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养生 Tag

《黄帝内经》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意思是说,气血是生命的根本,其他东西都是围绕着气血运行的。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气血足,则色斑去、皮肤嫩、疾病消、衰老慢。因此,中医养生尤其注重调理气血。值此2024开年之际,特邀三位权威专家,教您如何调顺气血,给身体打好全年的健康基础。 气血是最根本的动力 在中医看来,气血是什么,在身体中发挥什么作用? 尤昭玲: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运转的机器,气血就是最根本的动力。“气”是指使人体发挥作用的动力,来源很多,有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来自饮食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氧气),它们通过肺、脾、胃、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所谓“血”,一是指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二是指与“气”同在的运行载体。中医理论中,气与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人体气血充足,生命力就会旺盛。女子以血为本,一生中耗血失血比男性要更多,对于女性而言,气血更为重要。 刘凤斌: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基本物质,气血其实是一种“功能态”,在身体中履行其免疫、固摄、推动、温煦等功能。 徐京育:虽然气血总是联系起来说,但二者实际是分开的。气是虚的,血是实的。气存于脏腑之间,充塞身体各处,无形却又无处不在;血是可见的,经由血管通达身体各处。气血不足,人的内里就会空虚,也就容易得病。气为阳、血为阴,对应男女。女性症状往往以缺血为主,如脸色发黄、没有气色、贫血等;男性症状往往以缺气为主,比如肾气虚,表现为头发早白、腰酸背痛、牙齿松动等。由于气和血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故气虚之人多少兼有血虚问题,血虚之人一般也会气虚。气血两虚就是中医常说的一种病证,相对应也就有了“气血双补”的说法。所以,气和血没有哪个更重要之说,缺一不可。哪个缺乏,对身体来说都不是好事。 气血不足时,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尤昭玲:气血亏虚时,身体就可能会出现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等证,表现出身心异常,比如心慌心悸、健忘失眠、头晕耳鸣、面色萎黄、头发干枯等。 刘凤斌:一个人如果气血充足时,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面色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反之,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比如,胃肠正常运转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气血不足,胃肠会缺血,从而削弱了胃肠功能。气血不足,女性体内循环就不顺畅,更易导致气滞血瘀,影响月经,常见症状为月经推迟、月经量偏少,甚至出现月经稀发、闭经的情况。 几个方法自测气血状态 如何判断气血是否充足,有没有自测方法? 尤昭玲:对于女性气血不足导致的卵巢早衰,有一个自测方法——照镜子看眼睛。如果卵巢功能正常,内外眦(内外眼角)是红润光亮的,反之则呈青褐色,外侧可见斑块或斑点;卵巢功能正常,白眼珠是滋润、明亮、无充血的,反之则黑眼珠与白眼珠黑白分明而无交融错接,白眼珠均匀性充血,泪水汪汪;如果卵巢功能正常,瞳孔也是转动灵活、光彩有神的,反之则无神、无光、忧郁。 刘凤斌:气血状态可以从脾胃功能进行鉴别,中医理论讲,脾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我们饮食摄入的食物,需要通过脾胃吸收才能转化为营养物质,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差、吸收“受限”,相当于掐断了气血的来源,时间久了,身体的气血就不足了。 徐京育:一个人气血是否足,是可以通过皮肤、眼睛、头发等三个方面观察出来的。皮肤、头发干枯无光泽,脱发,眼睛开始变得暗淡无光,或者眼睛内部显得浑浊,眼睛又经常干涩,即为气血不足的典型表现。另外,从心脑血管的角度看,“心主血脉”,又主管人的精神活动,心的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常表现为心慌气短、健忘;大脑的功能需依赖气血的充养,且精血、精气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如果气血不足,可表现出头晕、耳鸣等症状。 导致气血不足的原因有哪些?现代人的哪些行为或习惯正在不知不觉耗损着气血? 尤昭玲:日常生活中,三个“坏习惯”最容易损耗气血:一是三餐饮食不规律,比如经常不吃早餐或吃夜宵;常吃外卖,暴饮暴食,用零食点心代替正餐。二是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三是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会出现肝血虚的情况,表现为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等。 