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养生常识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脂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正成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血管头号杀手”。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血脂患者数量已接近3亿,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高血脂不仅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还可能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然而,在中医养生视角下,高血脂并非不可防治。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高血脂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通过中医养生方法进行防治。

一、高血脂的中医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脂多被归为“痰浊”“瘀血”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脂的形成与体内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具体而言,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弱等因素均可导致体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进而影响血脂代谢,形成高血脂。

  1. 饮食不节: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如肥甘厚味,会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痰湿内生,血脂升高。
  2. 情志不畅: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等导致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血脂代谢受到影响。
  3. 劳倦过度:缺乏运动,长期久坐,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血脂容易在体内堆积。
  4. 年老体衰:年龄较大,身体机能逐渐减退,血脂代谢能力下降。

二、高血脂的中医危害

高血脂在中医视角下,不仅会导致血脉不畅,还会影响全身脏腑功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1. 血脉不畅: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形成血瘀。血瘀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血脉不畅,出现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
  2. 脏腑功能失调:高血脂长期存在,会导致痰湿内生,阻滞脏腑经络,形成气机郁滞。气机郁滞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出现腹胀、便秘、失眠等症状。
  3. 引发并发症: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此外,高血脂还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糖尿病等并发症。

三、中医养生防治高血脂

中医养生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针对高血脂,中医养生提供了多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1. 饮食调理

    • 低脂饮食:高血脂患者应遵循低脂饮食原则,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 食疗降脂:适当食用一些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如山楂、木耳、芹菜等。山楂具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的作用;木耳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脂;芹菜则能清热利湿,降低血压。
  2. 运动养生

    • 有氧运动:高血脂患者应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 避免久坐:长期久坐会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血脂容易在体内堆积。因此,高血脂患者应尽量避免久坐,适当进行活动。
  3. 情志调节

    • 保持心情愉悦:情志不畅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血脂代谢异常。因此,高血脂患者应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 适当放松:工作压力大时,高血脂患者应适当放松,如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志状态。
  4. 中药调理

    • 活血化瘀:高血脂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如丹参、红花等。这些药物能改善血瘀状态,促进气血运行。
    • 祛痰化湿:针对痰湿内生的高血脂患者,可服用具有祛痰化湿功效的中药,如茯苓、泽泻等。这些药物能消除痰湿,改善血脂代谢。
    • 针灸推拿:针灸推拿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对高血脂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通过针灸推拿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等,能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脂水平。
  5. 生活起居

    • 规律作息:高血脂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改善血脂代谢。
    •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增加高血脂的风险。因此,高血脂患者应积极戒烟限酒。

四、中医养生防治高血脂的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个中医养生防治高血脂的案例分析,以供参考。

患者李某,男,45岁,体胖,经常感到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体检时发现血脂水平较高,其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均超标。李某平时喜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针对李某的情况,中医养生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1. 饮食调理: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适当食用山楂、木耳、芹菜等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
  2. 运动养生: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每次30-45分钟。避免久坐,适当进行活动。
  3.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适当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活动。
  4. 中药调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具有活血化瘀、祛痰化湿功效的中药,如丹参、红花、茯苓等。
  5. 生活起居: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养生调理,李某的血脂水平逐渐降低,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五、结语

高血脂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正悄然威胁着中国人的健康。然而,在中医养生视角下,高血脂并非不可防治。通过饮食调理、运动养生、情志调节、中药调理以及生活起居等方面的综合调理,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高血脂的风险,保护血管健康。让我们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出发,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脂,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春节假期过后,随着明星和美妆博主的推荐,一股"抗糖"风潮在中青年女性中悄然兴起。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抗糖产品的宣传,声称能够延缓衰老、改善肤质。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不少人因为过度戒糖导致低血糖,也有人因盲目服用抗糖产品而出现健康问题。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在追随潮流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糖,以及我们是否真的需要"抗糖"。 一、认识糖:从化学结构到日常认知 在营养学上,"糖"指的是碳水化合物。这类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分子式中氢氧的比例恰好为2:1,与水的比例相同,因此被称为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一个大家族,根据其化学结构和生理作用,可分为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糖"通常是指经过加工制成的各种糖类,如白砂糖、葡萄糖等。这些糖类被广泛添加于加工食品中,成为现代饮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碳水化合物天然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而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添加糖:现代饮食的隐形威胁 添加糖是指在食品加工或制备过程中加入的糖或糖浆,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添加糖有白砂糖、红糖、玉米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等。这些添加糖不仅存在于甜食中,也隐藏在许多咸味食品和饮料中,成为现代人过量摄入糖分的主要来源。 添加糖的过量摄入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添加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最好控制在5%以下。这意味着对于一个每日摄入2000千卡的成年人来说,添加糖的摄入量不应超过25-50克。 三、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在人体中发挥着多种重要功能。首先,它是人体最经济和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每克葡萄糖可产生4千卡能量。我们日常食用的米、面等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多糖,在提供能量的同时,还能提供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素。 其次,碳水化合物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以糖脂、糖蛋白等形式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中。此外,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可以节约蛋白质,防止机体动用蛋白质供能,同时还能预防酮血症的发生。 碳水化合物中的膳食纤维具有特殊功能,能够增加饱腹感、促进排便、改善肠道菌群、调节血糖和血脂水平。这些功能对于维持消化系统健康和预防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理性看待"抗糖":科学饮食才是关键 《柳叶刀》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过高(超过70%)或过低(低于40%)都会增加死亡风险。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5%,这个比例既能满足身体需求,又不会造成健康风险。 因此,我们真正需要限制的是添加糖的摄入,而不是盲目地"抗糖"。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各类营养素,而不是极端地排斥某类食物。对于想要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建议: 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选择天然食材 阅读食品标签,注意添加糖的含量 用新鲜水果代替甜食 选择全谷物食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保持适量运动,促进能量代谢 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盲目追随潮流,而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在追求美丽和健康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用科学的方法呵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