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行业热点

移动互联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智能手机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获取互联网信息,“跨界融合”和“连接一切”的移动互联时代为中医药科普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和规范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传播普及,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普,是亟需回应的时代命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移动互联时代为中医药科普带来新的机遇。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今年6月发布的全国首个中医药科普报告《中国中医药科普报告(2020)》显示,新媒体现已成为我国中医药科普的主力军,2020年活跃的中医药科普新媒体平台25个,各平台粉丝总量近7500万。传统中医药科普工作很大程度上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科普工作需借助场馆、宣讲、课堂、著作等手段,与之相比,移动互联时代中医药科普工作往往仅需一部智能手机,作品形式以手机短视频、文章等为代表,直接面向受众,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频度更高、准度更精,可以轻松实现定制服务和定向推送,这为中医药科普工作带来宝贵机遇。如何抓住移动互联时代的机遇,推出高质量中医药科普网络作品,是中医药科普工作者必须要回答好的“时代之问”。 占领移动互联网制高点,中医药科普需要积极应对移动互联时代的挑战。移动互联时代的中医药科普是靠作品赢得口碑、获得点赞,若要占领移动互联网的制高点,前提是创作既有深刻内涵,又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科普作品。从目前网络中的作品题材来看,与历史文化、现代科技、运动健身和金融投资等领域的科普作品相比,不得不承认中医药网络科普呈现出从业人员少、优质作品少、有影响力的博主少等特征,这与群众对养生保健的强烈需求严重不符。究其根本,中医药科普工作者需打破常规,掌握移动互联的时代特征,培养跨界思维、融媒体技能和“出圈”意识,以积极心态、主动姿态拥抱互联网科技。 做好移动互联时代中医药科普,要让科普变得有识、有趣和有效。中医药科普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群众了解中医、选择中医的引路人,为群众提供正确、科学的中医药常识,所有中医药人都应当重视移动互联时代的中医药科普工作,为做好移动时代中医药科普工作助力添彩。要让科普变得“有识”,围绕群众关心的健康养生、养老保健等领域,用科学的语言解读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和疗法疗效,增强科普工作的科学性,从知识层面及时回应网络谣言。要让科普工作变得“有趣”,移动互联时代的科普工作更注重受众体验,这就要求中医药科普突破枯燥乏味、中规中矩的理论解说,通过录播短视频、网络动图、手绘等形式,适当运用相声、脱口秀等幽默方式,让中医药科普变得更具趣味性。要让科普工作变得“有效”,要认真研究移动互联时代科普工作规律,鼓励临床医生、中医药院校师生等参与网络科普作品创作,并将其纳入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等工作评价体系,以群众的点击量、转载量作为核心指标,强化中医药科普工作的共情效应。(刘波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21年8月27日,原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巡视员罗建、成都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院主任夏丽娜、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学院党委书记刘少权等各位专家团队莅临四川新渔现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参观指导,商讨多方合作。到场专家参观了仙人球科植物实验基地、中医药历史文化馆及功能性食品展区。   原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巡视员罗建在参观两馆后,对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藏品种类齐全深表“震撼”,赞许四川新渔生物是在履行民族使命,对民族文化进行抢救。 四川新渔生物董事长马建中先生对四川新渔企业进行了介绍,对我国现阶段的医疗状况、亚健康人群、慢性疾病等,向到会各位专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我们企业功能性食品研发好设计理念做了阐述。 到会专家团队结合四川新渔企业优势及我国目前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建议:在产品研发;加快人才培养;共同建立养生基地、游学基地;打造中医药旅游文化建设等提出了好的建议。...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节气至。八月将末,三伏已尽。时光之珠捻转,处暑节气,一身清朗,淡步而来。