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时序变迁,四季轮回。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李敬孝指出,四季更替是世间万物生长收藏变化的根本原因,而阴阳消长则是四时节令形成的本原。正所谓“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古往今来,中医养生文化始终强调要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整衣食起居,以调摄人体阴阳平衡,方为养生真谛。 李敬孝指出,不知不觉中,春渐尽,夏已至,养生调摄方法也应当顺时而有所变化,以适应夏季的阴阳变化规律。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对防病益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中提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夏季时分,阳气升腾,阴气渐弱,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充分接受太阳的照耀,呈现出积极的生长代谢状态,是天地万物繁茂秀美的时节,是养“长”的季节。因此,此时养生总原则要合于夏季时令特点,注重顺应阳气的蓬勃散发以养“长”,才能使人体正气旺盛,身强体壮。 夜卧早起张弛有度 李敬孝强调,炎夏酷暑,阳热旺盛之际,人体汗孔多处于张开状态,汗出相对较多,这是机体维系阳热盛而不亢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因此《黄帝内经》指出此时应“无厌于日”,也就是说不要因炎热而倦怠少动,应适当劳作运动,保持适度汗出。 需要注意的是,夏季当汗,却不宜过汗。李敬孝解释:“汗为心之液,为阳气蒸腾阴津而产生。若长时间处于高温、暴晒的环境之中,或者劳作运动过量,造成汗出过度,则易伤津耗气,人会感觉疲惫倦怠、口渴多饮。从西医角度看,汗出过多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夏季劳作运动当有所节制,把握缓慢、微汗、防晒的原则,切勿汗出太过。 同时,也不应因厌恶汗出而贪凉近冷,如久处低温空调房、洗冷水浴等,这样易使风寒之邪透过开放的汗孔侵袭肌肤、筋脉、骨节乃至脏腑,困厄阳气,阻闭经络,而致口眼歪斜、关节疼痛及上吐下泻等症状,虽得一时之快,而后患无穷。 此外,夏季昼长夜短,日照时间更长,所以要顺法自然,“夜卧早起”,即入睡时间可以适当延后一些,但仍宜于子时(晚23时~凌晨1时)阴气极盛前入睡,以养阳气;晨起当适当提早一些,可于卯时(晨间5时~7时)自然界阳气逐渐升腾之时起床,以助阳气。李敬孝指出,由于夜间睡眠时间相对缩短,夏季午间可小憩20~30分钟,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持精力充沛,又可减少正午时分外出,避免暑热炽盛伤及人体正气。 精神调摄静以养心 心藏神,与夏气相应。盛夏酷暑,天气闷热,心阳得夏暑之气容易亢盛生火,扰乱心神。又因汗为心之液,暑气当令,汗液外泄易耗伤心阴,使心神失养。由此,夏季人们心神容易被扰动,表现为烦躁不安。从西医角度看,情绪波动加之空气闷热潮湿,会使血液中氧分压下降,致使呼吸频率及心率代偿性增高,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可见夏季更应注重养心,而养心尤需注重调神。 《黄帝内经》指出,夏季应“使志勿怒”,即宁心静神,避免暴怒,使神清气和,气机宣畅。因此,炎炎夏日,可适当调整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或闲庭信步,或吹竹调丝,怡情养性,使情志调畅,神气充足,人体机能才能协调,阳气得以舒展,心得所养。从西医角度看,平和的心绪有助于减慢心率及人体新陈代谢,易于降低体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 切勿嗜冷食纳有度 李敬孝说,夏季自然界阳热充盛,机体阳热之气多随之浮盛于肌表,因此身热、汗出为阳气顺应自然而外散的一种表现。日常生活中,适当喝冷饮有助于防暑降温,然而若贪凉嗜冷,则贻害无穷。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凉食冷饮阻闭意欲浮散向外的阳气,虽达到汗出减少的目的,但当汗未汗,正常的津液困阻于体内,就会变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容易引发胸闷、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其二,阳气浮于肌表,阴气内伏脏腑,脾胃本就相对温煦不足,又复加冷食冷饮,可谓“雪上加霜”,容易败坏脾胃阳气,损伤脾胃功能,出现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由此看来,炎炎夏季,当“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理虚元鉴》),饮食宜温不宜冷,以便保护脾胃,养护阳气。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养生始终强调“春夏养阳”,民间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谚语的原因。 