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作者: 新渔生物

吃什么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呢?在我们的餐桌上各种不同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常见的一些疾病。有哪些食物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呢?在这里,不如就来为大家总结一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食物都有哪些吧。 预防心血管疾病吃什么 苹果。苹果不仅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矿物、苹果酸等,还有一种宝贵的果胶成分。果胶是一种可溶性纤维素,能促进胃肠蠕动,调理肠胃,并和胆固醇结合,帮助人体排出体外,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其中果胶也会和胆囊中的胆固醇结合排出,可以稀释胆汁,有预防胆结石的效果。 海带。预防血管阻塞。海带属于水溶性纤维,可加速胆固醇排出体外,还能预防动脉硬化。吃法:海带本身含钠,吃时少加调味料。 鱼类。长期规律地吃鱼远比单吃心脏病药还要好,而且安全、无副作用。 猕猴桃。猕猴桃的果肉细嫩多汁,味道酸甜可口,很多人都很爱吃。食疗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窦国祥教授说,猕猴桃可以说是各种水果中营养最丰富、最全面的,常吃猕猴桃不仅能抑制诱发癌症基因的突变,而且可以降低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芹菜。降血压。芹菜所含的芹菜碱,有保护心血管的功能。而且叶子的维生素C比茎高。吃法:选择嫩叶,用热水烫一下,做凉拌菜或沙拉均可。 与此同时,预防心血管疾病还要多注意以下饮食误区。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饮食禁忌 忌高糖。食糖过多,不能完全被机体利用的部分便会转化为脂肪。这对心血管病患者非常不利,可以加重高脂血症、动脉硬化。 忌多荤少素。长期大量地摄入高脂饮食,特别是畜肉、蛋黄、奶油、动物内脏等,会升高体内胆固醇和甘油(油食品)三酯的水平,导致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许多人以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应把原先生活贫困的“口福”补回来,食必肥甘,吃必“尽兴”,因而对粗粮、蔬菜不悄一顾。殊不知,这正好给心血管病安营扎寨大开了方便之门!当然荤不可不吃,但必须控制摄入量,正确选择食品种类。一般人每天进食3份高蛋白食品足矣;每份指瘦肉50克,或大鸡蛋1个,或豆腐100克,或鱼虾鸡鸭100克,其中又以鱼类、去皮家禽及豆制品为佳。 忌高钾。心血管病患者若服用氨苯喋啶、安体舒通等保钾利尿剂时,应避免过多食用含钾多的食物,如土豆、香菜、蘑菇、橘子等,以防引起高血钾症。若服用的是噻嗪类利尿剂,由于其有促进排钾的作用,则可多食用些这类食物。 忌多盐少水。食盐即氯化钠,钠摄入过量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每天超过8克者危险性更大。研究发现,在每日盐摄入量低于3克的人群中平均血压低,且随年龄的增长血压也无明显升高趋势。我国广东人膳食口味淡,其高血压发病率明显比北方高盐地区低。如已习惯于“咸”味,建议在妙菜起锅时再放盐。这样“咸味”足而实际放盐少,因为此时食盐未渗透于食物内。另外,应多饮白开水,以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和机体内毒素排泄,不爱喝水的人血粘稠度高,进入中年之后容易发生心脏病。 预防心血管疾病,饮食上要做到以上几点哦。...

