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肥胖:中青年急性心梗的“头号杀手”

肥胖:中青年急性心梗的“头号杀手”

在诱发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的诸多风险因素中,肥胖已悄然登顶“黑名单”,其危害程度甚至超越了吸烟和高血压。这一结论源于近日《欧洲心脏杂志》子刊上的一项新研究。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等机构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45 – 59岁人群是急性心梗的高发群体,并且74.8%的中青年急性心梗患者至少存在一种危险因素。而在我国,中青年急性心梗的发病率近年来也呈现出上升态势。

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在35 – 55岁的心梗患者中,超重或肥胖的比例高达68.5%,这一数据超过了高血压(52.1%)和吸烟(49.7%)的患者占比。世界心脏病联盟在2024年发布的《青年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也着重强调,肥胖能够通过多种机制直接对血管造成损害,是“最易被低估的代谢性危险因素”。

心梗的发病机制是,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严重堵塞,致使心肌缺血、坏死,进而引发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甚至猝死等一系列临床表现。近日,我院心内科就收治了一位28岁的心梗患者王先生。王先生体重达122公斤,在饮酒后突发胸痛,同时伴有大汗淋漓的症状,持续1小时后,家属紧急将他送至医院。急诊医生通过心电图检查,诊断王先生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随后立即经绿色通道将其送至导管室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王先生的前降支急性完全闭塞,右冠弥漫性中度狭窄。医生随即在他的前降支处置入1枚支架,不久后,王先生的病情得到缓解。

在我的十余年临床工作中,遇到过因心梗死亡的最年轻患者年仅26岁,而导致其心梗的罪魁祸首同样是肥胖引发的多支冠状动脉闭塞。肥胖之所以会成为中青年心肌梗死的“幕后推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肥胖会导致脂肪细胞释放游离脂肪酸,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进而引发糖脂代谢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其二,内脏脂肪会分泌炎性因子,例如白细胞介素6(IL – 6)等,这些炎性因子会促进血管内皮损伤,使斑块变得不稳定。其三,肥胖者的心脏输出量一般会增加30% – 50%,这使得心脏长期处于高负担状态,久而久之,会导致心室肥厚,增加猝死风险。其四,肥胖者大多合并夜间睡眠呼吸暂停,这会增加夜间缺氧的发生率。

那么,该如何预防肥胖诱导的心血管疾病呢?遵循“管住嘴、迈开腿”的健康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在饮食方面,应减少精制糖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像蛋糕、奶茶这类食物就要少吃;增加燕麦、蔬菜、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吸收;同时,适量多吃富含优质脂肪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在运动方面,日常运动可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 + 抗阻训练”的组合方式。高强度间歇训练比单纯的有氧运动更能有效燃烧内脏脂肪,抗阻训练则包括深蹲、硬拉等复合动作,能够提升肌肉代谢率。具体的运动方案为:每周进行3次抗阻训练,配合2次高强度间歇训练(例如30秒冲刺与1分钟慢跑交替进行),按照这种模式坚持12周,可减少15%的内脏脂肪。

需要提醒的是,中青年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并非只有肥胖。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戒烟限酒,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可改变风险因素的管理。另外,如果体重指数(BMI = 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不低于27且合并血脂异常,根据2023版《中国肥胖防治指南》的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仍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GLP – 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或进行代谢手术等方式来减重。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