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养生常识

关于秋季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经过春天的生发、夏天的长养之后,自然界万物到秋天业已成熟,形态平定,处于一种丰硕、从容的平定景象,即“容平”。由于秋季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微生,阴主寒凉、主成形,所以天气转凉、秋风劲急,草木花凋叶落、果实成熟,天地由此呈现出清肃明净之象。秋季应于肺脏,故秋季亦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微生与肺气清肃的季节。这段话强调秋季养生应注意养收,并从起居、情志等方面做出了具体指导,现简述如下。 情志养生 调摄情志,远离悲秋 中医认为,五脏中的肺、七情中的悲,以及四季中的秋季等,均属金。立秋后凉风急、白露生、寒蝉鸣,尤其是霜降后草木凋落、万物衰败,自然界一派萧条、凄凉景象。因此在秋天特别容易引起人们悲伤、忧郁的情绪,即“悲秋”。这种情绪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正常反应,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调养不当,悲秋过度,就很容易引起抑郁情志或抑郁症,甚至发生其他疾病。所以秋季要注意调摄情志,远离悲秋,尽量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 收敛神气,使志安宁 秋季宜安心静养,稳定情志,不宜妄动七情。秋高气爽,可外出秋游、登高,以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减缓肃杀之气对情志的不良影响,使肺气清肃,才能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微升的特点,符合秋季养收的要求。 起居养生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季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从夏季的由向外疏泄趋向于向内收藏,人们的作息应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藏、阴精的内蓄,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疏泄,使肺气得以舒展。为了保养肺脏秋收之气,在秋季要适当延长睡眠时间,相较而言,与春夏季节之早起宜稍稍迟点起床。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箴言。“秋冻”一般指不过早加衣,宜在初秋,具体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来决定,应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适当秋冻不仅能提高人体在冬天的御寒能力,同时还可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热汗,以防阴津耗伤、阳气外泄,亦符合秋季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要求。 饮食养生 减辛增酸,慎食秋瓜 秋季肺脏当令,肺属金行、肝属木行,味辛入肺、味酸入肝。肺强则易于伤肝,因此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秋季宜多食山楂、石榴、柠檬、酸枣、青果、乌梅等酸味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同时酸味与甘味同食亦可化阴以润燥。秋季宜少食辣椒、韭菜、大葱、生姜,少饮白酒,即减少辛温的食物,既可避免肺气过强伤肝,也可减少辛温耗伤津液而预防秋燥病的发生。 立秋之后,由于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收敛、阴气微生,即人体阳气相对春夏季节要虚弱一些,尤其是很多人夏季过食寒凉,到了秋季,脾胃阳气多有损伤而处于虚弱状态。因此入秋后应尽量少吃过于寒凉的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特别是不吃或少吃西瓜、苦瓜、黄瓜等。饮食讲求顺应时节、不时不食,秋季宜吃梨子、葡萄等凉润的应季水果,以养阴生津润燥。 润肺防燥,贴膘强体 由于秋季雨水减少、湿度较小,秋燥成为主要气候特点。秋季为肺脏当令之时,肺为娇脏,稍有疏忽即易被秋燥所犯,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皮肤干燥、咳嗽咯痰、大便干结等不适,可用养阴生津、润燥润肺的食物,如梨子、甘蔗、百合、白木耳、蜂蜜、鲥鱼、鸭肉等都是秋季养生最佳的食物。 夏天暑湿难耐、脾胃消化功能较差,饮食清淡简单、营养摄取多有不足,加之出汗较多、睡眠较少,身体常有损耗、体重都有减少。秋风一起,人们胃口大开,瘦了当然要“补”,多吃肉食来“贴秋膘”,以补偿夏天的损失,增加皮下脂肪的含量,让形体强健,为冬季御寒打下良好的基础。“贴秋膘”和“以肉贴膘”的养生习俗来自生活水平较低的时代。这种做法对于现代人来说不绝对适用,需要因人而异。对于形体瘦弱、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乃至贫血、低血压者来说,可趁此秋凉来临适当多吃点肉食,配以足够的主食和适量蔬菜、水果,对于改善体质、提高冬季抗寒能力有一定的益处。 运动养生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健身运动的最好时段。选择秋季健身锻炼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如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游泳等;老年人可散步、慢跑,做健身操,练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此外,可配合“静功”锻炼,如松字功、意守功等,静则养神,以达心身康健之效。 秋季锻炼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早晨以跑步、打球、健身操等项目为宜,晚上则以散步、慢跑、快走、太极拳等强度不大的运动为宜。二是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运动量则宜由小到大。三是锻炼时要注意防寒保暖,清晨气温较低,应根据户外气温变化而灵活增减衣物。...

