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作者: 新渔生物

古人如何过重阳?考诸文字,各个时代的人过重阳的方式有所不同。 东汉至三国时期,过重阳的方式是邀请友人聚会欢宴,有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为证。其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九,音同久久。借助这个美好的日子,聚会享宴,以寄托长久。 佳肴美酒谁不喜欢?“久久”的嘉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大快朵颐的理由。契丹人也饮宴过重阳。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六年九月“以重九宴饮,夜以继日,至壬子乃罢”,历时一天一夜。 重阳赏菊,大概始于晋代陶渊明。他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面对满园盛开的菊花,饮美酒、食菊花做成的食物,然后再做几首诗,多么浪漫! 陶潜所饮之酒,未必此菊花所酿。但后人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用采自重阳的菊花酿酒,到来年的重阳饮用。大概因为“九”与“酒”同音的缘故,到后来,重阳成为酿酒之节。电影《红高粱》中的插曲可为佐证。歌中唱道:“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据说贵州茅台镇于每年重阳投料下药酿酒,因为九九重阳这天阳气旺盛,能酿出好酒。还有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曰重阳酒”。——此事未经考证,不知确否。 《红高粱》中的故事发生在山东。据《山东民俗·重阳节》,重阳之日是山东一些地方祭祀酒业神的日子,“神为杜康”。 重阳定为节日,并在这一天家人团聚、登高作乐,似始于唐代。因为有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如果说仅此一诗不足为凭,还有杜工部的诗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为证。杜甫为何“独酌”?身边无亲友。重阳佳节一人独处,又有疾病缠身,何其凄凉!即使这样,也要饮酒、登高,以不负佳节。宋朝人刘挚给友人文莹的诗中,也有类似的心境:“无酒无人更无菊,重阳愁过鹿皮翁。”(宋·文莹《玉壶清话》)鹿皮翁是一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一人在高山顶上修炼成仙。从这些诗句来看,登山、饮酒、赏菊,已成为唐宋文人度重阳的“标配”节目。后世附庸风雅的皇帝,也选这一天登高。据《辽史》,辽圣宗三年九月初九,“重九,骆驼山登高,赐群臣菊花酒。”(辽史116页)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为何插茱萸登高?最初是为了避祸。自南朝人的《续齐谐记》中说,汝南人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临近九月九,费长房让桓景赶快回家,说他一家人有灾难,只有每人做一小袋子盛上茱萸戴在胳膊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就能躲避灾祸。桓景照办了。晚上举家登高回来,见家中的鸡犬牛羊全都死了。费长房说:“此可代也。”——假如一家人没有去登高,那么后果可想而知。自那以后,重阳日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便成为风俗了。 重阳节佩茱萸,在《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据说这部书出自汉代刘歆。这里需要考证一下的是:为何要佩戴茱萸?茱萸有两种:山茱萸和吴茱萸。那么重阳佩戴的是哪一种茱萸? 网上查到,有植物学家说是山茱萸,因为山茱萸在我国分布很广。 笔者辗转请教到了中药专家郑金声,答复是:“李时珍做过考证,是吴茱萸。《淮南万毕术》: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周处风土记》也说,茱萸气烈、色赤,折茱萸戴头上,可避邪气、逐风寒、延年益寿。 关于“茱萸气烈”,笔者手头的《中药新编》中这样介绍吴茱萸:“全株有特异的香气。”这可能是吴茱萸被选中的主要原因。端午挂蒲艾,重阳佩茱萸。它们都是有芳香气味的中药。 辽金时期,重阳是皇帝狩猎的节日。著于先秦的《吕氏春秋》中有这样的文字:“是月(九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五戎即五种兵器,指矛、戟、钺、楯、弓矢。就是说,九月举行围猎,目的是练兵。而且天子要亲自出马、披挂上阵,“执弓操矢以射”。清代皇帝也常于秋季狩猎、阅兵。弘历于乾隆八年九月初一开始,一直围猎到九月十一。