结为雪,但此时寒气尚未达到极致,降雪量通常不大,“小雪” 之名便由此而来。需要注意的是,节气中的 “小雪” 并非天气预报里的降雪等级,而是对这一时期气候趋势的概括,核心反映了气温下降、降水形态转变的自然规律。小雪一至,寒潮与强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天气将日渐寒冷,冬日的氛围感也愈发浓厚。 我国古代将小雪节气分为三候,细腻描绘了时节流转的渐变过程: 一候虹藏不见。气温持续走低,空气中的水汽多凝结为霜雪,彩虹失去了形成的条件,便悄然隐匿起来;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空中的阳气向上收敛,地面的阴气向下沉潜,天地间阴阳二气不再交汇流通,万物的生机随之潜藏内敛; 三候闭塞而成冬。随着阴阳隔绝、寒气渐盛,天地万物进入封闭潜藏的状态,严寒的冬季正式拉开序幕。 小雪习俗: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 腌腊御冬 民间自古有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 的说法。小雪过后,气温骤降且天气干燥,这种环境能有效抑制细菌滋生,是腌制腊肉、香肠、风鸡等腊味的绝佳时机。家家户户会趁着晴好天气,将新鲜肉类用盐、酒、香料腌制后悬挂晾晒,让风味在时光中慢慢沉淀,为冬日餐桌储备下咸香醇厚的美味。 晾晒鱼干 在沿海地区,小雪时节的习俗则与渔获紧密相关。此时正是鱼类丰收的季节,加之干冷的气候利于保鲜,渔民们会将捕获的鲜鱼处理干净后,铺在竹架上晾晒成鱼干。经过阳光与清风的淬炼,鱼干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既是冬日里的特色食材,也是沿海人家储存食物的传统方式。 烹食糍粑 南方部分地区流传着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由糯米蒸熟后捣烂制成,口感香甜软糯,趁热食用时,糯米的温润与甜味能驱散冬日的寒意,既能作为解馋的时令小吃,又能起到暖身驱寒的作用,是南方人对抗湿冷冬季的特色美食。 酿造小雪酒 一些地区还有小雪后酿酒的传统,称为 “小雪酒”。古人认为,小雪时节气温低、湿度小,利于粮食发酵,且酿出的酒不易变质,酒色清澈透亮,口感醇冽甘美。用新收获的粮食酿酒,不仅是对丰收的庆贺,也为冬日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 小雪养生:顺时闭藏,温养身心 小雪时节,寒气日益深重,北方多有降雪,南方虽 “地寒未甚”,但雨水与寒气交织,湿冷感愈发明显,此时防寒保暖尤为重要。气温骤降且多变,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及肠胃不适等问题,养生调理需遵循《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 的原则,紧扣 “秋冬养阴” 核心,重在 “藏” 与 “养”。 人体在此时节阴阳消长、代谢流通相对减缓,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起居上宜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睡眠,帮助身体蓄积精元;情志上要保持乐观平和,避免情绪大幅波动,防止耗伤阳气;饮食上可适度进补,侧重滋养肺肾,同时避免过度劳累,谨防阳气耗损。 穴位保健:艾灸温阳 艾灸是小雪时节温阳散寒的有效方式,可选择以下穴位施灸,每次每穴 10-15 分钟,以皮肤微微红晕、局部温热舒适为度: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 3 寸前正中线上,具有温阳补气、强肾纳气的功效,能增强体质、抵御寒邪; 太溪穴: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可滋阴温阳、补肾强腰,缓解冬日腰膝酸软; 神阙穴:即肚脐中央,前正中线上,能健脾温阳、回阳固脱,对脾胃虚寒者尤为适宜。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一端,待燃烧稳定后,对准穴位距离皮肤 2-3 厘米熏灸,避免烫伤。 十月中坐功:调和气血 这套坐功能固护阳气、调和气血,适合小雪时节练习: 取盘腿坐姿,双手扶膝,脊柱保持舒展挺直; 左手按在左膝上,肘部向外撑开,右手攀住左肘,右手回拉与左肘外撑形成温和争力,同时头部向右转; 稍作停留后,放松手肘,头部回正; 换侧重复:右手按右膝,肘外撑,左手攀右肘,左手与右肘形成争力,头部左转,随后放松回正; 收式时,双臂自然放松,双手轻扶双膝,调整呼吸片刻即可。 足浴保健:温阳散寒 组方:艾叶 40 克、小茴香 20...

