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9月 2025

在如今的国人体检报告中,“血管斑块” 已成为高频词汇。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因斑块未引发明显症状便疏于关注,直到血管壁内的病变悄然进展,最终诱发心梗、脑梗等凶险的心脑血管事件,此时再干预往往为时已晚。因此,深入了解斑块的构成、类型及危险程度,做好早期干预与控制,才能将健康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斑块 “全景图”:高发现状与形成本质 1. 触目惊心的检出数据 我国血管斑块的检出率已呈现 “高覆盖、低龄化” 趋势:约 1/3 成年人存在颈动脉斑块,60 岁以上人群检出率接近 100%,即便 20 岁以上的年轻群体,检出率也高达 36.2%。这意味着,斑块不再是中老年人的 “专属问题”,各年龄段人群都需警惕。 2. 斑块的 “诞生”: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 斑块并非突然形成,而是血管壁对损伤的长期慢性炎症反应结果,主要经历三个核心阶段: 内皮细胞损伤: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熬夜等因素,会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形成 “微小伤口”; 脂质沉积与氧化: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趁机渗入血管壁,氧化后成为 “有毒脂质”; 炎症与泡沫细胞形成:免疫系统识别到氧化脂质后,会派遣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大量泡沫细胞堆积后,逐渐演化成斑块的雏形。 二、斑块 “分类册”:三类主要类型及风险差异 临床上,根据斑块的稳定性与危险程度,主要将其分为三类,不同类型的 “破坏力” 与应对方式大不相同: 1. 软斑:易破裂的 “罪犯斑块” 软斑又称易损斑块,是最危险的类型,堪称心脑血管事件的 “主要凶手”。其特点是 “皮薄馅大”—— 内部是巨大的脂质核心(含大量胆固醇酯、结晶及坏死细胞碎片),外部覆盖的纤维帽却极薄(常低于 65 微米),且胶原含量少、韧性差。这种结构使其难以承受血管搏动与血流冲击,极易破裂。一旦破裂,斑块内的 “有毒物质” 会暴露在血液中,瞬间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梗、脑梗的风险极高。 2. 硬斑:相对稳定但需警惕 “钙化风险” 硬斑也称稳定斑块,内部以钙化、纤维组织为主,纤维帽厚且坚固,短期内破裂风险较低,但可能因斑块体积过大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流。更需注意的是,过度钙化的硬斑会变得 “脆硬”,如同老化的石头,可能在血流冲击下出现碎裂,尖锐的碎片刺破血管壁,同样可能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3. 混合斑:稳定性 “看成分” 混合斑内部是脂质与钙化的混合体,纤维帽薄厚不均,其危险程度取决于 “优势成分”:若脂质占比高、纤维帽薄,则接近软斑的风险;若钙化占比高、纤维帽厚,则更偏向硬斑的稳定性。 三、高危斑块 “深度解析”:三种致血栓类型的核心特点 近些年,医学界对斑块危险性的认知不断更新,不再仅以血管狭窄程度判断风险(此前认为狭窄超 70% 才高危),而是发现狭窄小于 50% 的易损斑块(如溃疡、出血型)同样危险,且将炎症指标、血流剪切力(血流与血管内皮的摩擦力)纳入评估体系。《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心血管影像学》的新研究,进一步将高危斑块明确为三类易引发血栓的类型: 1. 易破裂斑块: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

淀粉豆,又称杂豆,涵盖红小豆、绿豆、芸豆、干豌豆、干蚕豆、干豇豆、干扁豆、鹰嘴豆等多种豆类。这类食材有着鲜明的营养优势:脂肪含量极低,淀粉含量却高达 60% 左右,因此常被视作主食的重要补充;蛋白质含量超过 20%,虽不及大豆,却远超大米(7%)、玉米(8%)、小麦(10%)、燕麦(12%)等常见谷物,且蛋白质质量优良,与谷类搭配食用时,能实现氨基酸互补,大幅提升营养吸收效率。凭借丰富的营养构成,淀粉豆尤其适合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高的 “四高” 人群,成为日常膳食中的健康助力。​ 一、控血压:多重成分协同守护血管健康​ 对于血压高人群而言,淀粉豆中的三类成分能发挥显著的控压作用。​ 首先是钾元素。数据显示,绿豆、红小豆、红芸豆的钾含量分别达到 787 毫克 / 100 克、860 毫克 / 100 克、1215 毫克 / 100 克,是精米白面的六七倍甚至十多倍。在日常主食中,若用适量淀粉豆替代部分精米白面,能有效改善膳食中的钾钠比例,帮助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进而辅助控制血压。​ 其次是镁元素。淀粉豆的镁含量同样远高于精米白面,充足的镁能阻止钾元素从细胞中外流,同时有助于减轻血管压力,为维持正常血压提供重要支持。​ 再者是抗营养成分。淀粉豆的豆皮中含有植酸、单宁、皂甙和蛋白酶抑制剂等物质,这些成分在合理摄入范围内,能对血压控制起到积极辅助作用。​ 此外,淀粉豆对心血管健康的保护也不容忽视。其维生素 B1、维生素 B2 等 B 族维生素含量明显高于精米白面,叶酸含量更是远超糙米、全麦粉、燕麦、藜麦等全谷物。充足的叶酸能帮助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 该指标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若搭配维生素 B2、维生素 B6 等其他 B 族维生素,护心效果会更为显著。​ 二、稳血糖:低 GI 特性 + 膳食纤维双重控糖​ 针对血糖高人群,淀粉豆的控糖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其豆皮中的抗营养成分能降低食物的消化吸收率,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速度,避免血糖在餐后快速飙升。​ 另一方面,淀粉豆是膳食纤维的优质来源。膳食纤维不仅能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量,还能延迟其吸收过程,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身体更有效地利用血糖。​ 从数据来看,各类淀粉豆的升糖指数(GI)仅在 24~48 之间,远低于 55 的低 GI 食物标准;即便将其打成粉、碾成泥,或用压力锅煮至软烂,GI 值仍显著低于白米饭和白馒头。我国一项覆盖 8 万多人的研究更证实,与每天仅摄入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