刘凤斌:中医理论认为,“过劳耗气”,意思是说,过度劳累会消耗气血,典型表现是免疫力差、容易感冒、少气懒言、疲倦乏力等。因此,无论生活或工作学习再忙,都要把握好一个健康尺度——劳逸结合,否则气血这根弦就容易断。 徐京育:气血的损耗其实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比如经常久坐,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令气血凝滞;饮食不健康,爱吃烧烤、火锅等油腻的食物,当体内脂肪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会引起气血不足。另外,过度节食减肥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很容易导致体内气血流失。还有就是经常熬夜,这种行为就是在“挖空”身体的气血库。 调补气血,名家出招 “药食同源”理论自古有之,中医认为很多食物都有补养气血的效果,请问日常食用能起到多大作用? 尤昭玲:“药食同源”的理论源于古代医家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体验。他们发现,自然界中的食物和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味和功效,可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因此,中医注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强调饮食调养以防治疾病。补养气血,临床最常用的药食同源之品有红枣、枸杞、山楂等。此外,中医还注重食物的搭配和食用方法,烹饪方式会影响功效和口感。无论吃什么食物,最好以清淡、易消化,避免过度油腻和辛辣为度。 刘凤斌:食疗补养气血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调理方式,当气血不足到了一定程度,必须规范服药治疗。气和血不分家,临床发现,气血亏虚的人,不会单单表现为气虚或血虚,通常是气血皆虚,甚至伴有兼证,比如阳虚、阴虚等,情况较为复杂。因此,纯粹靠“补养”有时候可能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有些人甚至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调理气血时,最好请正规医院的专业中医师辨证体质后再进行。 除了食疗,补养气血还有没有一些其他中医特色方法? 尤昭玲:推荐三个方法:1.站桩。站桩能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温养肌肉、锻炼精神,站桩需记住三个关键要素,即下盘要稳、中盘要充、上盘要松。2.揉按提拿气海穴、血海穴。双手搓热,手心放于气海(肚脐下两横指处)之上,轻轻揉,逆时针顺时针各36圈;也可以提拿血海穴。手掌自然张开,五指朝下,用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右膝,左掌按左膝),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用拇指端对此处进行揉法操作,或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对称提拿血海穴10~30次。坚持用这个方法锻炼,能缓解疲乏无力、没精神、犯困等气血不足症状。3.健步走。推荐每天健步走,这个运动方式简单便捷,容易坚持。现代人久坐问题比较突出,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不利影响,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肉松弛无力,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心脑血管疾病等,快走可改善甚至消除此类健康隐患。 刘凤斌:我认为保持好心情很关键。情绪是胃肠最好的晴雨表,心情不好会引发胃肠功能失调,久而久之身体生化乏源,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另外,平时要少吃寒凉食物,养好脾胃;多晒太阳,强壮阳气,阳气足了气血状态就会得到改善。 徐京育:其实,随着年龄增长,气血难免会逐渐流失,这是人体衰老的规律。补养气血,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地放缓气血流失速度,需要谨记一点,气血不堵就是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让经络处于疏通状态,令体内的血管保持弹性,让气血运行更加通畅。每天必须给自己留下足够的运动时间,半小时左右,每周坚持四五次。另外,泡脚是调整气虚血虚和体寒等问题的最好方法,长期坚持泡脚有助于补气血。一般情况下,泡脚泡到全身发热、微微出汗即可。有的人泡脚后上半身发热出汗、下半身不出汗,这是气虚的表现。对于血虚的人来说,坚持泡脚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中医养生学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十四节气作为自然时序的标识,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养生法则。