人很容易被猝不及防的负面情绪所困扰,甚至湮没。与家人出现矛盾、突然被领导批评、朋友的不理解……情绪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据统计,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病已达到200多种,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绪有关。近七成都市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可因此引发抑郁、焦虑等精神类疾病,甚至诱发多种器质性病变。人们产生各种情绪很正常,但某种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健康。美国著名医学博士戴维·伯恩斯在专著《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总结了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的10种错误做法。 1、凡事非黑即白 “不是白就是黑,绝无中间过渡部分。”这种思维源于对自己的苛刻要求,凡事力求十全十美,对任何小失误或不完善都无法忍受,甚至感到极大失望和恐慌;若遇到挫折,更会有彻底失败的感觉。比如,参加高考时第一门考砸了,便觉得寒窗苦读全部白费,进而造成后面的科目也无法投入。张胸宽说,这反映出一个人的成熟度不够,为人处事的灵活性也较差,容易导致焦虑抑郁情绪。 2、看人以偏概全 所谓以偏概全,就是以他人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日常生活中,这种偏差的思维模式在悄悄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有人会因看不惯同事的衣着打扮、说话风格而判定他们一定不好相处;有人会由于倾慕朋友某种性格,就把他看得处处可爱。傅春胜表示,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容易损害正常社交,久之,会对整个人的情绪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3、滤掉正面信息 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各种信息,好坏均有。正常情况下,人们会凭借选择性过滤的本能,滤掉不需要的信息,留下需要的,加以处理。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出现过滤偏差,滤掉好的,留下负面的。傅春胜表示,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可当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负面事物上,就会忽略这些美好,人也会变得不快乐。 4、消极思维主导 傅春胜认为,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可怕的一种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世界是黑暗的,即使面对光明,也丝毫感受不到。比如,去别人家里做客,会把主人真心诚意的挽留,当成是送客的借口;日常交往中,会把别人对你衣着打扮的赞美,当成是有意图的阿谀奉承。拥有这种思维惯性的人,无法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快乐,也很难获得交流带来的身心益处。 5、武断妄下结论 不经过实际论证,便武断得出负面结论,认为别人总是针对自己。比如,路过人群,被同事多看了几眼,就怀疑是不是有人在后背议论自己。人在情绪低落时,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傅春胜说,这种主观臆断的心理状态,不仅自己痛苦,也会使社交受限,逐渐变得不敢与人相处。 6、遇事跟着感觉走 人们有时习惯把自己的感觉当成事实依据,遇事跟着感觉走,在不知不觉中被情绪掌控,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傅春胜看来,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对其行动影响巨大,如果你的思维和情感是消极的,你的行动也会受限,变得畏首畏尾,甚至采取错误的应对方法。 7、放大错误,缩小优点 有些人在对待自己的错误时,习惯夸大其严重性。一件普通的负面事件也能当成“世界末日”;在估计自己的能量和作用时,又走入另一个极端,总觉得自己无可取之处。比如,某天被领导批评,会立刻担心饭碗要丢了;别人都夸长得好看,仍会烦恼自己眼睛不够大,皮肤不够白。傅春胜认为,这种极端自卑的心理状态,不仅徒增烦恼,更会让人在社交中处于劣势。 8、常用“应该”句式 在给自己制订计划和目标时,不少人会使用这样的句式:“我今天应该完成策划,明天必须谈妥一单。”如果计划没有按时完成,便会觉得无助和自责。傅春胜说,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应该”倾向。他解释说,“应该”倾向是一种压力和负担,特别是你将其强加于他人时,很容易被人看作是在胡乱指手画脚。一旦出现这种对立情况,你就会感觉受挫、被孤立,导致与他人的紧张关系。 9、给人乱贴标签 在感情中受过伤的人,可能会偏激地认为异性没一个好东西;只要看到网上某个新闻被大量点赞,就怀疑是不是有人操纵……长此以往,这些倾向性观点会将你拉入“乱贴标签”的行列。傅春胜说,贴标签是指给自己或他人冠以不适当的“身份”,当一个人给自己或他人贴上某种标签时,就会趋向于把行动调整为与所贴标签内容一致,心理学上称为“标签效应”。 10、习惯归罪自己 一个简单的例子:领导在会上讲到个别同志近期工作不努力,有些人就会习惯性地对号入座,认为领导批评的是自己。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总是将某个负面事件或批评与自己联系起来,并把罪责归于自己,极易导致内疚。时间久了,这种归罪自己的“责任感”终将让你不堪重负。 招快速摆脱坏情绪 想要拥有好情绪,其实并不难。平时多留意一些生活小细节,就可以帮你快速摆脱坏情绪。 