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养生常识

据统计,13亿中国人中有1.2亿肠胃病患者,且患者低龄化趋势明显。据2015年的一份调查,比较30年前的数据,近五年来19-35岁的年轻人胃癌发病率高了一倍。35岁以下年轻人患胃癌的比例占病患总数的6%-11%。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说90后的发际线越来越靠后了、90后开始秃了,自黑加自嘲,各种段子满天飞,很是热闹。最近又有媒体报道,第一批90后的胃已经垮了。这真是个悲伤的事情。 胃不好的原因 吃的太油腻:造成肠道不易消化,高蛋白质或高脂肪的饮食,易造成肠道菌群改变,不利于有益菌存活。如果油腻食物摄入过多,体内脂肪酶和蛋白酶就会不堪重负,直至耗竭。 吃太多药物:造成肠道有益菌群不能生存,从而减弱消化能力。 压力过大:直接影响生理功能就是肠道功能异常。如胃酸过多、减缓蠕动或加快蠕动等。胃酸过多会损伤胃粘膜,加快蠕动会造成频频,减缓蠕动会造成腹胀。 酗酒:酒精本身就会刺激胃黏膜,严重时还会引起肝硬化和慢性胰腺炎,更进一步损伤了肠胃的健康。 饮食习惯不好:口味重,长期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对肠胃造成负担,导致人们出现肠胃不好的情况。而且,经常吸烟酗酒也会造成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对肠胃的一些功能造成损害,造成肠胃不好。 胃不好应该三分治七分养 对于各种疾病来说,三分靠吃药,七分靠调养,消化病要做好“五养”,即保暖护养,饮食调养,忌嘴保养,平心静养,运动静养。 平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饮食调养,食物应该以柔软、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特别是慢性胃炎、残胃炎、胃溃疡,吃的问题不解决好,就不可能治好病。临床上,慢性胃病的人总是反反复复,这与很多人没办法管住自己的嘴有关系。因此,必须管好嘴巴,但是在门诊上往往很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大部分胃病患者来说,都是怕凉的,因此,在生活起居上应该注意保暖。 养胃吃什么 南瓜。据《滇南本草》和《本草纲目》记载: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也就是说,南瓜对于养护脾胃很有好处。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南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钙、磷等成分,是健胃消食的高手,其所含的果胶可以保护胃肠道黏膜免受粗糙食物的刺激,适合患有胃病的人食用。而且,南瓜所含成分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南瓜烹饪方法多样,可蒸食、熬粥或煲汤。 小米。中医认为,小米味甘性平,入肾、脾、胃经,《本草纲目》也有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的记载。从营养方面来看,小米特别出色的地方,是它的铁和维生素B1含量优于小麦、大米和玉米,特别适合孕妇、哺乳期女性食用。小米的膳食纤维含量在粗粮中偏低,口感细腻而容易消化,也适合6个月后的婴幼儿食用。小米可单独熬煮成粥,也可添加大枣、百合等熬成营养粥品,还可以和大米一起煮成“二米饭”。...

渴了才想起喝水,饭后点一支烟,上了饭桌必须有酒……在美国《时尚健康》杂志中国版刊出的“8大夺命饮食恶习”中,这些常见的习惯赫然在列。也许有人会问:这些习惯真有那么可怕吗?记者采访多位权威专家,告诉你这些习惯究竟“坏”在哪儿。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杨力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 洪昭光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江用文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 于康 黑龙江省健康管理学会委员 徐伟 广西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马力平 1 不渴不喝水 水不仅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还是人体排毒的工具。国内一项调查显示,七成人都是发觉渴了才喝水,殊不知当你感到口渴时,身体至少已流失了1%的水分。 喝水不是为了解渴,而是要让其参与新陈代谢。长时间缺水会增加血液黏稠度,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对肾脏损害也很大。而且,越不及时补水,喝水的欲望就会越低,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干旱”。 因此,不管渴不渴都要充分补水,成年人一般每天至少要喝1200毫升水。晨起后空腹喝杯温开水能稀释血液;饭后半小时内不要喝水,否则会稀释唾液和胃液,影响消化;睡前不能喝太多水,因为频繁起夜会影响睡眠。 2 不重视主食 曾经,米饭、面条、馒头都是人们餐桌上顿顿不离的主食,可生活好了,这些食物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很多人为了减肥甚至拿水果充当主食。美国营养学家研究显示,主食吃得少,坏胆固醇会增高,患心脏病的风险就更大。 而中国传统医学更强调“五谷为养”,主食摄入不足,容易导致气血亏虚、肾气不足。以水果当主食,极易造成营养不良和营养不均。 马力平建议,应保证膳食中谷物等主食提供每天所需能量的50%~60%。成年人一天约需2000千卡热量,其中源于主食的应不少于1000千卡,三餐分配比例最好是4:3:3或4:4:2,如早上吃两个包子、一碗粥,中午吃碗面条,晚上吃一小碗米饭加块红薯,就较合理。 3 餐后点支烟 老百姓常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其实,医学研究表明,进食后立即吸烟对健康极为不利。饭后抽烟的危害比平时抽烟要大10倍。这是因为人进食后,消化系统立刻全面运动起来,人体胃肠蠕动十分频繁,血液循环加快,全身毛孔也都张开。 这时吸烟,肺部和全身组织吸收烟雾的力度加强,烟雾中有害物质会强烈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因此,公共场所和家里要全面禁烟,瘾大的烟民如实在难熬,也要将吸烟时间定在饭后半小时。 4 顿顿无酒不欢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论亲朋欢聚,还是工作应酬,都少不了酒来助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60种疾病都和饮酒有关,酒精引起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烟草。 美国研究发现,长期喝酒,全身器官都跟着遭殃:从肝脏、肠胃、胰腺,到大脑、心脏、骨骼、耳朵和眼睛,无一幸免,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最可怕的是,过量饮酒还会引发癌症。