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立秋后应对“秋燥”的养生指南

立秋后应对“秋燥”的养生指南

立秋后,随着气温下降、空气湿度降低,人体易受“秋燥”侵袭,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痒、干咳少痰等症状。此时养生需以“养阴润燥、敛阳护肺”为核心,从饮食、作息、运动、情志等多方面综合调理,帮助身体适应季节转换,增强抵抗力。

一、饮食调理: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多吃润燥食物
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可生食或煮冰糖雪梨汤,缓解咽喉干痛、干咳。
银耳:富含胶质,滋阴润肺,搭配百合、枸杞煮粥,适合皮肤干燥、便秘者。
百合:清心润肺、安神助眠,可与莲子、红枣同煮,改善秋燥引起的失眠。
蜂蜜:润肠通便、滋养肺阴,晨起喝一杯蜂蜜水,缓解口干舌燥。
山药:健脾益胃、润肺止咳,可煮粥或蒸食,适合脾胃虚弱者。
莲藕: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吃脆甜,熟食软糯,可搭配排骨炖汤。
黑芝麻:补肝肾、润五脏,研磨成粉冲服或加入粥中,改善头发干枯、便秘。
少辛增酸
减少生姜、葱、蒜、辣椒等辛味食物,避免耗伤津液。
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乌梅、葡萄、柠檬,收敛肺气,防止秋燥伤肺。
忌食燥热
避免油炸、烧烤、火锅等辛辣燥热食物,以防加重口干、便秘、长痘等症状。
慎食生冷瓜果,如西瓜、苦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以免引发腹泻。
药膳推荐
玄麦甘桔饮:玄参10克、麦冬10克、桔梗6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润肺止咳。
茯苓山药粥:茯苓15克、山药30克、粳米50克,煮粥食用,健脾祛湿。
银耳百合粳米粥:银耳5-10克泡发,粳米100克、新鲜百合60克,加冰糖同煮,清心润肺。
二、作息调整:早睡早起,保暖避寒
早卧早起
遵循《黄帝内经》“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建议21:00-23:00入睡,5:00-7:00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收敛阳气,滋养阴血。
保暖避寒
昼夜温差大,早晚及时添衣,重点保护颈部(大椎穴)、腹部(神阙穴)、脚部(涌泉穴),避免风寒入侵引发感冒、关节痛。
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直吹身体,夜间睡眠时盖好腹部,防止腹泻。
保持室内湿度
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将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缓解皮肤干燥、鼻咽不适。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细菌滋生。
三、运动养生:和缓适度,微汗为宜
选择温和运动
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肺功能,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
晨起或傍晚锻炼,避开正午高温,每次20-30分钟,以微汗为度。
练习养肺功法
六字诀“呬”字诀:晨起面向西方,深吸气后发“呬”(xi)音,配合扩胸运动,宣发肺气。
立秋养生操:通过脊柱伸展、拱背动作,模仿猫、虎伸腰,强壮脏腑,缓解秋乏。
四、情志调节:宁心安神,避免悲秋
保持心境平和
秋季易生愁思,需遵循《内经》“使志安宁,以缓秋刑”之训,遇事从容,减少焦虑烦躁。
主动排解郁气,多与亲友交流,参与喜爱的活动,如登高远眺、赏秋景,开阔心胸。
聆听舒缓音乐
柔和的古典音乐、自然音效(如流水、鸟鸣)可宁心安神,疏解悲秋情绪。
五、中医外治:穴位按摩与艾灸
按摩润燥穴位
极泉穴(腋窝顶点):理气护心,缓解胸闷、心悸。
足三里穴(膝盖下方3寸):强身健体、调理脾胃,提升免疫力。
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敷贴养阴润肺膏,缓解干咳、咽痒。
艾灸温补
脾胃虚寒者可隔姜灸神阙穴(肚脐),温中散寒,改善腹痛、腹泻。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
体质虚弱,易感风寒,需及时添衣,避免“秋冻”。
饮食以温软易消化为主,如小米粥、南瓜粥,少食生冷。
儿童
脾胃功能未健全,避免过量食用润燥食物(如梨、百合),以防腹泻。
多喝水,多吃新鲜蔬果,如苹果、胡萝卜,补充维生素。
慢性病患者
呼吸道疾病患者(如哮喘、慢阻肺)需远离过敏原,随身携带药物。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注意颈部保暖,避免血压波动。

标签:
,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