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26 血管斑块:不可忽视的健康 “隐形杀手”
在如今的国人体检报告中,“血管斑块” 已成为高频词汇。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因斑块未引发明显症状便疏于关注,直到血管壁内的病变悄然进展,最终诱发心梗、脑梗等凶险的心脑血管事件,此时再干预往往为时已晚。因此,深入了解斑块的构成、类型及危险程度,做好早期干预与控制,才能将健康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斑块 “全景图”:高发现状与形成本质 1. 触目惊心的检出数据 我国血管斑块的检出率已呈现 “高覆盖、低龄化” 趋势:约 1/3 成年人存在颈动脉斑块,60 岁以上人群检出率接近 100%,即便 20 岁以上的年轻群体,检出率也高达 36.2%。这意味着,斑块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专属问题”,各年龄段人群都需警惕。 2. 斑块的 “诞生”: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 斑块并非突然形成,而是血管壁对损伤的长期慢性炎症反应结果,主要经历三个核心阶段: 内皮细胞损伤: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熬夜等因素,会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形成 “微小伤口”; 脂质沉积与氧化: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趁机渗入血管壁,氧化后成为 “有毒脂质”; 炎症与泡沫细胞形成:免疫系统识别到氧化脂质后,会派遣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大量泡沫细胞堆积后,逐渐演化成斑块的雏形。 二、斑块 “分类册”:三类主要类型及风险差异 临床上,根据斑块的稳定性与危险程度,主要将其分为三类,不同类型的 “破坏力” 与应对方式大不相同: 1. 软斑:易破裂的 “罪犯斑块” 软斑又称易损斑块,是最危险的类型,堪称心脑血管事件的 “主要凶手”。其特点是 “皮薄馅大”—— 内部是巨大的脂质核心(含大量胆固醇酯、结晶及坏死细胞碎片),外部覆盖的纤维帽却极薄(常低于 65 微米),且胶原含量少、韧性差。这种结构使其难以承受血管搏动与血流冲击,极易破裂。一旦破裂,斑块内的 “有毒物质” 会暴露在血液中,瞬间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梗、脑梗的风险极高。 2. 硬斑:相对稳定但需警惕 “钙化风险” 硬斑也称稳定斑块,内部以钙化、纤维组织为主,纤维帽厚且坚固,短期内破裂风险较低,但可能因斑块体积过大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流。更需注意的是,过度钙化的硬斑会变得 “脆硬”,如同老化的石头,可能在血流冲击下出现碎裂,尖锐的碎片刺破血管壁,同样可能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3. 混合斑:稳定性 “看成分” 混合斑内部是脂质与钙化的混合体,纤维帽薄厚不均,其危险程度取决于 “优势成分”:若脂质占比高、纤维帽薄,则接近软斑的风险;若钙化占比高、纤维帽厚,则更偏向硬斑的稳定性。 三、高危斑块 “深度解析”:三种致血栓类型的核心特点 近些年,医学界对斑块危险性的认知不断更新,不再仅以血管狭窄程度判断风险(此前认为狭窄超 70% 才高危),而是发现狭窄小于 50% 的易损斑块(如溃疡、出血型)同样危险,且将炎症指标、血流剪切力(血流与血管内皮的摩擦力)纳入评估体系。《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心血管影像学》的新研究,进一步将高危斑块明确为三类易引发血栓的类型: 1. 易破裂斑块: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