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07 小暑时节话养生:顺应天时,调和身心
小暑,作为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盛夏的正式登场。此时,气温攀升、湿度增大,人体易受暑热与湿邪侵袭,出现中暑、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问题。中医认为,养生需顺应节气特点,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方面综合调摄,方能安然度夏。
一、饮食调养:清热解暑,健脾祛湿
小暑时节,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具有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功效的食物。绿豆、西瓜、黄瓜、苦瓜、莲藕等时令瓜果是理想选择。绿豆性凉,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煮成绿豆汤可补充体液、维持电解质平衡;西瓜富含水分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暑、解烦渴的作用;苦瓜虽苦,却能清热泻火、解毒明目,且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排毒;莲藕则能清热养血、除烦安神,适合夏季食用。
此外,冬瓜、丝瓜、薏米等食材也具有祛湿功效。冬瓜能抗衰老、减肥降脂;丝瓜可清热利湿、顺气健脾;薏米则能祛湿解暑,适合小暑时节湿气重的气候特点。在烹饪方式上,建议选择清蒸、凉拌等,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黄鳝性温味甘,能补虚损、强筋骨,适合夏季体虚者食用。鸭肉性凉味甘,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也是暑热天气的佳选。但需注意,饮食应避免过于寒凉或油腻,以免损伤脾阳。
二、起居有常:避暑避湿,睡好子午觉
小暑时节,白昼长、夜晚短,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时间。建议晚睡早起,但不可过分熬夜,以免耗伤阳气。睡好子午觉是关键: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人体经气“合阴”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阳。子午觉的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晚上保证充足睡眠,中午适当休息30分钟,有助于恢复体力,提高工作效率。
室内环境需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每天开窗通风2-3次,保持空气流通。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一般设定在27℃左右,避免冷风直吹,以防面瘫或患上“空调病”。外出时,应做好防晒措施,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出汗后及时更换。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时节,久置室外的木料含水分较多,表面干燥但内部潮湿,坐久了易将湿气传入体内,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因此,外出散步时,应避免长坐木头椅子。
三、运动适度:早晚为宜,避免大汗
小暑时节,人体阳气旺盛,但能量消耗也较大,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运动应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相对较低时进行,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运动方式以散步、打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低强度运动为主,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
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以补充流失的电解质。避免立即用冷水冲头或沐浴,以免刺激血管收缩,引发不适。
四、情志调摄:心平气和,防燥热
暑热容易扰乱心神,使人烦躁不安、情绪波动。中医认为,“心静自然凉”,保持心境平和是夏季养生的关键。可通过冥想、瑜伽、听轻音乐、绘画、书法、阅读、下棋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大喜大悲。
唐代名医孙思邈推崇的腹式呼吸法也有助于静心养神:引气从鼻入腹,吸足为止,久住气闷,乃从口中细细吐出,务使气尽,再从鼻孔细细引气入胸腹。此外,想象草原、大海、高山白云等令人凉快的画面,也能降低心理上的温度。
五、冬病夏治:借天时,祛寒邪
小暑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对于素体阳虚、阴寒体质的人群,以及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病、哮喘、虚寒腹泻等疾病的患者,此时借助天地间旺盛的阳气,祛除体内沉积的寒邪,可显著增强冬季的抗病能力。
三伏贴和督脉灸是经典的“冬病夏治”疗法。三伏贴是在初伏、中伏、末伏时段,将温经散寒的中药膏贴敷于特定穴位,如肺俞、定喘、脾俞等,持续刺激穴位,激发经气,温通脏腑。督脉灸则是在督脉(脊柱段)施以“隔药灸”,通过艾火的热力,温和持久地透入督脉及诸经,发挥益肾通督、温阳散寒的功效。
六、养生食谱推荐:绿豆百合薏米汤
材料:绿豆50克、百合20克、薏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
- 薏米和绿豆洗净,提前浸泡1小时;百合洗净备用。
- 将薏米、绿豆和百合放入煲内,倒入适量清水煮沸。
- 改文火煲40分钟,下冰糖煮至融化即可。
功效:清热解暑、健脾祛湿,适合小暑时节食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