由夏入秋,在不可逆的岁时变迁中,有不舍,有遗憾,有收获,有想念,有桩桩件件未完待续的故事……等着你我,在秋风中写就。 处暑·记 处暑:新凉值万金 《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作者 | 宋英杰 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显然,“处”是停止、隐退之意,暑热之气到此结束。有人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将处暑称作“出暑”,即摆脱了暑气的困扰。 处暑,是“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按照陆游的说法,虽然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体感舒适度最高的,还是暑热消尽的新秋时节。 二十四节气当中,按照炎热程度来排序,第一名是大暑、第二名小暑、第三名是立秋。所以对于苦熬盛夏的人们来说,立秋只是名字给人了一种精神寄托。而处暑才是送来真实凉爽的节气,所以处暑的人缘儿特别好。 处暑时,北方的雨季结束了,暑季也结束了,天气变得干爽了。所以在北方,处暑节气如果称作“秋爽”节气,或许更为贴切。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了一则轶事: 京师小儿懒于嗜学,严寒则歇冬,盛暑则歇夏,故学堂于立秋日大书“秋爽来学”。 说的是在京城里很多孩子懒得读书,冬天歇冬,夏天歇夏。天冷、天热都是不读书的理由。所以到了立秋的时候,学堂就会贴出四个大字,“秋爽来学”。天气既不热也不冷,别再找借口了,赶紧来学习吧。 现在呢,处暑时节正是秋季开学,“秋爽来学”的时候,宜人的天气也是我们该好好学习的一个理由。 北方地区按照节气谚语,是“处了暑,被子捂”。按照夏九九谚语,是“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而且是从“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到“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这十来天当中由热到凉的转变,真是立竿见影。 我特别喜欢一则谚语,“着衣秋主热,脱衣秋主凉”。稍微穿多一点儿,它就热;稍微穿少一点儿,它就凉。这则谚语诠释了,秋季本是一种细微的分寸。 我们可以把处暑概括为“一出一入”:出,是出伏;入,是入秋。不过在我国江南地区,一般都要到秋分至寒露时节,才会陆续开启夏秋更迭的进程。所谓“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南方甚至有“处暑十八盆”的说法,因为处暑时节天气依然炎热,每天还要在盆里泡个澡,一连十八天,一直到白露时节。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但人们发现,鹰常常将把所猎之物码放在一起,“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就像是人们将各种美食先供奉给神灵和先祖的祭祀一般,古人将这种现象称为“示有先”。除此,鹰似乎还有不捕杀正在孵化或哺育幼鸟的禽鸟之习性。“犹若供祀先神”以及“不击有胎之禽”,都被视为鹰的“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始肃,是一个难以量化的节气物语。它是指天地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了,气肃而清。在古人看来,上苍对于我们,是严慈相济。春和夏,体现的是慈;秋和冬,体现的是严。 三候,禾乃登 “禾乃登”,泛指谷物开始成熟,但这个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成熟了。“禾乃登”特指江山社稷的“稷”,作为五谷之首,在处暑时节率先成熟。 处暑·民俗 吃鸭子、饮苦茶 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在处暑习俗里,广东人常喝很苦的凉茶,意为入秋了要吃点“苦”。 放河灯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浙江沿海每当此时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 调养生息,防秋燥、解秋乏 新秋景色虽美,但要当心“秋燥”伤人,此时人亦常有疲惫感,即“秋乏”,在增强锻炼、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早晨夜里外出要注意增加衣服。晚上就寝要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配图来自《看见美丽中国》团队、视觉中国 处暑·絮语 处暑至,自此,那一笼屉的暑气才算真正在消退,虽然秋老虎还是厉害,但是天地间的风致已然不同。 触眼所及,是满目“清”朗:秋光清浅,秋水清澄,秋声清切,秋人清颜。 在这样的时节,我们似乎应该“看见”更多。 “看见”诗意流深的外在。初秋的云,不似盛夏的浓云密布成块,而是疏散自如,一朵朵温柔恬静,悬浮于晴空,尽得超然之趣。观久之,可开阔心胸。 初秋的雨,不再以“势”夺人,雨打芭蕉,雨落梧桐,沾惹了草木的情绪,多了一种无言的述说。细听之,可静心神。 “看见”躁动过后的本心。金风送爽,卷走了缠绵天地间的溽热与炎威,也廓清了人心头郁积的闷躁。在这个起承转合的时节,不妨品一杯好茶、读一本好书、听一段雅乐,理清冗乱的思绪,盘好下一程的打算,在静心开悟的时空里渐生欢喜。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愿你我,于伏去秋来际,不负光阴的启示:有风轻云淡的心情,有珍惜岁时的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