在伍什杭阿这个地方,他亲自射死了一只虎。(《清史稿·高宗本纪》)但清朝皇帝的狩猎,并不为了过重阳节。而辽代契丹人确是把狩猎与过重阳紧密联系一起的。宋人的《燕北杂记》中记载:“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筵席。”金代的女真人也有重九围猎的习俗。《金史·世宗本纪》中说:“重九出猎,国朝旧俗”。这位取代了完颜亮的世宗完颜雍,在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的九月九日便“猎于近郊”。 中国自古有秋祭一说。秋天,粮食丰收了,“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寝庙就是宗庙,意思是告慰祖先,并且还要祭天,感谢上苍的恩赐。 辽金两朝有拜天之俗。据《金史·礼志》:“金因辽旧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仪。”一年举行三次拜天之仪,唯有重九这次最为隆重。重五(五月初五)拜天于鞠(马球)场,中元(七月十五)拜天于内殿,重九则于都城之外。《金史·世宗纪》:三年九月,“以重九,拜天于北郊”。金世宗曾对臣下说:“本国拜天之礼甚重。”重九拜天,是与汉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在金代,皇帝于重阳日奠陵被固定下来。金章宗二年九月初八日,皇帝“如大房山,乙卯(初九)谒奠裕陵(其生父陵寝)”;金章宗四年九月初八,拜天于奉先县西;初九,致奠诸陵。 元代蒙古人在重阳节这天要打马球。皇帝亲临,与太子、王妃一同观看。王公大臣会击球的都要上场,骑骏马、着华服,群马争骤,倏如闪电。胜者赏,负者罚。跟狩猎一样,打马球也是寓练武于娱乐的一种形式。 与重阳节关系最为紧密的植物非菊花莫属。过重阳节不仅赏菊、饮菊花酒,从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序文中还有“空服九华”之说。九华,即菊花。空服九华,意思是“只服用菊花”。毫无疑问,菊花是可以服用的。《本草备要》中说:甘菊花性秉平和,能益金、水(肺、肾)二脏,能养目血、去翳膜,治头目眩晕,散湿痹游风。可药可饵,可酿可枕。 无论酿酒,还是入药,都不能光用菊花。所以窃以为,服用菊花也要佐以其他食物的。 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时代的百姓过重阳节是要吃糕的,市上有小贩做了叫卖的,也有市民做了相互馈赠的。但《析津志》没有说糕中是否有菊。元人孙国敉的《燕都游览志》中说,“重九日,敕赐百官花糕宴。”大都居民制作的糕,是不是也是花糕?明末人著作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九月九日,载酒具茶炉食榼,曰登高。……麪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摽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其女来食,亦曰女儿节。”于是似可推断:从元大都时代到明末,重阳节吃的糕都是花糕。对于普通人来说,吃花糕,大概象征着赏菊与食菊吧。元人诗中有“一本黄花金十镪”,毕竟不是下层百姓能赏得起、服用得起的。 重阳食花糕,没能像上元吃元宵、端午食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流传下来。 细推起来,吃什么东西并不重要。无论端午也好,重阳也罢,对老百姓来说,无非是愉悦祈福、亲人团聚。重阳之日,天高气爽,菊花盛开。当此佳节,亲朋欢聚,登高以畅怀,赏菊以娱目,总是不错的。...

呼吸困难、起夜频繁、总是胀气……人们常忽视身体发出的“大修”信号,直到疾病找上门来才追悔莫及。英国《每日邮报》近日刊登多名专家制定的一套健康自测题,通过8个问题判断你的身体是否需要“检修”。不管你多大岁数,哪怕只有一个问题没通过,都意味着要给身体更多关爱。 问题1寒冷天气呼吸困难吗? 英国心血管学会的心脏病专家莱恩?辛普森指出,天气寒冷、吃饱后或体力消耗大时,如果感觉呼吸困难,胸口疼痛、发紧,可能是动脉狭窄引发的警报。 心脏就像一个弹性减退的皮球,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变弱,泵血作用降低,这种状态就是心功能不全,即心力衰竭。出现心力衰竭时,患者伴有呼吸困难、气喘、咳嗽、有粉红色或白色泡沫痰等症状,在活动后和平卧时加重。 应对:及时就医,做心电图检查以检测心脏活动状况,同时排除哮喘、慢阻肺等疾病。 春季,建议中老年人注意保暖,规范用药控制血压;还要注意控制好情绪,不要大喜大悲;保证睡眠,不要熬夜;运动适量,避免过劳。 问题2晚上多次起夜吗? 频繁起夜有几种常见原因: 晚上喝了太多的水、汤粥、茶、咖啡;精神紧张、失眠导致的习惯性夜尿; 高血压、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等导致肾脏的浓缩功能明显减退; 多见于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老年女性的子宫脱垂、膀胱颈周围组织松弛、膀胱膨出,都可致夜尿次数增多。 