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健康饮食 Tag

慢病常常“狼狈为奸”,患上一种后若控制不好,其他慢病很可能一个个都缠上来。近日,牛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联合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显示,我国11%成人患有两种或以上主要慢病(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慢阻肺、癌症)。 东北是慢病共患高危区 该研究纳入了超过51万名年龄在35~79岁的中国居民,平均年龄为52岁。结果显示,总体共患病率达1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0~59岁、60~69岁、70~79岁共患病率分别为11.2%、24%和33%;男性共患病率略高于女性,分别为11.7%、10.9%;城市居民共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分别为12.3%、10.2%;仅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人比受过更高教育的人共患病率高,分别为11.7%、10.7%。根据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做了群体画像:“相对健康”人群指5种主要慢病流行率较低者,该群体比较年轻,平均年龄50.3岁;“心脏代谢病为主”人群包括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1.7岁,主要是城市居民;“心肺病为主”人群包括慢阻肺、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农村居民居多。 该研究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余灿清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男性共患病率高可能与抽烟喝酒等生活方式相关;城乡差异可能与城市地区慢病诊出率更高有关;教育差异可能影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是否定期体检等,进而影响共患病率。 研究还发现,10个研究地区的共患病率各不相同,其中苏州最低(7%),哈尔滨最高(22%);患三种或三种以上主要慢病的占比,甘肃最低(1%),哈尔滨仍旧最高(6%)。甘肃共患病率较低可能与诊出率低相关,哈尔滨共患病率高,则可能与气候寒冷、吃肉或喝酒多等因素相关。余灿清表示:“共患病率较高的地区值得关注,尤其东北是高危地区,需要对该区域的居民进行提前干预。” 慢病为何总是“勾肩搭背” 上述研究还统计分析了主要慢病的聚集情况,发现了疾病间的共患关系: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的共患率最高;其次是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中风,慢阻肺+缺血性心脏病;最后是慢阻肺+中风,糖尿病+慢阻肺。“容易共患的疾病,在生理机制方面有较大的关联性。”余灿清说。 共患几率最高的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一方面,这两种疾病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脂质代谢疾病,会先在血管中出现脂质和复合糖类的堆积,继而影响血管功能,并形成血栓。血栓脱落以后就可能进到各个部位的动脉中,血栓出现在心脏处,严重时就会导致缺血性心脏病;血栓出现在脑动脉中,严重时就容易引发中风。另一方面,久坐、肥胖、过劳等都是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共同诱因。《国际环境》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称,与标准工作时间(每周35~40小时)相比,每周工作55小时及以上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更高。2016年,工作55小时及以上导致全球约74.5万人死于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其中中风患者39.8万人(53%),缺血性心脏病患者34.7万人(47%)。 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中风这两组疾病的共患几率也比较大,其原因在于,糖尿病是另外两种疾病的诱发因素。糖尿病患者有血糖代谢异常,血糖高则容易血液黏稠,引发冠脉血管弥漫性病变,形成血栓,继而造成冠状动脉、颈动脉、颅内动脉等的多发狭窄或堵塞。冠状动脉阻塞后就会导致心肌缺血,长期心肌缺血或反复心肌梗死就会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引起心力衰竭;颈动脉以及颅内动脉多发狭窄,就会导致脑缺血发作,引发中风。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18%,而血糖水平正常的成年人发生率为11%。 慢阻肺与缺血性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也有共患风险,说明慢阻肺和心脏代谢类疾病有共同的风险因素或生理机制。例如,抽烟、身体活动不足、空气污染暴露等,就是慢阻肺和心脏代谢类疾病的共同风险因素。此外,慢阻肺患者会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缺氧,导致血管内膜巨噬细胞中的脂质含量增多,形成泡沫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进展,最终引发心脏代谢类疾病。缺氧还可引发局部乃至全身性炎性反应,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也与慢性炎性反应相关。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还针对全疾病谱系进行了聚集性研究,总结了四种共患病模式,包括心脏代谢共患病(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和高血压)、呼吸共患病(肺结核、哮喘和慢阻肺)、胃肠道和肝肾共患病(胆结石、慢性肾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癌症)、精神和关节炎的共患病(神经衰弱、精神疾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前三种模式都涉及了主要慢病。并且,研究人员还发现,与没有多重疾病的参试者相比,有心脏代谢共患病和呼吸系统共患病显示出较高的死亡风险,且每增加一种疾病,死亡风险都会增加。 改变生活方式是重点 余灿清表示:“上述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共患多种慢病会严重地伤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给全疾病谱系都带来不良影响。”调查研究常见共患疾病的目的是为了提前做好健康干预。“确诊任意一种慢病,都需要积极干预、提前做好对其他疾病的预防,避免出现共患的情况。”余灿清说:“慢病属于复杂成因疾病,要想预防共患病,改变生活方式是重点。” 关注家族病史,定期体检。上述几种主要共患慢病都受一定遗传因素影响。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有相关慢病家族史的人群要引起重视,格外关注自己的健康,定期体检,保证患病后能及时发现、治疗。 戒烟戒酒。抽烟、喝酒是多种慢病的共同诱因,因此,要尽量避免这些不良习惯,已经成瘾者要尽早戒除。尤其是在东北等共患病几率较高的地区,不仅个人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社会层面也应采取措施,遏制“社交烟”“人情酒”,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积极运动。减少久坐、积极进行体育活动,是避免肥胖、提高身体肌肉含量、加速代谢、避免各类慢病的重要措施。与欧美人相比,亚洲人的身体肌肉没有先天优势,因此需要通过积极锻炼来降低血脂、减少内脏脂肪、缩小腰臀比,避免“瘦胖子”“中心肥胖”等情况。 健康饮食。饮食与慢病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应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安排肉类、鸡蛋、奶制品、蔬果、主食的摄入,尽量减少油炸食品、含糖饮料、高盐食品的摄入。同时,还应做到规律进食。人在不同时间进食对血糖的作用是不同的,规律进食有助维持血糖稳定,是控制糖尿病等慢病的重要举措。...

