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养生常识

秋分来了!秋分:2017年9月23日。秋分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昼夜等长;气候特点: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风俗习惯:竖蛋、吃秋菜、送秋牛、吃汤元;健康养生:温差增大、气温骤降,容易生病。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从秋分开始,天气一天比一天变冷。 秋分才标志着正式进入秋天! 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从秋分开始! 而我国身处北半球,所以秋分才标志着正式进入秋天! 秋分过后也是最易生病的季节 中医常说的“夏季过后无病三分虚”。身体经过夏季的高温,到了秋季也最容易生病! 首先,季节交替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身体一时无法适应,就如同高原反应一般,容易发生疾病。 其次,秋季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导致人体的呼吸道系统、热平衡系统以及皮肤的免疫力下、无法适应,自然容易受到疾病的入侵。 第三,很多人在夏季时食欲不振、偏爱冷饮,这样导致了脾胃受损,身体中一些营养素的缺乏,这些都容易引起疾病问题。 秋分后小心5大疾病找上门 1. 降温——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2. 秋燥——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 3. 贪凉——肠胃疾病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寒凉食物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夏季,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往往生食大量瓜果、寒凉食物,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 4. 温差——心血管病 秋季早晚温差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季节更替之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5. 虫螨——过敏鼻炎 秋季也是过敏高发的季节,这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帮你平安度过“多病之秋” “3”“三个”地方不能冻! 医生介绍,俗话说“春捂秋冻”,但有三个地方千万冻不得! 头: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受凉后会引起头痛等。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外出的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 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 脚: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4”“四个”养生的食疗方 1. 缓秋燥——清肺梨 取鸭梨1个,川贝5克,冰糖、蜂蜜各适量。一种做法是把内部掏空,放入川贝、冰糖、蜂蜜等煮食。二是带皮切块,放到碗里再蒸,碗里最好再放上冰糖,煮好后可拌入蜂蜜,趁热吃效果最好。三是将银耳泡发后,和梨一起放到凉水中煮汤,根据口味不同可再放入枸杞、枣等。1日3次,早中晚分服。 2. 止秋咳——白萝卜汁 秋季咳嗽是最恼人的,喝萝卜汁见效最快、效果好。将新鲜的白萝卜加少量水榨成汁,注意要把萝卜皮削掉,要不然口感太辣,对胃的刺激也较强。一周喝1~2次即可。 3. 防感冒——葱白姜片粥 怕冷、脸色苍白、痰多,秋季天气转凉,风寒感冒也找上门来,可以喝点“葱白姜片粥”,平时喝点也可以预防感冒。先将粳米熬成粥,准备一小段葱白切碎后加入,快出锅时放入姜片,再煮5~10分钟即可。 葱白和生姜都有驱寒、散热的功效,可以驱散体内的寒气,有利于消除咳嗽等感冒症状。另外,葱白还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 4. 解秋乏——西洋参石斛瘦肉汤 “春困秋乏”,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容易疲劳,提不起精神。解秋乏可以喝“西洋参石斛瘦肉汤”。 石斛和西洋参同煮也都有养阴生津的效果。二者与瘦肉一同烹制成西洋参石斛瘦肉汤,不仅对长期因为糖尿病、或者冠心病、心衰造成的口渴、乏力等气阴两虚的表现有效,而且也能缓解酷暑损伤的元气,缓解秋乏。 “5”“五种”食物要多吃 1. 柑橘:柑橘性温、味甘,有开胃理气、止渴润肺之功效。 2. 梨:梨有“百果之宗”美誉的梨性寒、味甘,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有润肺清心、消痰止咳等功效。 3. 苹果:苹果性平、味甘,是健脾开胃的良品。粗纤维含量高的苹果含有苹果酸和鞣酸等,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4. 萝卜:萝卜性凉,味辛、甘,有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顺气利尿和清热解毒之效。每日临睡前,吃点鲜萝卜,可增强心脏功能。 5. 柿子:柿子性寒,味甘、涩,鲜柿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仅次于柑橘,而高于梨和苹果。柿蒂可治呃逆、嗳气等症;柿饼炙炭可治便血;柿霜可治喉痛、咳嗽、口疮等症。...

