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9月 2025

从古至今,健康长寿始终是人们心底不变的渴望。早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藏着长寿的密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起居有常”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在中医子午流注理论里,一天之中有两个时辰尤为关键,顺应它们,如同为生命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违背它们,则可能悄然损耗健康根基。 卯时(5 - 7 点):唤醒身体,激活肺气 卯时,肺经当令,此时肺功能最为活跃,换气积极。肺气充足,百脉通畅,人自然神清气爽,为长寿奠定基础。现代医学也发现,清晨时分,人体的迷走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占据主导,这是降压、修复血管内皮的绝佳时机。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激活肺气,吐故纳新,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平稳地唤醒身体。 缓慢起身,养精蓄锐 醒来后,不要急于坐起。先闭目养神 1 分钟,让身心从沉睡中逐渐苏醒。接着,搓热双手,轻轻熨目,温通肝经,为新的一天开启明亮的视野。然后,叩齿 36 次,缓慢吞咽口中津液,这一动作有助于补益肾精,为身体提供滋养。最后,缓缓坐起,在双脚落地前,脚趾做“抓地—松开”的动作,一抓一松为 1 次,重复 10 次,活动脚部经络,唤醒身体末梢。 温饮润肺,忌食生凉 空腹喝一杯 200 毫升的温开水,既能滋润肺部,又能促进大肠传导,帮助排便排毒。但要注意,切不可喝生水凉水,以免寒凉之气损伤肺脏,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 梳头排浊,升发阳气 用木梳或手指从额前发际梳至后颈,重点刺激百会穴(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和风池穴(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的凹陷中,基本与耳垂齐平)。通过梳头,可以疏通督脉与膀胱经,升发阳气,让身体充满活力。之后,面朝东方,吸气时扩胸,发出“嘶”音;呼气时收腹,发出“呬”(xì)音,重复 6 次,进一步排出体内浊气,吸入清新空气。 亥时(21 - 23 点):放松身心,收敛阳气 亥时,三焦经当令。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连接着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三焦通畅,意味着水火交融、阴阳调和,身体自然健康。若三焦气机不畅,元气无法正常布散,就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等症状。因此,此时应放松身心,收敛阳气,让亢奋的神经和身体逐渐平静下来,从“阳”的状态向“阴”过渡,尽快进入睡眠状态,启动身体的夜间修复、排毒、更新程序。 泡脚助眠,引火归元 睡前用约 40℃的温水泡脚 15 - 20 分钟,水位最好能没过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加入一些温经通络、安神助眠的中药,如艾叶、生姜、花椒等;体热者可加菊花、桑叶。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引火下行归元,缓解一天的疲劳,放松身心,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按揉安眠穴,养心安神 睡前可以揉按“安眠三穴”: 涌泉穴:曲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即为涌泉穴。搓热手心后揉按 100 次,可滋肾水、降心火,让身心在宁静中进入梦乡。 神门穴:弯曲手腕时,小指侧突起的肌腱外侧凹陷处是神门穴。用拇指按压 30 秒,重复 3 次,能宁心安神,帮助我们摆脱烦躁与焦虑。 印堂穴:位于额头正中央,两个眉头连线的中点。用食指轻揉 1 分钟,可舒缓紧张焦虑的情绪,让我们的心境平和如水。 “还阳卧”养身,固肾平肝 睡前闭目盘坐,吸气默想青色,呼气发“嘘”音,重复 6 次,排出肝郁之气,让肝脏在宁静中得到滋养。然后平躺,双脚掌相对,膝盖向两侧展开,双手叠放于腹部,自然呼吸 10 分钟。这个姿势有助于阳气内收、固摄肾精,让身体在睡眠中得到深度的修复和调养。 按压阳池穴,疏调三焦 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疏调三焦、舒筋通络、清热泻火的功效。手背向上翘起,手腕上会出现几道皱褶,褶皱处的中心位置就是阳池穴。每侧按压 3 -...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广为人知,却让无数家庭陷入困境。当至亲好友甚至自己逐渐被记忆的迷雾笼罩,而人们却无能为力时,绝望如影随形。数十年来,阿尔茨海默病始终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尽管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但应对之路依旧充满艰辛。 病因迷雾:未解之谜与研发困境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单一的“痴呆”病症,而是多种病因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统称,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最为常见。一旦发病,患者的大脑就像被按下了“记忆删除键”,从初期的健忘,到逐渐不认识家人,最终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记忆的空白成为家庭难以承受之痛。 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700万人患有痴呆,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占比高达60% - 70%,每年新增患者近千万例,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我国有1699万老人正遭受该病的折磨,约占全球病例总数的四分之一。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样沉重,相关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社会经济总成本将达约3.2万亿元,这不仅挤压了家庭经济空间,更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 然而,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确。自1906年发现以来,其治疗目标仍停留在“延缓病程、改善症状”,因为科学界尚未破译其发病的具体机制。学界对病因的探索从未停止,但始终未能达成统一。