有个女孩对我说:我最近两年以来特别注意健康生活。不仅把高油高盐的食物全部戒掉了,吃肉也减少了,至少两顿吃杂粮,而且每天都有氧运动一个小时,再加上肌肉运动半个小时。但是,感觉身体好像是越来越差了,经常感觉疲惫不堪。晚上睡眠质量下降,白天头昏脑涨没精神。下班回家就想赶紧躺床上睡会儿,有点精神了就再去运动,但好像体力越来越差,抵抗力也不行了。比以前容易感冒,小伤口好得也慢了。还有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运动的时候,身体变轻盈了,睡眠质量提升了,白天也更有精神了。但持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状态反而逐渐变差。无论是精力,还是脸色,都不如开始运动的时候了。 少吃多运动?小心营养跟不上 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营养跟不上。比如上面说的这位女士,自以为吃得健康,其实每天才摄入一千五六百千卡的热量,还达不到轻体力活动女性的标准,等于是天天吃减肥餐。而她的运动量却过大了,每天又多消耗了四五百千卡的热量。 她体重在正常范围中,根本不需要减重,却成年累月“少吃多运动”。结果是“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日子久了,身体过度消耗,自然就扛不住了。 也有些朋友,因为使用了运动 APP,每天都追求破纪录。走了一万步,就想要两万步;前几天创出了3公里最好成绩,今天又想创个5公里最好成绩……天天和自己较劲,体力消耗越来越大,又没有运动员营养餐来支持,也会造成身体状态的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普通健康人每周中强度运动150分钟就可以了。每天30分钟,每周5次,或者每次50分钟,每周3次,并没有推荐每个人每天运动两个小时。即便真的体重过重要减肥,每天运动1-2小时也就可以了。 当然,具体到每个人,运动多长时间,多大强度是最合适的,还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体能好,食欲好,睡眠足,可以承受很大的运动量;也有些人本来体弱,消化吸收能力跟不上,或者工作劳累,休息不足,还要勉力运动,身体就日益透支,逐渐变弱。 一些特别自律的人,明明熬夜工作、疲惫不堪,还要在健身房里完成自己的训练计划。我们恐怕不止一次地听说,有人在跑步时猝死,也有人在健身房里离世,这都是不顾身体状况过度运动的后果。即便没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在疲劳状态下勉力运动,也很容易出现各种运动伤害的情况,得不偿失。特别是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过度运动可以说是一种伤身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发现,假期好好睡觉,好好吃饭,身体反而变紧实了。 饿着肚子高强度运动 癌症风险没有降低 可能很多人认为,运动至少会帮助改善血糖控制,强度越高,效果越好。其实不一定。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让受试者在 4 周时间中,前三周逐渐加量,每周分别做 36 分钟、90 分钟、152 分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第四周降低到 52 分钟。同时,对他们进行血糖监测和葡萄糖耐量试验,并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 结果发现,第一周和第二周,各项指标有改善;但在第三周反而指标变差,到第四周运动减量,仍然无法完全恢复到此前的好状态。不仅线粒体功能下降,而且糖耐量受损。 也就是说,过量运动不仅不能改善血糖,甚至还会损害血糖控制能力。如果没有循序渐进地运动,而是突然增大运动量,之后往往会出现身体状况恶化,血糖水平失控的情况。工作过度疲劳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还有研究数据表明,虽然多吃不运动不利于癌症预防,但少吃加高强度运动,和吃适当的量加高强度运动相比,癌症风险没有降低,反有轻微提升。所以,饿着肚子高强度运动并不利于疾病预防。 必要时应当去医院“运动营养门诊”就诊 同样我们可以理解,对减肥的人来说也一样。过度运动不仅不能瘦身,反而让身体感觉疲惫,损失肌肉,脂肪分解能力下降。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运动基础不同,代谢能力不同。对别人合适的量,不等于对你也合适。所以,一定要听从身体的声音,随时进行调整,不要拘泥于运动手环上的各种数字,状态不好的时候就暂时休息两天,不要想天天创出新纪录。 所以,运动务必要注意循序渐进,灵活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以晚上睡眠质量提升、第二天感觉精神饱满为准。运动后要及时补充营养,在饥饿、疲劳、失眠的状态下,不要过度运动,而是先好好休息,等到精力有所恢复时再开始运动。如果已经出现了过度运动造成的不良反应,可以去医院的运动营养门诊求诊。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应当适度减少运动量,增加营养,养护肠胃,增加休息时间。养护一段时间后,等身体有所恢复,再把运动量维持在一个身体感觉舒服的水平上。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范志红(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