在中医看来,肾虚常表现为多尿甚至尿失禁,尤其常见于肾脏等脏腑功能减退的中老年人。 应对:过多饮水和精神紧张引起的夜尿增多,可通过生活习惯调整、缓解压力来改善。平时可多吃些补益脾肾、养心宁神的食物,如核桃、韭菜、黑芝麻、淮山药及糯米等。排除上述生理因素后,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肾功能和泌尿生殖系统。 问题3经常大量出汗吗? 有的人稍稍运动就大汗淋漓或每晚盗汗,这可能是病理性多汗。一般来说,当患有某些神经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低血糖)或心血管疾病时,可能会出现多汗症状。 从中医角度来看,自汗(白天不热、没有运动时,前心后背出汗)通常由气虚所致;夜晚盗汗多是阴虚所致。 应对:如果多汗影响到正常生活,但不伴随严重症状,可以到中医科进行调理。桑叶粥可调理多汗:取清晨摘的新鲜桑叶,放到瓦上焙干、碾碎,每次取6~10克煮粥。如果伴有相应症状则需及时就医。 问题4肠道老是胀气? 英国曼彻斯特市克里斯蒂医院肿瘤科医生马克说,肠道胀气、排便习惯改变、肛门疼痛、大便带有黏液或便中带血,都可能与结直肠癌有关。 肠道肿瘤会干扰消化过程,进而引起胀气、出血等症状。此外,肠道息肉、溃疡等也可引起相应症状。 应对:如果发现上述改变,特别是大便出血,一定要及早就医,进行结直肠癌排查。50岁以上男性更要加以警惕。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建议每周保证2~3次慢跑、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次45分钟;每天喝8杯水;多吃山芋、玉米、新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食物。 问题5曾经出现短暂视物重影? 有的人会突然口齿不清、眼前发黑、视物重影、单眼视物不清、身体局部麻痹等,往往几分钟就过去了,24小时内症状会完全消失,这可能是中风前兆,俗称“小中风”。 这是小血块阻塞脑部小血管或小血管痉挛,诱发一过性脑缺血的症状。研究显示,近半数患者在小中风发生后的3~5年内至少发生一次脑梗。 此外,视物重影也可能与甲状腺疾病、糖尿病或多发性硬化等有关。 应对:三高人群、烟民和酗酒者都应有意识地关注不良征兆,出现上述危险信号时马上就医。有过小中风经历的人应避免情绪过大波动,注意膳食平衡,劳逸结合,坚持适度运动。 问题6是否失去一种感官功能? 如果突然出现某种感官丢失,比如视物不清、感觉麻木、听不清声音以及味觉、嗅觉失灵,并伴有头痛,脾气暴躁,有可能是脑出血或脑肿瘤的先兆。 比如,视乳头水肿引发的视物模糊可能是颅内压增高所致;垂体瘤患者还会出现视力减退;脑干肿瘤可以引起面部感觉障碍;顶叶的病变可以导致一侧肢体感觉的障碍。 应对:不管哪种感官失灵,都要抓紧时间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此外,感官功能减退是衰老的自然表现。无论是耳鸣、听力减退,或是味觉退化,嗅觉变得迟钝等,都需要老人及其子女加以重视。 问题7是否有皮肤瘙痒? 除了单纯皮肤问题外,瘙痒还与一些疾病有关。肝部不适、肝功能异常以及黄疸出现时可能伴随皮肤瘙痒。 此外,少数糖尿病早期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以及淋巴、胃、肠、肝、卵巢和前列腺等处的肿瘤发生时,也会伴有皮肤痒,大多较顽固。 应对:如果出现长时间无原因的瘙痒,就要引起重视。在查明原因前不要过于频繁地使用碱性香皂清洗,激素类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问题8夜间开车很模糊? 英国视光师学院校长罗伯?霍根指出,如果夜间开车眼睛出现干涩、酸胀、视物模糊等症状,不断眨眼或总想揉眼睛,就要注意了。 白天开车光线充足,眼睛的一些不适被掩盖了;晚上光线暗,需要集中精力观察,症状易突显。一般来说,夜间视力降低可能与黄斑变性或白内障有关,在老人中表现尤为突出。 应对:首先要暂停开车,然后进行自查:交替把眼睛闭起来,看两只眼的视觉是否一样。如果睁开的一只眼睛看不清了,就要及时就诊。 尽管我国现行法规规定,拿到驾照后,只要身体条件合格可一直驾车,但老年人毕竟反应减慢,应尽量少开车、慢开车,时速不要超过40公里/小时,单次行驶不超过35公里。...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掌管着70%以上的免疫细胞,同时又是人体最繁忙的器官,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工作,为人体提供养分。正因如此,稍不注意,肠道就容易出问题,影响全身健康。尤其是进入冬季,肠道比较脆弱,更要做好肠道“保卫战”。 自测肠道健康 如何判断我们的肠道是否健康,不妨通过自测来检查一下。