在西医体系里,脾脏宛如人体内部的“清洁工”,肩负着免疫功能与血液过滤的重要使命。而在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中,脾脏的地位更为关键,被尊称为“后天之本”,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这一重要地位源于脾主运化的独特功能。 脾脏:人体的“转换工厂” 人体内部存在一个神奇的“转换工厂”,它拥有两大核心功能。其一,是运化水谷精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在脾脏的作用下,被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随后这些营养物质被精准地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是运化水液。脾脏确保体内水分能够被合理吸收、转运和分布,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当脾胃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时,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能够充分吸收营养,展现出健康活力的一面,如精力充沛、面色红润、食欲旺盛、肌肉丰满等。然而,一旦脾虚,运化功能出现失常,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水湿不运时,就如同家中垃圾无法及时清理,饮食中无法被人体利用的物质,以及痰、浊、毒性物质等,不能通过大便、尿液、汗液等形式排出体外,久而久之,便会导致便秘、腹胀、胃口不佳、浮肿、水肿等健康困扰。而水谷不化,则意味着气血生化不足,典型表现为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四肢无力、头晕目眩等气血两虚的症状。 脾虚失运:慢性胃病的“幕后黑手” 脾虚失运是慢性胃病的核心病机。具体而言,存在两个关键方面。一是“脾胃虚则升降窒”,脾虚会引发气机升降失调,这是慢性胃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二是“脾胃虚则运化衰”,脾虚会导致其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减退,进而加重慢性胃病的病情。正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我国历代医家都高度重视脾胃的调理,通过防微杜渐,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基于这一理论,黄穗平教授针对不同体质和症状,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健脾助运方法,供有需要者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健脾祛湿助运法 此方法适用于体内湿气较重的人群,这类人群往往身体沉重感明显,容易疲劳乏力,舌苔厚腻。可采用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如薏仁、茯苓等,同时配合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去除体内多余水分。推荐一款药膳——党参茯苓薏仁猪骨汤。具体制作方法如下:取党参20克、茯苓20克、薏仁30克、生姜3片、猪骨500克;将药材提前用清水浸泡30分钟;猪骨焯水后,与其他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30 - 6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喝汤吃肉。 健脾消积助运法 对于经常消化不良的人,此方法较为适用。其常见症状包括腹胀满闷、食欲不振等。这类人群可食用一些能够改善胃肠动力、增强消化功能的食物,如山楂、陈皮等,以缓解不适。同时,要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推荐一款药膳——太子参鸡金粥。具体做法是:取太子参10克、鸡内金2克、生姜3片、大米30克,将鸡内金磨粉;太子参、大米洗净后,与生姜片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熬煮成粥后,加入鸡内金粉及适量盐即可。 健脾理气助运法 此方法主要针对情绪波动较大,或者经常胸闷气短的人群。这类症状多由肝郁乘脾引起。在治疗上,除了调整心态外,还可选择一些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健脾胃的食材,如玫瑰花、茉莉花等进行食疗,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推荐一款药膳——党参玫瑰花陈皮茶。具体做法是:取党参5克、玫瑰花5克、陈皮3克,水煎后代茶饮用。 健脾之道:从日常点滴做起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养脾的最佳方式就是避免伤害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饮食清淡,适量进行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悦。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脾的基石。黄穗平教授还特别呼吁大家要吃好早餐。根据一天十二时辰与经络的对应关系,辰时(早上7 - 9点)是胃经当令,此时胃气充盛,胃的活力最为旺盛,是受纳食物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间段吃早餐,不仅有利于食物的腐熟消化,还能养护胃气、提振阳气。