食道癌、胃癌等癌症最易盯上爱喝酒的人。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酒,越少越好”。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纯酒精量不应超过20克,女性应更少一些,用“饮酒量×酒精浓度×0.8”这个公式就能算出酒精摄入量。如实在不能避免饮酒,也最好不要空腹喝酒,喝前可吃些含淀粉和高蛋白的食物,如面包等。 5 饭后喝浓茶 很多中国人有饭后饮茶的习惯,实际上,这给健康埋下隐患。饭后马上喝茶,茶叶中的茶多酚容易与食物中的铁质、蛋白质等产生络合反应,从而影响人体对铁质和蛋白质的吸收。 有关实验表明,饭后饮用15克茶叶冲泡的茶水,会使食物中铁的吸收量降低50%。 江用文表示,饭前空腹喝茶、吃饭过程中喝茶,也都不利于消化。饭后如果口渴可以喝点白开水代替。如果要喝茶,最好饭后1小时来杯淡茶。 6 晚上吃大餐 忙碌了一天,现代人往往把晚餐作为正餐来好好犒劳自己。殊不知,这样百害而无一利。晚餐吃得过多,多余热量合成脂肪储存在体内,会使人发胖,有时再加上饮酒过多,很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人可能在睡眠中休克。 而且,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大脑相应部位的细胞活跃,睡觉时会诱发各种噩梦。此外,长期晚餐吃得过饱,且餐后不运动直接休息,可能诱发肠癌,更是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诱因。 因此,晚餐要尽量早吃;其次,要减少肉食;再次,应控制进食量,晚餐摄入热量不应超过全天摄入的30%;最后,晚饭半小时后可散步消食。 7 漏掉早餐 很多人因起床晚、怕麻烦、赶时间等原因,“牺牲”掉早餐。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胰岛素水平更高,久而久之易患糖尿病。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表明,常不吃早餐会增加患心脏病风险。于康表示,漏掉早餐也会降低工作效率。另外,还易引起皮肤干燥、起皱和贫血,诱发消化道疾病。 长期不吃早餐,甚至会使胆固醇增高,易患上胆结石。因此,无论多忙,早餐不能省。建议大家最好在早上7~8点吃早餐。如果吃太早,会干扰胃肠的休息。另外,早饭种类要少而精。 8 狼吞虎咽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中国人的吃饭速度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一项调查显示,4000多人中有近九成吃顿饭只花十多分钟,一口饭就嚼两三下。 日本大阪大学研究发现,吃饭速度快会导致肥胖几率翻倍;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则指出,如果咀嚼不细,粗糙的食物会增加胃的负担。吃饭太快,不仅对食道带来损害,还可能造成消化代谢功能紊乱,引起便秘、发胖。高血糖患者吃饭太快则有加重病情的危险。 因此,每顿饭至少吃15分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能增加咀嚼时间。此外,每口饭的咀嚼速度也要放慢,一口嚼20次以上为宜。...

一年有四季,人生亦如此。《黄帝内经》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即是说,人体应顺从四季阴阳寒暑的规律,才能健康长寿。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萍表示,健康管理是一项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行为,若将88岁作为平均寿命,除以4,各年龄段恰好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想要获得身心健康,就要顺从人生的“春夏秋冬”。 受访专家: 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韩 萍 打好一生的底子 春归大地,正是动植物生长最快的时节。0岁到22岁这一年龄段,也是人生的上升期。从婴幼儿的懵懂,到迈入成年的门槛,这是身体成长速度最快、心智发育变化最大的“季节”。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营养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注意饮食,将直接影响或阻碍正常发育,甚至使体型和容貌都会受到损害。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营养不良已经非常少见。饮食过于精细、零食不间断等问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儿。《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7岁以上肥胖儿童人数高达3496万之多。 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是生长发育的飞跃时期,身体内分泌活跃,代谢旺盛,是少年脏腑功能最佳时期。但因为课业繁重,学生族普遍牺牲运动和睡眠时间来提高分数。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青少年体育活动量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数据显示,00后也已经超过90后、60后,成为熬夜主力军,占比高达45.7%。 在人生春季,家长有义务学习健康知识,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并让这种好的习惯贯穿一生。合理搭配荤素,多吃果蔬、鱼类、禽类,吃好早餐,少吃零食,尽量选择新鲜、低能量、低脂的食物,比如豆制品,乳制品等。每天保证1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多到户外晒太阳,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 不要过度透支身体 夏季葱茏,23岁到44岁的青壮年褪去了少年的懵懂青涩,进入了心智成熟、精力旺盛的人生“夏季”。 这一年龄段的人,往往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上克服万难,职场上摸爬滚打。虽然精力充沛,但不时身体也会拉响警报。《2016北京白领健康白皮书》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上班族不运动,每周加班超过5小时,颈椎病、肥胖、慢性咽炎等成为京城白领最常见的慢性病。近些年,因熬夜、加班猝死事件时有发生,罹患绝症的也不少见。 被称为“三明治”的青壮年除了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婚姻和工作等压力,大约一半的青壮年深感抑郁,加上失业、离婚等重大生活变故都容易导致身心疾病。吸烟、酗酒、熬夜、饮食不规律等恶习都在侵蚀青壮年健康,一项数十万职场人健康调查发现,中年人恶性肿瘤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 青壮年也应关心自己,不要认为自己年轻就“挥霍”健康。