生活中有些人脾气急,点火就着;有些人宁愿做“老好人”,把所有烦恼自己扛;还有人顺其自然,活得通透……性格不仅决定命运,还能决定你生什么病。 综合国内外研究,并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性格与疾病间不为人知的秘密。 受访专家 卫生计生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心血管病专家 洪昭光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 西英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 孙宁玲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沈政 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 张学新 测试:你是长寿性格还是癌症性格 最长寿的性格:慢性子 这种性格的人生活节奏较慢,为人处事比较随和,能以平常心对待挫折和困难,易知足。 长寿因素中,60%取决于自己,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心态。 心胸开阔,有事不憋在心里,小事糊涂,内分泌功能不易发生紊乱,所以自然健康长寿,即使患病也容易痊愈。 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多数时候恼是想出来的,气是比出来的,急是造出来的,要想健康,做人就得糊涂点、潇洒点、心胸宽一点。 不过这种性格的人通常时间观念不强、安于现状,最好勤做计划,不断设立适合自己的目标,以便增强进取心,不断进步。 5种性格最易惹上疾病 暴脾气 易患心脑血管病 这种性格的人遇到妨碍进程的事情容易动怒、做事往往尽善尽美、经常坐立不安、会不由自主地担心未来、遇挫折很难入睡。 专家介绍,日常门诊中的高血压患者,至少有一半是暴脾气。愤怒、焦躁等情绪会让交感神经系统变得兴奋,促使升压物质“儿茶酚胺”分泌旺盛,再加上应激状态下血管紧绷,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高血压。 建议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要为一时得失焦躁、动怒,遇到挫折要冷静思考,找出缘由方能化逆境为顺境。同时,多培养业余爱好、进行体育锻炼,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焦虑者 易患胃病 这种性格的人常常会有饮食习惯不规律、睡眠障碍等问题,导致他们体内生产高于正常值的胃酸,严重时会造成胃溃疡。 焦虑要分情况调整,过度焦虑是一种疾病,需要及时治疗。轻度焦虑是正常的,不少外在因素都会导致短期的焦虑,如高考临近等。这时应积极调整心态,多向朋友倾诉,或者参加一些活动转移注意力。 害羞者 中风危险高 害羞的人一般情绪波动较少,这其实对身体并不好,因为有时候释放情绪能够起发泄作用。 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一项历时30年的研究发现,害羞的人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可能高出常人50%。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常处于抗拒状态,无法随外籍变化迅速调整,一旦遇到新情况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害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代表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不够。要在这方面加强锻炼,克服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的焦虑不安。 过于乐观 易早亡 过度乐观的人往往会忽视身心存在的问题,认为强壮到“什么病都不会生”,错误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治疗不及时。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曾有研究发现,过于乐观开朗的人易英年早逝。天生乐观的人一定要多留意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建立疾病是不可避免、无法预知的意识。 老好人 易患癌症 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为了搞好人际关系,尽量回避各种冲突,从而习惯克制、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少表现出负面情绪,但喜欢生闷气。 坏情绪是癌症的向导,克己、压抑、焦虑、抑郁、无助、过分为别人着想的人,内分泌功能易紊乱,器官功能活动易失调。随着机体免疫能力的下降,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监视功能会大打折扣。 建议学会发泄、减压、提高自信心,找到属于自己的宣泄途径,如写日记、招人倾诉等等。更多地倾听自己的心声,学会说“不”,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人。...

