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一项实验引发的血案:睡什么睡,起来嗨!

一项实验引发的血案:睡什么睡,起来嗨!

人的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有的人喜欢加班睡觉,有的人喜欢加班工作,还有的人喜欢在自己准备睡觉的时候给别人来个夺命连环call,导致他人睡眠紊乱。既往研究表明,睡眠紊乱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及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是,其中机制尚不明确。

近日,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持续的打断睡眠会让大脑命令骨髓拼命加班,产生更多白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当白细胞进入动脉壁,从血液中吸收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并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在动脉中形成斑块。)

在这项实验中,被扰乱睡眠的对象是小鼠。在小鼠正常休息期间,每隔2分钟就会被一根周期性滚动的金属棒打扰醒过来,这个过程进行了12周。小鼠恨得牙痒痒,“我要,这铁棒有何用!”结果发现,与睡眠不被打扰的小鼠相比,这种在正常休息期间经历了老被打断睡眠的小鼠出现了更大的动脉斑块,血液中两种白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也升高了。

进一步研究发现,睡眠中断会引起食欲素(可刺激食欲和促进清醒)水平下降,而食欲素水平下降会促进集落刺激因子-1(CSF-1)的产生,导致更多白细胞生成,它们进入血液后便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项在小鼠身上进行的睡什么睡起来嗨的实验,首次揭示了睡眠干扰是如何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如下图)。这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重大意义。但这个动物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否可以用到人身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你叫或不叫醒他,他就在那里,但是你老叫醒他,他很快就不在那里了。

溶栓越早,残疾越少!

卒中发生后,在溶栓时间窗内,溶栓时间的早晚,是否影响患者预后?近日,发表在Strok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该研究纳入了来自7个临床研究的601名患者,影像学证实他们患有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均接受了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主要预后看的是溶栓3个月后,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估的残疾情况。

结果发现,在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阿替普酶溶栓启动时间越慢,患者3个月后的预后更差,恢复到完全没有症状或没有明显残障的比率也下降。从发病到溶栓启动这个过程中,每延迟15分钟启动溶栓,在1000个人中就会多8个人会在3个月后不能恢复到完全没症状或没有明显残障。而从入院到溶栓启动这个过程中,每延迟15分钟启动溶栓,在1000个人中,就会多20个人会在3个月后不能完全恢复到完全没症状或没有明显残障。

因此,溶栓越早,残疾越少!那么,医生能做什么?当然是尽一切可能,减少患者入院后到启动溶栓的时间。那么,患者及其家属能做什么?划重点啦,若发现自己或家人突然出现口角歪斜(1看脸),肢体无力(2看胳膊),言语不清(0听表达),则马上拨打120,送往医院,越快则越有可能减少卒中带来的致残率。若是医生说有溶栓适应症,可以溶栓,则积极配合。温馨提醒您,若怀疑卒中,速拨120,家属一磨叽,亲人两行泪!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MRI和CT都可选!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需要快而有效的影像检查来辅助诊断。那么,当MRI和CT都冲你回眸一笑时,你该选谁?近日,发表在Stroke上的一项研究对这一争宠大赛给出了答案。该研究纳入了401名来自25个中心的患者,其中,299名卒中患者进行了MRI扫描,而102名卒中患者进行了CT扫描。

研究发现,MRI扫描时间(中位数:13分钟)比CT扫描时间(中位数:9分钟)长(P<0.001)。卒中起病至影像扫描时间:两者无显著差异(MRI中位数:114分钟,CT中位数:107分钟,P=0.19)。两种扫描分别导致的卒中起病到静脉溶栓时间无显著差异(中位数均为150分钟,P=0.30)。两种影像学检查相比,3个月后患者功能预后无显著差异。因此,虽然MRI扫描时间稍长于CT,但相对CT扫描而言,MRI扫描并不延迟治疗或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相比CT扫描,由于MRI扫描在识别缺血性卒中方面有内在优势,这个研究提示MRI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中。

参考文献:

1. McAlpine CS, Kiss MG, Rattik S, et al. Sleep modulates haematopoiesis and protects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Nature. 2019 Feb 13.

2. Goyal M, Almekhlafi M, Dippel DW, et al. Rapid Alteplase Administration Improves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due to Large Vessel Occlusions. Stroke. 2019;50:00-00.

3. Provost C, Soudant M, Legrand L,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r Computed Tomography Before Treatmen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19 Feb 12:STROKEAHA118023882.

4. Zhao J, Liu R. Stroke 1-2-0: a rapid response programme for stroke in China. Lancet Neurol. 2016;16(1):27-28.

标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