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作者: 新渔生物

“国医大师”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最高荣誉,也是对医师医德、医术及对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的充分肯定。自2009年始,该荣誉每5年授予一次,每届评选30人。7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表彰第四届国医大师的决定,授予张伯礼、陈彤云、丁樱等30位同志“国医大师”称号。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到其中7位国医大师(按年龄排序),分享他们丰富的养生经验,共话中医国粹的博大智慧。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陈彤云(101岁):养肾护脾皮肤润 我今年已经101岁,行医七十余载,主治领域从以前的皮外科(疮、疖、痈肿)为主,发展到如今以损美性皮肤病、湿疹皮炎、银屑病等现代常见病及疑难病为主,这也是一个印证时代变迁的缩影。 经常有人问我这么大年纪为何没有老年斑?老年斑的形成是皮肤新陈代谢的产物,我平时搽完护肤品后都会进行适当按摩,促使血液循环。防晒也很重要,而晒太阳也是必须,最好选择在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4点左右紫外线稍弱的时段晒,避开面部。 大家都希望自己容颜亮丽,那首先要保护好肾气,肾气足,内在协调,皮肤就光润,牙齿就不易脱落,头发不易稀疏;其次是保护好脾胃,吃得好,消化吸收好,营养就能输送到身体各部位,人就精神焕发。此外,还要做好以下四方面: 调节情志。保持心态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心”应具备有修养、宽以待人、不计较、换位思考、不嫉妒、同情弱者、待人厚道、不占便宜等品质,做到这些,心胸自然开阔。另外,积极面对生活、持续努力工作、注重容貌服装修整,可以充实生活,让自己有目标感,这也是长寿的关键。我还有一只小猫,每天回家都能看到它蹲着门口等我,我会给它理理毛、抓抓痒,也能让我忘记烦扰,平和心情。 饮食少甜。我主张少进甜食,饮食有度。年轻女性不要盲目减肥,否则会导致长期营养摄入不足,皮肤犹如枯槁。另外,水果、蔬菜每天必须吃,要特别重视蛋白质摄入,每日吃鸡蛋、喝牛奶,肉食以鸡鸭鱼为主。 坚持运动。肌肉筋骨健壮,气血充盈,才会精神抖擞,面色红润。运动需要大脑支配来保持平衡,所以运动不仅锻炼四肢,也锻炼脑力。老人易摔倒,所以要锻炼腿部力量,我就经常练习单腿站。 充足睡眠。睡眠对皮肤状态的影响至关重要。“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应顺应自然四季寒暑变化,调和情志、平衡阴阳的“顺时调神”,此为养生之原则。经常熬夜,皮肤会晦暗无光,皱纹会过早出现。一般睡眠保持在7小时就够,午休在1小时以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陈民藩(87岁):“气血辨证”防痔病 俗话说“十人九痔”。我认为,治痔病要重视“气血辨证”。气血是产生一切生理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推动、激发、滋养、濡润脏腑等功能。肛肠疾病的病位在大肠,气血的推动和濡养是肛肠正常运转的内在条件。气血充盈,小肠就可以精确将食物分为营养物质和残渣,营养物质被吸收,残渣被输送到大肠;大肠可以顺利将糟粕排放至肛门;肛门便可控制排泄,从而不产生肛周疾病。反之,“正气不足”和“邪气侵体”是导致痔病的主要因素。要预防痔病,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补正气:注重身体的调护和锻炼。适当运动可促进肛周血液循环,调和气血,预防痔病。运动分两方面,一是肛门“常撮撮”,每天一两次提肛运动(每次30秒~1分钟);二是常规锻炼,每周3~7天、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运动,久坐久站者,1小时左右要改变一下体位,做些身体活动。 防邪气:坚持良好习惯。首先是科学饮食。一方面需节制,三餐七分饱即可,过度饮食会导致气血瘀滞肠道而产生疾病;另一方面,要少食辛辣刺激食物、不吸烟、不喝酒,辛辣之品肥甘厚味会导致脾胃生化不足、气血两虚,继而引发便血、痔核脱出。建议多食蔬菜、水果类粗纤维食品,营养均衡搭配。其次是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具体包括:1.排便频次在一天两次到两天一次都属正常。2.排便时间每次应不超过10分钟,不宜久坐久蹲。久蹲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淤滞于局部,结聚于肛门,产生痔疮。3.尽量让便条性状如腊肠样,有异状意味着有疾病。4.保持肛门局部的清洁和干燥,睡前便后冲洗局部。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不要讳疾忌医,有小问题应及时诊治,小病拖成大病后会产生严重后果。 湖北省中医院教授凃晋文(82岁):按摩五法延缓大脑衰老 我从医执教近六十载,一心钻研中医热病、急症、心脑病证及疑难杂症的诊疗及科研工作。在我看来,“生、长、壮、老、已”是生命的基本规律,奢望长生不老不现实,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提高生存质量是人类本能的追求和社会发展的标志。 