巳时(上午9 - 11点)是脾经当令,脾脏开始工作,将摄入的食物进行吸收、转化,最终化为精血输送到五脏六腑,为人体提供营养和能量。如果早上不按时吃饭或不吃饭,胃里没有足够的食物,脾也就没有充足的水谷精微可以转化输送到全身各处。长期如此,首先会引发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其次,脾会因长期“空运”而出现脾虚;最后,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长期缺少能量,还会影响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陷入“脾胃虚弱,百病由生”的困境。因此,日常健脾,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清晨的早餐时光,在胃经、脾经当令时吃好早餐,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在当下社会,肥胖早已突破了单纯“体型不佳”的范畴,摇身一变成为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慢性病症的“幕后黑手”,与癌症的关联更是频繁且紧密。近期,《内科学年鉴》发表的一项覆盖全球42个国家的监测研究揭示,在近七成受调查国家里,发病率呈上升态势的癌症类型大多与肥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的报告数据触目惊心:全球有19亿成年人超重,6.5亿人陷入肥胖困境。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表明,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已攀升至50.7%,肥胖率也达到了16.4%。 全球“肥胖癌”呈上升态势 早在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已明确划定了13类与肥胖存在因果关系的癌症,它们分别是乳腺癌(绝经后)、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胆囊癌、肾癌、肝癌、脑膜瘤、多发性骨髓瘤、卵巢癌、胰腺癌、胃贲门癌以及甲状腺癌。 最新研究对2003 - 2017年42个国家的癌症发病率数据展开深入剖析后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20 - 49岁的年轻人群体,还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都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表明,肥胖所驱动的癌变现象广泛存在,并且对整个成年人群体都产生了影响。在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调查国家中,甲状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肾癌、子宫内膜癌和白血病这6种癌症的全人群发病率均呈上升态势,其中子宫内膜癌、肾癌与肥胖的关联尤为紧密。 值得关注的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现出独特的“二分现象”。在近七成受调查国家中,年轻人的发病率上升幅度明显超过中老年人。研究推测,这种“逆趋势”或许是因为老年人通常会常规接受癌症早筛,而年轻人则正遭受着新的致癌因素的暴露,像环境污染、不良饮食等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倘若对肥胖问题不加以有效控制,未来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柳叶刀》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25岁以上的超重/肥胖人数将激增至38亿,其中肥胖人数将达到19.5亿。中国、印度和美国将成为超重与肥胖人数最多的三个国家。这也意味着,与肥胖相关的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负担将持续加重。 不过,研究也并非全是坏消息。在超过半数的受调查国家中,年轻人的肝癌、口腔癌、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这可能得益于一系列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有效实施,如烟草管控、酒精消费限制、病毒性肝炎防治以及幽门螺杆菌筛查等。 肥胖“滋养”癌细胞的内在机制 肥胖绝非仅仅是“体重超标”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慢性疾病。从脂肪超标开始,它会逐步诱发炎症反应、扰乱激素平衡、严重破坏免疫系统,进而对全身健康发起全方位的“攻击”。 脂肪组织“叛变” 脂肪细胞原本是身体的“储能罐”,同时还肩负着调节瘦素(控制饥饿感)和脂联素(影响胰岛素利用)等激素平衡的重要使命。然而,肥胖的本质是脂肪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功能紊乱。当脂肪过度增生、堆积,部分脂肪细胞就会坏死、破裂,持续释放促炎物质,从而引发全身性的慢性低度炎症。这种“无声的炎症”会损害细胞正常的DNA修复功能,使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尤其对肝癌和结直肠癌的诱发作用更为显著。 