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8月 2025

当 95 后在奶茶里加枸杞、00 后把黑芝麻丸当零食、办公室年轻人人手一罐红豆薏米粉 —— 曾经被贴上 “中老年专属” 标签的药食同源,正以全新姿态闯入年轻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药食同源市场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其中 18-35 岁消费者贡献占比超 45%,同比增长 12%。从 “朋克养生” 到 “科学续命”,药食同源正凭借 “温和调理、场景适配、口感升级” 的特质,成为年轻人健康消费的新风口。 一、需求驱动:年轻人的 “亚健康焦虑”,催生药食同源新场景 当代年轻人的健康困境,为药食同源打开了市场缺口。《2024 中国青年健康白皮书》显示,72% 的年轻人存在睡眠障碍、68% 受肠胃不适困扰、55% 有脱发焦虑,而他们对健康的诉求既不同于父辈 “治病” 的刚需,也拒绝 “苦口良药” 的传统养生方式 —— 更倾向于 “无负担、日常化、可感知” 的调理方案,药食同源恰好契合这一需求。 一方面,年轻人的 “养生场景” 高度碎片化。熬夜加班后需要 “护肝”,外卖吃多了需要 “祛湿”,换季过敏需要 “润肺”,这些高频次、轻症状的健康需求,无需依赖药品,却需要比普通食品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药食同源产品以 “食材即调理” 的属性,完美嵌入这些场景:比如加班时泡一杯菊花决明子茶,替代含糖饮料;下午茶吃两颗阿胶枣,兼顾口感与补血;出差时带几包独立包装的茯苓饼,解决肠胃不适。 另一方面,年轻人对 “健康” 的定义更趋 “内外兼修”。除了身体调理,他们还追求 “颜值养生”—— 比如通过吃桃胶雪燕补充胶原蛋白,用桑葚干改善肤色暗沉;“情绪养生”——...

在大众认知里,健康常常被简单等同于没有疾病。然而,真正的健康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种身体对抗疾病、保持活力的能力,医学上称之为“积极健康”。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具体的评估方法,这种能力只能被模糊地描述为“心态好”“睡得香”。不过,近期《印度社区医学杂志》刊发了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印度分所的新研究,为积极健康构建了涵盖骨骼、神经、呼吸、肌肉、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多维度评估体系,让我们对健康有了更清晰、更科学的认识。 6大关键指标:健康风险的“预测器” 研究团队对近50种生物标志物进行深入分析后,精心筛选出6个关键指标,它们分别是骨密度、内啡肽、FEV1/FVC比率(用于评价肺功能)、握力、精液质量、脑电波P3幅度。这6个指标就像“健康风向标”,不仅能精准衡量当下的积极健康状态,还能提前预测未来的疾病风险和衰老速度。 新研究中的这6项指标与慢性病的发生、全因死亡率及寿命紧密相连。例如,骨密度不仅与骨折风险息息相关,还和肌肉力量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肺功能直接影响着全身的氧气供应效率,是身体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表示,内啡肽是脑部分泌的“快乐激素”,它不仅与压力、焦虑等情绪问题密切相关,还对慢性疼痛、睡眠、免疫力、衰老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对近8万名男性的精液进行了长达50年的追踪分析,结果发现精子质量越低的男性,预期寿命可能越短。这表明精子质量差不仅仅是生育问题,还可能是其他潜在疾病的警示信号。在临床实践中,不少患者最初是为了解决不育问题前来就诊,但在精子质量检查过程中,却意外发现了其他健康问题,如生殖系统感染、代谢综合征等。 指标异常:隐患的“潜伏信号”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上述6个指标出现异常并不意味着一定患病。但如果对这些异常指标放任不管,就如同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健康危机。丁磊形象地将人体比作一台精密的仪器,只有了解各系统的参数,尽早发现隐患,才能及时堵住漏洞,让这台“仪器”正常运转。 骨密度:人体的“承重支柱” 骨骼在人体中扮演着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参与运动等重要角色。骨密度,即骨骼中矿物质(主要为钙质)的含量和分布状况,是评估骨骼健康状态的关键指标。骨密度在25 - 35岁时达到峰值,之后便逐渐下降。当骨密度偏低时,骨骼的脆性会增加,轻者会出现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重者则可能引发骨质疏松、骨折等严重问题。丁磊提醒,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以及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骨密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内啡肽:情绪与疼痛的“调节大师” 内啡肽是脑部分泌的神经肽,它就像一位神奇的“调节大师”,不仅能阻断疼痛信号向中枢神经传递,缓解躯体疼痛,还能舒缓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愉悦感。