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9月 2025

“凌晨 5 点晨跑打卡”“三餐只吃水煮青菜”“一口甜食都不碰”—— 如今,“自律即健康” 的观念逐渐异化为一种生活教条,更有人将其当作评判他人的标尺:体重上涨是 “管不住嘴”,查出慢病是 “作息散漫”。仿佛只要足够自律,就能抵御所有健康风险。然而,英国爱丁堡大学全球公共卫生教授德维・斯里达尔在《如何避免过早死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健康从不是一场 “个人英雄主义” 的修行,而是公共政策、生活环境、文化氛围与个人选择共同编织的结果 环境:决定健康选择的 “隐形推手” 个人的饮食、运动、作息,从来都不是孤立的选择,而是被周边环境牢牢牵着走。当我们站在便利店货架前,高糖高油的超加工食品触手可及,而新鲜蔬果需要特意去菜场挑选、回家清洗烹饪;当出租屋小到容不下一张瑜伽垫,家附近的公园要步行半小时才能到,健身房年卡价格堪比半个月工资 —— 此时,“规律运动” 的决心很容易被 “太麻烦”“不划算” 打败。 很多人并非 “不想健康”,而是在不利环境中,个人努力往往事倍功半。就像斯里达尔形容的:好的环境会让健康像走平路一样轻松,糟糕的环境则会把健康变成爬陡坡的艰难挑战。 公共政策:让健康从 “靠毅力” 变 “自然而然” 若想打破 “环境阻碍健康” 的困境,公共政策的作用至关重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史宇晖强调,科学的政策能降低健康行为的门槛,让 “选择健康” 成为最省力的选项,而非需要咬牙坚持的 “苦差事”。 这样的案例早已在全球落地:荷兰阿姆斯特丹自 1895 年起就通过政策激励自行车道建设,如今全市自行车道总长超 400 公里,成为 “世界自行车之都”。骑行这种 “黄金有氧运动” 融入日常通勤,让该市居民预期寿命比荷兰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2.3 岁;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则通过征收 “糖税” 拉高含糖饮料成本,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当地含糖饮料消费量显著下降 —— 这些都证明,政策无需强迫人们 “自律”,只需搭建好健康的框架,就能引导行为自然发生。 更重要的是,政策还能通过塑造文化氛围,让健康成为集体共识。当 “骑行友好”“少糖健康” 成为社会默认的生活方式,其影响力会远超单一政策,成为更持久的行为规范。 健康长寿:需要四方合力搭建 “保护网” 无论是政策引导,还是环境优化,最终都需要多方协作,才能构建起覆盖全场景的健康支持体系。斯里达尔与许静等专家共同提出,打造健康环境需形成 “四方合力”,缺一不可。 1. 健康政策:融入生活场景,降低行动门槛 政策的核心是 “让健康无处不在”。一方面,要让健康设施与日常场景深度绑定:推进 “15...

“每天一小杯红酒,有益心脏健康”—— 这个流传数十年的说法,早已悄然延伸为 “适度饮酒能保护大脑、预防痴呆” 的共识。在 “J 形曲线” 理论的加持下,许多人坚信:完全不饮酒者和酗酒者健康风险最高,唯有偶尔小酌的 “适度饮酒者” 能占据健康高地。然而,2024 年多项突破性研究的出炉,正以无可辩驳的证据,彻底击碎这个深入人心的 “健康常识”。 传统认知的致命漏洞:混淆 “相关” 与 “因果” 过往支撑 “适度饮酒有益” 的研究,几乎都基于观察性研究—— 科学家通过长期追踪人群的饮酒习惯与健康状况,发现 “每天喝一小杯” 的群体痴呆症发病率似乎更低。但这种研究方法存在无法回避的缺陷:难以剥离 “混杂因素” 的干扰。 那些习惯每天浅酌一杯的人,往往本身就拥有更优的生活状态:他们可能收入更高、饮食更均衡、坚持规律运动,且社交活动频繁。这些因素本身就是降低痴呆风险的关键变量,我们根本无法分辨:是那杯酒在发挥保护作用,还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默默护航?这正是典型的 “相关不等于因果” 谬误 —— 并非酒精守护了大脑,而是拥有健康习惯的人恰好选择了适度饮酒。更值得警惕的是 “禁酒者偏倚”:部分人因潜在健康问题主动戒酒,这会让观察数据天然偏向 “适度饮酒更健康” 的错误结论。 基因密码揭秘:不存在 “安全饮酒阈值” 为突破观察性研究的局限,科学家启用了被誉为 “大自然随机对照试验” 的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直击酒精与痴呆的因果核心。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 “基因彩票” 的随机性:人类出生时会随机继承影响酒精代谢的基因变异,比如 ADH1B 基因的 rs1229984 变异体,会让人更快分解酒精,饮酒后立刻出现脸红、心悸、恶心等不适,这类人天生饮酒量远低于常人。 由于基因分配与后天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无关,研究者得以清晰对比 “天生少喝组” 与 “无限制组” 的痴呆风险。2024 年,Pasi S. Kolk 团队发表于《分子精神病学》的研究首次证实:在遗传学分析中,“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