胰岛信号紊乱 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能够让血糖顺利进入细胞内,为身体提供能量。但在炎症的持续刺激下,肥胖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阻碍血糖进入细胞。然而,机体却误以为胰岛素分泌不足,于是让胰腺代偿性地“加班”分泌更多胰岛素。高水平的胰岛素不仅可能导致血糖骤降,刺激大脑产生饥饿感,促使人继续进食,还会促进细胞增殖,其中就包括癌细胞,从而增加患癌风险。 激素失衡危机 脂肪细胞实际上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工厂”,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破坏激素水平。通常情况下,肥胖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升高,这会刺激胰岛素抵抗,引发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状态会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受体通路,打开致癌信号通路,加速细胞增殖,这也是肥胖对子宫内膜癌影响最为显著的原因之一。 为癌搭建“保护伞” 肥胖还会干扰免疫调节功能,导致免疫监视功能失效,使得原本应该被清除的“癌变细胞”成功逃逸,并逐渐发展成癌症。方红娟特别提醒,要警惕“外瘦内胖”的情况。在门诊中,有大量体重指数正常,但实际内脏脂肪已严重超标的患者。他们的身体器官正在默默承受着损伤:脂肪沉积在肝脏,会损伤肝细胞、诱发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肾脏脂肪过多会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引发肾衰竭;肠道脂肪增加会显著提高结肠癌风险。 癌症并非肥胖带来的最严重威胁。伍学焱提醒,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根源”,会引发代谢综合征,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还会造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让人在睡梦中频繁窒息。 体重管理需贯穿一生 一旦体重超标,其危害可能会持续多年,因此体重管理必须贯穿人的一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性,控制体重需要明确不同的侧重点。 儿时预防细胞过度增殖 婴儿期、脂肪重聚期(5 - 7岁)、青春期是容易肥胖的生理敏感期,且多为“数量型肥胖”,即脂肪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并且这种增加会伴随人的一生,使得成年后的体重控制变得异常困难。在此期间,饮食控制是关键,应以“不长胖而非不增重”为核心,同时兼顾生长发育的需求。 首先,要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优质蛋白的摄入,鱼肉蛋奶豆等食物不可或缺;其次,选择小分量食物,确保饮食多样化,避免挑食和偏食;限制甜点、含糖饮料等高糖食物,以及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摄入。同时,要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户外运动,如快走、慢跑、球类运动等;避免长时间久坐看电视、玩手机,不要熬夜。方红娟补充道,家长要言传身教,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运动游戏,如踢毽子、打羽毛球、跳舞等,让孩子在互动中爱上身体活动。 成年避免久坐肥胖 成年人由于工作久坐、压力大或饮食不节制,容易进入肥胖高发期。此时,要牢记“管住嘴、迈开腿”的原则。三餐可采用211餐盘法,即每餐包含2拳蔬菜、1拳蛋白质、1拳主食,进食顺序为“蔬菜→蛋白质→主食”,这样有助于平稳餐后血糖,减少脂肪堆积。方红娟特别强调,饮食要创造“300 - 500千卡热量差”,避免极端节食。例如,一杯全糖奶茶约含500千卡热量,几乎相当于一顿正餐,戒掉这杯奶茶就能制造出热量差。 同时,要利用碎片时间运动,比如通勤时选择快走,在办公室进行拉伸;在工作日午间可以进行打乒乓球、跳健身操等简单运动;在休息日多进行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唤醒久坐的身体。 中老年防止腹部肥胖 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逐渐减缓,较青年期可下降15% - 20%。不少人味觉减退,偏好重口味食物,再加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脂肪更容易在腹部堆积,同时肌肉量和骨骼量也在同步流失。此时,规律运动是关键,它可以刺激脂肪酸氧化、减少脂肪储存,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代谢层面避免肥胖。每周需保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选择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外加2次力量训练,以达到“控制肚腩、保持肌肉”的目的。 此外,中老年人群要定期体检、进行癌症早筛。比如每年进行1次胸部CT、腹部超声、甲状腺超声检查;男性每年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女性每年查乳腺超声、每3年做一次宫颈TCT检查,排查肿瘤风险;50岁开始考虑胃肠镜检查,如无异常则5年后复查。...

