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9月 2025

​入秋后气温转凉、环境变化,人体适应能力易受挑战,成为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的高发期。想要安稳度秋,先从了解秋季气候与疾病的关联开始,再针对性做好防护,才能为健康筑起 “防火墙”。​ 一、为何秋季易遭病毒 “偷袭”?气候特点是关键​ 秋季的三大气候特征,恰好为病毒传播和疾病发作创造了条件,需重点关注:​ 气温骤降,呼吸道防线变弱:秋季昼夜温差常达 10℃以上,人体血管需频繁 “收缩 - 扩张” 调节体温,这会让呼吸道黏膜处于 “应激状态”,防御病毒的能力明显下降。比如流感病毒,在 1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可延长至数天,通过飞沫、接触传播的效率大幅提升,这也是秋季流感高发的重要原因。​ 空气干燥,病毒易 “飘着传播”:秋季空气湿度多低于 50%,呼吸道黏膜会因水分快速流失变得干燥脆弱,像失去 “保护罩” 一样容易被病毒侵入。同时,干燥环境让病毒颗粒更易悬浮在空气中,人在室内外活动时,吸入含病毒颗粒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免疫力 “换季滑坡”:夏季高温消耗大,人体免疫力本就处于 “恢复期”,而秋季日照时间缩短,维生素 D 合成减少(维生素 D 对免疫细胞识别病原体至关重要),双重作用下,免疫系统对病毒的 “识别力” 和 “战斗力” 都会减弱,更易被疾病找上门。​ 二、秋季这 4 类疾病最高发,症状对照早识别​ 不同系统的疾病在秋季各有特点,学会区分症状,才能及时应对:​ (一)呼吸道疾病:咳嗽、发热要警惕​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症状来得急且重 —— 多突发高热(39℃-40℃),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儿童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严重时会引发肺炎。​ 普通感冒:症状较温和,以鼻塞、流涕、喉咙干痛为主,一般无高热,一周左右可自愈,但传染性强,易在家庭、办公室传播。​ 过敏性鼻炎:秋季花粉(如豚草、蒿属花粉)、尘螨增多,易诱发鼻痒、阵发性打喷嚏(一次可打 5-10 个)、清水样鼻涕,无发热症状,可与普通感冒区分;若不及时缓解,可能诱发哮喘。​ 支气管炎 / 肺炎:初期多为干咳,后期可能出现咳痰(白色或黄色脓痰)、胸闷,严重时会呼吸困难;婴幼儿、老人易发展为肺炎,需及时就医。​ (二)消化道疾病:呕吐、腹泻别忽视​ 轮状病毒腹泻:5 岁以下儿童高发,初期会呕吐,随后出现水样便(每天可达 5-10 次),易导致脱水,表现为 “尿量减少、口唇干燥”,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诺如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成人多以呕吐为主,儿童多腹泻,常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单位暴发,确诊后需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宛如大自然奏响的一曲和谐乐章,平分了秋季,也带来了昼夜均长、寒暑相平的独特气候特征。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顺应时节进行科学养生,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饮食调养:滋阴润燥,平衡五味 秋分时节,天气愈发干燥,燥邪易伤人体津液,导致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所以,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首要原则。 多吃白色食物是不错的选择,白色入肺,能滋养肺阴。梨,肉质鲜嫩,汁多味甜,具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的功效,无论是直接食用还是煮成梨汤,都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百合,味甘微苦,性平,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可与银耳、莲子等一同炖煮,制成美味的甜品。白萝卜,有“小人参”之称,能下气消食、润肺生津,可凉拌、清炒或煲汤。 同时,要注意平衡五味。秋季宜少辛增酸,辛味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易发散耗气,加重秋燥对人体的伤害;而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柠檬等,具有收敛肺气的作用。此外,还应适当多吃些酸味果蔬,如柑橘、柚子等,既能滋养肺阴,又能增强肝脏功能。 此外,秋分后可适当进补,但不可盲目。对于体质虚弱者,可选择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红枣、蜂蜜等,这些食物富含营养,能滋养身体,增强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进补,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引发消化不良等问题。 起居作息:早睡早起,添衣保暖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分时节,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人体的生物钟也应随之调整。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早起则能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过度。建议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要注意适时添衣保暖,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但添衣也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影响身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即民间所说的“春捂秋冻”。“秋冻”要适度,当感到寒意时,应及时增添衣物,特别是要注意颈部、腹部、脚部的保暖。颈部是人体的重要通道,受凉后易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腹部保暖不足会导致脾胃虚寒,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脚部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受凉后易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此外,还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减少病菌滋生。同时,要注意调节室内湿度,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水盆,保持空气湿度在 40% - 60%之间,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运动锻炼:适度适量,动静结合 秋分时节,秋高气爽,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好时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气血运行,但要注意适度适量,避免过度劳累。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至关重要。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散步 30 分钟以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刚柔相济,能调节呼吸,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瑜伽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通过各种体式的伸展和扭转,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 运动时间也有讲究。早晨气温较低,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可选择在上午 9 - 10 点或下午 4 - 5 点进行锻炼,此时气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身体对钙的吸收。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运动后要进行拉伸放松,避免肌肉拉伤。 情志调节:宁心安神,保持乐观 秋季万物凋零,容易引发人们的悲秋情绪。而情志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长期的悲伤、忧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秋分时节要注重情志调节,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舒缓情绪,选择一些轻松愉悦、悠扬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轻音乐等,让身心在音乐中得到放松和滋养。旅游也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情志的方式,走进大自然,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能让人心旷神怡,忘却烦恼。此外,还可以多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亦莫忽于起居、运动与情志。秋分时节,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从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等方面进行全面调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魄迎接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