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0月 2025

提到人体重要器官,很多人会先想到心脏、大脑,却容易忽略肠道 —— 这个藏在腹腔里、全长约 7-8 米的 “生命通道”。事实上,肠道不仅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更是免疫防御的 “主战场”,它像一位 “全能管家”,掌控着营养吸收、免疫防御、情绪调节等关键环节,堪称全身健康的 “隐形总开关”。它的状态,直接决定着我们的身体活力与健康水平。​ 一、肠道的 “全能本领”:从营养到代谢的核心枢纽​ 肠道首先是人体的 “营养加工厂”,一生要消化处理约 65 吨食物与饮品(相当于 30 辆家用轿车的重量),其中 99% 的营养物质都靠它吸收转化。​ 小肠:营养吸收 “主力”:通过规律蠕动与消化液(如胰液、肠液)协同,将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脂肪转化为脂肪酸、蛋白质拆分为氨基酸,再通过肠壁绒毛吸收入血,为全身细胞提供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也在此完成 “筛选吸收”。​ 大肠:平衡调节 “助手”:主要负责回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让粪便成形,同时维持体内水平衡与酸碱稳定,避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更关键的是,肠道里还住着一支 “微生物军团”—— 肠道菌群。健康状态下,这里栖息着约 1000 种细菌,总重量达 1-2 公斤,它们像 “微型代谢工厂”,不仅参与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还能合成人体自身无法制造的维生素 K(助凝血)、维生素 B12(护神经)等必需营养素。比如肠道菌群分泌的激素 GLP-1,能直接作用于大脑调节食欲,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帮身体稳定血糖;一旦菌群失衡,这些 “工厂” 停工或乱产,就可能诱发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 二、免疫 “主战场”:70% 免疫力藏在肠道里​ 你可能想不到,人体 70% 的免疫系统都集中在肠道 —— 肠管内壁布满了弥散淋巴组织、孤立淋巴小结,还有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构成了一道 “立体防御网”。​ 当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随食物进入肠道,淋巴组织会立刻启动 “防御模式”:分泌特异性抗体(如 IgA),像 “卫士” 一样包裹病原体,阻止其附着在肠壁;巨噬细胞则直接 “吞噬” 有害微生物,避免感染扩散。​ 肠道黏膜更是这道防线的...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10月8日,秋风渐劲,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首个带有“寒”字的节气——寒露。这一节气,如同季节的转折点,标志着气候由凉爽迈向寒冷。此时,自然界中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警惕“寒邪”侵袭,守护自身阳气。那么,寒露时节该如何养生呢?让我们一同探寻。 寒露防寒,四大部位重点护 “春捂秋冻”是广为人知的养生俗语,但“秋冻”并非盲目挨冻。专家指出,“秋冻”是在秋季气温初降时,不过早、过多增添衣物,以此让人体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增强免疫力。然而,寒露过后,气温持续走低,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以下四个部位务必做好保暖,切不可挨冻。 头颈保暖不可缺 头颈部是寒气入侵的“重灾区”,一旦受寒,便可能引发感冒、咳嗽、头痛等不适症状。建议外出时戴上帽子、系上围巾,为头部和颈部筑牢温暖防线。此外,还可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这一简单动作能有效缓解颈部疲乏,改善颈椎功能。 腰腹防护要重视 老年人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问题在寒冷刺激下容易加重。因此,早晚出门时,不妨穿上一件马甲,为腰腹增添温暖。日常也可通过一些简单运动来温暖腰背,如广播体操中的腹背运动和蹲起运动。同时,时常将搓热的双手捂在腰眼上,能起到振奋阳气的作用。 脚部保暖是关键 “寒从脚下起”,这句俗语道出了脚部保暖的重要性。脚部一旦受凉,身体抵抗力便会下降。坚持睡前泡脚是个不错的养生方法,它不仅能让脚部彻底放松,还能促进足部气血顺畅,预防寒气侵袭。泡脚时,不妨按揉脚上的太冲、太白、太溪三个穴位,它们分别对应肝、脾、肾三阴经,按摩这些穴位有助于调节三阴经经气,契合“秋冬养阴”的顺时养生理念。 关节保暖莫忽视 天气变化、潮湿受凉会导致关节炎疼痛加剧,尤其是膝关节。气温下降时,滑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增多,滑液黏度增强,进而影响关节活动。在气温起伏多变的时节,可采用“洋葱穿衣法”,像洋葱一样层层叠加衣物,避免着凉感冒。 寒露养生,五件要事常践行 饮食调养,润燥为先 食补优于药补,寒露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润燥为核心。专家建议,多食用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功效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雪梨、蜂蜜等。这些食物不仅能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问题,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为冬季储备能量。同时,要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耗伤体内津液,加重秋燥症状。此外,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豆制品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科学饮水,润养身心 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数量就会增加。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来说,清晨和晚间适量补水尤为重要。不过,喝水并非一味猛灌白开水。白天可适当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这样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同时,喝蜂蜜水还能防止秋燥便秘,达到润肺养肺、调理脾胃的效果。 艾灸养生,保养阳气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大幅减退,阴气渐生。此时,通过艾灸养生,可以保养体内阳气,实现防寒养阴的效果。 调整睡眠,平衡阴阳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寒露过后,调整睡眠时间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然而,深秋天气变冷,很多人容易赖床,导致睡眠时间无形中增多。但要知道,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睡眠时间过长容易形成血栓。因此,成人应保证6至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儿童可适当延长至8至10小时。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黄金时期,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开始时强度不宜过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秋高气爽,适合出游赏秋、登高望远。闲暇之时,多接触大自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爬山等温和运动,既能放松身心,又能增强心肺功能。不过,天寒露重,运动时要注意及时增添衣物,谨防感冒。 寒露时节,养生正当时。遵循这些养生要点,让我们在这个季节交替的时刻,保持健康,拥抱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