坚持每年体检一次,努力做到“四十指标都正常”。积极锻炼,减少久坐;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培养兴趣爱好,减少不必要的交际和应酬;注意排解压力,不要自己硬抗;及时发现身体不适,尽早诊断治疗,防微杜渐,调整生活方式。 平稳过渡防抑郁 秋收金黄,45岁到66岁,提醒着人们收起夏季的蓬勃旺盛,以稳定的心绪应对秋季的肃杀之气。“秋季”是一个转折点,要学会让身心平稳过渡。 中年人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肌肉量流失,骨密度下降,逐步进入更年期,迈向老年阶段。对于中年女性来说,激素变化、潮热等绝经前的变化会导致睡眠困难、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等症状。离退休也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很多人因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产生焦虑等心理障碍,往往容易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研究显示,社会支持有助于防止或缓解中年抑郁。与朋友保持联系的中老年人健康指数高,患病风险低。可以多做一些让自己感觉舒服的事情,比如,去健身房做瑜伽或深呼吸等运动,和朋友一起外出旅游等。 关注自己患慢病的风险,每年参加一次体检。如发现血压、血糖高了,尽早干预,争取“六十以前不生病”。减少应酬,戒烟限酒,饮食多样,适当节食,防止营养过剩导致肥胖。适当退居职场二线,不要透支身体带病工作。提早规划退休生活,可以学习新技巧、参加培训班、积极锻炼。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与远距离朋友网上视频聊天也是排解孤独的很好选择。 管住慢病安度晚年 秋收冬藏,步入老年后,所有的器官都在发生功能性退化,人体代谢相对缓慢,各种疾病也陆续找上门。2014年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北京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显示,18岁组人群的健康期望寿命只有58.17岁。也就是说,在整个“冬季”,大多数老人都会在疾病和不健康的状态下度过,带病生存成为一种常态。67岁到88岁,要避免操劳,管好慢病,并非易事。 这一时期,根据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可将其分为三类老人:A类老人没有疾病,充满健康活力;B类老人基本生活能自理,但有慢性病,经常看医生;C类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不起,需要照护。对于A类老人,重点要防慢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B类老人要将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控制达标范围内,如虽然血压高,但通过服药、调整生活方式后,能合理控制,不会引起并发症。C类老人也要遵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方案,争取早日康复,转为B类老人。 进入人生“冬季”,老人要警惕心血管、骨骼、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健康问题。如60岁后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达39%,死亡率也急剧上升。50岁以上中老年人每年因骨质疏松导致约37万起骨折事件,60岁后发生率急剧升高。调查显示,中老年轻度认知功能异常患病率比十年前增加85%。 饮食上,少吃大鱼大肉,多补充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等高钙食物,避免心血管问题和骨质疏松的发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少爬山、爬楼梯,保护好膝关节。降低和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应避免情绪紧张激动,多参加社交活动,建立朋友圈,丰富晚年生活。...

中医补血,被很多人理解为就是治“贫血”,这狭义了中医的补血概念在先,低看了中医在后。 即便是顶级补血药阿胶、熟地,也不如西医输血效果快,但无论是中医,还是中医托生的中国哲学,都不屑于后者,这一点,已经被孔子写进了《论语》:“君子不器”。 “器”字中间是个“犬”字,《说文解字》对“器”的解释是:“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能被狗看护住的东西,材质再高贵,也是可以被拘泥住的,有明显的局限性,无论于哲学还是医学,都不是最高境界,从孔子对“器”的否定,到中医补血的内涵,显示出的是中国人和中医的思维优势。 西医诊断“贫血”,就看化验单上的红细胞、血色素,低过一定数值就可诊断,标准清楚、客观。中医对血虚的判断,靠医生主观辨证和病人自身感受:面色萎黄或者恍白,手脚冰凉,头发枯黄,容易疲劳,头昏失眠心慌等,诊断依据模糊、主观,后者是中医被指不科学的原因之一。 晚近,像韩启德院士这样量级的科学资深人士不断发声:托生于科学的医学,面对人类的健康,只有8%的贡献而已,而很多奇迹,恰恰发生在科学不及之处。 去年年底,美国血液学会将“欧尼斯特·博特勒”奖,颁发给前卫生部长陈竺院士,表彰他用“三氧化二砷”将一种白血病基本“治愈”。事实上,“三氧化二砷”,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被中医用来治疗食道癌,那时候,它的名字还叫“砒霜”。 那个食道癌病人吃的药,是当地一位中医的方子,“砒霜”是重要一味,服药后,不仅能喝水,一顿还能吃两个馒头,检查也发现,他的癌肿萎缩,食道不再堵塞……后来,砒霜改为“713”针剂,更广泛地用于治疗癌症。只可惜,那时的“砒霜”因为没被科学认识而错过医学殿堂,不知道有多少白血病人,也就因此,错过了生机。 这样的问题同样出现在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的区别上:一个被中医辨证为“血虚”的人,可能并不“贫血”,这种人在西医无需治疗,因为没病;也无法治疗,因为没药。但在中医看来,他们急需用气血双补之剂扶助,明代张景岳的“两仪膏”就是典范,只有两味药:人参和熟地,但从两个层面体现了“君子不器”的中国文化主旨: 从技术层面看,补血的熟地与补气药的人参,各占一半,宛然一幅“阴阳图”:借补气药之力,点化补血之品而成“气”,这个“气”既包括血管中的血,更包括身体的用血能力,血因为有了“气”的统帅才成了可以为身体所用的活血。 从宏观层面看,中医血虚辨证中主观而模糊的感觉,往往先于清晰而客观的指标变化之前出现,换句话说,中医在人成为病人之前,就开始接手了,开始防范了,中医接手之处,也正是科学不及之处。 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把中医的补血等同于西医的治“贫血”,至少违背了“君子不器”的古训,试想,用有形、有限之“器”,代替无形、无限之“气”,这于后者,是多大的委屈!对此,即便在西方哲学家眼里,想必也是看不过去的,比如尼采,他有一句名言:“生命僵死之处,必有法则堆积”。...