不仅如此,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多,空气湿度大,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与中医“暑多夹湿”之说相符。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夏季湿热最易困脾伤脾,出现消化不良、胃肠炎、痢疾等胃肠道疾病。反之,调理好脾胃功能,则有助于水湿的运化,有益于夏季养生防病。 李敬孝认为,夏季养护脾胃,饮食有节、食纳有度至关重要。保持清淡饮食,减少油腻肥甘、寒凉食物的摄入,既可减轻脾胃负担,又能达到防暑、清热、敛汗、增进食欲等效果。适当食用苦味之物,如苦瓜、莲子心及凉茶等,可助清解暑热。但切记适量适度,尤其是平素脾胃虚寒者更应注意。另外,可适当进食佩兰、藿香等芳香化湿之品,茯苓、薏苡仁、莲子等健脾渗湿之品,有助于醒脾、健脾、运脾,以化除水湿,养护脾胃。 夏日及时补充水分对于养生尤为重要。李敬孝建议,夏季健康成年人每天至少要补充2500ml水,以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利尿降温、预防中暑。然而正如《寿世青编》中所言,“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即饮水莫待极度口渴而后饮,也不宜一次性暴饮。每日饮水应秉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既能减轻心、肾负担,又有利于排汗消暑。如果汗出过多,可以饮用浓度约0.3%的淡盐水,以补充体液中随汗液丢失的无机盐。 冬病夏治防患未然 李敬孝介绍,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的医疗手段之一,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种方法利用夏季人体阳气相对充盛的时机,通过内服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食物,或借助穴位敷贴、针灸、拔罐、刮痧等外治方法,来帮助缓解哮喘、气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疾病。 冬季天寒地冻,阳气处于闭藏状态,因此治疗一些偏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时往往见效相对缓慢。而盛夏伏天,人体阳气充沛浮散,正是驱散体内阴寒之气的上好时机。同时,夏季血液循环相对较快,可帮助内服或外用药物、食物更好吸收。因此,充分利用好夏季人体体质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以扶助阳气、驱散邪气,有利于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进而达到防治某些“冬病”顽疾于未发作之时的目的,这是中医养生防病的又一重要理念。...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医疗诊治活动,包括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
春季为阳气生发、肝气旺盛的时节。按照中医理论,肝木克脾土,肝气过旺容易损伤脾胃。同时,随着降雨量增加,寒湿之邪也容易导致脾胃的损伤。因此,春季养生重在“健运脾胃以防湿滞,调达肝木以助升发”。 饮食方面宜“省酸增甘,以养脾”,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甘味食物的摄入,以健运脾胃。可以多吃红枣、豆芽、豆苗、芡实、山药、胡萝卜、茼蒿、芹菜、南瓜、木耳、丝瓜、柚子、甘蔗、蜂蜜等。同时,可适当选用一些具有辛香气味的蔬菜、调料作为佐料,如韭菜、葱、芫荽(香菜)、小茴香、春砂仁、草果、陈皮等,一方面通过与食材合理搭配增加食品的美味,另一方面通过辛香之味发挥醒脾助运化、疏畅助升发以及辛散表邪的功效。 对于肝气不舒、平素容易发火或常感郁闷的人,则可以选用玫瑰花、合欢花、茉莉花等泡水当茶饮,芳香理气,舒缓肝郁。 对于平素脾虚湿重的人,则应以清淡、温和、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进食生冷、肥腻和过甜的食物。同时应适当选用一些能够健脾和胃、温中化湿的食材、调料进行膳食调养,如猴头菇、莲子、淮山、五指毛桃、生姜等。 宜食热粥逐寒湿。地黄粥、防风粥、紫苏粥等,最宜雨水时节食用。此外,应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适当吃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忌吃羊肉等食物。 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但老年人晨练不宜过早,应该在气温较暖的白天,选择避风、干爽的地方进行。运动最好以散步、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动作柔和的健身操为主。运动量以出微汗为宜,以利于气血从体内向皮肤及四肢运行,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散步可以养神、舒筋、消食,尤其适合年老体弱、脾胃功能虚弱的人。...