步入老年后,人们大脑的脑神经细胞虽然会退行变性,但还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和补偿性。如果努力学习,强化训练,大脑智能就可以保持稳定发展。延缓大脑衰老,我有一些需持之以恒的养生之道。 按摩保健。有几种常用方法:1.梳发摩顶,有防止脱发及头发早白、明目安神作用:十指微屈,以指代梳,从前额及耳前梳到枕后,每组梳36遍,每日1~2组,以晨起或睡前梳头为佳。2.运目转睛,可消除眼睛疲劳、改善神经症状:两眼轻闭,双目从左向右旋转,速度要慢,每组旋转18次,然后反方向旋转18次。结束时应先紧闭一下双眼,再骤然圆睁双眼。3.搓鼻通窍,有醒神之效:两手掌相对,将中指和无名指紧贴在鼻翼的两旁,向上按摩到鼻根部,再返回鼻翼,反复数十次,直至鼻部有温热感,再用中指往返按揉人中沟9次。4.摩耳鸣鼓,可清脑醒神、预防听力下降:用双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双耳至耳垂部36次,以耳部发热为度;然后双手掌按压在两侧耳轮上,两食指、中指轮流叩击枕骨下部(风池穴位)36次;再用双手掌用力按压双耳孔,随后骤然放开,反复18次。5.摩掌浴面,有活血、美容、防皱的作用:双手搓热,伸开贴于面部后两手放平,用四指分推至两额角,再用两掌心自上向下摩两颊,最后以中指再次回到鼻翼处为1遍,共摩面20~30遍,以面部微微发热为度。 智力训练。提倡多读书和阅读报纸,还可进行如五子棋、象棋、脑筋急转弯等智力游戏。 运动饮食保健。运动推荐太极拳、散步、跑步,以最大心率每分钟不超过“180减本人年龄数”为最大运动量。呼吸也以不喘大气为宜,可两步一呼、两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尽量使用腹式呼吸。饮食要三定、三高、三低——三定即定时、定量、定质;三高即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如食用麻油、豆油、菜籽油)、高维生素(多食新鲜蔬果);三低即低脂肪(少食肥肉、猪油、牛油、奶油等)、低热量、低盐,还可服用健脑增智的粥品,如核桃粥、黑芝麻粥、枸杞子粥、牛骨髓粥。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南征(80岁):按“时”养生怡身心 我是一名朝鲜族学生,17岁考入长春中医学院,面对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我因为语言问题,倍感压力,但也只能更加努力。我的各位老师是我最大的伯乐,他们是教授《内经》的老师陈玉峰、骨科老师刘柏龄(第二届国医大师)、儿科老师王烈(第三届国医大师)、妇科老师杨宗孟等,还有将我收入门下的、被中医界称为“活字典”的首届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 我继承发展了任老的学术观点,在消渴辩证方面,提出“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三法为一法来治疗消渴;提出“消渴肾病”中医新病名、“毒损肾络”病机学说,采用“一则八法”综合治疗方法,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中成药研制方面,我研制成功了院内制剂“芪精克艾胶囊”、国家级准字号新药“消渴安胶囊”,还把长白山天然植物榛子雄花应用于临床治疗肝病、消渴肾病、消渴肾衰。 我始终关心着朝医学的发展,提出“辨证辨象结合论治”理论,推动朝医高等学历教育、三甲朝医院建设,培养朝医人才百余人。如今我年至耄耋,虽身体偶有小恙,但也算硬朗,可为大家总结一些适宜的养生法: 吃:三顿饭要准时吃,建议早饭安排在6点半,要吃好;午饭宜在11点半,要吃饱;晚饭宜在5点半,要吃少。三餐荤素搭配。喝: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建议醒后喝一大口,睡前喝一大口,饭前、饭后各一小口,一日总量在1300毫升左右。拉:一日一次大便。撒:成人一日1500毫升尿量为正常,超2500毫升为多尿,少于400毫升为少尿;夜间起夜一次为正常。睡:晚饭4小时后入睡为最佳时间,睡眠7~8小时为最佳。动:散步是最好的运动。吃完早餐20分钟后散步20分钟,午餐30分钟后散步30分钟,晚饭30分钟后散步40分钟。情:情操、情感、情怀、情趣、情绪、情意、情真意切这七个方面要做好。就老年人来说,每天学习2小时、书画2小时、弹唱2小时,以及人际交往2小时对身心是有益的。 海南省中医院原院长、教授林天东(75岁):保精调经,养性调神 我出生于海南万宁,父亲是一名中医,耳濡目染之下,自小便立志做一名救百姓于危困的中医。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年少时便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尝试诊治疾患,后来又前往广州、北京深造,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陈可冀和王琦,打下了治疗男妇科病、不孕不育症的基础。 现在,我依然坚持每周出诊6天,常常出诊至凌晨。在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中,我推崇张仲景经方学说,结合南北方人的体质提出“南方宜用麻桂,因温散之性可疗南方寒凉体质;北方宜用石膏知母,其清热之性可去北方之内燥”等,由此开创了“琼州经方流派”。临床上,我主张“男方女用,女方男用”的诊治思想,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中医“异病同治”理论。 