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养生 Tag

中医养生学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十四节气作为自然时序的标识,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养生法则。小雪节气,作为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天气逐渐寒冷,雪花也将轻轻飘落。那么,在小雪节气,中医又是如何看待养生的呢? 一、小雪节气的特点 小雪节气,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冷。此时,阳气内敛,阴气盛极,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转入严冬。 二、小雪节气的饮食养生 温补为主:中医认为,小雪节气后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敛,所以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如羊肉、牛肉、鸡肉等,都有很好的温补效果。同时,还可以食用一些温性的中药材,如枸杞、当归、黄芪等,以调和气血。 滋阴润燥:虽然温补为主,但也不能忽视滋阴润燥。因为小雪节气后,空气干燥,人体内容易产生燥热。所以,要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等。 避免寒凉:小雪节气后,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食物,如冷饮、生冷水果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三、小雪节气的起居养生 早睡早起:小雪节气后,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注意保暖: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天气将越来越寒冷。此时应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和脚部,避免寒邪侵入身体。 室内通风:虽然天气寒冷,但仍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病菌滋生。 四、小雪节气的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小雪节气后,适量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抵抗力。建议选择室内运动,如太极、瑜伽等,避免在寒冷的早晨或晚上进行户外运动。 运动前热身:由于气温低,肌肉和韧带较为僵硬,因此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避免运动损伤。 五、小雪节气的精神养生 调摄情绪:小雪节气后,天气阴沉,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状况。中医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即保持心情平和,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 多晒太阳: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多晒太阳可以助人心情开朗,也有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综上所述,小雪节气的养生方法涉及饮食、起居、运动和精神等多个方面。中医养生注重的是整体调和,阴阳平衡。在小雪节气这一特定的时期,更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养生,从而确保身体健康,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季。...

春季为阳气生发、肝气旺盛的时节。按照中医理论,肝木克脾土,肝气过旺容易损伤脾胃。同时,随着降雨量增加,寒湿之邪也容易导致脾胃的损伤。因此,春季养生重在“健运脾胃以防湿滞,调达肝木以助升发”。 饮食方面宜“省酸增甘,以养脾”,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甘味食物的摄入,以健运脾胃。可以多吃红枣、豆芽、豆苗、芡实、山药、胡萝卜、茼蒿、芹菜、南瓜、木耳、丝瓜、柚子、甘蔗、蜂蜜等。同时,可适当选用一些具有辛香气味的蔬菜、调料作为佐料,如韭菜、葱、芫荽(香菜)、小茴香、春砂仁、草果、陈皮等,一方面通过与食材合理搭配增加食品的美味,另一方面通过辛香之味发挥醒脾助运化、疏畅助升发以及辛散表邪的功效。 对于肝气不舒、平素容易发火或常感郁闷的人,则可以选用玫瑰花、合欢花、茉莉花等泡水当茶饮,芳香理气,舒缓肝郁。 对于平素脾虚湿重的人,则应以清淡、温和、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进食生冷、肥腻和过甜的食物。同时应适当选用一些能够健脾和胃、温中化湿的食材、调料进行膳食调养,如猴头菇、莲子、淮山、五指毛桃、生姜等。 宜食热粥逐寒湿。地黄粥、防风粥、紫苏粥等,最宜雨水时节食用。此外,应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适当吃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忌吃羊肉等食物。 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但老年人晨练不宜过早,应该在气温较暖的白天,选择避风、干爽的地方进行。运动最好以散步、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动作柔和的健身操为主。运动量以出微汗为宜,以利于气血从体内向皮肤及四肢运行,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散步可以养神、舒筋、消食,尤其适合年老体弱、脾胃功能虚弱的人。...