冬季,大自然阳气潜藏,人体新陈代谢也相对缓慢,此时正是养精蓄锐、为来年健康打下基础的好时节。合理的饮食在冬季养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份精心搭配的“暖心”食谱,不仅能为我们抵御严寒,还能滋养身体,增强免疫力。以下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份适合冬季的养生食谱。 早餐:温暖开启活力一天 红枣桂圆燕麦粥 材料:燕麦 50 克、红枣 5 颗、桂圆干 10 颗、红糖适量。 做法:将红枣洗净去核,桂圆干剥壳备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放入燕麦,煮至燕麦半熟时,加入红枣和桂圆干,继续煮至燕麦软糯、红枣和桂圆干的味道充分融入粥中,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即可。 功效:燕麦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桂圆干则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三者搭配在一起,既能提供丰富的营养,又能温暖脾胃,为新的一天注入满满的能量。 核桃芝麻糊 材料:核桃 30 克、黑芝麻 30 克、糯米粉 20 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核桃和黑芝麻分别炒熟,然后用搅拌机打成粉末状。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糯米粉,搅拌均匀,小火煮至浓稠。接着加入核桃粉和黑芝麻粉,继续煮几分钟,最后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核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还能健脑益智;黑芝麻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这款核桃芝麻糊香甜可口,是冬季早餐的不错选择,尤其适合脑力劳动者和老年人食用。 午餐:营养均衡滋补身体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羊肉 200 克、当归 15 克、生姜 30 克、盐适量。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块,放入开水中焯水去腥,捞出沥干水分。当归洗净,生姜切片。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羊肉、当归和生姜,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煮 1.5 - 2 小时,直至羊肉熟烂,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当归是中医常用的补血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生姜能温中散寒、解表发汗;羊肉性温,具有补肾壮阳、温中暖胃的功效。这道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冬季滋补的经典汤品,对于手脚冰凉、畏寒怕冷、气血不足的人群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胡萝卜炖排骨 材料:排骨 300 克、胡萝卜 2 根、葱段、姜片、料酒、盐、鸡精适量。 做法:排骨洗净切段,放入开水中焯水,捞出沥干水分。胡萝卜去皮切块。锅中热油,放入葱段和姜片爆香,加入排骨翻炒至表面微黄,加入适量料酒去腥。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煮 30 分钟左右,加入胡萝卜块继续炖煮 20 - 30 分钟,直至排骨和胡萝卜熟烂,最后加入适量盐和鸡精调味即可。 功效:排骨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和钙质;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 A,具有保护视力、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这道胡萝卜炖排骨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适合全家一起食用。 晚餐:清淡易消化助睡眠 山药木耳炒百合 材料:山药 150 克、木耳 50 克、百合 30 克、葱花、盐、鸡精、食用油适量。 做法:山药去皮切片,放入清水中浸泡以防氧化变黑;木耳泡发后撕成小朵;百合洗净掰成瓣。锅中热油,放入葱花爆香,加入山药片翻炒至微微变色,加入木耳继续翻炒均匀。最后加入百合翻炒几下,加入适量盐和鸡精调味即可。 功效:山药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的作用;木耳能润肺止咳、补血养颜;百合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这道山药木耳炒百合口感清爽,营养丰富,有助于消化,还能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南瓜小米粥 材料:南瓜 100 克、小米 50 克。 做法:南瓜去皮去籽,切成小块。小米洗净。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小米,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至小米半熟,加入南瓜块继续煮至南瓜软烂、小米黏稠即可。 功效:南瓜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的作用;小米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的功效。南瓜小米粥易于消化吸收,适合晚餐食用,能为身体提供温和的滋养。 冬季养生饮食小贴士 除了上述食谱中的美食,冬季养生饮食还有一些小贴士需要大家注意。首先,要多吃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等,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其次,冬季气候干燥,要注意补充水分,可以多喝一些温热的开水、茶水或汤品。此外,饮食要适量,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冬季养生,从一份“暖心”食谱开始。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滋养身体,温暖过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一年。 ...