如果答案为小于或等于4个“是”,说明状况很好;5~12个“是”,说明已经出现问题;13个“是”或更多,请赶快去医院找消化内科大夫,你的肠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必须高度重视。 1。经常光顾快餐店; 2。经常不吃早餐; 3。经常喝酒; 4。经常不吃米饭等主食; 5。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 6。不坚持运动; 7。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现象; 8。经常加班熬夜; 9。容易感到疲劳乏力; 10。容易便秘; 11。头痛、肩膀痛; 12。皮肤粗糙暗沉; 13。容易腹胀、打嗝; 14。容易烦躁、发火。 五类人存在肠道功能减弱的危险因素 1。老年族。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代谢速度变慢,饭量也减少了,喜欢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这就表明肠道的功能在下降、衰老。有害菌、益生菌比例就会失调,容易出现便秘、腹胀等问题。 2。酒桌族。如今,不管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大家都喜欢周末聚一聚,一喝酒吃饭时间就会延长,大量高热量食物进入体内,会加重代谢负担,过多的脂肪堆积在体内,可能引发一系列肠道问题。 3.IT族。年轻人在工作中都很拼命,由于长期伏案、黑白颠倒、吃饭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很容易出现肠道功能异常。 4。出差族。对于经常出差的人来说,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地域和环境发生变化,肠道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此时肠道问题就容易有机可乘。 5。开车族。很多司机到了吃饭时间不能按时就餐,此时大量胃酸分泌,没有食物让它们消化,就会消化自己的黏膜,非常容易患肠溃疡。 牢记七要点,肠道更年轻 1。定期让肠道休息。每十天左右选一个休息日,以果蔬为主,吃七八成饱,能让肠道得到休息,也有利于清空肠道内的食物残渣。如果血糖不稳定,则不要采用此方法。 2。定点吃饭,雷打不动。无论手头的工作多忙,都要按时吃饭。饭后不要立刻工作,可适当活动,比如在写字楼附近散步15分钟,不仅对肠道健康有好处,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3。睡前绝不吃太多东西。如果加班回家后感觉特别饿,就吃个水果或喝杯温热的牛奶,这样不会给肠道制造太多额外的负担。 4。精油敷足养肠法。芳香疗法专家认为,晚上睡前用精油热敷足底能改善肠道吸收功能。将双脚浸泡在40℃左右的水中,滴入6滴杜松精油(有净化肠道黏膜作用),浸泡10分钟左右。 5。不偏食。要做到不偏食,可在早、中、晚三餐时换换口味。鱼、肉、蛋、蔬菜、水果齐全,全部进肚,一整天都可以吸收均衡的营养。 6。不熬夜,保持精力。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晚上10点半必须上床睡觉,睡觉前不要喝太多水,不要在较暗的灯光下看手机。 7。坚持运动。每天抽出1个小时锻炼身体,如游泳、慢跑等,老年人可以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等。不过,进入冬季,天气寒冷,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老人,要格外小心,最好在中午有太阳时出门运动。 常做活力操,肠道更健康 抱腿蹬车。仰卧,一腿屈膝抬起,用双手抱住,另一侧腿伸直,上身慢慢抬起,直至头和肩膀离开地面,眼睛看向伸直腿的脚尖,保持这个动作吸气,然后呼气换另一边。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腹部用力。 小船平衡。坐稳,保持背部挺直,微微后倾。慢慢让双手和双腿离开地面,手和腿选择觉得舒服的任意姿势来配合。保持15秒以上,重复10次。这个动作可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下蹲排气式。自然站立,双脚打开与肩同宽,身体向前弯曲,保持背部挺直,双手抓住小腿前侧。慢慢屈膝下蹲,直到臀部蹲到最低位置,双腿外开,双手肘放在大腿内侧,十指交叉,眼睛看向前方。保持15秒以上,重复10次。做这个动作时要保持背部挺直。 眼镜蛇扭转式。俯卧,双手撑地,上身慢慢抬起,用腰部的力量带动身体向一侧扭转,眼睛看向脚部,然后换另一侧。双手肘关节微微弯曲,不要耸肩。 双腿伸展。仰卧,屈膝抬起小腿,双手环抱小腿前侧,额头用力靠近膝盖。吸气,双腿伸直,向斜上方伸展,双手向头顶的方向伸展;呼气,双手经体侧画半圆,还原抱腿姿势,重复5~10次。仰卧时,腰部离地面一个手掌的空隙,如果腰部向上拱起,可把腿抬高一点,降低难度。...