临近年底,又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除了对自己这一年的工作、生活进行回顾评价以外,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很多人也会选择对个人的“健康资产”做一个年终盘点,去进行一次全身体检,看看这一年身体状况又有了哪些变化。 但是你真的会体检吗?你能准确地读懂体检报告,了解这些数字给出的潜在警示信息吗?你知道哪些项目是并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过度检查”吗?对此,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副主任医师黄晓明进行了专业解读,帮助我们有效利用定期体检发现问题,缓解体检报告阅读焦虑。 这些检查项目必须看 ●BMI 解读:体重往往放在体检报告的开篇。胖瘦不能单纯看三围,而是用更科学的BMI指标来衡量人的胖瘦程度。BMI=体重(kg)/身高(m)2。根据中国的标准,BMI超过24属于超重,超过28属于肥胖。 建议: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甚至肿瘤的“万恶之源”,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肥胖列为一种疾病,如果你的BMI已经超标,不要等闲视之,应该采取行动——管住嘴,迈开腿。 ●血压 解读:高血压是体检中最容易发现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的标准是收缩压≥140mmHg或者舒张压≥90mmHg。一次血压超标并不能确诊高血压,需要多次测量。 建议:如果体检发现血压超过140/90mmHg,最好去买一个电子血压计,在家多测几次,如果多次超标就该去看医生了。 ●血糖化验项 解读: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只需要符合三条之一: 1、空腹血糖≥7.0mmol/L 2、口服糖耐量试验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3、糖化血红蛋白≥6.5% 常规体检都包含空腹血糖,很多体检套餐也有糖化血红蛋白,所以常规体检完全有能力发现糖尿病。 建议:如果你的空腹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达到了上述标准,尽快去医院寻求医生帮助。如果没有“达标”也不要大意。这是因为体检报告里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上限不是7.0而是6.1,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上限也不是6.5而是6。超过了正常值但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正走在通往糖尿病的路上。 ●血脂化验项 解读:临床常用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四项。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好的胆固醇”,越高越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的胆固醇”,它的增高和心梗、中风等危险疾病的关系最密切。 不同人群,低密度脂蛋白的正常值是不同的,正常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3.37mmol/L,高危人群应<2.59,极高危人群应<2.07,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程度越高的人,低密度脂蛋白血脂水平需要控制得越低。 高危人群是指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再加上有三个危险因素中的1-2个(吸烟、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 极高危人群是指已经明确诊断了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如得过心梗、放过心脏支架、有过脑中风等。 建议:体检报告中,即便低密度脂蛋白这项没有显示箭头,但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群要求的<3.37的范围,也是不正常的。最好看一次医生,征求医生建议,看看是调整生活方式还是加用药物治疗。 ●血常规 解读:体检报告中的血常规有20多项,经常会发现有几个超出参考范围的箭头。 建议:有箭头并不意味着有问题。血常规化验单医生一般只看三项: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如果这三项正常,其他有一两个箭头并不具备什么意义。如果是上述这三项有了箭头,最好还是看看医生。 ●尿常规 解读:尿常规检查里发现红细胞(镜下血尿)也是体检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情况都不是什么严重的情况,比如月经前后、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等。即使经医生判断血尿来源于肾脏的,也不用过分担心,单纯有镜下血尿的肾炎是最轻的肾炎,很多时候不需要治疗。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血尿是膀胱或者肾脏的肿瘤造成的。 建议:看到尿常规里的红细胞不用紧张,先复查,如果持续存在可以找医生看看,明确一下血尿的来源。 这些项目检查意义不大 ●肿瘤指标筛查 解读:很多体检机构的体检套餐都包含各种肿瘤指标,比如肿瘤四项、肿瘤七项、十项。拿肿瘤指标来筛查肿瘤并不靠谱。这些所谓的肿瘤指标升高不能100%表明有肿瘤,正常也不能100%说明没有肿瘤。绝大多数肿瘤指标是医生针对怀疑肿瘤的病人,也就是有临床表现的病人辅助诊断用的,不能用于正常体检人群的筛查。 建议:肿瘤筛查需要个性化对待,绝不是一管血能解决的。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解读:体检报告中一旦有“呼气试验阳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很多人就慌了,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直被视为胃癌的“前兆”。吹气查幽门螺旋杆菌是准确的,核医学的呼气试验是目前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标准方法。问题是真的每个人都需要吹这口气吗?发现了感染都需要治疗吗?据保守估计,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都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有相当一部分感染的人没有任何症状,也不致病,也就是说你完全有可能和幽门螺旋杆菌和平共处。目前也没有很强的证据表明,在没有症状的人群中治疗幽门螺旋杆菌能降低胃癌的发生。 建议:权威机构美国胃肠病学会建议,只有在临床医生计划对阳性结果采取治疗时才应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也就是没有任何症状的正常人不用做这个检测。 发现这个不必焦虑 ●B超发现囊肿 解读:体检B超会发现乳腺囊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肾结石、肾错构瘤、子宫肌瘤、附件囊肿,这些“异常”基本上都是良性的。 建议:这些良性病变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治疗,你只需要把去年的体检报告找出来对比一下,大小有没有增加,如果大小没变就无需担心,让它们继续静静地待在体内。如果病变有明显增加,才需要去看医生。 医生的话 体检不同于看病。目前的体检机构很难做到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体检项目,一般只能根据性别和年龄选择体检套餐。有些疾病史可以通过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宫颈癌、大肠癌等。而更多疾病很难早期发现。要正确看待体检的意义,体检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有不舒服还是要看医生。...