近些年,不少年轻人被不孕不育问题困扰,我想分享一些我的保健理念。男子养生,以保精(肾精)为要,不仅养生,还可优生。保精之法,历代多重节欲,同时要宁心神、慎手淫、和七情(心情平和)、适劳逸、疗疾病、除不良嗜好、洁外肾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养生助孕方法,男子以保精为主,女子以调经为要,应养性调神,少私寡欲,愉悦精神,忌纵情;顺应自然,调和起居;乐善好施,包容仁厚,调整阴阳气血之平衡,对提高生育能力至关重要。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伯礼(74岁):心胸宽广胜于吃药 我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有四十余年,虽年逾古稀,但精气神还不错,血压、血糖、血脂也控制得较好。我认为保持健康与活力,开朗心胸、调节情绪比吃药作用大。快乐会刺激身体分泌有益因子,使身体更加健康。不管多忙,我都坚持每天快走7000~8000步,有时还会打太极拳。我还喜欢打排球、下围棋、游泳等,总之要动起来。诗言志,这也是我的放松方式之一,有感而发,能疏泄情绪。 《黄帝内经》说:“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这是中医养生的法宝。我认为,中医养生首重养神,即清静养神、形与神俱。借用一句天津的俗话就是:“少心没肺,胡吃闷睡,活到百岁”,即不要长期被不良情绪所困扰,心情要平和,该忘的就忘掉,对别人宽容一些;不要择食,什么都吃但不要过量;保证睡眠,做到“心中无事眠自安”。轻松慢跑与快走是较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方式,但运动要适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尤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现代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特别多,我的保健建议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忌烟限酒,调和情绪,适当运动;重视控制高危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外周血管病变等;留意紧张、寒冷时容易出现的心脑血管疾病先兆症状,并及时就医诊治。在这里送大家一首我创作的《养生行》:“养生保健治未病,顺应节气天人承。理念先进要实践,融入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无模式,油盐酒茶有律行。早睡少餐七情和,贵在自觉健康成。” 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王晞星(63岁):和法养生治杂症 中医遵循“以和为法”,认为人与天地相和乃生存之道,故应顺天地四辰,以求形肉之康。脏腑、寒热、气血、营卫之和是“和”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四十多年的肿瘤及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我对“和法养生”有一些体会。 调和肝脾情志畅。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常见焦虑、躁怒、失眠、腹胀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情志不舒伤肝亦损脾,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减用药调和肝脾,平时还可用性味甘平之合欢花泡水,疏肝健脾。另外,练习八段锦、太极等,配合呼吸节律,可使肝脾之气相和,则心绪自舒。 寒热相和邪祛康。《素问》有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现代人喜食肥甘厚腻,且喜坐、喜卧、恶行,易形成阳虚、阴虚体质,出现过敏性疾病,如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为寒热相和,可用中药调理、贴敷;提倡不吃生冷及辛辣刺激制品,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D;顺时添换衣物,避风寒;规律作息,跑步锻炼,提高免疫力。 气血调和神气清。气与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关系,但若失于调和,则精神、营养不运,如手术后者,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爪甲色淡。调和气血可在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减用药,还可食疗滋补,如服用羊肉红枣枸杞汤、食用动物肝脏等;在肾功正常的情况下,适量补充蛋白粉;还可针刺及艾灸气海、关元,助气行运生养血;推拿督脉,疏通经络,养血行气,并保持心情舒畅,切勿熬夜,睡前泡个热水澡、喝杯热牛奶、听轻音乐,有助睡眠。 调和营卫以养身。很多人为了追求美,常穿着单薄或断食减肥,以致腠理不固,营卫不和,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症;有的女性因先天体质虚弱或是后天失养,导致其产后外不御邪,内不抗邪,症见怕风、产后低热等。桂枝汤可做养生汤药送服,滋阴和阳。导引、按摩等治疗方法可疏通经络,促进营卫血气运行。...

