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7日,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在过去我国南方地区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在北方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1、避暑避湿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易感受暑热、暑湿之邪,由于出汗多,耗气伤津,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等症状。因此,在小暑时节的养生要注意两个点:解暑、养心。要保持温度适宜。暑天要避开太阳直射、避免高温活动,可以适当开空调,26℃~27℃为宜;也可以增加沐浴的次数,参加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暑湿、暑热。另外,在饮食方面应多吃一些解暑、健脾的食物,比如用荷叶、莲子、薏苡仁等煲汤或粥,祛湿解暑,可以说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可以适量多吃些瓜果。俗话说:“春吃芽,夏吃瓜。”瓜果类含水量高,夏天易出汗,不仅能补充我们消耗掉的水分,还可以补充维生素。 提醒:食用瓜果时,脾胃虚寒的人群要多多注意。 2、小暑养心 中医讲“夏养心”。夏季炎热,人们常常会觉得心烦不得眠、燥热、手心热等等,要注重静心、养心。小暑养心红色食物最适当。红豆富含铁质,不仅利水消肿,还非常适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有行气补血之功效。 因天气炎热,血管扩张,小暑节气前后老年人容易出现体位改变时血压波动,在床上或蹲坐时血压是较为平稳的,但若起立过快,会导致头部血压锐减,从而导致身体不适,头晕,甚至摔倒。所以在起床、蹲坐起立时不要着急,最好能够活动一下四肢,不需要时间太长,半分钟即可,然后慢慢起身,从躺到坐,从坐到站或从蹲到站,从站到走,都最好间隔1分钟以上。 梳五经: 用手指梳头3次~5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再做3次。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还能预防失眠、眩晕、心悸等,做完非常舒服。 3、饮食忌贪凉 小暑时节气候闷热,脾胃功能减弱,加上贪食生冷食物,人们更容易出现吐泻、消化不良等不适。 少食冷饮 饮食上不能贪凉,越热越要喝温水,饭后吃冷饮尤其伤脾胃。消暑可以选择白扁豆、薏米、西瓜、黄瓜等食物,还需佐以葱姜蒜、香菜、韭菜等辛温之物。 清热淡补 中医讲,小暑属长夏,水气上升,要注意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饮食以淡补为主。少食油腻、辛辣的食物,可适量吃些藕,有利于除烦安眠。将鲜藕用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食用,有助于改善因暑热导致的失眠。也可将鲜藕切片,佐以小葱清炒,味道爽口,同样也有降暑效果。 4、戒骄戒躁 午间补觉 小暑时节之后,天气日渐炎热,容易让人们焦躁、缺乏精神。此时一定要学会稳定情绪,并且以静坐、补充睡眠等方式来调节,心脏机能养护尤为重要,应保持心情舒畅,和缓气血 。夏季心火旺,加上天热出汗多,而汗为心之液,使心脏负担加重,一定要给心脏休息的时间。 夏季昼长夜短,夜间睡眠时间少,适当午睡是对精力和体力的补充。建议23点前入睡,晨练不要太早,以免影响休息。对于体虚、睡眠不好、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应该格外注意给自己创造一个舒适休息的环境,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由于天热引起的心烦意燥、晚上易醒、失眠等问题,大家可以在日常饮食搭配中加点浮小麦、酸枣仁和百合,三味药食同源的食物皆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尤其适合小暑时节。 5、运动宜缓 注意防晒 中医认为,汗为津液所化,津和血为同源。现代人大汗淋漓的爆汗运动是对身体的无形伤害,时间久了会出现无精打采、乏力,甚至心慌等问题。在气候炎热的小暑,运动宜缓不宜剧烈,避免运动量过大、时间过长,更不能挥汗如雨。建议选择舒缓的运动或练习一些中医传统保健功法,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都可以。 此外,夏季中午气温最高,阳气最盛,建议大家午间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并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充水分,以免津液大量流失而出现身体不适。此时天气紫外线很强,要注意防晒,紫外线是加剧皮肤衰老的“第一杀手”。 要做好物理防晒,同时结合化学防晒,比如遮阳伞、防晒衣、防晒霜等。也可以带上太阳镜,防止阳光太强刺伤眼睛。家里可备藿香正气口服液等防治中暑,但在开车的情况下,要注意选择不含酒精的。 小暑吃什么 1、莲藕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有“小暑吃藕”的习惯。生莲藕性寒、味甘,无毒。熟藕性温、味甘,亦无毒。中医称其:“主补中养神,益气力”,认为藕有清热凉血、生津润肺等功效。 《本草纲目》中说:莲藕是“灵根”,具有健脾养胃、清热安神的作用。