在生活中,我们常能见到一些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神经衰弱、痴呆等一些大脑衰老的表现。为什么?是因为人到一定年龄,脑细胞衰老到不够用了吗?还是因为年轻时记忆的东西太多以至于大脑装不下而罢工了?非也!让我们了解一下脑细胞。 马克思说过:“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没有人的大脑那样微妙。人类的大脑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最完善、最有效的资讯处理系统。”成年人的大脑有140亿~160亿个脑神经细胞,每人每天可接受8600万条信息,一生可存储1000万亿条信息单位,比世界上所有电子计算机信息的总和还多,有人形容它是“脑海”,容量巨大,潜力无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大脑细胞那么多,接受这么多信息,我们现在运用得怎样?纵观人类历史,非常可悲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大脑潜能的人太少了。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有认识到这些潜能。经过科学家研究,我们大脑的神经细胞一生只动用了3%-5%,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善于运用两个脑半球的人也只动用了大脑神经细胞的17%。前苏联医学家说,假如能把人的大脑功能开发出一半,那就可以掌握几十门外语,攻下20个博士学位。然而,现在很多人说自己老了,不行了,不愿意多动脑子了;还有一些人不想记了,记不住了,说什么“人老皮肉松,记啥也不中”。其实,生物界的普遍原理就是“用进废退”,大脑越用越灵,越用越发达,越不用越衰退。我国桥梁学家茅以升在85岁高龄时,还能背诵圆周率π小数点后面100位数字,说明人的记忆力潜力很大。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大脑功能、延缓大脑衰老呢?下面给出5条对策: 第一,加强体育锻炼。人的大脑是个总指挥,不仅需要营养,还需大量氧气。大脑重量只占身体重量的2%,但耗氧量却是20%!所以要经常到公园、原野、林带、海滨等空气新鲜、负离子多的地方去运动。负离子又叫“空气维生素”,不仅能杀伤细菌、病毒,还能调节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消除紧张、疲劳,降血压,改善呼吸和代谢。这种负离子在室内每立方厘米含量只有40~50个,而原始森林却有10万个以上,这也正是海滨、林区长寿老人多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下雨、下雪时,是产生负离子最多的时候,有时我和家人打着雨伞出去锻炼。 第二,坚持学习。学习是脑细胞的体操。不少爱好学习、一生勤奋用脑的人,记忆力和分析能力很好,徐特立75岁时还订了一个20年学习计划,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教育家,活到96岁。老年人只要科学用脑,勤奋学习,依然可以焕发出智力的光辉,创造奇迹。 第三,保持良好情绪。一个人如果情绪不好、心境恶劣、长期压抑,脑细胞会以快于正常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速度死亡。有位教授老伴走了后,心里没寄托,情绪长期消极悲观,不出门、不见人、不活动,脑细胞大量死亡,很快痴呆,不久离开人世。痴呆就是脑细胞死亡30%~70%。所以为了我们的大脑,必须要有良好的情绪,要学会自我调节,让神经细胞活跃起来。 第四,保护好大脑。吸烟伤害大脑,吸烟6秒钟有毒物质就随血液进入大脑。喝酒伤害大脑,喝酒厉害的人严重伤害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最后也会痴呆。把饮料当水喝也伤害大脑,我接诊过一位8岁小男孩,脑萎缩来院,他家是饮料批发商,家里有喝不完的饮料,他从来不喝白开水,把脑子喝成了慢性苯中毒。 第五,重视脑营养。大脑营养决定大脑功能的优劣,起80%决定性作用的是营养,营养失衡会给脑的发育和运行带来恶劣影响。人的大脑细胞需8种营养素——脂肪,糖类,蛋白质,钙,维生素A、B、C、E。人的大脑相当于一个大楼,营养就等于8根支柱,缺一不可。为保证营养均衡合理,要吃健脑食物,比如粗粮、蔬菜、水果、瘦肉、豆制品、鱼、蛋黄。坚果类食物如核桃、瓜子都是健脑食物,要经常吃,量不要多,但要坚持。经常吃鱼头也能健脑,鱼头富含卵磷脂,我国著名围棋大师聂卫平有时一顿吃七八个鱼头。但污染严重的鱼不要吃。另外,对于老年人,要像“羊吃草”一样少食多餐。 为了帮助记忆,我给大家编了形象好懂的顺口溜:“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要吃够,水果牛奶带上路”;“一日三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较少”。坚持做到以上5点,你就能把大脑带到健康运转的轨道上,大大延缓它的衰老!...