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能通过缓解疲劳,降低坏情绪对人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做梦对缓解情绪障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这些梦你醒来是否记得。 多做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具有很好的抗抑郁和焦虑的作用,同时对缓解压力也有极大好处。做家务等活动效果很一般,跑步、骑车、游泳等有氧运动才是最佳选择。建议坚持每周锻炼5次,每次20分钟。 吃点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能促使大脑分泌一种神经递质,帮助人冷静并放松下来。1.5盎司(约42克)碳水化合物就能起到舒缓情绪的效果,比如适当吃点薯条、爆米花等。多吃鸡肉、瘦牛肉、海鱼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也有好处。 及时补充水分 缺水会让身体疲倦甚至头疼,连带影响情绪。人体每天至少需要摄入2500毫升的水,除了进食会摄入一部分水外,至少还需要喝1200毫升水。如果不喜欢喝白开水,可以适当加点蜂蜜,但不宜放糖。 对着镜子笑一笑 美国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同样经历焦虑和抑郁,能主动发现积极一面的学生,比只会哭着发泄的人能更快走出来。每天早上出门前,不妨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我今天很快乐。 选择合适颜色的衣服 颜色对情绪的作用,就像维生素之于身体健康。如果你想控制愤怒,就远离红色;如果你想对抗抑郁,就别穿黑色或深蓝色的衣服,它们会让你情绪更差;如果你想缓解焦虑或紧张,就应该选择能让你冷静的颜色,如淡蓝。 听10分钟音乐 研究发现,听10分钟音乐就能让你的坏情绪得到缓解。有时候学唱首不熟悉的歌,效果更好。 深呼吸 当你处于压力状态时,要放慢呼吸,同时尽量往后卷舌。这一方法能在数秒钟内平衡任何情绪。建议在情绪产生时,深呼吸并耐住性子等6秒钟,等情绪平稳,思考能力恢复,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和行动。...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发现,现代人血流动力越来越弱,导致人们出现头晕、哈欠连天等症状;长期血液动力不足,可能引起脑中风、冠心病等疾病。 几个症状可以辨别: 四肢无力,双脚浮肿 腿部血液动力不足,经常腿酸、腿胀或腿疼;如果是手部或胳膊,可能会手上没劲、甚至提东西都费劲。 此外,心源性水肿与血流动力不足密切相关,易产生足踝、小腿等下垂部位浮肿。 头晕眼花,记忆力下降 当血流动力不足时,脑组织供血不足,引发脑缺血缺氧。 出现头晕眼花、全身无力,走路不稳,记忆力明显减退,影响工作、学习效率,甚至昏倒、脑梗死等。 心血管疾病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如果心脏供血不足,易引发心衰等心血管疾病。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合作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蓝皮书》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9亿人,成为我国所有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首位。 肺部淤血 由于心排血量降低,静脉回流受阻,肺部也会形成淤血。 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缺氧的状况,会咳出粉红色泡沫痰,长期可使肺泡壁增厚和纤维化,质地变硬,肉眼成褐色,称为肺褐色病变。 三大指标衡量血流动力 当血流动力不足时,几大指标也会发生改变: 血压过低 血流动力不足的一大表现是血压过低,当血压降到90/60毫米汞柱以下时,就可称为低血压。 原因在于心脏收缩功能减弱,调节功能差,没有足够压力向全身送出足够的血液。 血压骤降 一些心脑血管患者擅自加大降压药的剂量和服药次数,或者是突发性事故的发生,都会导致血压急降锐减,血流缓慢,形成血流动力不足。 血流缓慢 六个细节打造健康血管 如果血液干净,也就不容易藏污纳垢,血液动力也会正常,保证了血管健康。反之,影响血液正常流动,加速血管老化。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减缓血管老化,生活中要注意: 1 饮食要讲究 杜绝高油、高盐、高糖等“重口味”饮食。 注意膳食平衡,多吃水果、蔬菜,少油腻。 多蒸煮,少油炸。 多吃一些堪称“血液清道夫”类的食物,如洋葱、红薯、燕麦、山楂。 2 戒烟限酒 吸烟酗酒,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 远离烟酒是保证血管健康的关键,还要注意远离二手烟。 3 不熬夜 熬夜容易打乱生物钟,使机体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使血流减慢、黏稠度增加。 建议规律作息,每晚11点前睡觉。 4 坚持运动 运动能增强心功能,达到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还能把血液中的“坏”物质代谢掉。 健步走、慢跑、爬山等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5 心情愉悦 笑可以释放压力,保护血管内皮,让血液循环更顺畅。同时,心情放松时人的血压也相对稳定。 尽可能保持乐观、豁达、开朗的心情。 6 定期体检 养成定期体检的健康观念,关注自身体重、腰围、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并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旦数据有异常,须及时咨询医生,积极干预和治疗,将危险降到最低。...