夏季正是吃莲藕的好时节。“大热天”,人们容易烦躁、犯困、没精神,可以来份莲藕,比如凉拌藕片,能清热、除烦。 莲藕有大量碳水,富含钙磷铁钾、多种维生素,但是莲藕富含膳食纤维,大病初愈后腹胀者不宜过早食用。 2、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 黄鳝食疗价值很高,有补中益气、明目、解毒、通脉络、除风湿、强筋骨、止痔血的作用。黄鳝性微温,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但感冒未痊愈或阴虚内热者不宜食黄鳝。 3、绿豆芽 绿豆芽性凉、味甘,入肝、肾、胃、三焦经。《本草纲目》记载:“解酒毒、热毒、利三焦。”不仅能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还能补肾、利尿、消肿、滋阴壮阳。 4、荷叶粥 中医认为,荷叶性平,味苦、涩,归肝、脾、胃经,有清暑化湿、升阳、凉血止血的功效。但虚弱者不宜食用荷叶;贫血、低血糖者及孕妇、哺乳期女性不可食用荷叶。 5、瓜果里的泻火经 黄瓜:利水 黄瓜能生津止渴,清热利水,生吃具有控血脂,美白肌肤的功效,但脾胃寒的人最好熟吃。 冬瓜:益寿 冬瓜有抗衰老、减肥降脂、延年益寿的功效。它还是典型的高钾低钠型蔬菜,对高血压、肾病患者大有裨益。 南瓜:滋补 南瓜滋脾胃补中气,是一年四季都可食用的温补食材。体质虚寒的人可多吃,但常腹胀的人少吃。 丝瓜:健脾 丝瓜味甘性凉,能清热利湿、凉血、化痰、止血,有助于顺气健脾、化痰止咳,但胃肠寒的人少吃。 苦瓜:泻火 苦瓜清热泻火、利尿活血,还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苦瓜中还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预防坏血病、提高机体抵抗力。但其性寒凉,孕妇和脾胃虚寒的人少吃,禁生食。...
近年来,哮病(支气管哮喘)患病率出现明显增高趋势,肺癌发病的年递增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病率居高不下,肺结核目前在我国仍属于高发传染病。肺系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许多疾病起病隐匿,肺功能逐渐损害,致残率也高。大量文献资料充分说明,中医对肺系疾病的生理病理具有系统的认识和较完备的理论,对肺系疾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经验与良好效果。肺系病,中医药治疗有哪些特色? 中医学认为,肺是唯一直接与外界相通的脏器,故易被外邪侵害;肺朝百脉,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之病变,常可通过气血影响于肺;加之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因此肺是一个最易受内外之邪影响的器官,所以肺系病发病率较高。治疗肺系病,重在疏散外邪。在肺系病致病过程中,古人讲“六气(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皆令人咳”,临床最为常见的当属风、寒之邪,但“六淫邪气”皆伤人,往往袭肺而发病。薛汉荣还重视肺鼻咽同治。鼻为肺之窍,咽喉为肺之门户,亦为肺气之通道,肺与鼻、咽喉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鼻痒喷嚏、咽痒即咳,“风”气盛,气道挛急咳嗽不止者,常合用祛风抗敏药物,以缓解气道痉挛,使肺、鼻、咽通利,疾病就好转起来。 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薛汉荣形成了自己的三个特色。第一,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在辨证基础上内服中药方剂,同时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和穴位注射治疗,激发阳气,畅通经络气血,增强人体扶正驱邪能力。第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同疾病有特殊的发病规律和治疗,“从临床经验看,如哮喘病稳定期重视益气温阳、顾护卫气,慢阻肺稳定期要重视补益元气”。第三,针对不同病种有自己的独到体会。如支气管扩张,他提倡“肺脾气虚为支气管扩张发病之本”“健脾益肺贯穿支气管扩张治疗始终”等学术观点,得到广泛认可。 目前,很多人都比较关注体检中发现的肺结节。薛汉荣表示,西医对肺结节处理基本策略是定期随访观察、肺穿刺活检及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诊断是确诊肺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而有创检查或手术切除可能会造成气胸、出血等风险,加之很多患者不愿因为肺结节做有创检查及手术。 中医从产生疾病的根源出发,注重辨证治疗肺结节。《黄帝内经》中记载“阳化气,阴成形”。明代医家张景岳“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阳的特点是主动,阳有气化功能,能保障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阳性热,故可化阴为气;阴的特点是主静,阴性凝敛,故可凝聚而成形。比如,锅中烧水,由于锅底火热阳气旺盛,可以使属阴之水蒸腾成气,这就是阳可化阴为气;水蒸气遇到相对寒冷的锅盖,会凝而成形为水珠,这就是从“无形的气”到“有形的水珠”,就是阴成形。 