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症频发,尤其老人、儿童及体质虚弱人群更易中招。中医认为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肺功能失调、正气亏虚密切相关。通过 “药食同源” 的食疗方法调理脏腑、补充正气,能从根源提升免疫力,减少呼吸道疾病侵袭。下面结合中医理论,分享一套科学实用的食疗方案。 中医食疗核心原则:扶正固肺,标本兼顾 中医强调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呼吸道疾病的本质是 “正气不足、邪气外侵”。食疗的核心的是通过食材的性味功效,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 —— 肺主呼吸,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为肺之母,健脾可养肺),肾主纳气,三脏协调则正气充沛,免疫力自然提升。 食疗需遵循三大原则:一是 “温阳散寒”,避免寒凉伤肺阳,尤其风寒感冒初期更需温热食材;二是 “滋阴润肺”,干燥季节易伤肺津,需补充滋润食材;三是 “健脾益气”,通过调理脾胃运化功能,让营养物质更好地转化为正气,从根源增强体质。 对症食材推荐:按体质选对 “免疫食材” 中医食疗讲究 “辨证施食”,不同体质人群需针对性选择食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温阳散寒类:适合风寒体质、易感冒人群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畏寒怕冷、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需选用温热性食材驱散寒邪、振奋肺阳。 生姜:性温味辛,能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可煮生姜红糖水、生姜红枣茶,缓解初期感冒症状。 大蒜:性温味辛,具有解毒杀虫、散寒化湿功效,生吃或做菜时加入,能抑制呼吸道病菌。 羊肉:性温味甘,能温中暖肾、益气补虚,秋冬煮羊肉萝卜汤,适合体质虚寒者补养肺气。 紫苏:性温味辛,可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紫苏叶煮水或炒鸡蛋,能缓解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胸闷。 滋阴润肺类:适合燥热体质、干咳人群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口干咽痒、干咳少痰、咽喉肿痛,需选用甘凉滋润食材,滋养肺津、清除虚火。 梨:性凉味甘微酸,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生吃或炖冰糖雪梨,是润肺佳品。 百合:性微寒味甘,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与莲子、大米煮百合莲子粥,适合久咳虚喘者。 银耳:性平味甘淡,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煮银耳百合羹,可缓解呼吸道干燥不适。 白萝卜:性凉味甘辛,能清热生津、化痰止咳,生吃或煮白萝卜排骨汤,对肺热咳嗽效果显著。 健脾益气类:适合气虚体质、反复生病人群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反复感冒,需选用健脾益气食材,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从根源提升免疫力。 山药:性平味甘,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蒸山药或煮山药小米粥,易消化且养脾胃。 红枣:性温味甘,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与桂圆、枸杞煮水,适合气血不足者。 黄芪:性微温味甘,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用黄芪煮水代茶或炖鸡汤,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冒次数。 莲子:性平味甘涩,能补脾止泻、益肾涩精,与大米、红枣煮莲子粥,适合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 实操食疗方:简单易做,日常可坚持 汤品类 黄芪当归羊肉汤:羊肉 500 克焯水,加入黄芪 15 克、当归 10 克、生姜 5 片、红枣 5 颗,慢炖 2 小时,加盐调味。补气养血、温阳固肺,适合秋冬补养,增强抗寒能力。 百合银耳雪梨汤:雪梨 1 个去核,放入百合 15 克、银耳 10 克、冰糖适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