在家中就能完成的一些简单健康测试,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解读结果。来吧,测一测,时刻敲响健康警钟。下面8种DIY测试,不需要特殊工具,每种耗时不到1分钟,就能识别出多种健康隐患,并提醒你适时去和医生聊一聊。 仔细观察手掌 如果你感觉无精打采、呼吸急促,或是注意到心脏在胸膛里狂跳不已,看看手掌或许能帮你确定原因。 铁元素被用来制造将氧气携带至全身的红血球,如果你因为贫血而没有足够的红血球,皮肤就会呈现苍白色。 一种非常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就是在身前把双手掌心向上,手指摊开,如果掌心的皱纹是苍白色的,不论你本身的肤色如何,它可能意味着你体内的铁含量偏低,导致血管的循环功能较差。 你也可以检查一下甲床的颜色,或是对着镜子看眼睛下睫毛线的内眼线,如果它们的颜色都偏浅,你就需要去看医生了,或是做全血细胞计数检查来加以确认。 垫上抬腿测试 这种测试不仅可以用来检查动脉的健康状况,它还是锻炼双腿肌肉力量的一种完美方法。 仰卧在垫子上,抬起双脚,让它们与地面呈45度角。保持这个姿势1分钟,并记录双腿变成了什么颜色,是变浅了,还是保持原来的颜色?当1分钟结束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放下双腿,让它们悬垂于床边,与地面呈直角。 如果你注意到在抬起双腿时它们很快就失去了血色,放低时要花上些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的颜色,那么可能是你的动脉堵塞了。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外周动脉疾病。 当斑块(脂肪样的物质)堆积在动脉血管壁上,让血管变窄,血液难以通过,导致冠心病或严重的肢体缺血时,就会造成外周动脉疾病。 屈腕试验 经常操作电脑鼠标的人可能会有腕管综合征。它的症状是食指和中指僵硬疼痛、麻木或拇指肌肉有无力感。腕管综合征也就是俗称的鼠标手。屈腕试验(Phalen’sManeuver)可用于确诊腕管综合征。 屈曲腕关节90度保持1分钟,如出现刺痛或烧灼感,则测试为“阳性”。如果真的有了鼠标手,也不用担心,做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就能减轻症状,如腕关节屈曲运动、腕关节外向舒展运动和腕肌辅助伸展运动。建议使用鼠标时,每15分钟活动一下手腕和手指,或者换用人体工程学鼠标。 晃动测试 如果你喝了太多的咖啡因饮料,或是有焦虑症,双手就很容易晃动。晃动测试是检测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但还要伴随其他症状,如情绪波动、持续劳累和体重减轻等。 双手在身前伸出,掌心向下,把一张纸放在手背上,如果你确实有甲亢,就会注意到纸张的轻微晃动。然而,要想确诊,还需要做更完整的甲功五项检测。 门框测试 如果你发现自己需要眯着眼睛看屏幕或阅读后头疼,那么你就需要做眼科检查了。 站在门框对面,双眼紧盯住门框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门线。先盖住一只眼睛看30秒钟,然后换另一只眼睛看门线相同的时间。如果视觉功能正常,门线应当看上去是笔直的,没有任何缺失的部位,也没有波浪形、扭曲或弯曲。如果你出现了上述症状中的一部分,那么你可能有黄斑变性,它是60岁以上老人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蹲坐测试 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如果你在这项长寿测试中的得分低于8分,那么你在6年内死亡的可能性会升高。这种测试也可以用来测量肌肉力量和平衡性,满分为10分。 盘腿交叉坐在地面上,然后站起身。如果你需要借助双手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个动作,就要减去1分;如果身体的其他部位接触到了地面,就要减去1分;如果两个身体部位(如大腿和肘部)接触地面,减去2分;同样,如果身体晃动、跌倒,也要各自减去1分。 如果你的身体晃动,且有6个身体部位接触到了地面,得分只有3分或更低,那么你在未来6年内死亡的可能性高出了6.5倍。 画钟表测试 如果你担心自己有老年痴呆症,这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测试,在家中就能做。 在一张纸上画个时钟,标上数字,然后让时针和分针指向3:40。 如果你能画出闭合的圆形,得1分;如果你把数字标在了正确的位置,再得1分;如果12个数字都标对了,再得1分;最后,如果时针和分针的指向位置正确,分别得1分。 如果你只得到了3分或更低的分数,就需要让医生给你做专门的测试来筛查老年痴呆症。 画螺旋线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它的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震颤和行动迟缓等,目前还没有根治方法,早期诊断也有不少困难。先前的研究发现,严重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素描绘画时,笔速和笔力会减缓、减弱。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人员据此原理开发出一款诊断软件,可实时记录并分析使用者画螺旋线时的笔速和笔力,判断其是否患有帕金森病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这款软件使用简便,只需纸、笔和一块数字手写板。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技术将来可用于帕金森病筛查测试,以便尽早发现病情,及时介入治疗。...