“胆碱能假说”是最早提出的理论之一,但后续被证实无法涵盖多种非胆碱能致病因素;目前主流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假说”和“tau蛋白缠结假说”也未得到学界广泛认可。近年来,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金属离子失衡、微生物 - 肠 - 脑轴紊乱、异常自噬等假说不断涌现,甚至有新理论认为该病本质是自身免疫病,但这些假说各有依据,却都难以成为定论。 病因的不确定性给药物研发带来了巨大挑战。药企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研发过程中充满艰辛。2000 - 2017年间,全球药企和科研机构在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上投入超6000亿美元,仅针对β淀粉样蛋白靶点的候选药物就超过200种,但绝大多数因“临床试验无效”或“安全性风险”而终止研发。孙永安表示,这一领域的新药研发失败率高达99%,堪称研发“黑洞”。 尽管困难重重,近年来研发仍取得了一些突破。自1996年至今,全球至少有10种药物获批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虽然无法阻止神经细胞继续退变,但可以延缓早期病程。最新获批的仑卡奈单抗皮下自动注射剂型,患者可居家自行注射,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成本。而且,药物研发仍在持续推进。最新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与失智症:转化研究与临床干预》的研究显示,2025年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开发管线包含182项试验和138种新药,可针对15种基本疾病过程;针对31种药物的48项试验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评估。中国在阿尔茨海默病适应证药物研发的临床试验数量仅次于美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临床跨越:从无药到多路径并行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已有百余年历史,虽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历经三次关键跨越。 早期,临床几乎没有针对性药物,医生只能依靠基础护理,如协助患者进食、预防跌倒等,帮助患者度过终末期,却无法干预病程进展。 随着医学的发展,诊疗进入“症状改善期”。此后,首批改善症状的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投入临床使用。这些药物虽无法阻止疾病发展,但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延缓认知衰退,使诊疗关口前移。不过,截至2019年,全球仅5款治疗药物获批,患者选择有限。 如今,临床开始尝试干预病因。随着病因假说的深入,科研重心转向“清除大脑异常蛋白”,靶向药物与新技术并行发展。当前,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等抗β淀粉样蛋白单抗药物相继获批,可延缓早期患者认知下降速度。同时,“老药新用”(如糖尿病药物、抗炎药与认知药物联用)、基因编辑、脑刺激等前沿技术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然而,创新疗法从实验室走向病床仍面临诸多障碍。免疫治疗、基因干预等新疗法的长期安全性尚未明确。例如,2019年底获批上市的国产新药“甘露特钠胶囊”于2025年5月底宣布停产;7月,“颈深淋巴管/结 - 静脉吻合术”这一宣称“改善认知”的技术被叫停。阿尔茨海默病机制复杂,任何一款新药物、新疗法都需长期临床验证,才能确保安全。 此外,医疗可及性也存在问题。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在中国虽已获批,但均未进入医保,一年费用在20万 - 30万元,许多患者难以承担。基层医院诊断配套滞后,缺乏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如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磷酸化tau蛋白检测)等,难以识别早期病例。而且,药物需长期服用,非药物干预需家庭与社区配合,部分患者无法坚持。 防治策略:三管齐下,共筑防线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比起期待“特效药”出现,健康生活、早诊早治才是降低风险、延缓病程的公认路径。 筑牢生活保护屏障 国内外研究证实,全球40%的痴呆病例与可干预风险因素相关。在饮食方面,建议以果蔬、全谷物、坚果、深海鱼类为主,这些食物富含的维生素C、维生素E能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维生素B12、叶酸可增加认知储备,欧米伽3脂肪酸能减少神经炎症,从而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运动方面,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少异常蛋白沉积。睡眠方面,保证每晚7 - 8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于大脑及时清除代谢废物。此外,“三高”人群需规范用药,避免血管损伤累及大脑。 抓住记忆衰退信号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易与“人老爱忘事”混淆,若能及时识别,可大幅提升治疗效果。最典型的信号是“记不住、说不清、脾气变”。患者会出现“近事记忆减退”,如刚交代的事转头就忘、反复询问同一问题、频繁丢失物品,或在熟悉环境中迷路;语言与执行能力下降,说话总“忘词”、无法完成简单的事、算不对数;性格与情绪也会异常,温和的人会变得易怒、多疑,或对以往喜欢的事失去兴趣。 延长独立生活期 一旦发现上述信号,需尽早前往神经内科、中医脑病科、精神科或老年科的记忆门诊就诊,进行脑部影像检查、认知功能评估等检查。早期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配合认知训练、康复训练,可延缓病程,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郁金泰强调,早防早治可在很大程度上延长患者独立生活期,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患者“疗效最佳的辅助药”,建议照护者学习疾病知识,理解患者的“行为异常”是病理表现而非“故意捣乱”,耐心陪伴,帮助患者保持独立生活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斗,但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在病因研究、临床治疗和防治策略上不断努力,就一定能为患者和家庭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