霜降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进入此节气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新渔生物养生专家提醒,此时进补仍要注意防温燥太过,应以平补为主。 《二十四节气解》云:“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进入霜降节气,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表现出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的特点。岭南地区此时则炎热与秋凉、雨霾和秋燥会交替出现,表现为“一日之内,气候屡变”的特点。岭南民谚有云“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意思是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物,预防外邪的侵袭。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专家指出,霜降节气以后,预示着天气进一步变冷,尤其是早晚气温变化增大。而人体亦会顺应天地阴阳二气的变化,阳气逐渐收敛潜藏,以顺应秋收之性,为冬天的潜藏做好准备。如果调摄不当,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就会复发。因此,饮食起居也要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调整。 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旧病复发。霜降过后是立冬,秋燥已去,天气渐冷。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虚邪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人易生病。尤其老年人,体质弱、基础疾病多的病人,如慢阻肺、冠心病、慢性心衰、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防寒保暖,这也是秋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的原因。 其次,要健运脾胃,培土生金,以助阳气潜藏。中医理论认为“两阳合明谓之阳明”“两阳合明降于土”,意思是说阳气的潜藏需要依靠脾胃的正常运转。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轴,就好比车轮子的中轴,中轴旋转,方可实现左升右降的气机周流。在霜降节气加强健运脾胃,可以帮助阳气的潜藏。 此外,霜降虽然是秋冬进补的开端,但进补需防温燥太过,注意秋冬养阴。颜芳提醒,燥是秋季的主气,燥令伤肺,自霜降以后,秋燥渐去,冬寒渐至,此时饮食养生可根据个人体质的寒热不同,适当进食温热之品以防寒,但亦不可过早过多地进补温燥之品,需要温燥与凉润相结合。中医强调“秋冬养阴”,秋冬季节的天地阳气以收敛、潜藏为主,养生要顺应敛藏之性。如果过于温燥,温燥升散则会影响人体阳气的潜藏,甚者会导致“冬不藏精,春必温病”。...

含有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和大量纤维以及促进益生菌生长的健康饮食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一项新研究得出这一结论。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 他们对一个大型的中年和老年女性队列进行了肠道菌群检测,包括菌群多样性、益生菌丰度,还检测了血清中omega-3不饱和脂肪酸的水平。他们发现饮食中omega-3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更多血清中水平更高的女性其肠道菌群的种类也更加多样。而菌群的多样性与许多健康状况都有相关性,比如糖尿病、肥胖和炎症性肠病。 文章作者Ana Valdes教授表示:“人类肠道得到了许多关注,并且科学家们发现肠道与许多种人类健康问题都有联系。我们的消化系统中驻扎着几万亿微生物,其中大多数都对我们有益,在消化、免疫系统甚至体重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关于Omega-3脂肪酸和肠道菌群组成的关系方面,我们这项研究是有记载的最大的研究。这一队列中共有876名女性志愿者,我们曾经借助该队列研究人类基因对体重和疾病相关肠道菌群的贡献。通过调查问卷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他们饮食中Omega-3脂肪酸的摄入情况,发现这一数据与他们血清中Omega-3脂肪酸的水平都与肠道益生菌的多样性和丰度有很强的关联。” 研究人员还发现血清中高水平的omega-3脂肪酸还与肠道中一种叫做N-carbamylglutamate(NCG)的化合物水平升高有关。这种化合物能够降低动物肠道中的氧化应激水平,研究人员认为omega-3发挥的一些好的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菌产生了这种物质有关。 之前一些研究曾经发现omega-3脂肪酸在减轻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关节炎、血栓,降低一些癌症风险,防止认知下降方面有作用。这项新研究又增添了新证据表明omega-3脂肪酸还可以在多样性和组成方面改善肠道菌群。...

