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来门诊求医的患者反映,以往正常控制的血压突然变得忽上忽下,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或者说胸前不舒服的感觉比以往要频繁,心悸、心慌、双下肢更容易出现水肿等等心血管症状增多。 冬季是心梗的高发时间。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心梗的发生风险就增加2%。每年的11月到次年1月,都是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梗的高危时刻。这是因为在寒冷刺激下,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对血管中粥样硬化斑块的冲击力增加,容易导致斑块破裂,引起冠状动脉闭塞,引发心梗。随着寒潮来袭,早晚温差和室内外温差逐渐增大,特别是在降温幅度大的日子里,寒冷与温暖交替的体感更为明显,此时正是心梗易突发的时刻。 过去认为心梗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但是近期临床中发现,心梗也在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这半个月,我们已连续收治2例年轻的急性心梗患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平素大量吸烟且生活习惯不规律。其中一位患者是在凌晨大量饮酒后突发剧烈胸痛,入院后检查提示大面积心梗。由于年轻患者心梗前往往没有心绞痛症状,心肌缺血没有代偿,如果没有及时救治,后果十分严重。 下面几个时刻,是冬季心梗的高危时刻。 清晨起床。冬季每天上午6时~11时被喻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人的心血管壁在清晨时最脆弱,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人在夜间睡眠时,身体各系统处于半休眠状态。早上刚醒来,心跳频率从慢到快,让血管收缩和凝血的物质增加了,容易出现血栓。而醒后猛起身,血压一下上不来,会出现头晕、恶心、四肢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症状。特别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的患者来说,突然起床最容易引发意外。建议早上睁开眼睛后先不起身,躺着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3分钟后再起床。 用力排便。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大便导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用力排便时,腹内压增高,血压迅速上升,心率加快,从而引发心梗。建议冠心病患者或中老年人在排便时不要过于用力,如果排便困难,可以通过用药等方式进行辅助。平常要多吃一些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薯类、水果等),促进胃肠道蠕动。 情绪激动。生气、愤怒、紧张等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同时,心率加快,可加重心肌缺血或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诱发心梗。保持心态平和是保护心脏的重要方法之一,放松心情,控制情绪,避免急躁,切忌暴怒。 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后,血液大量流向胃肠道,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冠脉缺血会加重;另一方面,酒精会引起大脑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诱发冠脉痉挛易于发生心梗。此外,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后,血脂水平突然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引发急性心梗。 洗澡桑拿。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皮肤和肌肉血流增加,心脏血流相对不足;加上长时间处在密闭的环境中,很容易引起人体缺氧。冬季不要在饱餐后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与体温相当或以感到舒适为宜;时间不宜过长,浴室要注意适当通风。心脏病患者应避免蒸桑拿。 在冬季,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中,如果出现胸痛等症状,特别在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受凉后,出现胸前闷痛、压榨样疼痛,如同胸口放了一块大石头一样,可伴有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均不能缓解,就要高度怀疑急性心梗。这个时候,时间就是生命,需要迅速就医。“早期开通冠脉,缩小梗死面积,挽救濒死心肌”,是急性心梗的救治原则。对于此类病人,诊断手段并不复杂,心电图常常就可以提示,如果抽取静脉血化验一下心脏损伤标志物等,即可确诊。 特别提醒大家,天寒地冻,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尤为重要,并且一定要戒烟、限酒。如果家里有老年人,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或是曾经有过心绞痛的症状,家中应常备硝酸甘油或者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未雨绸缪。 (作者:周博达、张萍,分别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院长、心血管中心主任) ...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寒冷的冬季悄然而至。对于许多人来说,冬天是温暖的代名词,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冬天却可能成为脑卒中的高发期。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果救治不及时,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尤其需要警惕脑卒中的发生。 一、认识脑卒中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70%以上,主要由脑血管阻塞引起。 二、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粥样硬化,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会引起微血管病变,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高血脂: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引发脑卒中。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膜,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年龄:年龄越大,血管弹性越差,血液黏稠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脑卒中。 寒冷天气:寒冷天气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三、如何预防脑卒中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保持适量的运动量。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可以保护血管健康,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注意保暖: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并控制高危因素。 四、警惕脑卒中的症状 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状。 视力模糊或眼前黑蒙。 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突然跌倒或晕倒。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医院就诊。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五、总结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我们应更加警惕脑卒中的发生。了解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方法,以及及时识别脑卒中的症状,对于降低脑卒中的风险至关重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守护我们的脑血管健康。在寒冷的冬季里,别让“脑卒中”来敲门。...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年纪相仿的人,有的看起来年轻,有的显得苍老,我们的血管也是如此。同龄人中,有的人血管壁光滑,有的早早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甚至血管闭塞。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联合研究发现,血管年龄不仅反映健康状态,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血管过早老化或老化程度越重,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高。 研究共纳入20917名40~60岁无心血管疾病的中年人,随访4.6年间共发生584例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梗、心衰、脑卒中)。研究人员将血管年龄明显大于实际年龄的称为“血管过早老化”,血管年龄低于实际年龄的为“超常血管”,血管年龄与实际年龄相符的为“正常血管”。研究发现,与正常血管组相比,超常血管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比例最低,血管过早老化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血管年龄比实际年龄低1岁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比例下降26%;血管年龄比实际年龄低6岁以上的人(超常血管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正常血管组低53%。总体来说,血管越年轻,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越低。 一般来说,血管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老化,但受到很多危险因素影响,血管会提前变老。 催老因素1:长期吸烟。研究显示,吸烟人群发生动脉硬化的比例更高,且程度更重,二手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也不容忽视。 催老因素2:久坐腰粗。久坐不动会导致机体代谢率下降,血管内“垃圾”容易堆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久坐不动带来的腰粗问题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表现,也是血管粥样硬化、血管过早衰老的危险因素。 催老因素3:伴随“三高”。血压长期过高会让血管承受极大压力,就像被拉扯的像皮筋一样,时间久了弹性会下降;高血脂和高血糖都会使血管内的“垃圾”增多,超过人体正常代谢能力后,“垃圾”就会沉积在管壁上,久而久之导致血管粥样斑块形成,增加血管负担,阻塞血管,严重时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血管老化程度一方面可以借助医学检查发现,比如测量臂踝脉冲波速度,能评估血管硬化程度。另一方面,可根据出现的相应症状来判断,比如肢体血管病变、老化或阻塞时,可能出现双侧血压不对称、肢体远端发凉、活动无力;肾脏血管老化,可能出现血压升高、水肿、肾功能异常;眼底动脉老化,可能出现眼底病变、视力改变等。血管老化无法逆转,但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放缓老化速度,包括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果蔬,适量补充肉、蛋、奶,戒烟限酒,心态乐观,每周安排运动时间,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定期体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