小雪节气,作为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天气逐渐寒冷,雪花也将轻轻飘落。那么,在小雪节气,中医又是如何看待养生的呢? 一、小雪节气的特点 小雪节气,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冷。此时,阳气内敛,阴气盛极,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转入严冬。 二、小雪节气的饮食养生 温补为主:中医认为,小雪节气后天气寒冷,人体阳气内敛,所以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如羊肉、牛肉、鸡肉等,都有很好的温补效果。同时,还可以食用一些温性的中药材,如枸杞、当归、黄芪等,以调和气血。 滋阴润燥:虽然温补为主,但也不能忽视滋阴润燥。因为小雪节气后,空气干燥,人体内容易产生燥热。所以,要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等。 避免寒凉:小雪节气后,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食物,如冷饮、生冷水果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三、小雪节气的起居养生 早睡早起:小雪节气后,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注意保暖: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天气将越来越寒冷。此时应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和脚部,避免寒邪侵入身体。 室内通风:虽然天气寒冷,但仍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病菌滋生。 四、小雪节气的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小雪节气后,适量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抵抗力。建议选择室内运动,如太极、瑜伽等,避免在寒冷的早晨或晚上进行户外运动。 运动前热身:由于气温低,肌肉和韧带较为僵硬,因此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避免运动损伤。 五、小雪节气的精神养生 调摄情绪:小雪节气后,天气阴沉,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状况。中医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即保持心情平和,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 多晒太阳: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多晒太阳可以助人心情开朗,也有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综上所述,小雪节气的养生方法涉及饮食、起居、运动和精神等多个方面。中医养生注重的是整体调和,阴阳平衡。在小雪节气这一特定的时期,更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养生,从而确保身体健康,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季。...

春季为阳气生发、肝气旺盛的时节。按照中医理论,肝木克脾土,肝气过旺容易损伤脾胃。同时,随着降雨量增加,寒湿之邪也容易导致脾胃的损伤。因此,春季养生重在“健运脾胃以防湿滞,调达肝木以助升发”。 饮食方面宜“省酸增甘,以养脾”,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甘味食物的摄入,以健运脾胃。可以多吃红枣、豆芽、豆苗、芡实、山药、胡萝卜、茼蒿、芹菜、南瓜、木耳、丝瓜、柚子、甘蔗、蜂蜜等。同时,可适当选用一些具有辛香气味的蔬菜、调料作为佐料,如韭菜、葱、芫荽(香菜)、小茴香、春砂仁、草果、陈皮等,一方面通过与食材合理搭配增加食品的美味,另一方面通过辛香之味发挥醒脾助运化、疏畅助升发以及辛散表邪的功效。 对于肝气不舒、平素容易发火或常感郁闷的人,则可以选用玫瑰花、合欢花、茉莉花等泡水当茶饮,芳香理气,舒缓肝郁。 对于平素脾虚湿重的人,则应以清淡、温和、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进食生冷、肥腻和过甜的食物。同时应适当选用一些能够健脾和胃、温中化湿的食材、调料进行膳食调养,如猴头菇、莲子、淮山、五指毛桃、生姜等。 宜食热粥逐寒湿。地黄粥、防风粥、紫苏粥等,最宜雨水时节食用。此外,应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适当吃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忌吃羊肉等食物。 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但老年人晨练不宜过早,应该在气温较暖的白天,选择避风、干爽的地方进行。运动最好以散步、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动作柔和的健身操为主。运动量以出微汗为宜,以利于气血从体内向皮肤及四肢运行,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散步可以养神、舒筋、消食,尤其适合年老体弱、脾胃功能虚弱的人。...