“夏至三庚便数伏”,夏至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暑气越来越重。同时,夏季雨水多,日照后蒸腾蕴结,地表空气湿度大,氤氲熏蒸,湿气渐增。暑、湿邪气在这段时间相互夹杂,达到了鼎盛。因此,三伏天里人们常会有乏力倦怠、昏昏沉沉、不欲饮食、喜食冷饮、口干咽痛、下焦湿热瘙痒、小便短赤、排便黏腻不爽等不适。 三伏天的“伏”一方面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注意“伏”而避暑、避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韩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妇科住院医师易莎提醒大家,三伏天养生应注意以下四点。 ①防寒扶阳 有些人可能会问,冬季天寒地冻,大家都格外注意防寒保暖,但夏季还需要防寒吗?答案是需要。夏季炎热,人们特别容易贪凉,如吃冰镇食物、吹空调、洗冷水澡。这些“痛快一时”的行为会使贼风邪气趁身体“门户大开”的时候,潜入四肢经络,很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引发肩颈疼痛、腰椎病、骨关节炎、风湿等疾病。 此外,还要防范寒邪直中脏腑,夏季常见因过食冰激凌、凉饮料后引发的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等疾病。这是因为此时脾胃在暑湿最盛的三伏天本就负担较重,若再过食寒凉,则易出现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脾阳的情况,从而引发脾胃疾病。 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扶助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可趁势驱赶体内存留的寒邪。韩良介绍,若寒邪留滞肺经,则冬季易发哮喘、感冒、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若寒邪留滞关节,则导致关节拘挛疼痛,怕风怕冷;若寒邪留滞肾经,女性易子宫寒凝、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男子易阳气不升、腰膝萎软、小便淋漓不尽。 膝关节、小腿、手脚冷痛的人群可以在早上5~9点太阳上升的过程中,晒晒大椎穴(位于颈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膝盖等部位;也可按揉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拍打腰带附近的带脉,起到疏经通络的作用;也可以咨询专业医师,选择一些温阳散寒的药物,贴敷于适合的经络穴位。 此外,民间素有“六月的羊肉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易莎指出,伏天吃羊肉可以起到以热逼寒、发汗排毒等作用;生姜性辛温,有温中散寒、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的功效,是夏季培补阳气的好食材。易莎介绍,三伏天可以多喝一些姜枣茶。取姜三片、大枣三颗、红糖适量,煮沸,代茶饮即可。 ②健脾祛湿 古人云“长夏多生湿病”,是因为湿易困脾,长夏季节又与五脏之脾相应,所以夏天易患脾经相关疾病。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推动精气疏布四肢,其生理特点是居中央而灌溉四方,喜燥恶湿。脾若被湿邪所困就会气机凝滞,血行不畅,气血不能疏布四肢,则见乏力倦怠、不思饮食、小腹胀满、二便黏腻等不适症状。 易莎建议,可在每天睡前1小时,用热水泡脚20分钟,使身体微微汗出。这样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经络,起到健脾祛湿、通经利水、缓解疲劳的作用。饮食要尽量清淡,少饮酒、少油腻。酒精、肥肉、甜腻的食物等肥甘厚味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特别容易耗伤脾气,脾气不足则更易被湿邪侵袭。 ③固护阴液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汗为心之液”,三伏天阳气炽盛,易灼阴液,人体水液津精均容易耗散,易损伤心气。三伏天一定要注意固护阴液。 韩良介绍,可多食用一些清润多汁的蔬菜水果,比如西红柿、黄瓜、冬瓜、苦瓜、西瓜。吃西瓜的时候别丢掉西瓜皮,古人称其为西瓜翠衣,是解暑滋阴的佳品,可做成西瓜翠衣汤,取西瓜翠衣200g,洗净、切断,放入锅内,加入冰糖适量,加水煮沸15分钟,即可饮用。此外,多吃酸味食物可以生津解渴,如柠檬、菠萝、猕猴桃、山楂等。如有口苦、咽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可以用一款祛湿保健茶来解决,包含金银花、桔梗、茯苓、陈皮各6g,煮水代茶饮。此茶有理气清热、滋阴解暑、健脾除湿的作用。此外,易莎建议,应避免熬夜,舒缓情绪,心态放平和,以免肝火内动或耗伤阴血。 ④防暑降温 暑邪与心经相对应,具有炎热升散、易携湿邪的特点。暑气太过易诱发心悸、胸闷、心慌、心律不齐、高血压等病症。 韩良给大家推荐了一款“避暑神汤”——三豆汤。取赤小豆、绿豆、黑豆各20g,洗净浸泡2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三豆汤解暑、清热,是夏季防暑降温佳品。 此外,韩良提醒,中午阳光最盛的时候尽量减少活动,劳作运动尽可能避开11~13点午时时段,更不要进行爬山跑步等剧烈户外运动,可选择室内游泳,或在早晚凉爽时骑车、散步、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