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25 健康不是 “单打独斗”,而是 “集体共赢”
“凌晨 5 点晨跑打卡”“三餐只吃水煮青菜”“一口甜食都不碰”—— 如今,“自律即健康” 的观念逐渐异化为一种生活教条,更有人将其当作评判他人的标尺:体重上涨是 “管不住嘴”,查出慢病是 “作息散漫”。仿佛只要足够自律,就能抵御所有健康风险。然而,英国爱丁堡大学全球公共卫生教授德维・斯里达尔在《如何避免过早死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健康从不是一场 “个人英雄主义” 的修行,而是公共政策、生活环境、文化氛围与个人选择共同编织的结果 环境:决定健康选择的 “隐形推手” 个人的饮食、运动、作息,从来都不是孤立的选择,而是被周边环境牢牢牵着走。当我们站在便利店货架前,高糖高油的超加工食品触手可及,而新鲜蔬果需要特意去菜场挑选、回家清洗烹饪;当出租屋小到容不下一张瑜伽垫,家附近的公园要步行半小时才能到,健身房年卡价格堪比半个月工资 —— 此时,“规律运动” 的决心很容易被 “太麻烦”“不划算” 打败。 很多人并非 “不想健康”,而是在不利环境中,个人努力往往事倍功半。就像斯里达尔形容的:好的环境会让健康像走平路一样轻松,糟糕的环境则会把健康变成爬陡坡的艰难挑战。 公共政策:让健康从 “靠毅力” 变 “自然而然” 若想打破 “环境阻碍健康” 的困境,公共政策的作用至关重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史宇晖强调,科学的政策能降低健康行为的门槛,让 “选择健康” 成为最省力的选项,而非需要咬牙坚持的 “苦差事”。 这样的案例早已在全球落地:荷兰阿姆斯特丹自 1895 年起就通过政策激励自行车道建设,如今全市自行车道总长超 400 公里,成为 “世界自行车之都”。骑行这种 “黄金有氧运动” 融入日常通勤,让该市居民预期寿命比荷兰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2.3 岁;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则通过征收 “糖税” 拉高含糖饮料成本,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当地含糖饮料消费量显著下降 —— 这些都证明,政策无需强迫人们 “自律”,只需搭建好健康的框架,就能引导行为自然发生。 更重要的是,政策还能通过塑造文化氛围,让健康成为集体共识。当 “骑行友好”“少糖健康” 成为社会默认的生活方式,其影响力会远超单一政策,成为更持久的行为规范。 健康长寿:需要四方合力搭建 “保护网” 无论是政策引导,还是环境优化,最终都需要多方协作,才能构建起覆盖全场景的健康支持体系。斯里达尔与许静等专家共同提出,打造健康环境需形成 “四方合力”,缺一不可。 1. 健康政策:融入生活场景,降低行动门槛 政策的核心是 “让健康无处不在”。一方面,要让健康设施与日常场景深度绑定:推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