“夏至三庚便数伏”,夏至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暑气越来越重。同时,夏季雨水多,日照后蒸腾蕴结,地表空气湿度大,氤氲熏蒸,湿气渐增。暑、湿邪气在这段时间相互夹杂,达到了鼎盛。因此,三伏天里人们常会有乏力倦怠、昏昏沉沉、不欲饮食、喜食冷饮、口干咽痛、下焦湿热瘙痒、小便短赤、排便黏腻不爽等不适。 三伏天的“伏”一方面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注意“伏”而避暑、避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韩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妇科住院医师易莎提醒大家,三伏天养生应注意以下四点。 ①防寒扶阳 有些人可能会问,冬季天寒地冻,大家都格外注意防寒保暖,但夏季还需要防寒吗?答案是需要。夏季炎热,人们特别容易贪凉,如吃冰镇食物、吹空调、洗冷水澡。这些“痛快一时”的行为会使贼风邪气趁身体“门户大开”的时候,潜入四肢经络,很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引发肩颈疼痛、腰椎病、骨关节炎、风湿等疾病。 此外,还要防范寒邪直中脏腑,夏季常见因过食冰激凌、凉饮料后引发的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等疾病。这是因为此时脾胃在暑湿最盛的三伏天本就负担较重,若再过食寒凉,则易出现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脾阳的情况,从而引发脾胃疾病。 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扶助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可趁势驱赶体内存留的寒邪。韩良介绍,若寒邪留滞肺经,则冬季易发哮喘、感冒、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若寒邪留滞关节,则导致关节拘挛疼痛,怕风怕冷;若寒邪留滞肾经,女性易子宫寒凝、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男子易阳气不升、腰膝萎软、小便淋漓不尽。 膝关节、小腿、手脚冷痛的人群可以在早上5~9点太阳上升的过程中,晒晒大椎穴(位于颈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膝盖等部位;也可按揉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拍打腰带附近的带脉,起到疏经通络的作用;也可以咨询专业医师,选择一些温阳散寒的药物,贴敷于适合的经络穴位。 此外,民间素有“六月的羊肉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易莎指出,伏天吃羊肉可以起到以热逼寒、发汗排毒等作用;生姜性辛温,有温中散寒、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的功效,是夏季培补阳气的好食材。易莎介绍,三伏天可以多喝一些姜枣茶。取姜三片、大枣三颗、红糖适量,煮沸,代茶饮即可。 ②健脾祛湿 古人云“长夏多生湿病”,是因为湿易困脾,长夏季节又与五脏之脾相应,所以夏天易患脾经相关疾病。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推动精气疏布四肢,其生理特点是居中央而灌溉四方,喜燥恶湿。脾若被湿邪所困就会气机凝滞,血行不畅,气血不能疏布四肢,则见乏力倦怠、不思饮食、小腹胀满、二便黏腻等不适症状。 易莎建议,可在每天睡前1小时,用热水泡脚20分钟,使身体微微汗出。这样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经络,起到健脾祛湿、通经利水、缓解疲劳的作用。饮食要尽量清淡,少饮酒、少油腻。酒精、肥肉、甜腻的食物等肥甘厚味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特别容易耗伤脾气,脾气不足则更易被湿邪侵袭。 ③固护阴液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汗为心之液”,三伏天阳气炽盛,易灼阴液,人体水液津精均容易耗散,易损伤心气。三伏天一定要注意固护阴液。 韩良介绍,可多食用一些清润多汁的蔬菜水果,比如西红柿、黄瓜、冬瓜、苦瓜、西瓜。吃西瓜的时候别丢掉西瓜皮,古人称其为西瓜翠衣,是解暑滋阴的佳品,可做成西瓜翠衣汤,取西瓜翠衣200g,洗净、切断,放入锅内,加入冰糖适量,加水煮沸15分钟,即可饮用。此外,多吃酸味食物可以生津解渴,如柠檬、菠萝、猕猴桃、山楂等。如有口苦、咽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可以用一款祛湿保健茶来解决,包含金银花、桔梗、茯苓、陈皮各6g,煮水代茶饮。此茶有理气清热、滋阴解暑、健脾除湿的作用。此外,易莎建议,应避免熬夜,舒缓情绪,心态放平和,以免肝火内动或耗伤阴血。 ④防暑降温 暑邪与心经相对应,具有炎热升散、易携湿邪的特点。暑气太过易诱发心悸、胸闷、心慌、心律不齐、高血压等病症。 韩良给大家推荐了一款“避暑神汤”——三豆汤。