10月28日,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西班牙生物技术产业联盟主办,修益升益生菌国际研究院(以下简称修益升)协办的“2017益生菌临床应用国际研讨会暨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学术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现场的三千多名基层医师全面听取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及学者带来的精彩报告,从微生态对人体肠道菌群平衡的关系到益生菌国际前沿的最新临床应用,众多专家学者用最新理论、新思路拓宽了益生菌行业临床应用的更多可实施性,进一步打开了全国各基层医师的医术视野,提升了医生益生菌微生态领域的更多临床经验及可操作性。建设性地将人体微生态平衡、菌群微妙关联性与人类各项疾病的症结点进行了全面研究剖析,层层揭开生命科学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的重要关系。 关注生命微生态 营造人类大健康 生命科学微生态的研究,是关乎人类健康的关键性研究。因此,国内外无数医学专家及学者一直在挑战人类科学界限,打开人体未知的奥秘,通过微生态菌群平衡来检测治愈人体众多疾病。 作为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国内微生态研究领域的专家郭晓奎教授在致辞时表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随着世界各国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肠道菌群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从而实现让人永葆健康的状态。 来自西班牙的生物技术产业联盟首席专家莫妮卡教授,从关注母婴健康方面分享了《分离自健康人母乳的益生菌临床研究》报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发病率高达33%。乳腺炎被认为与输乳管的微生物菌群失调相联,因某些微生物如葡萄球菌的增殖,是造成乳腺炎的主要原因。她的研究发现从母乳中分离的发酵乳杆菌CECT5716,不仅能极大降低宝宝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而且也可以使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发生率降低51%。 婴幼儿的肠道健康是儿科医生关注的问题,它与婴幼儿的消化、免疫等疾病都相关,其中,益生菌在婴幼儿的临床应用是近年来热门关注的方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科张欣副主任医师发表《益生菌在儿科的应用》专题演讲,针对在便秘、肠易激综合症、呼吸道感染等儿科治疗中对于益生菌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精彩阐述,益生菌在儿科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益生菌对改善整体症状、腹痛、腹胀、胃肠胀气有较高的证据级别,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在临床应用中选取针对性的益生菌制剂。同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推荐尽量选取乳杆菌、双歧杆菌等较为安全的益生菌。目前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从而改善全身状况,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益生菌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益生菌不仅在母婴健康应用中有积极的作用,还在人体免疫领域有着重要的发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郭长占教授则通过图表,细致生动地为现场三千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医师讲述“益生菌与人体免疫”之间的关系。他表明人体许多健康问题是由微生态失衡引起的,可通过恢复微生态平衡缓解与治疗,如腹泻、便秘、过敏性疾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国内外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使用特定的益生菌可有效地进行预防与治疗。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使健康中国梦成为了人民全民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严峻需要。本次大会的协办单位——修益升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大会的召开旨在通过专家的专业指导与广泛的学术交流,增强每一位基层医师的临床实力,从更专业科学适宜的角度,进一步推进中国“治未病”的大健康时代的到来。...

