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26 血管斑块:不可忽视的健康 “隐形杀手”
在如今的国人体检报告中,“血管斑块” 已成为高频词汇。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因斑块未引发明显症状便疏于关注,直到血管壁内的病变悄然进展,最终诱发心梗、脑梗等凶险的心脑血管事件,此时再干预往往为时已晚。因此,深入了解斑块的构成、类型及危险程度,做好早期干预与控制,才能将健康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斑块 “全景图”:高发现状与形成本质
1. 触目惊心的检出数据
我国血管斑块的检出率已呈现 “高覆盖、低龄化” 趋势:约 1/3 成年人存在颈动脉斑块,60 岁以上人群检出率接近 100%,即便 20 岁以上的年轻群体,检出率也高达 36.2%。这意味着,斑块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专属问题”,各年龄段人群都需警惕。
2. 斑块的 “诞生”: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
斑块并非突然形成,而是血管壁对损伤的长期慢性炎症反应结果,主要经历三个核心阶段:
- 内皮细胞损伤: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熬夜等因素,会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形成 “微小伤口”;
- 脂质沉积与氧化: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趁机渗入血管壁,氧化后成为 “有毒脂质”;
- 炎症与泡沫细胞形成:免疫系统识别到氧化脂质后,会派遣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大量泡沫细胞堆积后,逐渐演化成斑块的雏形。
二、斑块 “分类册”:三类主要类型及风险差异
临床上,根据斑块的稳定性与危险程度,主要将其分为三类,不同类型的 “破坏力” 与应对方式大不相同:
1. 软斑:易破裂的 “罪犯斑块”
软斑又称易损斑块,是最危险的类型,堪称心脑血管事件的 “主要凶手”。其特点是 “皮薄馅大”—— 内部是巨大的脂质核心(含大量胆固醇酯、结晶及坏死细胞碎片),外部覆盖的纤维帽却极薄(常低于 65 微米),且胶原含量少、韧性差。这种结构使其难以承受血管搏动与血流冲击,极易破裂。一旦破裂,斑块内的 “有毒物质” 会暴露在血液中,瞬间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梗、脑梗的风险极高。
2. 硬斑:相对稳定但需警惕 “钙化风险”
硬斑也称稳定斑块,内部以钙化、纤维组织为主,纤维帽厚且坚固,短期内破裂风险较低,但可能因斑块体积过大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流。更需注意的是,过度钙化的硬斑会变得 “脆硬”,如同老化的石头,可能在血流冲击下出现碎裂,尖锐的碎片刺破血管壁,同样可能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3. 混合斑:稳定性 “看成分”
混合斑内部是脂质与钙化的混合体,纤维帽薄厚不均,其危险程度取决于 “优势成分”:若脂质占比高、纤维帽薄,则接近软斑的风险;若钙化占比高、纤维帽厚,则更偏向硬斑的稳定性。
三、高危斑块 “深度解析”:三种致血栓类型的核心特点
近些年,医学界对斑块危险性的认知不断更新,不再仅以血管狭窄程度判断风险(此前认为狭窄超 70% 才高危),而是发现狭窄小于 50% 的易损斑块(如溃疡、出血型)同样危险,且将炎症指标、血流剪切力(血流与血管内皮的摩擦力)纳入评估体系。《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心血管影像学》的新研究,进一步将高危斑块明确为三类易引发血栓的类型:
1. 易破裂斑块: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 50%~60%
- 核心特征:前文所述的 “皮薄馅大”,纤维帽薄且炎症反应剧烈 —— 大量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聚集在纤维帽 “肩部”(最易破裂区域),会加速胶原降解,让纤维帽更脆弱;微钙化则像 “饺子皮上的小裂痕”,形成局部应力集中点,进一步增加破裂风险。
- 好发部位:冠状动脉近段,尤其是左前降支近段。此处负责供应大片左心室心肌,一旦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极易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如心梗、心源性猝死),脱落的血栓碎片还可能随血流堵塞脑血管或外周血管。
2. 侵蚀斑块: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 30%~40%,年轻女性更常见