谈及“养生”,多数人会认为那是老人的事,至少退休以后才需要考虑。然而事实上,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也“疾病缠身”,身体不堪一击。 临床上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正趋于年轻化。统计资料也显示,近年来,不少4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失去生命。如今,中青年男性普遍应酬多,吃饭喝酒没有节制,造成脂肪摄入太多,加上运动不够、生活不规律、吸烟等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痛风等疾病也纷纷找上门。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很多中年男性的病与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有关。 而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还有甲状腺疾病、失眠、神经性头痛、抑郁症等问题,也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疾病很多与情志有关。现代女性有三大特点:一是精神需求高,生活、工作难以得到满足感;二是情绪波动大,易发脾气、生闷气等;三是遇到问题喜欢往负面想,爱钻牛角尖。长期情志不随、愤怒、焦虑,造成肝郁气滞,影响机体健康。 因此,养生应从中青年开始,抓住重点,防患于未然。对男性来说,最好从年轻时就养成热爱锻炼的习惯,不要中了“烟酒”的招;推掉一些不必要的餐桌应酬,而可以用结伴健身、郊外远足等方式,打造人脉圈。女性朋友则要学会给自己减压,不要完全被生活、工作的琐事困住,每周可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与闺蜜逛街、谈心等,以免将不良情绪积压在心里。宽容和理解他人,知足常乐。 无论何种年龄、性别,健康的生活习惯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一日三餐要按时,不要经常变换。同时根据中医的“顺应四时”观点,合理调整起居生活。可以试着过一下“老年式”的生活。那就是早晚遛遛弯,晚饭后看看电视剧,通过这样的办法让自己暂时脱离工作和事业,真正放松大脑。 其次,坚持健康饮食。中医认为,“高粱原味,足生大疔”。饮食合理最好的办法是在家吃饭,做到荤素搭配、食量适度。人到中年后,还要有意识地多吃一些蔬菜、水果、高蛋白食物,延迟中、老年人疾病的发生。 再次,把运动融入生活。在我看来,最好的运动是散步和爬楼。可以与工作或生活结合起来,比如上班少坐两站地,回家爬几层楼等。 最后,保持乐观情绪。上班时要精力集中工作,下班后要学会休息与放松。遇到问题要换位思维,多想积极向上的一面,善于思考,并善于倾诉,只有这样,才能心情舒畅。...

身体出现不适,人们常会大惊失色,开始求医问药。其实,每个器官都有一套天生的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应对衰老、损伤、变异、异物入侵等。一些不适症状其实是身体开启了“自身防御系统”,积极抵御敌人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每个器官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受访专家: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王琪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 贺运河 北京电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周国平 北京电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郑建红 免疫系统发烧烤死细菌 发烧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贺运河解释说,一定程度的发烧可增加免疫系统中白细胞的活性,促进抗体生成,使身体处于“战备状态”,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身体发热时,体温超过了致病菌适宜生长的温度,能起到抑菌作用。此时不必过于焦虑、恐惧。体温38.5℃以下,别急着用退烧药,可喝适量的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同时采用物理降温。超过这个温度可酌情用退烧药,目的是减轻患者因发烧引起的烦躁和不适感。高热不退或持续低热,都预示着身体存在某些严重问题,比如自身免疫疾病、肿瘤、感染等,需及时就医。 眼睛流泪冲走垃圾 眼泪是一种弱酸性的液体,除98.2%的水以外,还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物质,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溶菌酶能在5~10分钟内杀灭90%~95%的细菌。当眼睛中落入灰尘等异物时,产生的大量泪液能冲走异物,并进行有效防卫,保护角膜和结膜不受损伤。从心理学角度看,眼泪能缓解精神负担。无论是悲伤垂泪,还是喜极而泣,都能有效释放情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显示,因感动等情绪留下的眼泪含儿茶酚胺,这是大脑在压力下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积聚太多会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不过,哭得太久有损记忆力和注意力,甚至降低免疫力。泪腺功能降低的老人、长期戴隐形眼镜、维生素A摄入不足、长时间看屏幕、长期待在空调房或暖气房、乱滴眼药水等,都可能导致泪腺分泌功能降低,造成眼睛干涩,不利于眼部健康。 胃呕吐赶走病菌 摄入有毒物质,或过杂、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后,都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贺运河说,这是胃肠道防止病菌入侵、调节生理功能稳定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为了把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把对胃的刺激减到最小。呕吐时,胃的不规则运动加上胃酸大量分泌,上到食管,再到口腔,都让人很不舒服。但不宜武断选用止吐药物,以免让有害物质滞留在体内,进一步危害健康。若伴有胃胀,多为进食过量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可以适当服促胃动力药。喷射状呕吐多为中枢神经性疾病引起颅内压增高所致,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等疾病。遇到这种情况,或呕吐反复发作,伴有腹痛、发烧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若经常干呕,排除胃肠道疾病,要考虑是否患有咽炎,尽早到耳鼻咽喉科就诊。 