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秋季健康防护指南:读懂气候影响,远离高发疾病

秋季健康防护指南:读懂气候影响,远离高发疾病

入秋后气温转凉、环境变化,人体适应能力易受挑战,成为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的高发期。想要安稳度秋,先从了解秋季气候与疾病的关联开始,再针对性做好防护,才能为健康筑起 “防火墙”。
一、为何秋季易遭病毒 “偷袭”?气候特点是关键
秋季的三大气候特征,恰好为病毒传播和疾病发作创造了条件,需重点关注:
  • 气温骤降,呼吸道防线变弱:秋季昼夜温差常达 10℃以上,人体血管需频繁 “收缩 – 扩张” 调节体温,这会让呼吸道黏膜处于 “应激状态”,防御病毒的能力明显下降。比如流感病毒,在 1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可延长至数天,通过飞沫、接触传播的效率大幅提升,这也是秋季流感高发的重要原因。
  • 空气干燥,病毒易 “飘着传播”:秋季空气湿度多低于 50%,呼吸道黏膜会因水分快速流失变得干燥脆弱,像失去 “保护罩” 一样容易被病毒侵入。同时,干燥环境让病毒颗粒更易悬浮在空气中,人在室内外活动时,吸入含病毒颗粒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 免疫力 “换季滑坡”:夏季高温消耗大,人体免疫力本就处于 “恢复期”,而秋季日照时间缩短,维生素 D 合成减少(维生素 D 对免疫细胞识别病原体至关重要),双重作用下,免疫系统对病毒的 “识别力” 和 “战斗力” 都会减弱,更易被疾病找上门。
二、秋季这 4 类疾病最高发,症状对照早识别
不同系统的疾病在秋季各有特点,学会区分症状,才能及时应对:
(一)呼吸道疾病:咳嗽、发热要警惕
  •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症状来得急且重 —— 多突发高热(39℃-40℃),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儿童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严重时会引发肺炎。
  • 普通感冒:症状较温和,以鼻塞、流涕、喉咙干痛为主,一般无高热,一周左右可自愈,但传染性强,易在家庭、办公室传播。
  • 过敏性鼻炎:秋季花粉(如豚草、蒿属花粉)、尘螨增多,易诱发鼻痒、阵发性打喷嚏(一次可打 5-10 个)、清水样鼻涕,无发热症状,可与普通感冒区分;若不及时缓解,可能诱发哮喘。
  • 支气管炎 / 肺炎:初期多为干咳,后期可能出现咳痰(白色或黄色脓痰)、胸闷,严重时会呼吸困难;婴幼儿、老人易发展为肺炎,需及时就医。
(二)消化道疾病:呕吐、腹泻别忽视
  • 轮状病毒腹泻:5 岁以下儿童高发,初期会呕吐,随后出现水样便(每天可达 5-10 次),易导致脱水,表现为 “尿量减少、口唇干燥”,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 诺如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成人多以呕吐为主,儿童多腹泻,常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单位暴发,确诊后需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 消化不良:秋季食欲变好,但脾胃功能还没 “适应”,若暴饮暴食或吃太多油腻、生冷食物,易出现腹胀、腹痛、嗳气,严重时会引发胃炎。
(三)皮肤疾病:干燥、瘙痒需护理
  • 皮肤干燥瘙痒:空气湿度低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快,四肢、小腿等部位易出现脱屑、干纹,搔抓后可能出现裂纹、感染,需加强保湿。
  • 湿疹 / 银屑病(牛皮癣):秋季过敏原增多(如花粉、干燥空气),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 湿疹表现为红斑、丘疹、渗液,银屑病则会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白色鳞屑,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四)心血管疾病:血压波动要留意
秋季气温骤降时,血管会突然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易出现头晕、胸闷,严重时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有心血管病史者需密切监测血压,避免突然受凉。
三、5 大科学预防策略,构建秋季健康 “防护网”
从环境、个人、饮食等多维度入手,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1. 环境调控:打造 “舒适小环境”
