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秋分时节话养生

秋分时节话养生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宛如大自然奏响的一曲和谐乐章,平分了秋季,也带来了昼夜均长、寒暑相平的独特气候特征。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因此,顺应时节进行科学养生,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饮食调养:滋阴润燥,平衡五味

秋分时节,天气愈发干燥,燥邪易伤人体津液,导致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所以,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首要原则。

多吃白色食物是不错的选择,白色入肺,能滋养肺阴。梨,肉质鲜嫩,汁多味甜,具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的功效,无论是直接食用还是煮成梨汤,都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百合,味甘微苦,性平,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可与银耳、莲子等一同炖煮,制成美味的甜品。白萝卜,有“小人参”之称,能下气消食、润肺生津,可凉拌、清炒或煲汤。

同时,要注意平衡五味。秋季宜少辛增酸,辛味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易发散耗气,加重秋燥对人体的伤害;而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柠檬等,具有收敛肺气的作用。此外,还应适当多吃些酸味果蔬,如柑橘、柚子等,既能滋养肺阴,又能增强肝脏功能。

此外,秋分后可适当进补,但不可盲目。对于体质虚弱者,可选择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红枣、蜂蜜等,这些食物富含营养,能滋养身体,增强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进补,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引发消化不良等问题。

起居作息:早睡早起,添衣保暖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分时节,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人体的生物钟也应随之调整。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早起则能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过度。建议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要注意适时添衣保暖,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但添衣也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影响身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即民间所说的“春捂秋冻”。“秋冻”要适度,当感到寒意时,应及时增添衣物,特别是要注意颈部、腹部、脚部的保暖。颈部是人体的重要通道,受凉后易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腹部保暖不足会导致脾胃虚寒,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脚部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受凉后易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此外,还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减少病菌滋生。同时,要注意调节室内湿度,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水盆,保持空气湿度在 40% – 60%之间,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运动锻炼:适度适量,动静结合

秋分时节,秋高气爽,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好时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气血运行,但要注意适度适量,避免过度劳累。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至关重要。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散步 30 分钟以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刚柔相济,能调节呼吸,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瑜伽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通过各种体式的伸展和扭转,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

运动时间也有讲究。早晨气温较低,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可选择在上午 9 – 10 点或下午 4 – 5 点进行锻炼,此时气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身体对钙的吸收。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运动后要进行拉伸放松,避免肌肉拉伤。

情志调节:宁心安神,保持乐观

秋季万物凋零,容易引发人们的悲秋情绪。而情志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长期的悲伤、忧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秋分时节要注重情志调节,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舒缓情绪,选择一些轻松愉悦、悠扬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轻音乐等,让身心在音乐中得到放松和滋养。旅游也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情志的方式,走进大自然,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能让人心旷神怡,忘却烦恼。此外,还可以多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亦莫忽于起居、运动与情志。秋分时节,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从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等方面进行全面调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魄迎接美好的生活。

标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