现代人工作节奏快,缺乏运动,正气亏虚,阳气不足,表现为阴盛阳衰之势,在肺脏表现为化气无力,无力布散津液,阴津聚而成形。此外,情志因素也很重要。患者发现肺结节后,大多数会焦虑烦躁,长期情绪改变会使肝失条达,木郁克土,影响中焦脾土运化水湿,则聚湿生痰,同时肝失疏泄会引起气滞血瘀,日久痰瘀交结,又影响血液运行,壅结于肺而形成结节。治疗肺结节,提倡从温阳理气、祛痰化瘀着手,用阳和汤、柴胡温胆汤、桂枝茯苓丸化裁,疗效可观。 结合肺的生理功能,专家给大家分享了几点养肺方法: 戒烟。肺主一身之气,清气和浊气在肺部进行交换,吸入高质量的空气对养肺非常有帮助。同时要避免吸入二手烟,呼吸新鲜空气。 吃养肺食物。合理饮食也可达到补脾养肺的作用,如薏米、茯苓、百合、核桃、葛根等食物。 秋冬注意补水。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秋冬季要及时补充水分。 学点功法。肺病患者多肺、脾、肾虚损,可练习呼吸操、八段锦等,学会呼吸吐纳。...
骨质疏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顾名思义就是骨头的质地变疏、变松。我们打个比方,假设正常的健康骨头像墙壁那么硬的话,那么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头严重的有可能像沙子那么软。骨质疏松又被称为“寂静的杀手”,静悄悄的它就出现了,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会导致全身疼痛,骨骼变形,甚至是脆性骨折。所谓脆性骨折就是在没有严重创伤情况下,不小心跌倒摔个跤就骨折了,一般老年人髋部骨折、脊柱压缩骨折、腕部骨折都是脆性骨折。脆性骨折的危害就更大了,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年纪大了再来关注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其实骨质疏松除了“治”,更重要的是“防”,并且骨质疏松的预防是无论哪个年纪都应该要做的。 如果把身体的骨骼含量比作人体中的一座“骨矿岛”,在成年之前,这座岛的容积是不断自然增加的,也就是身体的骨量是在不断增加的,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峰值骨量”就不再增加了,这个峰值大多数个体发生在30岁左右,具体会根据遗传、激素、环境因素而有些差异。峰值骨量越高,人体中的 “骨矿岛”容积越大, 那么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程度也越轻。 预防骨质疏松的手段主要就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开源——尽量让“峰值骨量”最大化;另外一方面就是节流——尽量减少骨量的流失。 以下是预防骨质疏松的6条建议,供参考: 1.摄入足够营养。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需要注意每日摄入足量的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推荐最好从饮食中摄取,酌情加用补充剂。摄入充足的钙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大有裨益。牛奶,大豆、坚果、深色蔬菜等都富含钙,其中牛奶最为推荐。市面常见的纯牛奶中的钙含量约为100毫克/100毫升,因此简单直接来说每天坚持喝300毫升牛奶,再加上其他食物的补充,达标还是很容易的。除了补充钙,还需要有充足的维生素D才能促进肠道的钙吸收,而多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建议,成人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为400IU/d。 2.坚持科学运动。这也是每个年龄段的人预防骨质疏松都需要做的。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在生长期,运动对骨量积累有帮助,也就是让你身体的峰值骨量最大化。有研究表明,高冲击运动,比如篮球、足球、排球等效果更佳。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推荐规律的身体负重锻炼(比如跑步,各种球类运动等),一周锻炼五天,每天锻炼半小时到1小时。锻炼还能改善肌力和降低跌倒风险。 3.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已有大量相关研究表明,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骨密度下降并增加骨折风险。 4.尽量避免使用会增加骨丢失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有报道称,使用低至2.5毫克/天~7.5毫克/天的泼尼松或等效治疗时,即可出现骨折风险上升。 5.预防跌倒。主要针对的是中老年人,目的是避免脆性骨折的发生。以下这些人群是易跌倒的,更需要注意:年龄大于65岁的人;曾经跌倒过的人;肢体活动障碍、步态不稳的人;听力、视力下降的人;贫血的人;体位性低血压的人;服用影响意识行为的药物如镇静安眠药的人;营养不良的人;虚弱、头晕的人;缺少照顾的人;意识不清的人;睡眠障碍的人等。 6.药物治疗。主要针对骨密度检测有异常的人群,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相关结果询问专科医生。(作者:黄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