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04 哪些所谓的“健康食品”并不健康?盘点常见饮食误区
“吃对养身,吃错伤身”,生活中不少看似健康的食物,实则暗藏营养缺陷或热量隐患。哪些 “健康食品” 名不副实?该如何避开这些饮食误区?相关专家为大家逐一拆解。
一、9 个饮食误区:这些 “健康食物”,营养其实很有限
误区 1:米粥、米汤、米油能养胃滋补?
很多人觉得米粥软烂好消化,是养胃滋补的佳品,但王志翊指出:这类食物主要成分是水和碳水,营养单一,并无特殊 “滋补成分”。米粥熬煮时淀粉糊化,虽易被肠道吸收,却会导致餐后血糖骤升,糖尿病患者需警惕;同时缺乏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关键维生素,饱腹感差还容易吃过量。
所谓 “养胃”,仅因软烂质地能暂时减少肠胃物理消化负担,并非真能修复胃黏膜 —— 若生病后只吃这些,反而会因营养不足削弱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误区 2:肉汤、骨头汤比肉更有营养?
“喝汤补营养” 是常见认知,但王志翊解释:肉汤、骨头汤、鸡汤里绝大部分是水,溶解的主要是脂肪、嘌呤和盐分,蛋白质、铁、锌等核心营养仍留在肉和菜里。这类汤属于高脂、高嘌呤饮食,不利于心血管健康,还可能诱发痛风(对高尿酸人群尤其不友好)。
喝汤弃肉是 “本末倒置”,想补充营养,吃汤里的肉和菜比喝汤更有用。
误区 3:鲜榨果蔬汁能补 VC 还健康?
鲜榨果蔬汁虽保留部分 VC 和钾,但压榨过程会破坏植物细胞壁,导致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流失;更关键的是,水果中的糖会被浓缩成 “游离糖”,被人体快速吸收,容易引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患者需谨慎。
不仅营养打折扣,还会让人不知不觉摄入过多糖分,增加肥胖风险。想获取果蔬营养,直接吃完整的新鲜果蔬才是正确选择。
误区 4:蜂蜜能治便秘还养颜?
蜂蜜本质是高浓度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超 80%。虽有部分人吃蜂蜜能通便(因果糖不耐受产生渗透性作用),但并非对所有人有效,更不是治便秘的 “良方”。
至于 “养颜”,蜂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含量极少,高糖反而会增加肥胖风险,还可能破坏皮肤胶原蛋白,加速皮肤糖化老化,毫无科学依据。
误区 5:红糖水能补铁补血?
红糖的 “红色” 来自加工时保留的甘蔗天然色素(如焦糖色素),并非铁元素。每 100 克红糖仅含 2 毫克铁,且是吸收利用率差的 “非血红素铁”,靠喝红糖水补铁效果微乎其微,还会因摄入过量糖分导致肥胖、血糖升高。
真正补铁补血,应选红肉、动物肝脏、动物血等富含 “血红素铁” 的食物,吸收效果远优于红糖。
误区 6:土榨油纯天然更健康?
“土榨油” 看似天然,却因工艺简陋缺乏精炼工序,隐藏巨大安全风险:可能残留杂质、水分,容易酸败变质;若原料(如花生、玉米)储存不当发霉,还会产生致癌物黄曲霉素(土法无法去除);且烟点低,烹饪时易产生有害烟雾。
相比之下,正规精炼油经过多道安全处理,安全性远高于土榨油。
误区 7:“一勺猪油等于五副药”?
“猪油养人” 是物资匮乏年代的旧观念 —— 当时人们缺能量、缺脂肪,猪油能快速补能。但现在人普遍热量过剩,猪油富含饱和脂肪酸,过量吃会升高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
从营养角度,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榄油、山茶油)比猪油更适合作为日常烹调用油。