据统计,我国近1.5亿人患有颈椎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颈腰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调查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人中,82%患有颈椎病,50~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71%。而且,颈椎病日趋年轻化,20~40岁的青壮年颈椎病患病率高达59.1%,就连青少年也未“幸免”。 为什么颈部会不舒服 慢性劳损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比如长时间低头工作或用电脑,睡高枕头,靠在沙发上看电视,都会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换句话说,得了颈椎病主要怪自己。 1.怪你姿势差。翘二郎腿,驼背,靠在椅子上,歪着脖子,趴在桌子上午休,这些不良姿势都会伤害颈椎。人的脊柱本是一条完美的生理曲线,颈椎和腰椎前凸,胸椎后凸。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比如低头,前凸的颈椎受到反作用力,需要用力抵抗来保持生理曲度,会牵扯颈椎周边的韧带和肌肉,产生酸胀疼痛感,令颈椎活动受限。如果不及时纠正姿势,会进一步导致颈椎错位、增生,从而真正患上颈椎病。 2.怪你不好好休息。现代人往往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等工作结束,稍一转动脖子就咔咔作响。 3.怪你要风度不要温度。很多人一年四季都露着小腿,夏天到了,贪凉把空调温度设得很低,猛吃冷饮。中医认为,风湿可沿经络侵入筋骨,导致颈腰椎发病。 4.怪你所有压力都自己扛。这里所说的“压力”是指重物,很多人把手机挂在脖子上,喜欢背单肩包,而且塞得满满的。脖子和肩膀可没你想象得那么坚强,这会让颈椎和肩部压力很大。 别让这些症状蒙蔽你 颈椎病除了有脖子僵硬、肩膀酸痛等症状,还会连累全身多个部位,并用一些“狡猾”的症状蒙蔽你。第一,颈椎病可表现为视力下降、间歇性视力模糊、单眼或双眼胀痛、流泪。第二,颈椎病可引发颈性高血压。当中下段颈椎错位时,刺激颈动脉窦,血压就容易在起床、低头时突然升高。第三,颈椎骨刺在刺激和压迫颈背神经根时,会引发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等症状。而且,颈椎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出现四肢麻木、疼痛、跛行等症状。 拒绝颈椎病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预防。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一要保持正常坐姿,即腰背挺直,双肩后展,双脚自然着地,眼睛平视电脑屏幕。二要避免劳累,工作每隔40~50分钟就起身活动一下脖子,抬头远望,动作要轻柔缓慢。三要选择合适的枕头,软硬适中,与肩同高,颈部能垫实且头部略微后仰,不要悬空,比较提倡侧卧睡眠。四要防寒防湿,夏天也不能贪凉,穿得太过暴露。五要避免损伤,抬重物时蹲下来,保持腰背挺直,手臂尽量紧贴身体;蹲下、站起时,使用大腿肌肉,而非腰背。开车时,避免紧急刹车。六要积极锻炼,尤其是锻炼背肌。 第二道防线:保养。颈腰椎肌劳损亚健康,一般会有几个信号:总是脖子发僵、发硬、酸胀、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仰头、低头、左右转头、左右偏头范围变小;头晕目眩、耳鸣、恶心、眼睛干涩;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手臂无力,反复落枕。此时,除了加强预防保健,还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第三道防线:治疗。当颈椎曲度病态变直或扭曲,椎体间隙受挤压而变小,椎间盘受挤压而膨出,椎体骨质增生,会刺激神经,诱发眩晕、头痛、手臂麻木,甚至截瘫。介入、封闭、手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现在,各种精准微创的外科技术,如内镜微创、术中导航辅助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等,能很好地缓减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得了颈椎病不要讳疾忌医,一定要积极治疗。...

