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作为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特殊时段,历来被视为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气血最为充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实施“冬病夏治”的疗法尤为适宜。这一古老而智慧的医疗理念,旨在利用夏季自然界的强盛阳气,通过特定的治疗方法,预防和治疗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达到增强体质、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以下将详细探讨三伏天“冬病夏治”的科学原理、常见方法、适用病症及注意事项。 一、科学原理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界四季变化息息相关,夏季属阳,人体阳气浮于体表,毛孔开泄,气血运行趋于体表,此时若借助外界阳气,采用温热性质的治疗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激发体内阳气,调整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同时,夏季治疗还能有效驱散体内积存的寒湿之气,为秋冬季节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二、常见方法 三伏贴:这是“冬病夏治”中最具代表性的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温热性药物,如白芥子、细辛、甘遂等,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和自然界的阳气,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的。特别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寒性疾病。 艾灸:艾灸疗法同样利用艾叶的温热特性,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和药性,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三伏天艾灸,能更有效地提升体内阳气,增强免疫力。 拔罐与刮痧:这两种疗法通过物理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寒气及毒素,适用于体质偏寒、湿气重的人群。在三伏天进行,效果更佳。 食疗与药膳:结合夏季特点,选用温阳散寒、健脾祛湿的食物或药材,如生姜、羊肉、黄芪、党参等,制作成药膳或日常饮食,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运动养生:适量运动也是三伏天“冬病夏治”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运动促进气血流通,加速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身体阳气。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高温时段,以防中暑。 三、适用病症 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这些疾病多因寒邪侵袭、肺卫不固所致,三伏天治疗能有效温肺散寒,提高呼吸道抵抗力。 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夏季治疗能利用自然界阳气驱散关节内寒湿,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腹泻等症状,三伏天通过温补脾胃,可显著改善体质。 妇科疾病:如痛经、宫寒不孕等,通过温经散寒,调理气血,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生育能力。 四、注意事项 因人而异:不同体质、不同病症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适度为宜:虽然三伏天阳气旺盛,但治疗时也需注意适度,避免过度温热导致上火或损伤阴液。 饮食调养:治疗期间应避免生冷、寒凉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观察反应:治疗后需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持之以恒:“冬病夏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三伏天“冬病夏治”是中医智慧的体现,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因此在实施这一疗法时,务必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确保安全有效。...
近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刊发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等机构35位权威专家编写的《健康中国建设——消除健康不均衡专家共识》(下称《共识》),指出当前我国地区间和部分人群间的健康不均衡问题仍突出,亟需有效的行动和共识应对该挑战。 健康不均衡全球普遍存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主任王华参编了该共识,作为西部省份一名基层公卫人,她对地区间的健康不均衡深有体会。多年前,王华一位40多岁的朋友因突发心梗,在一个凌晨猝死于家中。悲剧发生前,他已出现长期头晕头痛、心脏不舒服等症状,但到当地医院检查后,静态心电图未显示异常,只确诊患高血压。“如果在发达地区大医院,医生一般会建议再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但当地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医务人员经验不足,再加上朋友健康意识较差,导致悲剧发生。”王华惋惜地说。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确存在健康不均衡。”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主任委员王友发表示。《共识》以预期寿命、超重肥胖、高血压等为指标,从性别、地域、城乡、群体及全球五个维度,描述了当前健康不均衡的现象。同时从政府、卫生机构、专家智库、普通民众等角度提出了改善策略,以期为消除健康不均衡提出参考。 “事实上,健康不均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王友发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采取推行公平的健康政策、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加强健康教育等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地位差异 两性疾病谱存在差异。《共识》显示,2019年我国女性出生预期寿命、预期健康寿命均高于男性,但女性自评健康等级低于男性;2018年,男性超重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而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王友发表示,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处于社会较为劣势地位,加之女性受教育程度更低,限制了健康资源对女性的可及性。 健康水平从东到西递减。《共识》称,全国健康水平呈现“从东到西由高至低”递减趋势。王友发认为,这种健康不均衡主要可归因于4点,包括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卫生总费用投入规模、结构和使用效率等有差异;水质或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的差异;文化风俗、饮食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差异。王华举例说,各地医疗信息化建设就有快有慢,有些地方目前已实现用小程序管理慢病患者,但一些偏远地区还做不到;饮食方面,中西部地区主食占比高、炒菜用油用糖多,还有不少居民爱饮酒,吸烟管控也较难,加上有些地方冬季严寒,这些都是慢病危险因素。 城乡医疗服务水平有差距。《共识》称,2002~2018年农村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长速率高于城市;2018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城市,高血压控制率低于城市;2018年,城乡之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也存在差距。王华表示,不少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欠缺、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有待提高,可能存在耽误病人治疗的情况。同时相比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健康意识较淡薄,不注意体检,慢病管理依从性较差。 “一老一小”健康需重视。《共识》称,脆弱群体诊疗、照护与康复一体化服务需求无法充分满足,如2020年全国残疾康复医院数仅为综合医院的3.7%左右,且近 2/3 康复医院分布在城市;老年人群在经济、躯体和精神健康等的健康均衡性较差,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增速较快。王华表示,中西部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与其健康意识弱,不喜欢锻炼等有关。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人群规模不断扩大,主要与户外运动不足、用眼习惯不佳,以及蔬菜水果摄入少、超加工食品摄入过多有关。 全球健康不均衡。《共识》指出,世界不同国家的预期寿命相差34岁;各国间的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等存在差异,如2019年加拿大等高收入国家高血压患病率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等低收入地区,有效治疗率也较高。王友发分析,一是发达国家能投入更多资源到健康和医疗服务中,而发展中国家则因资源有限,面临健康服务质量和可及性问题;二是全球医疗资源包括医疗设备、药品供应、医疗人员等分布不均;三是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和效率在不同国家间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较薄弱,无法有效开展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疫情应急等;四是不同国家民众的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存在差距;五是国际健康援助和投资的分配不均。 “五大健康不均衡既反映了健康不平等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揭示它在多个层面上的存在性和持续性。”王友发说,健康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这直接影响个人和群体获取高质量健康服务的能力、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条件,以及面临的健康风险因素。 不同人群各有保健重点 王友发表示,消除健康不均衡,需要跨部门协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主导推进,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卫生机构应积极推进,全面促进健康乡村建设;专家及智库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社会全民参与行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在具体的行动与路径上,王友发建议:1.加强基础设施,完善基层服务。设立贫困县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增加卫生专业人才政策供给,改善卫生机构设施及环境卫生条件。2.重点关注脆弱群体,推动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将残疾人群康复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完善脆弱群体的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的补贴和救助制度,全面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3.普及健康知识,强化健康素养及行为。重视社会健康文化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与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引导脆弱群体改变传统的、不科学的健康理念。4.应用新科技手段,实现数字跨越,尤其是可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健康技术等共享资源,促进智慧医疗发展。 王华针对不同群体给出具体建议。对男性来说,应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是重点,同时需减少高脂饮食,养成定期运动习惯;男性慢病患者需增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平时监测好血压、血糖等各项指标。对女性来说,要重点关注生殖健康,除了“两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外,也需将甲状腺癌筛查列入重点;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当心理问题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要及时寻求医生帮助。对儿童青少年来说,家长要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体检,并做好预防接种,减少传染病发生,应增加其户外运动时间,注重营养、均衡饮食。老年人也需重视体检,有基础病者需提高治疗依从性,不擅自停药或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