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骨头变脆,全身易感染

骨头变脆,全身易感染

民间有“骨头不好难长寿”的说法,说明骨骼健康十分重要。近期,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在《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不仅容易诱发骨折,还会增加感染和败血症的风险。

骨密度低是感染新危险因素

过去诸多科学证据表明,骨骼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骨骼健康与感染风险之间的关系仍然未知。为此,上述研究人员从1995年起开展调查研究,直到2020年底,从9449名香港居民中筛选出5717名符合条件的参试者(4072名女性,1645名男性),研究了3个部位(腰椎、股骨颈和全髋关节)的骨密度与常见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败血症的关系。

研究期间,上述4种疾病的发病率分别为每1000人年7.77例、5.43例、3.29例和2.74例;男性肺炎、皮肤感染和败血症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而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更高;排除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病史的参试者后,腰椎、股骨颈、全髋关节的骨密度与感染、败血症风险显著相关;与正常参试者相比,任何部位发生骨质疏松的参试者,肺炎风险增39%,尿路感染风险增38%,皮肤感染风险增60%;股骨颈、全髋关节的骨质疏松与常见感染、败血症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而腰椎骨质疏松仅与皮肤感染风险增加显著相关。研究人员解释,腰椎骨密度对治疗和激素变化等更敏感,全髋关节骨密度更能反映骨骼健康状况。

此前研究表明,骨密度低的人,出现肺部脓毒症和呼吸道感染后死亡风险更高,感染新冠病毒的后果可能更严重。上述新研究的研究人员表示,股骨颈和全髋关节骨密度低者,发生常见感染和败血症的风险更高,这表明骨密度低不仅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潜在因素,也是感染和败血症的新危险因素。

骨折叠加感染,难上加难

“该研究最大的启示是,骨质疏松人群要积极防治,尽可能降低各类感染风险。”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质疏松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陈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目前,骨密度下降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骨代谢有关。成骨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分泌的白介素7对淋巴细胞很重要,还有一些分泌因子可能参与免疫反应,并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破骨细胞(当聚集到一定数量时会令局部的骨质脱钙溶解,破坏骨组织)分泌的炎性因子,可能对免疫调节有负向作用,增加感染风险。当成骨细胞生成骨质的速度,慢于破骨细胞的破坏速度,就会造成骨质疏松。这类患者成骨细胞功能减弱,破骨细胞功能相对增强,就可能导致抗感染能力下降。临床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感染风险会增加,特别是髋部骨折导致患者长期卧床、活动能力丧失,更容易患肺炎、泌尿系感染、压疮等。此外,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的致残致死率非常高,也和感染风险增加有一定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如果叠加感染,治疗难度就会增加。陈佳解释,一方面,患者治疗时不能处于正常体位,可能还需要长期卧床,使得肺炎、皮肤感染等问题容易反复出现。另一方面,很多辅助治疗手段难以施展。例如,正常肺炎患者可以通过机械刺激促进排痰,但这对骨质疏松患者来说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稍微用力,就可能导致患者发生二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此外,骨质疏松叠加感染的患者,往往属于营养状况较差、身体衰弱的人群,自身免疫力很弱,抗感染治疗常常成为拉锯战。

50岁是防骨松窗口期

为了降低后续可能出现的各种感染风险,做好骨质疏松的防治是关键。骨质疏松是增龄性疾病,以下几个重点人群应关注骨健康,将骨密度检查纳入每年的健康体检中:1.绝经后的女性。骨量会随着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加快流失,绝经期是女性骨量快速下降的节点。2.50岁以上男性。我国50岁以上男性椎体骨折患病率达到1/5,男性应从50岁开始筛查骨密度。3.其他高风险人群,包括孕妇、哺乳期女性、有骨质疏松家族史者,以及服用激素、抗凝药等影响骨代谢药物的患者。一些早期征兆可以帮助识别骨质疏松:40岁后身高减少超过3厘米以上,可能是腰椎压缩骨折;没有从事太多的体力劳动,但总是觉得疲乏、劳累、浑身没劲、肌肉骨骼疼痛,特别是夜间出现翻身疼痛,可能是骨质疏松。“上述重点人群如果发现骨量下降或骨质疏松问题,要及时到骨质疏松门诊或内分泌科就诊,做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DXA)检测,这是诊断金标准。”陈佳提醒,检测值在-1到+1之间为正常,小于-1是骨量减少,小于-2.5就属于骨质疏松。

“女性绝经后、男性50岁后是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的窗口期。”陈佳表示,人体骨量在童年、青春期、青少年时期都在发展,大多数人在30~35岁时达到高峰值,然后开始逐年下降,50~60岁时开始出现骨质疏松早期信号。北京积水潭医院202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国人中,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9%,男性为13.5%。

通常来说,骨质疏松患者在第一次骨折后,二次骨折风险呈指数级增长。大部分患者第一次骨折是腕关节、前臂的轻微骨折。此后,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髋关节等重要部位的骨折风险升高。尤其是髋关节骨折,会严重影响预期寿命。科学研究显示,发生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达30%,致残率高达50%。对于老年人来说,髋部骨折更是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因此,建议将骨质疏松防治的关口前移,重点预防50岁前后出现的第一次骨折。一旦出现骨折,应及时就诊,能做手术就尽早手术,即使不能手术,也要把抗骨质疏松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千万不能耽误。

预防骨质疏松,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首先,要戒烟戒酒。烟酒不但增加肺脏、肝脏、心脏等脏器的负担,还影响人体对食物中钙、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加速骨量的丢失。其次,要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和钙,尤其是中老年人,不要过度节食。牛奶、酸奶、奶酪等奶或奶制品,以及豆腐、豆干等大豆制品,都是钙和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绿叶菜是常被忽视的天然钙来源,白菜、油菜、芥蓝等的钙含量都比较高。果蔬中的钾、镁、铜、铁、磷、锌,以及维生素A、C、K,也对保持骨骼健康有益。再次,要多晒太阳。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和利用的重要营养,人体内的维生素D主要靠皮肤在光照下合成。建议多到户外晒晒太阳,夏季时避开最热时段,手、脸、手臂平均每天晒15~30分钟即可,冬季则要晒30分钟以上。最后,要适当运动。运动时,身体自重就可以刺激骨骼,有助增长骨量,跳跃、跑步或阻力训练等运动,更有利于增加骨密度。年轻时,要尽量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尽可能提高骨量储备。老年人或骨质疏松患者,可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不建议做负重运动。此外,保持适当的体重也很重要,极瘦和肥胖都与骨密度降低和骨折风险增加有关。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