“夏至三庚便数伏”,夏至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暑气越来越重。同时,夏季雨水多,日照后蒸腾蕴结,地表空气湿度大,氤氲熏蒸,湿气渐增。暑、湿邪气在这段时间相互夹杂,达到了鼎盛。因此,三伏天里人们常会有乏力倦怠、昏昏沉沉、不欲饮食、喜食冷饮、口干咽痛、下焦湿热瘙痒、小便短赤、排便黏腻不爽等不适。 三伏天的“伏”一方面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注意“伏”而避暑、避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韩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妇科住院医师易莎提醒大家,三伏天养生应注意以下四点。 ①防寒扶阳 有些人可能会问,冬季天寒地冻,大家都格外注意防寒保暖,但夏季还需要防寒吗?答案是需要。夏季炎热,人们特别容易贪凉,如吃冰镇食物、吹空调、洗冷水澡。这些“痛快一时”的行为会使贼风邪气趁身体“门户大开”的时候,潜入四肢经络,很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引发肩颈疼痛、腰椎病、骨关节炎、风湿等疾病。 此外,还要防范寒邪直中脏腑,夏季常见因过食冰激凌、凉饮料后引发的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等疾病。这是因为此时脾胃在暑湿最盛的三伏天本就负担较重,若再过食寒凉,则易出现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脾阳的情况,从而引发脾胃疾病。 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扶助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可趁势驱赶体内存留的寒邪。韩良介绍,若寒邪留滞肺经,则冬季易发哮喘、感冒、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若寒邪留滞关节,则导致关节拘挛疼痛,怕风怕冷;若寒邪留滞肾经,女性易子宫寒凝、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男子易阳气不升、腰膝萎软、小便淋漓不尽。 膝关节、小腿、手脚冷痛的人群可以在早上5~9点太阳上升的过程中,晒晒大椎穴(位于颈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膝盖等部位;也可按揉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拍打腰带附近的带脉,起到疏经通络的作用;也可以咨询专业医师,选择一些温阳散寒的药物,贴敷于适合的经络穴位。 此外,民间素有“六月的羊肉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易莎指出,伏天吃羊肉可以起到以热逼寒、发汗排毒等作用;生姜性辛温,有温中散寒、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的功效,是夏季培补阳气的好食材。易莎介绍,三伏天可以多喝一些姜枣茶。取姜三片、大枣三颗、红糖适量,煮沸,代茶饮即可。 ②健脾祛湿 古人云“长夏多生湿病”,是因为湿易困脾,长夏季节又与五脏之脾相应,所以夏天易患脾经相关疾病。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推动精气疏布四肢,其生理特点是居中央而灌溉四方,喜燥恶湿。脾若被湿邪所困就会气机凝滞,血行不畅,气血不能疏布四肢,则见乏力倦怠、不思饮食、小腹胀满、二便黏腻等不适症状。 易莎建议,可在每天睡前1小时,用热水泡脚20分钟,使身体微微汗出。这样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经络,起到健脾祛湿、通经利水、缓解疲劳的作用。饮食要尽量清淡,少饮酒、少油腻。酒精、肥肉、甜腻的食物等肥甘厚味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特别容易耗伤脾气,脾气不足则更易被湿邪侵袭。 ③固护阴液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汗为心之液”,三伏天阳气炽盛,易灼阴液,人体水液津精均容易耗散,易损伤心气。三伏天一定要注意固护阴液。 韩良介绍,可多食用一些清润多汁的蔬菜水果,比如西红柿、黄瓜、冬瓜、苦瓜、西瓜。吃西瓜的时候别丢掉西瓜皮,古人称其为西瓜翠衣,是解暑滋阴的佳品,可做成西瓜翠衣汤,取西瓜翠衣200g,洗净、切断,放入锅内,加入冰糖适量,加水煮沸15分钟,即可饮用。此外,多吃酸味食物可以生津解渴,如柠檬、菠萝、猕猴桃、山楂等。如有口苦、咽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可以用一款祛湿保健茶来解决,包含金银花、桔梗、茯苓、陈皮各6g,煮水代茶饮。此茶有理气清热、滋阴解暑、健脾除湿的作用。此外,易莎建议,应避免熬夜,舒缓情绪,心态放平和,以免肝火内动或耗伤阴血。 ④防暑降温 暑邪与心经相对应,具有炎热升散、易携湿邪的特点。暑气太过易诱发心悸、胸闷、心慌、心律不齐、高血压等病症。 韩良给大家推荐了一款“避暑神汤”——三豆汤。取赤小豆、绿豆、黑豆各20g,洗净浸泡2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三豆汤解暑、清热,是夏季防暑降温佳品。 此外,韩良提醒,中午阳光最盛的时候尽量减少活动,劳作运动尽可能避开11~13点午时时段,更不要进行爬山跑步等剧烈户外运动,可选择室内游泳,或在早晚凉爽时骑车、散步、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