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0月 2025

在大众认知中,“确诊 2 型糖尿病就意味着终身用药” 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和权威共识证实: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停用降糖药物,让血糖长期维持在正常范围,实现 “糖尿病缓解”。近日,《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成人 2 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与缓解:美国生活方式医学学院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进一步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落地的行动方案。 一、糖尿病缓解:有明确标准,并非 “治愈” 却能摆脱药物 糖尿病缓解是近年来内分泌领域的重点议题,并非新兴概念。早在 2021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欧洲糖尿病学会就联合发布《糖尿病缓解专家共识》,我国也同步推出《缓解 2 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但至今仍有大量糖友未充分重视 “生活方式干预” 这一 2 型糖尿病管理的首选方案。 所谓 “糖尿病缓解”,核心是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后,血糖仍能维持正常水平,具体分为 “完全缓解” 和 “部分缓解” 两类,标准明确: 完全缓解:停用降糖药后,空腹血糖<5.6 毫摩尔 / 升,且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 2-3 个月平均血糖)<5.7%,该状态持续至少 1 年; 部分缓解:停用降糖药后,空腹血糖处于 5.6~6.9 毫摩尔 / 升之间,且糖化血红蛋白<6.5%,该状态持续至少 1 年。 需要注意的是,“缓解” 不等于 “治愈”,仍需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血糖反弹;但这一状态已能显著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肾病、神经病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幅提升生活质量。 二、《新指南》核心策略:减重 10%+“六大支柱”,激活血糖调节能力 《新指南》明确指出,2 型糖尿病与肥胖高度相关 —— 多余的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会干扰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代谢紊乱。因此,“减重超过...

作为我国疾病负担最沉重的慢性病之一,高血压的诊断、分级与管理始终是公众健康领域的核心议题。《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2》的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发病率已达 27.8%,患者总数突破 2.45 亿;65 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更接近 50%。更值得警惕的是,大量人群处于 “高血压前期”—— 虽未达到确诊标准,但悄然升高的血压已在持续威胁心脑血管健康,成为潜在的健康隐患。 一、高血压分级:“就高不就低”,明确风险等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 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明确,高血压分级是识别患者风险、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分级遵循 “就高不就低” 原则:无论收缩压(高压)还是舒张压(低压),只要其中一项达到更高等级标准,即按该等级判定。等级越高,血压问题对健康的威胁越大,具体分级如下: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 毫米汞柱,且舒张压<80 毫米汞柱; 正常高值(高血压前期):收缩压 120~139 毫米汞柱,和 / 或舒张压 80~89 毫米汞柱; 1 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 140~159 毫米汞柱,和 / 或舒张压 90~99 毫米汞柱; 2 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 160~179 毫米汞柱,和 / 或舒张压 100~109 毫米汞柱; 3 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 毫米汞柱,和 / 或舒张压≥110 毫米汞柱。 其中,“正常高值” 即 “高血压前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预警信号。研究表明,与血压正常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均会成倍增加,需重点关注。 二、高血压前期:这些人群需重点警惕 并非所有高血压前期人群风险都相同,以下 9 类人群因合并更多健康隐患,需格外警惕血压进一步升高,应定期监测并提前干预: 年龄超标:男性>55 岁,女性>65 岁; 吸烟相关:主动吸烟或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 血糖异常:存在糖耐量受损(餐后血糖偏高)或空腹血糖异常;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或高密度脂蛋白偏低; 家族遗传: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