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获悉,该院蒋立新教授团队进行的一项涉及全国170万人群的高血压管理现况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治疗率仅有两成多,年轻男性患者血压管理情况较差。这项调查是我国迄今为止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高血压管理现况调查,该研究成果已刊发于《柳叶刀》杂志。 高血压控制率仅6% 2014年9月至今,蒋立新和团队在全国31个省开展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筛查,累计筛查35岁至75岁城乡社区居民超过170万人,其中高血压检出率为37%。在检出的高血压患者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6%、23%和6%。调查显示,教育水平低、收入少、年纪轻等群体的血压管理情况相对更差,男性患者的血压管理情况也较差,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问题尤为突出。 在研究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降压药物状况时,研究人员发现,全国336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有8%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任何降压药物,而配备所有四类降压药物的机构只占34%,其中西部地区机构和村卫生室的药物可及性更差;有33%的机构配备有指南推荐且价格较低的降压药物,而这类药物高血压门诊处方中的使用比例仅为11%。 预防高血压可避免50%中风 该研究揭示出我国高血压防控面临的现实挑战——我国民众对健康的主观意识和科学认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依然落后,且地区间差异显著,医疗卫生体系的整体协调发展亟待改善。 “预防疾病,首先要有知识,了解哪些危险因素会引发什么样的慢病。”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王陇德院士表示,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的第一病因,如果能将高血压预防好,几乎50%的中风可以避免。但目前我国公众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合格控制率都非常低,健康素养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人对血压不在意,有些人甚至担心吃药会有副作用。”王陇德说,这都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如果血压控制不好,人们很可能会出现脑动脉瘤,一旦血压反复升高,脑动脉瘤壁会变薄,一旦被冲破,就会突然发生脑出血。 2030年高血压干预全覆盖 “高血压患病率高跟人们吃盐多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果患者已经发现患病,一定要及早接受治疗,控制发病。”王陇德说。目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已设立免费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提出将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并及时提供干预指导,《“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要求到2030年基本实现高血压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

中医认为,在进补之前调理好脾胃有利于滋补品的吸收,否则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甚至会引起其他身体不适,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调理脾胃呢?今天就来学习下吧。 1、饮食规律 很多朋友之所以出现脾胃问题是因为饮食不规律引起的,专家表示,饮食调摄是保养脾胃的关键,所以我们的一日三餐需要按时吃,暴饮暴食也是需要避免的,另外,荤素搭配、少吃或者不吃油腻食物也是调理脾胃要注重的。 2、远离烟酒 众所周知,烟酒会伤害到人体的健康,烟酒对于脾胃的害处是不可忽视的,想让脾胃变得健康,那么远离烟酒是很有必要的。专家提醒,抽烟会减少胃部的血液供应,还会加重胃黏膜损害,原本就有胃病的朋友更要及早戒烟。 3、适当的锻炼 脾胃不好的人容易感到精神不济,这种人一般也不爱运动,但是这种时候我们越需要运动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适当的锻炼可以加强肠胃的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脾脏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健康。 以上就是3个调理脾胃的小方法了,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症状是脾胃不适的信号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 脾胃不适的症状有哪些 1、口臭 脾胃不好的人容易出现消化系统问题,当食物堆积在体内没有被吸收掉以及排出,那么就会产生异味,这种异味会通过口臭的方式散发出来,所以当我们出现口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出现脾胃问题。 2、腹部疼痛 脾脏以及胃部出现问题会让我们感到疼痛,特别是当胃部出现毛病的时候更容易感到腹部酸疼,经常出现胃痛的朋友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身体,发现问题之后及早治疗才能更好的调理脾胃。 3、便秘 上面我们也有提到,脾胃不好会诱发消化不良,有些食物没有被身体消化是很难排出体外的,而且当脾胃功能出现问题的时候肠胃的蠕动能力变变低,这个时候便秘也会随之出现。 4、精神不好 脾胃运化失调的时候容易出现心神不宁、心慌、健忘等症状,而且人们容易感到疲倦,调理脾胃除了可以让身体更快吸收滋补品以外,还能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更加充沛。...

