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9月 2025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一项覆盖 483 项研究的分析指出:一个人符合的 “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 越多,全身健康获益越显著。然而,以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的 “生命简单七法则” 为标准,全球超 90% 人群心血管健康不达标,成年人中仅不到 4% 能达到理想水平 —— 这一数据为全人类的心血管健康敲响警钟。 一、“生命简单七法则”:心血管健康的 “晴雨表” 2010 年,AHA 推出 “生命简单七法则”,将心血管健康量化为 7 项可监测、可改善的指标,涵盖行为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健康饮食)与生理指标(正常体重、血压、血脂、血糖),每项指标最高 2 分,总分 0-14 分: • 较差水平:≤4 分(仅 1-2 项指标达标) • 中等水平:5-11 分(3-5 项指标达标) • 理想水平:≥12 分(6-7 项指标达标) 从全球数据看,12-17 岁青少年是 “最易达标群体”;单指标对比中,“不吸烟” 达标率最高,“健康饮食” 达标率最低;且无论成年或未成年群体,女性得分普遍高于男性。 我国情况与全球基本一致,且心血管健康挑战更突出。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曲小龙指出,据《2024 年中国心血管病健康与疾病报告》,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 “首要死因”,占比近 50%,核心问题集中在四方面: 1. 饮食失衡:高钠饮食、蔬果摄入不足普遍,居民油盐摄入量远超推荐标准; 2. 运动匮乏:成年人锻炼率仅 15.8%,2022-2023 年...

晨光熹微,72 岁的张女士已端坐在餐桌前,小心翼翼地从药盒中倒出五颜六色的药片。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钙片、护心药、养胃药、关节止疼药,这些大小不一的药片,是她近十年来雷打不动的 “早餐”。“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缠了我快十年,这两年又添了失眠和关节炎,忘啥也不能忘了吃药,我的命全靠这些药撑着呢。” 张女士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将降脂药和降压药送入口中。每次去医院,她总要拎着一个大袋子,心内科开降压药,内分泌科加降糖药,骨科再来点止疼药,转完一圈科室,袋子便被塞得满满当当。 与张女士被疾病推着 “吃药” 不同,67 岁的李先生身体硬朗,却也有着自己的 “健康执念”。他的抽屉里,深海鱼油、辅酶 Q10、胶原蛋白肽、氨糖软骨素等保健品整齐排列。“这些都是子女从国外买回来的,年纪大了,得多为身体打算,提前预防总没错。” 李先生拿起一瓶氨糖软骨素,语气中满是对健康的期许。 70 岁的赵先生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对药物有着近乎偏执的依赖。每次去医院,如果医生没开药方,他就觉得这趟医院白去了。上个月,他因感冒去社区医院,医生诊断为普通病毒性感冒,症状较轻,建议他多喝水、多休息。可赵先生却不乐意了,坚持要求输液,还让医生开感冒灵和止咳糖浆。“吃药总比不吃强,再说都花了挂号费,空手回去心里实在不踏实。” 赵先生的想法,道出了不少老年人对药物的特殊心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超七成至少受一种慢病困扰,多病共存现象十分普遍。《老年人多重用药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更是指出,60 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日均服药达 8.6 种,而健康老人对各类保健品的依赖也愈发明显。当药片和保健品逐渐成为老年人生活的 “必需品”,如何理性看待药物作用、走出用药误区,已成为关乎老年健康的重要课题。 用药困局背后的双重推手 上述三位老人的情况,是我国老年人 “药不离手” 的典型缩影,背后既有着疾病带来的无奈,也存在着需要纠正的认知偏差,主要可归结为两大核心问题。 一方面,多重慢病叠加,用药精简难度大。我国 60 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中,75.8% 被 1 种及以上慢病困扰,一人身患多种慢病的情况极为常见。仅糖尿病这一种疾病,就可能需要服用 2-3 种药物,若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每天用药种类很容易超过 5 种。同时,现代医学分科精细,虽然能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治疗,但也造成了 “各管一段” 的局面:心血管专家专注于控制血压,内分泌医生紧盯血糖变化,呼吸科大夫则聚焦肺功能,当老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时,很难实现用药的精简。不过,近年来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对药物的心理依赖,让老年人 “吃药才踏实”。在许多老年人心中,药物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工具,更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部分老人将吃药等同于 “病情可控”,觉得 “吃了药就踏实”,甚至形成了 “药不能停” 的执念。而保健品依赖者的心理需求则更为隐蔽。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唐丹分析,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面对疼痛、精力衰退等问题时,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此时,保健品便被他们当作 “抗衰老保险”,再加上 “纯天然”“无副作用” 等宣传的吸引,不少老年人愿意为高价保健品买单。 用药误区暗藏多重健康风险 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误区,正悄悄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其危害远超人们的想象。 首先是药效大打折扣。王征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老人都有 “吃了药就万事大吉” 的错误想法。比如,明明服用着降压药,却依旧保持高盐饮食;吃着降糖药,却不控制主食摄入量;更有甚者,熬夜打麻将、喝酒不忌口,最终导致小中风频繁发作。“药物并非万能,它需要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王征强调,“只吃药、不管嘴” 的做法,会让病情反复,使老人陷入 “加药-效果差-再加药” 的恶性循环。 其次,药物副作用频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