“夏至三庚便数伏”,夏至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暑气越来越重。同时,夏季雨水多,日照后蒸腾蕴结,地表空气湿度大,氤氲熏蒸,湿气渐增。暑、湿邪气在这段时间相互夹杂,达到了鼎盛。因此,三伏天里人们常会有乏力倦怠、昏昏沉沉、不欲饮食、喜食冷饮、口干咽痛、下焦湿热瘙痒、小便短赤、排便黏腻不爽等不适。 三伏天的“伏”一方面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注意“伏”而避暑、避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韩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妇科住院医师易莎提醒大家,三伏天养生应注意以下四点。 ①防寒扶阳 有些人可能会问,冬季天寒地冻,大家都格外注意防寒保暖,但夏季还需要防寒吗?答案是需要。夏季炎热,人们特别容易贪凉,如吃冰镇食物、吹空调、洗冷水澡。这些“痛快一时”的行为会使贼风邪气趁身体“门户大开”的时候,潜入四肢经络,很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引发肩颈疼痛、腰椎病、骨关节炎、风湿等疾病。 此外,还要防范寒邪直中脏腑,夏季常见因过食冰激凌、凉饮料后引发的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等疾病。这是因为此时脾胃在暑湿最盛的三伏天本就负担较重,若再过食寒凉,则易出现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脾阳的情况,从而引发脾胃疾病。 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扶助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可趁势驱赶体内存留的寒邪。韩良介绍,若寒邪留滞肺经,则冬季易发哮喘、感冒、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若寒邪留滞关节,则导致关节拘挛疼痛,怕风怕冷;若寒邪留滞肾经,女性易子宫寒凝、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男子易阳气不升、腰膝萎软、小便淋漓不尽。 膝关节、小腿、手脚冷痛的人群可以在早上5~9点太阳上升的过程中,晒晒大椎穴(位于颈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膝盖等部位;也可按揉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拍打腰带附近的带脉,起到疏经通络的作用;也可以咨询专业医师,选择一些温阳散寒的药物,贴敷于适合的经络穴位。 此外,民间素有“六月的羊肉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易莎指出,伏天吃羊肉可以起到以热逼寒、发汗排毒等作用;生姜性辛温,有温中散寒、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的功效,是夏季培补阳气的好食材。易莎介绍,三伏天可以多喝一些姜枣茶。取姜三片、大枣三颗、红糖适量,煮沸,代茶饮即可。 ②健脾祛湿 古人云“长夏多生湿病”,是因为湿易困脾,长夏季节又与五脏之脾相应,所以夏天易患脾经相关疾病。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推动精气疏布四肢,其生理特点是居中央而灌溉四方,喜燥恶湿。脾若被湿邪所困就会气机凝滞,血行不畅,气血不能疏布四肢,则见乏力倦怠、不思饮食、小腹胀满、二便黏腻等不适症状。 易莎建议,可在每天睡前1小时,用热水泡脚20分钟,使身体微微汗出。这样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经络,起到健脾祛湿、通经利水、缓解疲劳的作用。饮食要尽量清淡,少饮酒、少油腻。酒精、肥肉、甜腻的食物等肥甘厚味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特别容易耗伤脾气,脾气不足则更易被湿邪侵袭。 ③固护阴液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汗为心之液”,三伏天阳气炽盛,易灼阴液,人体水液津精均容易耗散,易损伤心气。三伏天一定要注意固护阴液。 韩良介绍,可多食用一些清润多汁的蔬菜水果,比如西红柿、黄瓜、冬瓜、苦瓜、西瓜。吃西瓜的时候别丢掉西瓜皮,古人称其为西瓜翠衣,是解暑滋阴的佳品,可做成西瓜翠衣汤,取西瓜翠衣200g,洗净、切断,放入锅内,加入冰糖适量,加水煮沸15分钟,即可饮用。此外,多吃酸味食物可以生津解渴,如柠檬、菠萝、猕猴桃、山楂等。如有口苦、咽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可以用一款祛湿保健茶来解决,包含金银花、桔梗、茯苓、陈皮各6g,煮水代茶饮。此茶有理气清热、滋阴解暑、健脾除湿的作用。此外,易莎建议,应避免熬夜,舒缓情绪,心态放平和,以免肝火内动或耗伤阴血。 ④防暑降温 暑邪与心经相对应,具有炎热升散、易携湿邪的特点。暑气太过易诱发心悸、胸闷、心慌、心律不齐、高血压等病症。 韩良给大家推荐了一款“避暑神汤”——三豆汤。取赤小豆、绿豆、黑豆各20g,洗净浸泡2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三豆汤解暑、清热,是夏季防暑降温佳品。 此外,韩良提醒,中午阳光最盛的时候尽量减少活动,劳作运动尽可能避开11~13点午时时段,更不要进行爬山跑步等剧烈户外运动,可选择室内游泳,或在早晚凉爽时骑车、散步、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