- 核心特征:并非 “破裂”,而是血管内皮 “失守”—— 如同年久失修的房子墙皮脱落,内皮细胞缺失后,其下的促凝基质(富含蛋白聚糖)直接暴露在血液中,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这类斑块的关键特点是:纤维帽完整、脂质核小或无、炎症反应轻微,但内皮损伤足以诱发急性事件。
- 好发部位:心外膜冠状动脉近段(尤其左前降支及分叉处)。血管分叉、弯曲处的血流会从稳定层流变成紊乱的非层流,如同河道转弯处的水流 “冲击河岸”,反复拉扯血管内皮,导致内皮功能紊乱、连接解体,最终引发侵蚀。
3. 爆裂型钙化结节: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 2%~8%
- 核心特征:像 “硬脆蛋壳” 的钙化斑块 —— 血管内严重钙化且伴随炎症,在血流剪切力、机械应力(血管搏动产生的外力)拉扯下,脆弱的钙化结节会断裂,尖锐碎片刺破纤维帽,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
- 好发人群与部位:多见于右冠状动脉,老年患者、慢性肾病患者更易出现(慢性肾病会加重血管钙化)。
四、斑块的 “破坏力”:不同部位斑块的具体危害
斑块若持续发展,会对全身血管系统造成损害,不同部位的斑块引发的问题各不相同:
- 冠状动脉斑块:导致冠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斑块破裂则引发心梗;
- 主动脉斑块:可能导致主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引发致命性大出血;
- 颈动脉斑块:脱落的血栓堵塞脑动脉,导致一过性脑缺血(“小中风”)或缺血性脑卒中;
- 脑动脉斑块:影响脑组织供血,斑块破裂形成原位血栓,引发脑梗死;
- 下肢动脉斑块:导致下肢缺血,出现间歇性跛行(走路时腿疼)、静息痛,严重时引发足部坏疽。
五、斑块管理 “两板斧”:评估与干预策略
1. 科学评估:明确斑块风险等级
目前主要通过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判断斑块的类型(软斑 / 硬斑 / 混合斑)、稳定性(纤维帽厚度、脂质核大小)及血管狭窄程度,区分高危与非高危斑块 —— 高危斑块需优先干预,非高危斑块需延缓进展。
2. 精准干预:分目标、多维度管理
- 治疗目标:高危斑块以 “稳定斑块、防止破裂、争取逆转” 为核心;非高危斑块以 “延缓进展、避免转为高危” 为目标。
- 用药干预:
-
- 降脂是基石: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降低 “坏胆固醇”,缩小斑块体积、增厚纤维帽;若单药不达标,可联合依折麦布(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高危患者若前两种方案无效,可加用 PCSK9 抑制剂,进一步强化降脂效果,甚至实现斑块逆转。
-
- 辅助用药:秋水仙碱可减少斑块体积、降低炎症标志物;糖尿病患者使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SGLT2)抑制剂,或可改善斑块形态。
- 生活方式干预:
-
- 饮食: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蔬果、全谷物、豆类、橄榄油,适量摄入鱼类、禽类,限制红肉、加工肉、精制碳水、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每日盐摄入低于 5 克,同时戒烟限酒。
-
- 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或 75 分钟高强度运动(如游泳、跳绳)。
-
- 其他:学习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定期复查血脂、血糖、血压及肝肾功能,根据指标调整干预方案。
六、特别提醒:这些人群需格外警惕
- 消化能力弱、易腹胀者:食用淀粉豆需煮软煮烂(此前内容关联提醒,保持饮食建议一致性);
- 血压过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不适合多吃淀粉豆,避免加重不适;
- 肾功能异常、尿酸偏高者:需控制淀粉豆摄入量,防止肾脏负担加重;
- 斑块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慢性肾病、糖尿病患者,及有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需定期检查血管,早发现早干预。
总之,血管斑块虽常见,但并非 “无症状即无害”。只有充分了解其风险,做好科学评估与干预,才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守护血管健康。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