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啡肽的合成、分泌及受体敏感性会逐渐下降,导致人对疼痛的敏感度上升,且疼痛难以缓解。同时,由于内啡肽“产量”降低,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还可能伴有失眠等问题。内啡肽水平需要通过特殊检查才能测定,但身体和情绪出现异常也可作为判断依据。比如,情绪低落、易疲劳、莫名烦躁,低强度压力就会引起心跳加速和失眠等,都提示内啡肽“产量”可能出现问题,严重者需及时就医。 FEV1/FVC比率:全身的“氧气动力源” FEV1是深吸气后第1秒呼出气体的容积,FVC是最大吸气后能呼出的全部气量,二者的比值俗称“一秒率”,是评价肺功能的核心指标。人的一秒率通常在20 - 30岁达到峰值,之后逐年下降。一秒率过低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患者常常面临反复呼吸道感染、活动耐力下降等问题。如果活动后就气喘、频繁咳嗽、痰液增多,很可能是肺功能出现异常。大家平时可以通过简便方法自测肺功能:点燃蜡烛后,在距离30厘米处用力吹气,若无法吹灭,可能提示肺通气功能下降。 握力:全身肌力的“代言人” 握力看似仅与手部肌肉相关,实则是全身肌肉力量的缩影,还与代谢水平、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握力强的人通常肌肉量充足,胰岛素敏感性更高,糖尿病风险更低。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的研究显示,握力每降低5公斤,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6%,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分别升高7%和9%。在生活中,若拧不开瓶盖、提重物困难、毛巾拧不干等,都提示握力下降严重,需要及早干预。 精液质量:生育力与衰老的“信号灯塔” 精液质量不仅关系到生育能力,还与内分泌平衡、氧化应激水平相关。王福介绍,虽然精液质量差不一定意味着身体整体状况不佳,但对同一个体而言,精液质量下降可能是整体衰老的信号。目前尚无精液质量自测方法,但若备孕半年以上未成功,或出现性欲减退、清晨勃起减少、体力下降等情况,建议就医进行精液常规检查。 脑电波P3幅度:大脑的“警觉雷达站” P3幅度是脑电波中的正向波峰,在大脑处理记忆、决策等任务时产生,直接反映神经活动效率。普通人40岁后P3幅度开始下降,60岁后加速下降,提示信息处理速度变慢。P3幅度显著降低是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的重要信号。在日常生活中,若频繁忘事、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可能是P3幅度异常的信号,应引起重视。 全身强化方案:守护健康的“行动指南” 健康指标的变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我们应在指标触及“红线”之前就进行干预,以免引发健康危机。为此,三位专家精心打造了一套“强化方案”。 运动营养双核,筑牢骨骼健康 要想预防骨密度下降,日常饮食中应摄入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同时每天晒30分钟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抗阻训练能增加骨量,提升骨骼强度和韧性;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可改善全身关节灵活度,预防跌倒。此外,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骨骼问题,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 动起来,驱散坏情绪阴霾 运动过程中,脑部会分泌大量内啡肽,从而缓解紧张情绪。经常参加团体运动的人,还能通过合作增强社会联结,进一步缓解压力。此外,每天留出5分钟“感恩时间”,写下这一天值得感恩的事,或与家人、朋友分享,都有助于增加积极情绪,让生活充满阳光。 练呼吸,提升肺功能活力 烟草中含有上千种有害物质,是一秒率下降的“头号杀手”,因此建议尽早戒烟。此外,每天进行10分钟腹式呼吸练习,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收紧,有助于增强肺功能,让呼吸更加顺畅。 上肢锻炼,增强握力力量 想要提升握力,一是可以每周进行3次、每次30 - 60分钟的有氧运动;二是用哑铃、弹力带等进行每周3次的抗阻训练;三是补充蛋白质等营养,每天摄入鱼类40 - 50克、畜禽肉40 - 50克、蛋类40 - 50克,为肌肉生长提供充足的原料。 培养爱好,强化大脑功能 大脑越用越灵活,即便上了年纪也应培养一项或多项可长期坚持的兴趣,学习新技能,让大脑始终保持活跃状态。此外,正念冥想能缓解神经压力,促进脑部代谢废物排泄,增强脑功能,是守护大脑健康的好方法。 减重少坐,提升身体“精力值” 男性要戒烟限酒,保证作息规律,建议23点前入睡,每日睡足7 - 8小时。日常饮食中,少吃高糖高脂以及加工食品,适当多吃深海鱼、坚果、绿叶菜、西红柿、浆果等,有助于提高精子质量。同时,减少久坐时间,每周保证3 - 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让身体充满活力。 积极健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了解这6大关键指标,及时发现身体潜在问题,并按照全身强化方案积极行动起来,我们就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