呼吸道咳嗽清除异物 北京电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郑建红说,当呼吸道黏膜受到异物、分泌物(比如痰),或存在过敏性刺激、炎症时,就会反射性引起咳嗽,帮助清除侵入呼吸道的有害物质。喝水呛着时也会咳嗽,这都是保护性的动作。同样的道理,打喷嚏能将进入鼻子的异物(比如灰尘、花粉等)喷出来,阻止其进入体内。受凉时打喷嚏,则可以让全身肌肉猛然收缩,产生热量,抵御寒冷。很多人觉得,咳嗽、打喷嚏就是感冒,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心脏病等,都可能引发咳嗽。比如,睡到一半突然胸闷、喘不上气、咳嗽,可能是心脏病引起的。滥用止咳药、抗生素、感冒药来镇咳,会让脏东西滞留在呼吸道内,不利于消除异物,也耽误了查找病因。 大脑哈欠能补氧气 一次打哈欠的时间约为6秒。其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身心得到短暂的休息,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通过哈欠的深呼吸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中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精力更加充沛,消除困倦感。困乏的时候往往哈欠不断,提醒你大脑已经疲劳,需要睡眠休息。当长时间伏案工作时,不妨伸伸懒腰,将头后仰,打一个大哈欠,能去除困倦感。北京电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国平指出,频繁打哈欠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指出,过度打呵欠可能是迷走神经引起的一种反应,可能表明出现心脏问题。临床发现,大约70%~80%的缺血性卒中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的现象。有心脑血管病史者或老年人,如果不明原因频繁打哈欠,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皮肤鸡皮疙瘩御寒 受凉时,人会打寒战,浑身起鸡皮疙瘩。皮肤毛孔下连着一小束肌肉,叫作竖毛肌。冷风吹来,皮肤表面的温度感受神经把消息传给大脑,大脑发出命令,收缩皮肤上的毛孔,竖毛肌就开始收缩,汗毛就一根根竖了起来。这样做可以有效阻止体内热量散失,是一种抗寒的自卫性反应,提醒你该添加衣物了。肌肉的收缩还能产生热量,帮忙抵御寒冷。受到惊吓时,皮肤也可能出现鸡皮疙瘩,这是自我防御神经连锁反应引起的。 肠道腹泻排出毒素 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或肚子受凉,常会导致腹泻。这是肠道给人体发出的信号,告诉你食物里有“不友好的毒素”,要么赶紧喝点热水,要么加件厚衣服。腹泻能迅速排出毒素,避免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贺运河提醒说,不要一有腹泻就马上用止泻药、消炎药等。腹泻并非都是炎症导致的,很多消化道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也有腹泻症状。滥用药物不仅阻碍毒素排出,还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延误治疗。如果腹泻严重、大便带血、腹部痉挛性疼痛,或伴有腹痛、发烧、呕吐等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耳朵耳屎筑起屏障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油脂腺和汗腺分泌的产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琪说,就像眼泪能润滑眼睛一样,耵聍也能对耳朵起到润滑作用,避免发干发痒,还能防止昆虫爬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发现,耵聍对某些细菌起到明显的杀伤效果。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耳屎多自行排出。有时耳屎会凝聚成团,人们常常随手拿起挖耳勺、发卡、火柴棒、棉签等掏耳朵,这样做有很多害处。外耳道皮肤很娇嫩,与软骨膜连接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容易引起损伤、感染,导致疖肿、发炎、溃烂,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甚至导致耳膜穿孔。随意挖耳朵还可能把耳垢推得更深,难以取出。经常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给细菌生长提供温床。建议到有耳内镜的科室取出耵聍。...

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程。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 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具体到餐桌上,我为大家选择了男女老幼喈宜的温和而又易做的几款食疗方。 黑芝麻粥《本草纲木》: [配料] 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做法] 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成粥。 [功效] 补益肝肾,滋养五脏。 注:本方更适于中老年体质虚弱者选用,并有预防早衰之功效。 虫草蒸老鸭《本草纲目拾遗》: [配料] 冬虫夏草5枚、老雄鸭1只、黄酒、生姜、葱白、食盐各适量。 [做法] 老鸭去毛、内脏,冲洗干净,放入水锅中煮开至水中起沫捞出,将鸭头顺颈劈开,放入冬虫夏草,用线扎好,放入大钵中,加黄酒、生姜、葱白、食盐、清水适量,再将大钵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小时鸭熟即可。(也可用气锅蒸) [功效] 补虚益精,滋阴助阳。 本方以虫草为主,助肾阳,益精血;以老鸭为辅,滋阴补虚。方中一偏于补阳,一偏于补阴,两者合用,共成补虚益精,滋阴助阳之权威药膳。 注:外感未清者不宜食用。 番茄砂糖藕: [配料] 番茄2个、藕1节、沙糖适量。 [作法] 番茄去皮,开水煮藕(3至5分钟),两者一并放入盘中,撒上砂糖即可。 [功效] 健脾开胃,生精止渴。 立冬之日 ,希望这两菜一粥能给你带来家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增强保健意识,并提醒大家对“流感”早作预防,这里教你一首民间流传的“神仙粥”歌,易学、易记、易操作。“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头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