自古至今我国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的说法。那么,时下正值秋季,我们要如何科学地冻一冻才健康呢? 一、“秋冻”,不意味着要挨冻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 二、南北方“秋冻”要区别对待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三、有些部位决不能“冻”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 远离疾病的“六个按时” 身体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最基本保证,因此日常生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的威胁。 按时休息: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感到累了才去休息,其实,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 按时锻炼:青年人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按时锻炼,养成习惯,对健康大有裨益。 按时喝水:口渴提示身体缺水已严重,这时再补充它为时过晚。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以及对水需要相对较多的孕产妇、青少年应该养成经常饮水的习惯。 按时体检:很多人当身体不适才会想到去医院看病,检查后发现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其实,许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觉是很难早发现的,只有定期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才能早期发现,从而早期治疗。 按时如厕:应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尤以晨间为好。定时解大便可防治便秘并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机会。 按时睡觉: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 常做家务助你延寿 家务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麻烦事”,让人觉得既耽误工夫,又浪费精力。然而,做家务并不是单纯地消耗体力,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研究了17个国家的13万人后发现,每周做5次家务,每次半小时,可以达到健身效果,甚至可以使死亡率降低28%。 使用吸尘器、扫地机器人,雇佣保姆、小时工,网上购物、叫外卖,让现代人做家务的时间大大缩短。英国一项研究指出,与35年前相比,现代女性做家务的时间减少了20%,导致其长寿优势越来越小。 “做家务还可以收获快乐。”北京回龙观医院婚姻危机干预中心主任邸晓兰说:“对于喜爱干净整洁的人来说,做家务可以产生犒赏效应,心情自然会愉悦起来。”另外,有氧运动后人体内的“内啡肽”水平会升高8倍,使人们疲劳之余产生喜悦之情与成就感。不爱做家务的人,不妨边听着喜欢的歌曲边劳动,或与伴侣、家人分工合作,将注意力从繁重的家务转移到轻松的聊天上。 人生四季的养生经 一年有四季,人生亦如此。《黄帝内经》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即是说,人体应顺从四季阴阳寒暑的规律,才能健康长寿。 打好一生的底子 春归大地,正是动植物生长最快的时节。0岁到22岁这一年龄段,也是人生的上升期。 在人生春季,家长有义务学习健康知识,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并让这种好的习惯贯穿一生。合理搭配荤素,多吃果蔬、鱼类、禽类,吃好早餐,少吃零食,尽量选择新鲜、低能量、低脂的食物,比如豆制品,乳制品等。每天保证1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多到户外晒太阳,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 不要过度透支身体 夏季葱茏,23岁到44岁的青壮年褪去了少年的懵懂青涩,进入了心智成熟、精力旺盛的人生“夏季”。 青壮年也应关心自己,不要认为自己年轻就“挥霍”健康。坚持每年体检一次,努力做到“四十指标都正常”。积极锻炼,减少久坐;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培养兴趣爱好,减少不必要的交际和应酬;注意排解压力,不要自己硬抗;及时发现身体不适,尽早诊断治疗,防微杜渐,调整生活方式。 平稳过渡防抑郁 秋收金黄,45岁到66岁,提醒着人们收起夏季的蓬勃旺盛,以稳定的心绪应对秋季的肃杀之气。“秋季”是一个转折点,要学会让身心平稳过渡。 关注自己患慢病的风险,每年参加一次体检。如发现血压、血糖高了,尽早干预,争取“六十以前不生病”。减少应酬,戒烟限酒,饮食多样,适当节食,防止营养过剩导致肥胖。适当退居职场二线,不要透支身体带病工作。提早规划退休生活,可以学习新技巧、参加培训班、积极锻炼。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与远距离朋友网上视频聊天也是排解孤独的很好选择。 管住慢病安度晚年 秋收冬藏,步入老年后,所有的器官都在发生功能性退化,人体代谢相对缓慢,各种疾病也陆续找上门。 进入人生“冬季”,老人要警惕心血管、骨骼、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健康问题。饮食上,少吃大鱼大肉,多补充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等高钙食物,避免心血管问题和骨质疏松的发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少爬山、爬楼梯,保护好膝关节。降低和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应避免情绪紧张激动,多参加社交活动,建立朋友圈,丰富晚年生活。 熬夜伤身 做这些事挽救一点损害 熬夜如今已是一些都市年轻人的常态。然而晚上超过12点还不睡觉,其后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对于夜猫子一族,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熬夜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快速调整一下透支的身体呢? 方法一:在夜间熬夜之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精致的食物,富于营养易消化,像鸡蛋羹、热牛奶、淮山粥等可以作为夜宵的选择。另外,切记夜宵一定要热食,凉则伤脾胃。 方法二:注意缓解眼疲劳。熬夜的最好不要长时间对着电脑或手机,这样会加倍刺激中枢神经,轻者诱发失眠,重者可诱发失明、癫痫抽搐等疾病。建议每小时要休息10-15分钟,可以用力眨眼或者做眼保健操,都有助于缓解眼睛疲劳和提神。 方法三:保健茶水提神排毒。夜间是免疫器官活跃的时候,这时候喝白温开水有助于排毒。除了白温开水外,可以适当饮用调和阴阳,养肝明目的保健茶。...