“夏至三庚便数伏”,夏至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暑气越来越重。同时,夏季雨水多,日照后蒸腾蕴结,地表空气湿度大,氤氲熏蒸,湿气渐增。暑、湿邪气在这段时间相互夹杂,达到了鼎盛。因此,三伏天里人们常会有乏力倦怠、昏昏沉沉、不欲饮食、喜食冷饮、口干咽痛、下焦湿热瘙痒、小便短赤、排便黏腻不爽等不适。 三伏天的“伏”一方面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注意“伏”而避暑、避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韩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妇科住院医师易莎提醒大家,三伏天养生应注意以下四点。 ①防寒扶阳 有些人可能会问,冬季天寒地冻,大家都格外注意防寒保暖,但夏季还需要防寒吗?答案是需要。夏季炎热,人们特别容易贪凉,如吃冰镇食物、吹空调、洗冷水澡。这些“痛快一时”的行为会使贼风邪气趁身体“门户大开”的时候,潜入四肢经络,很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引发肩颈疼痛、腰椎病、骨关节炎、风湿等疾病。 此外,还要防范寒邪直中脏腑,夏季常见因过食冰激凌、凉饮料后引发的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等疾病。这是因为此时脾胃在暑湿最盛的三伏天本就负担较重,若再过食寒凉,则易出现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脾阳的情况,从而引发脾胃疾病。 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扶助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可趁势驱赶体内存留的寒邪。韩良介绍,若寒邪留滞肺经,则冬季易发哮喘、感冒、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若寒邪留滞关节,则导致关节拘挛疼痛,怕风怕冷;若寒邪留滞肾经,女性易子宫寒凝、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男子易阳气不升、腰膝萎软、小便淋漓不尽。 膝关节、小腿、手脚冷痛的人群可以在早上5~9点太阳上升的过程中,晒晒大椎穴(位于颈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膝盖等部位;也可按揉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拍打腰带附近的带脉,起到疏经通络的作用;也可以咨询专业医师,选择一些温阳散寒的药物,贴敷于适合的经络穴位。 此外,民间素有“六月的羊肉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易莎指出,伏天吃羊肉可以起到以热逼寒、发汗排毒等作用;生姜性辛温,有温中散寒、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的功效,是夏季培补阳气的好食材。易莎介绍,三伏天可以多喝一些姜枣茶。取姜三片、大枣三颗、红糖适量,煮沸,代茶饮即可。 ②健脾祛湿 古人云“长夏多生湿病”,是因为湿易困脾,长夏季节又与五脏之脾相应,所以夏天易患脾经相关疾病。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推动精气疏布四肢,其生理特点是居中央而灌溉四方,喜燥恶湿。脾若被湿邪所困就会气机凝滞,血行不畅,气血不能疏布四肢,则见乏力倦怠、不思饮食、小腹胀满、二便黏腻等不适症状。 易莎建议,可在每天睡前1小时,用热水泡脚20分钟,使身体微微汗出。这样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经络,起到健脾祛湿、通经利水、缓解疲劳的作用。饮食要尽量清淡,少饮酒、少油腻。酒精、肥肉、甜腻的食物等肥甘厚味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特别容易耗伤脾气,脾气不足则更易被湿邪侵袭。 ③固护阴液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汗为心之液”,三伏天阳气炽盛,易灼阴液,人体水液津精均容易耗散,易损伤心气。三伏天一定要注意固护阴液。 韩良介绍,可多食用一些清润多汁的蔬菜水果,比如西红柿、黄瓜、冬瓜、苦瓜、西瓜。吃西瓜的时候别丢掉西瓜皮,古人称其为西瓜翠衣,是解暑滋阴的佳品,可做成西瓜翠衣汤,取西瓜翠衣200g,洗净、切断,放入锅内,加入冰糖适量,加水煮沸15分钟,即可饮用。此外,多吃酸味食物可以生津解渴,如柠檬、菠萝、猕猴桃、山楂等。如有口苦、咽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可以用一款祛湿保健茶来解决,包含金银花、桔梗、茯苓、陈皮各6g,煮水代茶饮。此茶有理气清热、滋阴解暑、健脾除湿的作用。此外,易莎建议,应避免熬夜,舒缓情绪,心态放平和,以免肝火内动或耗伤阴血。 ④防暑降温 暑邪与心经相对应,具有炎热升散、易携湿邪的特点。暑气太过易诱发心悸、胸闷、心慌、心律不齐、高血压等病症。 韩良给大家推荐了一款“避暑神汤”——三豆汤。取赤小豆、绿豆、黑豆各20g,洗净浸泡2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三豆汤解暑、清热,是夏季防暑降温佳品。 此外,韩良提醒,中午阳光最盛的时候尽量减少活动,劳作运动尽可能避开11~13点午时时段,更不要进行爬山跑步等剧烈户外运动,可选择室内游泳,或在早晚凉爽时骑车、散步、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