就算口里没有食物,你是不是常觉得口中有味道?从中医自测角度来说,口中的味道提示着身体状况,快来看看7种味道各预示着什么疾病吧! 1、口苦 口苦咽干 表现:五心烦热,口苦咽干。 原因:由肝胆有热、胆气熏蒸所致,常与胆汁代谢失常有关,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和肝胆肿瘤等。 对策:菠菜性甘凉,入肠、胃经。有补血止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清理肠胃热毒的功效,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的辅助治疗常有良效。 2、口甜 口甜粘浊 表现: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原因:多由脾胃湿热、肝脾疾火内蕴所致,常见于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乱。 对策: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 3、口酸 口酸胃火上炎 表现:胃火上炎,可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症。 原因:由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对策:应设法消除诱发因素。如彻底治疗慢性胃炎,避免对胃有刺激的辣、硬的饮食及药物,治疗口腔及咽喉部慢性感染等。凡胃酸过多者,应禁食浓鸡汤等浓缩鲜汤、酸性食品、大量蛋白质等,避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宜进食牛奶,豆奶,奶油,菜泥,粥,面条,面包等。 4、口咸 口咸肾阴不足 表现: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弱。 原因:由肾阴不足、虚火上浮所致,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 对策:以滋补肾阴为主,常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左归饮之类。若心肾不交,可选黄连阿胶汤;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可选杞菊地黄汤、镇肝熄风汤;相火妄动,可选知柏地黄丸;肺肾阴虚可选百合固金汤、麦味地黄丸之类。 5、口淡 口淡不渴 表现: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 原因:由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所致,多见于消化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锌缺乏症。 对策: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维生素食物,保证机体的各种营养素充足,防止贫血和营养不良,对贫血和营养不良者,应在饮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瘦肉、鸡、鱼、肝、腰等内脏。高维生素的食物有深色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红枣等。每餐最好吃2-3个新鲜山楂,以刺激胃液的分泌。 6、口臭 口腔恶臭 表现:流涎、食欲不振或采食缓慢、口腔恶臭,口腔黏膜潮红、增温、肿胀和疼痛。 原因:由胃内饮食停滞、浊气上逆所致,多见于口腔疾患及消化不良,如口腔炎、咽炎、牙龈炎、口腔溃疡、龋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 对策: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可以清理肠胃,同时,由于口腔溃疡也可能因缺乏维生素B2引起,可多吃蔬菜和小麦胚芽,并补充维生素B、C和锌。同时,出现口腔溃疡时,患者若也感到身体疲乏,就应检查及了解营养是否均衡,休息是否足够,并适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7、口辣 过食辛热厚味 表现:嗜酒无度,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味。 原因:由肺热或胃火上炎所致,多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长期低热。 对策:清肺梨。把梨内部掏空,放入川贝、冰糖、蜂蜜等煮食;或绿豆汤,每日2-3次。口淡。...

重阳节临近,选购保健品送礼,也是关爱老人的一种方式。但是,保健养生产品使用“根治”“疗效最佳”等断言字眼的,属于违法广告;保健品使用“降糖”“降血压”“补脑”等功效宣传属违法。 一些消费者盲目选购保健食品,给食用者带来安全隐患。我国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如何送对保健品送对人 购买保健品之前必须了解受礼者的详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保健食品,尤其是老年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儿童及青少年、孕妇等特定人群,在选择保健食品时要谨慎。 1、如何选对人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仔细阅读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有的会标注适宜人群,有的还标注不适宜人群。 2、如果还是无法确定,最好能细致咨询医生等专业人士,因为最合适的保健品因人而异,如果与体质和生理状况不合,送错了反而影响亲友的健康效果不佳。 如何避免选到假的保健品 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正确选购保健食品,谨防上当受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醒消费者: 一、认清保健食品标志。 保健食品产品外包装上有蓝色草帽样标志,标志下方为批准文号和批准部门。目前市场上存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保健食品产品。卫生部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年代号)+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为“卫进食健字+(年代号)+顺序号”或“卫食健进字+(年代号)+顺序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每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只能对应一个产品,如果消费者在市场上发现一个批准文号对应多个产品的情况,务必谨慎,消费者可以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www.cfda.gov.cn)“数据查询”栏目查询产品的真实情况。认清保健食品的法定标志,是正确选购保健食品的重要环节。 二、仔细阅读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 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包含了产品的原辅料、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及食用量、注意事项、保质期、产品注册和生产等相关信息。 消费者应根据产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结合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保健食品,尤其是老年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儿童及青少年、孕妇等特定人群,在选择保健食品时要谨慎。任何保健食品都有一定的适宜人群,有的还标注不适宜人群,消费者在选择时应该也必须加以注意。 三、选择正规销售渠道购买保健食品。 消费者若需购买保健食品,应到信誉好、证照齐全的正规销售场所购买。购买时除要认准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外,还要仔细察看包装上厂名、厂址、联系电话、生产日期、有效期限等,并妥善保管购物发票和相关凭证。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健康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不要盲目通过会议销售、电话销售、免费试用等活动购买保健食品;不要购买无保健食品标识的非法保健食品。 四、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品,用来治疗疾病,以免延误病情。...