说到重阳节,在现代人心中的分量似乎远不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说到重阳节的传统,人们似乎只记得插茱萸、赏秋、赏菊、登高、踏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说到重阳节的意味,人们还会首先想到那些传诵千古的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佳节又重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总之,人们对重阳有着一份轻视;剩下的重视里,充斥的又多是风雅的印象和感受。而重阳节的初衷和真意,却隐没在现代的喧嚣里,鲜有人晓。是时候重新彰明重阳所蕴含的厚重内涵的时候了。 这份内涵,古今糅合,包含四重进境。其中的每一重,都值得并需要中华儿女所铭记。因为其中所包含的,不仅是中华自古以来所承续的大传统,还是现代社会所急缺的药。 敬祖——重阳是中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中国数千年来承袭了祭祖的传统,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受儒家影响,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而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正日渐淡薄。这让现代人失去的,是“家”所蕴含的最温情也是最根基的凝聚力,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沉淀和厚重。 敬老——重阳日还是新时代中国的“老人节”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的民族咱们不管不论,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爱老是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力,都有它独到的魅力,但是中华民族,以深挚的情感,凝聚起全中国十三亿人口,以及海外的广大同胞、侨胞,那些传统美德(包括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是功不可没的。 资料显示,早在母系氏族社会,老人就受到敬重。中华民族的尊老敬老优秀传统,自蒙昧时期产生,经历了风风雨雨和时间的考验传承了几千年。现在,我国把“常回家看看”写入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也必须严重指出的是,在继承和发扬尊老敬老优秀民族传统问题上,目前随着文革翻案风的喧嚣出现了一股逆流,这就是有些腐吏和叫兽在老年人养老问题上进行算计,并制造了种种既荒唐又浅薄的谬论,他们是文革的遗老遗少,妄图继续践踏传统,开历史的倒车。这是需要特别警惕和认真对待的。 孝道——重阳是对中华孝传统的一大承载 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发见的正是作为中华传统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长辈也许还没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却仍然需要。 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谓五常,是家庭和睦兴旺的根本。然而因中国近代的衰败,今人将古代的一切思想视为封建思想,称不适用于今世。于是不讲孝道,导致很多老人无人赡养,并引起诸多社会及国家问题。 中国诸子百家思想虽各异,但无不注重孝道。如今中国可谓每一寸肌肤对孝道都充满了饥渴。老人渴望孝道,因为其急需人赡养;中年人渴望孝道,因为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老年;孩子渴望孝道,没有孝道也就没有慈爱;社会渴望孝道,没有孝道,社会将变得冷漠;国家渴望孝道,没有孝道,国人将不忠于国。华夏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据守本土四千年而不被异族所统治、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繁衍五千年而至今不衰的民族,何也?孝敬祖先,忠于国家。不讲孝道,则家不为家;不忠于国,则国将不国。不忠不孝,四分五裂,华夏何以存在世界五千余年! 近代有人称:“中国古代孝道意味着绝对服从,是愚忠愚孝。”这种观点以偏概全。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视臣为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又称“君为轻。”怎能称儒家思想中君对臣有绝对的支配权?关于孝顺,孔子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又称:“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如此怎能称古代孝道意味着绝对服从、是愚忠愚孝?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孔子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果然,上世纪批判孝道的人在他们老后大多受到了其子女的虐待,几乎没有人享到天伦之乐,其子女不孝行径之恶劣在中国历史记载中从未见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不孝子孙占大多数,而我们却依然诋毁孝道,莫非又要重蹈上一代的覆辙? 如今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养老不可能,家庭养老是唯一的出路。莫非只有等到老去那一天,子女不管不顾、凄凉等死之时,才会明白孝道的深意?我们离不开孝道,如果认为古代孝道有问题可以进行修正,但如果只是一味诋毁孝道无异于自掘坟墓。今天社会问题实因不孝而起,非孝道不能解决。 感恩——重阳中包含最大的普世价值 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最大化地推而广之,所得到的最广泛、最普适的价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够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因此,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们的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怀有感恩之情,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病入道义上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感恩将使你的心和你所企盼的事物联系得更紧,感恩将使你对生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从而一生被美好的事物包围。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综上:重阳节,一个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人美好的节日,不应再被现代中国人所忽略。其中蕴含的传统、内涵和价值,更应为人所真正认知并深深铭记。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重阳节的意义,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