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春分时节,给一年健康打基础!

春分时节,给一年健康打基础!

3月20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我们对身体进行保养,为一年健康打下基础的黄金时机。

春分养生,2件事要知道!

春分的“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不仅平分了春季,而且还平分了昼夜,全球各地在这天昼夜几乎等长,各为12小时。春分,也是一年里最“中正”的节气,阴阳平衡,也是一年中调养身体的好时机!

春分正是“养肝健脾,调和阴阳”,未病先防好时机。

1.要注意阴阳平衡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期,所谓“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人们在此时应该顺应节气养生,做到慎起居、避风寒、调饮食、适运动等,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2.“养肝为先”,饮食注意健脾和润肺

江苏省肿瘤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王卉2023年在接受我苏网采访时介绍,春季养生要“养肝为先”。对于春季养生来说,饮食调养的作用举足轻重,建议选择助正气和补元气的食物,按照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就是要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如鱼类、禽类、豆制品、蛋类等等。春季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甘味食物,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如大枣、山药等,甘甜可口,在养肝的同时还能补益脾胃。

此外,春季天气干燥,气温变化不定,再加上过敏原增多,肺部易受外邪侵袭,不少人容易上火,常出现舌苔黄腻、口苦咽干等情况。这个时节养生,在注重“养肝”的同时还要注意“润肺”,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合理搭配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肺的食材。

春分时节,身体最易出现这些问题

1.睡眠差、困倦

春分后开始昼长夜短,天气回暖,不少人变得慵懒,出现春困、睡眠差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就医的失眠患者依然很多。”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彭康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解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许多疾病发作的季节,中医称之为“二至病”和“二分病”。在季节变化的节点,日照、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内分泌代谢,一些体弱或有基础疾病的人尤其敏感,也更容易诱发或加重睡眠障碍。

2.血压易波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提醒,春暖乍寒,血压易波动,容易诱发心绞痛、中风等病症,故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应盲目停药或减药。

3.腹泻腹痛

中医认为,春天脾胃比较弱,平素脾虚、舌苔白、容易腹泻、更易受外邪,易出现腹痛腹泻,其特点是腹痛明显。

4.传染病多发

北方乍暖还寒的春天是传染性疾病多发的季节,尤其是一些传染病,如流感、诺如病毒感染、腮腺炎、水痘等。

5.花粉过敏

咳嗽、鼻塞、眼睛痒……不少人进入春季开始出现过敏症状。据“气象北京”花粉监测预报小程序数据显示,北京3月中下旬迎花粉高峰期。

6.情绪不稳定

张伯礼院士在该院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春分后白昼增长,人们活动增加,易有春困的感觉,加之人体阳气随着自然界的升发而波动,影响肝气的条达畅快,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也就是春躁。

春分养生,这5件事别做!

1.不要熬夜

春季养肝正当时。每日23时至凌晨3时是肝经当令之时,“人卧则血归肝”,在此时段进入睡眠有利于肝经休养,从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每日熬夜,错过养肝最佳时段,久而久之则易伤肝,造成肝血虚、肝阳偏亢等病理证候,从而导致高血压、睡眠障碍等疾病发生。

2.不要久用眼

张杨医生刊文提醒,“肝开窍于目”,长时间注视电子设备会造成视疲劳,出现视物模糊、两目酸痛,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肝,故而养肝提倡注意用眼卫生,避免久视。

3.不要太早换衣

春分气候多变,温差较大,要顺应气候宜适度“春捂”,脱衣要“递减”。

北方的春季,乍暖还寒,虽然气温明显上升,但日夜温差大,又时常有“倒春寒”,人体在冬季时阳气处于封藏状态,相对来说处于最低水平,人体阳气还不足以抵御外来邪气,过早脱掉棉衣,“正不胜邪”导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引发感冒、咳嗽、哮喘、骨关节病、面瘫等疾病。

4.不要大补

春季膳食要注意寒热均衡,禁忌大热大寒,不宜食用大补的汤品,饮食宜清淡。

春季肝气过旺,肝木易克脾土。若春天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胃。医圣孙思邈道:“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所以,春日应适当多吃甘平补脾之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豆制品、黑米、小米、山药、莲子等,能增强肝脾功能,保持脏腑的阴阳气血平衡。其中豆类、黑米等富含维生素B族,可驱“春困”。

同时,我们也要多吃时令蔬菜,如韭菜、豆芽、豆苗、莴苣、春笋、菠菜、香椿等,得时令之气,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5.不要生气

肝喜疏泄恶抑郁,生气发怒易让肝脏气血淤滞而导致纳差、口苦、腹胀、失眠等不适。因此,春分时节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乐观的情绪,以安神养气,切忌情绪剧烈波动,保持与该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应。

标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