世间万物,自有平衡。我们的身体也不例外。人体内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它们定居在皮肤、口腔、肺部、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内,与机体相互制约,维持着健康的人体环境。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却会打破这些原有的“平衡”,招来疾病。 受访专家: 北京电力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胡建平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 冯起校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口腔诊疗中心副主任 赵强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病区医疗组副组长 邹玲 滥用抗生素破坏肠道平衡。人体内最大的“细菌部落”,非肠道菌群莫属,占总菌群的80%左右。北京电力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胡建平说,平衡的肠道菌群是消化、生长、免疫等生理机能的好帮手。如果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毒力强的致病菌就会大量增殖,突破肠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多种疾病。国内外研究表明,癌症、肥胖、糖尿病、肠胃炎等50多种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在各种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因素中,最严重的要数抗生素滥用。有些人稍一咳嗽、发烧就吃抗生素,虽能快速缓解症状,但时间长了,会给身体招致更大的麻烦。因为,抗生素在消灭坏细菌的同时,也会把好细菌一起“除掉”,肠道的保护屏障随之被破坏。不仅如此,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永久性的,一旦破坏就很难再恢复。专家呼吁,药名中带有头孢、菌素、霉素、西林等字样的药物要遵医嘱使用,不要擅自、随意服药。另外,多摄入膳食纤维,饮食少油少脂,加强锻炼,都能让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 依赖抑菌产品破坏皮肤平衡。皮肤是阻挡外界侵袭的第一道防线,拥有仅次于肠道的第二大菌群。皮肤表面普遍存在表皮葡萄球菌,尤以脸部与手部多见;鼻翼、腋窝及腹股沟等处皮肤较潮湿,还可能有大肠埃希菌;皮脂多的部位常见丙酸杆菌。一般情况下,这些细菌与人体互相适应,保持友好相处。但在皮肤受损时,这些本应正常的菌群就会趁机入侵,引起化脓性感染。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脓疱疮、汗腺炎;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可引起痤疮。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病区医疗组副组长邹玲表示,导致皮肤菌群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过度使用抑菌产品,比如抗菌皂等。今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多种抗菌洗浴产品加入禁售名单,并称经常使用含消毒抗菌成分的洗浴产品,会杀死正常寄生在皮肤上的微生物,削弱皮肤的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建议一般人群用清水或普通肥皂洗手即可。二是过度清洁,洗澡太勤会把皮肤表面的油脂及保护性菌群洗掉,容易伤害皮肤角质。建议秋冬一周洗2~3次即可,不要过于频繁。 吸烟使口腔环境失衡。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口腔诊疗中心副主任赵强表示,口腔菌群失衡会带来诸多问题:一是病理性口臭。患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的人,厌氧菌过度增殖分解产生出的硫化物,会产生口臭。二是龋齿。龋齿中有变异链球菌,它能分解蔗糖,产生不溶性葡聚糖,将口腔中其他菌群粘附于牙齿表面形成菌斑。三是心脏疾病。拔牙时,甲型链球菌可能通过伤口进入血流,如果有心脏瓣膜类疾病或安装了人工瓣膜,细菌就会被阻留在那里并繁殖,导致心内膜炎。 对口腔微生态危害最大的就是吸烟。美国纽约大学研究发现,吸烟会严重干扰口腔菌群平衡,导致150多种细菌明显增多,70多种细菌大幅减少,不利口腔健康。例如,烟民口腔中的链球菌种类要比非烟民多10%,更易诱发龋齿。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戒烟10年以上的人,其口腔菌群与从未吸过烟的人没有差别。这说明,只要戒烟,口腔菌群能够逐渐恢复平衡。此外,定时刷牙,少吃各类糖果也能平衡口腔菌群。 频繁用洗液破坏阴道平衡。很少有人知道,女性阴道也有一个菌群。这个菌群包含40余个菌属,双歧杆菌、优杆菌、大肠杆菌等100多个菌种,重达20克左右。其中,乳杆菌、雌激素及阴道pH是维持阴道生态平衡的“三驾马车”。阴道上皮在雌激素作用下变厚、糖原含量增加,乳杆菌将糖原转化为乳酸,维持正常的酸性环境,以此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这个过程称为“阴道自净”。若菌群失调,此功能就会失效,进而引发各种炎症。 邹玲建议,日常生活中,女性要尽量避免下列可能导致阴道菌群失衡的行为:1.性生活过度。频繁的性生活会使pH值呈弱碱性,阴道自净作用会被破坏。2.频繁使用妇科洗液。这种做法容易将致病菌带进阴道内,而且会改变阴道内的pH值,破坏正常菌群的相互制约关系。还需提醒的是,男性的尿道口和阴部也有类似的菌落分布,平时要注意清洁,勤换内裤。 慢性炎症破坏肺脏平衡。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健康的肺部菌群是“有害菌”与“有益菌”不停“进进出出”的一种状态。然而,肺纤维化、哮喘等疾病会导致某些“有害菌”大量滋生,使得正常秩序被打乱。一旦呼吸道内的细菌群落发生紊乱,机体随之出现炎症,而炎症又会进一步加剧菌群紊乱。有科学家推测,慢性呼吸道炎症是打破肺部微生态平衡的一大元凶。可能的原因是,肺部的慢性炎症使得正常肺组织结构改变,肺逐渐“长疤”、“变硬”,导致肺功能丧失,有益菌纷纷逃离。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冯起校表示,肺部慢性炎症并非单指肺炎,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等都会导致呼吸道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如出现胸闷、慢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户外工作者、烟民等群体,要格外关注肺部健康。此外,肺部感染已成为高龄老人的主要死因。建议老人平时加强锻炼;雾霾天关好门窗,打开空气净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