2017年10月14日,“梅奥广安中西医结合学术讲堂”、暨第二届世中联计算机医学年会,首届慢病管理中医诊疗会议在北京召开。包括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屠志涛、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计算医学会会长李光熙、Ognjen Gajic在内的多位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参加。 会议以“智能医疗的未来:云医学•大数据”和“中西医结合心肺康复”为主题,旨在发展智能医疗产业,进一步加强中西医学大数据科技成果的国际交流,彰显中医药的特色,推动深入中医药大数据研究和临床合理应用,创新服务百姓健康。 4所中医院全年门诊量达698万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同样,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大数据时代的理念与技术的研究,也已经悄然展开。 据了解,医疗领域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一是数据量巨大。如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4所医院全年的门诊量达到698万,仅广安门医院1天的门诊量就超过1万人次;每年还有将近6万多的住院患者。 而全国的名老中医数量极少,地域分布也较为集中,一位名老中医每日诊疗的患者数目有限并且覆盖范围较小,大家对名老中医的认可度远高于普通中医师。名老中医与普通中医师的差距主要在辨证分型和方剂的使用。 如果将这些患者的诊疗过程全部数据化,每人次就诊产生的医学数据以10M计,那么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将高达70TB,如果把全国中医院的临床数据都汇聚起来,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在中医医院,每个患者不但要经过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还会经过各种理化检测进行疾病及其预后的诊断,所以不光有病历资料中包含的信息,还会有生化检查、多种影像或病理切片检查的生物学信息。收集这些庞大、多类别的数据,通过分析处理将其盘活,可以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价值。 “望闻问切”也能用开出智能处方 中医诊疗的流程分为三步:第一,望闻问切、采集信息;第二,四诊参合、辨证分型;第三,君臣佐使,构思方剂。 “中医诊疗往往是采取这三步对患者进行诊疗,小医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采集患者相应的信息,将获取到的信息通过规范化处理上传到后台,后台通过人工智能模拟名老中医的辨证治疗的方式,给出一定的方剂建议,从而使小医生也可以开出相对更有效的大处方。”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呼吸重症监护研究室主任盖吉克介绍,在梅奥医学中心的危重症模型研发项目中,已经开始引入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体系与西方医学的密集数据进行融合,形成创新的数学模型提供实时决策支持,辅助医生预测和判断病情,帮助患者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据悉,“脉诊仪”把脉、“面相仪”望诊……一些智能诊疗产品已经开始在中医诊疗机构投入使用。线上辅助诊疗系统只是“复制名老中医”其中的一环,不同情况的病人的用药往往是不同的,系统输出参考处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每个中医师在应用人工智能软件的时候,也同时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多学习的素材,随着中医药大数据丰富,线上辅助诊疗系统将更加完善有效。 “中养科技”李智远博士在负责美国梅奥医学中心ICU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发项目时提出,知名中医的传承主要通过‘人传人’的方式进行,但是一个老师三、五年只能带几个徒弟,推广应用受到限制;而传承不易、发展更难。中医没有足够的临床数据,借鉴西医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发经验,是可以相对有效的解决传统中医在传承、推广应用和发展三个比较大的痛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中多次提到国民健康及医疗问题,现整理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履行承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聚焦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为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迈出实质步伐。 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全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