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脾胃不佳:搞清致病因素,才能精准应对!

脾胃不佳:搞清致病因素,才能精准应对!

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人出生后,所有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有赖于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先由胃磨化腐熟,再由脾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并输布全身,产生的糟粕由肠道排出。临床上,不同证型的脾胃病各有病因,搞清致病因素,才能精准应对。

脾胃湿热证。表现为脘腹胀闷、食欲减退、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等,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喜食油腻辛辣食物,或过度饮酒所致。

寒湿困脾证。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舌淡胖、苔白滑或白腻等,多因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气候阴雨,或过食生冷瓜果、喜食肥甘厚味所致。

脾气虚证。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稀、肢体困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等,多因饮食不节,或太过劳累,或忧思日久,或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所致。

脾阳虚证。表现为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等,多为脾气虚进展而来,也有部分患者是过食生冷、过用苦寒药物所致。

胃阴虚证。表现为饥不欲食、痞胀不舒、干呕、打嗝、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等,多因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或过用温热辛燥药物所致。

脾胃对人体的重要性受到历代医家认可。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曾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精微物质生化无源,则会出现神疲乏力、气短头晕、面色晄白等症状。若脾胃运化失司,体内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停聚而生湿、生痰,则会腹胀、腹泻、水肿、咳嗽等。中医药在养护脾胃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用药灵活多变,治疗手段多样,优势明显。

拔罐疗法。脾胃湿热、寒湿困脾人群可选用膀胱经走罐,并在脾俞、胃俞、中脘等穴位处重点留罐。

艾灸治疗。脾气虚、脾阳虚人群,隔姜灸中脘、气海、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等穴。寒湿困脾人群,直接艾灸天枢、足三里、胃俞等穴位即可。

穴位按压。这个方法重在坚持,每天可利用碎片化时间,点按中脘穴、足三里穴,然后用手掌轻揉神阙穴,每次3~5分钟,每天做3~5次。该法适用于各证型人群。

中药敷脐。脾胃湿热人群可将等量的黄连、黄芩、大黄磨粉,用水调成糊状敷于肚脐处。寒湿困脾、脾气虚、脾阳虚人群,可将等量干姜、肉桂、豆蔻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脐。

耳穴压豆。取双耳的脾、胃、神门、三焦等反射区,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压豆,患者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每穴1~2分钟。该法同样适用于各证型人群。

中药足浴。脾胃湿热人群取黄连、藿香各20克,六一散(滑石、甘草)30克;寒湿困脾人群取紫苏、陈皮各20克,藿香30克;脾气虚、脾阳虚人群,取白术、干姜、茯苓各20克;胃阴虚人群取北沙参、玉竹、麦冬各20克;将药物煎汤取液,倒入洗脚水中,泡脚15~30分钟即可。

食疗。1.取适量绿豆煮成绿豆汤。绿豆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降火消暑的功效,适合脾胃湿热人群。2.取陈皮20克,与粳米一起煮粥食用。陈皮性味苦辛,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适合寒湿困脾人群。3.取黄芪10克,与粳米一起煮粥。黄芪性微温、味甘,有益气健脾的功效,适合脾气虚、脾阳虚人群。4.取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玉竹5克,先煎出药汁,再加入大米煮成稀粥,适合胃阴虚人群。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