  • 控湿度: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 40%-60%(可买湿度计监测),缓解呼吸道干燥;加湿器每周清洗 1 次,避免滋生细菌。
  • 勤通风 + 净化: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20-30 分钟,稀释室内病毒浓度;雾霾天或沙尘天,用空气净化器(选带 HEPA 滤网的),减少空气污染物。
  • 巧穿衣:遵循 “洋葱式穿衣法”—— 内层穿透气的棉、羊毛材质,中层穿保暖的毛衣、抓绒衣,外层穿防风的风衣、羽绒服,方便根据气温增减,避免 “一冷一热” 着凉。
2. 个人防护:阻断病毒传播链
  • 手卫生别偷懒:饭前便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物品后,用 “流动水 + 肥皂” 搓洗 20 秒以上(手心、手背、指缝、指尖都要洗到);外出无洗手条件时,用含 75% 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清洁。
  • 做好呼吸道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扔进垃圾桶),若没纸巾,用肘部内侧遮挡,避免飞沫传播给他人。
  • 口罩按需戴:去医院、商场、地铁等密闭拥挤场所,或身边有感冒患者时,戴医用外科口罩;过敏性鼻炎患者外出,可戴防护口罩隔绝花粉。
3. 饮食调理:吃对食物护身体
  • 润燥养肺:多吃梨(可蒸梨加川贝)、银耳(煮银耳百合羹)、百合(煮粥或清炒)、蜂蜜(温水冲服,1 岁以下婴儿忌吃),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咳嗽。
  • 增强免疫力:补充维生素 C(猕猴桃、柑橘、青椒)、锌元素(坚果、牡蛎、瘦肉),帮助免疫细胞 “战斗力” 提升;每周吃 2-3 次菌菇(香菇、金针菇),其中的多糖成分对免疫力有益。
  • 健脾养胃:脾胃弱的人多吃山药(蒸山药、山药粥)、南瓜、小米粥,易消化且养脾胃;少吃生冷、油炸食物,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4. 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强体质
  • 睡够 7-8 小时:熬夜会让免疫力 “雪上加霜”,建议晚上 10 点半前入睡,早上 6-7 点起床,养成规律作息。
  • 适度运动不偷懒:选择慢跑、太极拳、快走等低强度运动,每次 30 分钟左右,每周 3-5 次,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避免剧烈运动后受凉;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换上干燥衣物。
  • 调节情绪防 “秋愁”:秋季易情绪低落,可多晒太阳(每天 15-20 分钟,帮助合成维生素 D)、和家人朋友聊天,或培养养花、读书等兴趣,减少压力激素分泌,避免免疫力受情绪影响。
5. 疫苗接种:主动防护更安心
  • 流感疫苗:每年 9-10 月接种,2 周左右产生抗体,能降低 60% 以上的流感感染风险,尤其推荐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接种。
  • 肺炎疫苗:65 岁以上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如化疗患者、长期服用激素者)建议接种,可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引发的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四、特殊人群防护:重点关怀 3 类人
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体质特殊,需针对性加强防护:
  • 儿童(尤其是 3 岁以下):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封闭场所(如淘气堡);玩具、餐具每周用开水烫洗消毒;饮食清淡,少吃零食,避免积食;若出现高热(超过 3 天不退)、抽搐、精神差,立即就医。
  • 老年人:注意头部、颈部、脚部保暖(出门戴帽子、穿袜子);清晨气温低,建议上午 10 点后再外出活动;每天监测血压、血糖,若数值波动大,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避免独自远行。
  • 慢性病患者:哮喘患者避免接触花粉、冷空气,随身携带急救吸入器;糖尿病患者注意足部护理(每天用温水洗脚,涂抹润肤霜,避免伤口),防止皮肤破损感染;高血压患者少熬夜、少生气,避免血压骤升。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