误区 8:多吃黑芝麻能长头发?
黑芝麻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 E,适量吃对头发健康有一定益处(如提供营养、抗氧化),但想靠它生发或治脱发并不科学。
脱发原因复杂(遗传、激素、压力、营养不均等),并非单一食物能解决;过量吃黑芝麻还会因油脂含量高,导致消化不良或热量超标。改善头发问题,需均衡饮食 + 专业诊断,别盲目依赖 “生发食物”。
误区 9:鸡爪、猪蹄补胶原蛋白能美容?
鸡爪、猪蹄确实含胶原蛋白,但同时也是 “高脂肪大户”。且胶原蛋白是大分子蛋白,人体无法直接吸收,需分解成氨基酸后再合成,不能定向补充到皮肤。
经常大量吃,不仅难达美容效果,还会因热量超标导致肥胖、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负担。
二、7 类 “热量炸弹”:看似健康,实则藏满糖和油
案例 1:果脯蜜饯
加工时水溶性维生素大量流失,为防腐和调味会添加大量糖、盐,还可能含防腐剂、甜味剂(部分产品存在过量添加问题)。长期吃会增加龋齿、肥胖、高血压风险,只能当零食,绝非营养品。
案例 2:山楂卷、山楂条
新鲜山楂含有机酸、膳食纤维,能促消化,但市售山楂制品为中和酸味,会加大量糖(白砂糖、麦芽糖浆,常排在配料表第一位),含糖量超 50%。吃山楂卷其实是 “吃糖”,还可能因开胃刺激多吃,加重胃部负担 —— 想助消化,不如直接吃新鲜山楂。
案例 3:蛋黄酱、果蔬脆片
蛋黄酱由植物油 + 蛋黄乳化而成,脂肪含量超 70%;多数果蔬脆片是低温油炸产品,含油量惊人。频繁吃等同于 “喝油”,极易热量超标。建议用天然香料、酸奶替代高脂酱料,选冻干果蔬干而非油炸款。
案例 4:花式燕麦片、粗粮饼干、预包装芋泥
这类 “粗粮食品” 看似健康,实则为改善口感添加大量糖、油和添加剂:花式燕麦片含糖量高,粗粮饼干脂肪多,部分 “全麦面包” 以小麦粉为主,预包装芋泥常加奶油和糖。长期吃不仅得不到粗粮的好处,还会增加肥胖、代谢疾病风险,优先选天然形态的粗粮(如糙米、燕麦米)更靠谱。
案例 5:风味酸奶、干噎酸奶、含乳饮料
为提升口感和保质期,这类产品会加大量糖、增稠剂、调味剂:风味酸奶含糖量远超原味,部分含乳饮料乳含量低、糖分高,“干噎酸奶” 靠脂肪和糖实现浓醇口感。长期吃会增加糖和热量负担,建议选配料简单的低糖 / 无糖原味发酵酸奶。
案例 6:海苔、风味坚果、肉干肉脯
海苔含碘、坚果含不饱和脂肪酸、肉脯含蛋白质,本是不错的零食,但加工时会加大量盐、酱油、味精等调味。长期过量吃高盐食物,会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选原味、低盐款,且控制每日摄入量。
案例 7:腐竹、豆腐皮、响铃卷
这类豆制品富含优质蛋白和钙,但疏松多孔的结构会像 “海绵” 一样吸附油脂 —— 煮火锅、麻辣烫时,会吸满重油汤汁,大幅增加脂肪摄入。建议用清汤锅底,或选凉拌、清炒等低油做法,才能发挥豆制品的健康价值。
三、科学选健康食品:关键看 2 个表
王志翊强调,别轻信食品包装上的 “健康宣称”,学会看 “配料表” 和 “营养成分表” 才是核心:
- 看配料表:成分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序,前 3 位若出现糖、油脂、盐,需谨慎选择;优先选配料表短、添加剂少的产品。
 
- 看营养成分表:重点关注 4 个指标:
 
- 
- 能量(单位:千焦):数值越高,热量越高;
 
 
- 
- 脂肪:尤其注意饱和脂肪(越低越好)、反式脂肪(最好为 0);
 
 
- 
- 钠:营养素参考值(NRV%)超 30% 即为高钠,需少吃;
 
 
- 
- 糖:每 100 克食品中糖含量超 15 克,属于高糖,需控制。
 
 
避开高糖、高钠、高脂陷阱,才能真正选到对健康有益的食物。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