近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液。并明确了可以使用静脉输液的具体指征以及门、急诊原则上无需静脉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 乱输液有风险,很多人不知道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显示,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9.7%。乱输液的健康风险,很多人还是不清楚。 更易过敏。口服药时,药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一些可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在消化道里就被分解掉了。静脉滴注有侵入性、创伤性,药物通过针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更快更猛地造成发烧、皮炎、皮疹等不良反应。 增加感染风险。输入是侵入性操作,相当于一个小“手术”。输液过程中,需要刺破血管,向其输入本不属于人体的药物。因此,输液器具在生产和储藏过程中如果受到污染,或者输液部位的皮肤没有经过完全消毒,或者配药的时候操作不规范,输液的过程还会成为一道桥梁,让病毒、病菌能够轻松进入人体。 堵塞微小血管。血管输液的药物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微粒,并且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和输注器材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如果它们堵在细小的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老人更易出问题。输液时,药品没经过人体天然屏障过滤直接进入血管,药物毒副作用也会直接作用于脏器,老年人器官功能减弱,特别是肝肾功能减退,血管弹性变脆,药物敏感性升高等,更易引起不良反应。 对输液的认识,错误很多 不少老百姓会把输液当成“万能药”,出现个头痛脑热,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输个液。其实,大家对输液的认识存在很多错误。 好得更快。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得快”,对一些自限性的疾病而言,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静脉输液不会缩短病程。 拿来进补。一些营养不良或体质虚弱的患者,听信网上传言,跑到医院希望通过输些葡萄糖、氨基酸来“进补”,改善体质。但输液不仅不能增强体质,反而可能增大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这类患者应在正规医院,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找出所缺营养,在专业医学营养师指导下,进行科学补充,不要迷信“偏方”。 用来防病。换季时,许多老人会输液来降低心梗或中风的风险。目前,临床上并没有证据支持“输液能预防脑卒中”这一观念,对没有脑卒中的患者进行输液,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速度可以随便调。很多人在输液时觉得药滴得太慢,想赶快打完针走,就自己调快速度,这样做会影响治疗。滴注速度必须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输液总量和输液目的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不能单靠患者的感受随意调节。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为40~60滴/分钟;儿童输液速度为20~40滴/分钟,老人输液速度不应超过40滴/分钟。速度过快,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因此,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发生心悸、心慌,一定要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不可自行调整或隐瞒。 这些疾病不严重,最不该输液 不少患者把输液当成了万能药,一难受就要输液。一般来说,以下疾病最不该输液。 感冒。出现嗓子痛、流涕等感冒症状,很多人会去医院打吊瓶。其实,细菌性感冒,可口服抗生素。若感冒是病毒引起,严格上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输液太多,还易导致抗生素滥用,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最后甚至无药可用。 腹泻。若腹泻不是很严重,无发热和典型脱水症状,不一定要输液。可服补液盐预防脱水,经医生检查,是细菌感染性腹泻,可服抗生素;是功能性腹泻,应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和调整,如少吃油腻食物等。同样,慢性浅表型胃炎、轻度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也不一定要输液。 高血压亚急症。许多高血压患者,血压一升高,就要求输液,认为这样能快速降压。若无头晕、胸闷等急症,一般只需遵医嘱调整药量和种类即可控制血压,不需输液。输液一次给药量过大,造成血压变动过快,反而可增大脑卒中等的风险。 慢性炎症。有人听医生说自己身上发炎,觉得输液能“消炎”就要求输液。实际上,许多慢性炎症如慢性咽喉炎等,通过服药或加上局部外用药疗效很好,不一定要输液。盲目用输液“消炎”,反而可能影响免疫功能,产生其他更严重病症。 该使用时不要拒绝 虽然输液存在一些风险,但医生认为需要使用时不应拒绝。《通知》提示,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需使用静脉输液。具体使用指征如下: 第一,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第二,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第三,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第四,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第五,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第六,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第七,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第八,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 门、急诊原则上不需要输液治疗的 常见病多发病 第一,内科疾病: 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 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 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 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 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宭迫;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9.高血压亚急症; 10.慢性浅表性胃炎; 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 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3.轻度结肠炎; 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 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 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 17.急性膀胱炎; 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 19.单纯的房早、室早; 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21.无特殊并发症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 22.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 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 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第二,外科疾病: 25.体表肿块切除术后; 26.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 27.轻度软组织挫伤; 28.小型体表清创术后; 29.浅静脉炎; 30.老年性骨关节炎; 31.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32.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 33.慢性劳损性疾病; 34.慢性膀胱炎; 35.慢性前列腺炎; 36.前列腺增生; 37.无合并症的肾结石; 38.精囊炎; 39.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 40.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 41.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 42.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 第三,妇科疾病: 43.慢性盆腔炎; 44.慢性子宫颈炎; 45.无症状的子宫肌瘤; 46.前庭大腺囊肿; 47.阴道炎、外阴炎; 48.原发性痛经; 49.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功血)。 第四,儿科疾病: 50.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 51.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52.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53.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