取赤小豆、绿豆、黑豆各20g,洗净浸泡2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三豆汤解暑、清热,是夏季防暑降温佳品。 此外,韩良提醒,中午阳光最盛的时候尽量减少活动,劳作运动尽可能避开11~13点午时时段,更不要进行爬山跑步等剧烈户外运动,可选择室内游泳,或在早晚凉爽时骑车、散步、慢跑。...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通常会容易出现高温及频繁的降水,人体的感觉又闷又热。通常工作环境温度超过32℃或者生活环境温度超过35℃的时候称为高温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体的代谢会出现改变。随着汗液的排出,人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流失,同时会大量消耗身体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含氮化合物、矿物质尤其是钠、钾、镁、钙,部分人还有铁的丢失。如果没有科学饮食的话,这种生理适应性改变,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更容易中暑,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肌肉贫血、消瘦等问题。 关于三伏天的科学饮食营养建议,网上很多文章都在说应该多吃这个、少吃那个,但落实到具体的饮食中确实有些容易混淆。其实,只要掌握了高温环境下的营养原则,就能轻松地按照膳食宝塔的方式把营养学理论落实到每天的饮食中。 1.保证蛋白质充足、粗细粮搭配 荤素搭配可以更好地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来源,因为含氮化合物主要来自于人体中蛋白质,来源不足容易导致人体负氮平衡。 随着温度升高人体的代谢也会增加,主食的粗细搭配,可以让人更好地保证主食量,同时让膳食提供更多的维生素B族。中医也是认为要适当进补,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一些严重亚健康的人群或者疾病人群,因为身体的原因,对于食物的消化能力会更弱一些,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类蛋白的方式进补,不过这一点经常被误解为只能吃素,并且是缺少了豆类及其制品的素食。 保证每天都有蛋白质类食物,气温升高后食欲不好,有的人会不想吃动物性的食物,要增加豆类及其制品,保证优质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一半及以上。 2.水分充足、以汤为主、钠钾平衡 高温让人体通过排汗、排尿流失大量的水分和矿物质,因此人体容易出现缺钠、缺钾、缺镁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要主动补水,每天必要的时候盐水补充。中医里提倡养心要吃咸味的食物,其实也是注重钠钾平衡。 除了日常增加饮水外,一定要注重以汤的形式补充水和盐分。大量出汗的人,还需要在两餐之间补充含盐饮料,氯化钠浓度控制在0.1%。当然,也要注意尽量清汤,不要太多油的汤。 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在三伏天,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人至少2000毫升。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另外,强调多瓜果,尤其是水分含量丰富的食物。 3.增酸加苦、精心烹制 三伏天容易出现没食欲,增酸味、苦味,可以帮助改善食欲,促进消化,同时精致的摆盘、丰富的色彩,也会让进食更有滋味。 中医对于夏季养生保健总的概括就是养心、少吃生冷、多喝水、饮食清淡、增加酸苦。目的是增加人体对于高温的适应性,预防暑证,从而增加对于秋冬季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在高温下,人体出现电解质紊乱,容易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等问题,与中医提倡的养心的目的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中医提倡多酸多苦,一方面是认为可以帮助改善食欲,比如红色入心,西红柿、山楂,另外一方面是认为可以帮助减少身体中消化液、汗液的流失。如果出汗过多或者饮食受限,考虑通过维生素矿物质片补充。 4.减少冷饮、拒绝寒凉 中医养生保健相对独有的,就是减少对于冷饮、寒凉食物的食用频率。 另外,我们还有一些小的技巧保证轻松度过三伏天: 第一,除了饮水以外,可以增加红豆汤、绿豆汤、酸梅汤,会更解渴消暑。 第二,食欲明显不佳的人为了防止消瘦,可以少食多餐。 第三,用餐的时间也可以适当调整,比如早餐时间可以适当提前一些,晚餐可以稍微推后一点,这样会因为温差比白天凉爽一些,食欲会稍微好一点。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包头市青山区富强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  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