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养生 Tag

我们都知道一日三餐很重要,它是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础,如果我们要为健康加分,那科学饮食,合理搭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如果我们想把三餐的好处放大,那我们抓住饭后半个小时就尤为关键,如果能利用好这段时间做一些有益养生的事,那对我们的健康可谓事半功倍,相反,如果饭后做了不正确的事,就可能会发生一些危险,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那么,三餐后的半小时,究竟适合做什么呢? 早餐后半小时 早餐是能量的加油站,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而餐后的半小时,如果我们能利用好,那对我们的健康和养生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饭后做哪些事情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呢? 早餐后半小时 1、 吃点水果:水果是对早餐很好的补充,而众多水果中最佳的选择是猕猴桃和草莓,因为这两种水果的维生素含量非常丰富,而早晨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可以提神醒脑,保证我们一上午的工作效率。 2、敲打小腿外侧:早餐后敲打小腿外侧5分钟,有助延年益寿。因为这里有人体最重要的一个穴位——足三里,饭后拍打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所以早餐后敲打小腿外侧是我们养生的又一个秘诀。 午餐后半小时 午餐是我们的正餐,吃一小份午餐有助于我们恢复精力并为我们下午的工作做好准备。除此此外,吃午餐还能保持新陈代谢活跃。而午饭后半小时也是我们调整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关键时刻 1、打个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发现,中午打盹可以缓解压力、提高记忆力,即使只有十几分钟,效果也立竿见影。而午饭后半小时是我们调整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关键时刻,所以中老年朋友,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打个盹。 2、伸腰、踮脚尖、深呼吸。如果时间不允许,不能入睡,我们最好也让嗓子休息一下,特别是平时说话比较多的人。”美国有位科学家指出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伸伸腰、踮踮脚尖、做做深呼吸,都能提神醒脑。 晚饭后半小时 晚餐是我们忙碌一天后对自己最好的奖励,而晚餐后的时间也最为充裕,人们也喜欢在晚餐后安排很多的事情,但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晚餐后养生是有禁忌的,例如急于洗澡,急于泡脚,那晚餐后的半小时我们适合做些什么呢? 做点家务:这段时间不妨做点家务,比如洗碗或者整理房间,即可活动活动,又不会对我们的消化系统造成负担。...

“大雪”节气,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一到,降雪可能性大增,天气也将更加寒冷。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节气,那么大雪时节,我们在养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小编就为你详细道来。 注意头部、脚部防寒 大雪到来,风寒更盛,我们首先应该注意防范风寒邪的侵害,注意防风保暖。头、脚最易受风寒侵袭。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三阳经脉走向是从手到头,足三阳经脉走向是从头到足,头部是六阳脉汇聚之处,也是阳气容易散发的部位。头部不注意保暖,血管遇冷收缩,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中风。脚也是冬季保暖的重点,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足部处于人体最下方,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热量不易被血液循环带到足部,而足部脂肪组织本来就较少,最易受寒。 饮食方面要补阳兼顾滋阴,不忘调畅气机 大雪寒冷,自然要温补阳气,适当多吃大蒜、韭菜、辣椒、生姜、香菜、洋葱、山药、桂圆、栗子、羊肉、泥鳅及杏脯等性属温热的食物,以便助于御寒。但冬季干燥,补阳不宜太过,如果出现面红、口干舌燥、流鼻血、皮肤干燥、口角生疮等症状就说明补阳太过或本来就有阴虚的情况,此时应适当食用银耳、白菜、鸡蛋、牛奶、鸭肉、梨等有滋阴功效的食物进行调理。 冬季不宜多饮酒。常人都认为喝酒能暖身,许多地方还有冬天大量饮酒以抗寒的习惯,但这些习惯其实并不可取。喝酒身上觉得暖是由于酒精在体内分解会产生热量,如果本身保暖措施做的好,确实能起到暖身的作用,但是不能单纯用喝酒来对抗寒冷,因为酒精会加快血液循环,开启毛孔,加快热量的散失,如果没有做好保暖措施,反而让人更容易受风受寒。另外,冬季人的肝气本就较为亢盛,大量饮酒会继续升发肝阳,会让人出现肝阳上亢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头痛等,平时本就脾气暴躁的人症状就更加明显了。 人体气血,要补更要通,冬季人们进补较多,更要注意调畅气机,因此冬季可以吃点萝卜。萝卜有消食化积、解腻顺气、清热化痰的功效,可以帮助消化滋补品,解肉类之腻,调畅人体气机。可以与羊肉等温阳者同食。 预防多发疾病 大雪之时正是一些疾病发病的高峰期。 高血压 寒冷时节,人体受冷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升高,会引起血管的收缩,再加上人体出汗量减少,血容量增加,会引起血压的升高。因此大雪时要格外关注血压变化,本来就有高血压的人更应该多加注意。 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本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冬季室内外温差很大,人体在这种环境中血压容易出现波动;寒凉环境中,血液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也会增加,更易产生血栓,从而导致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冬季预防脑血管疾病,除了保暖和注意血压变化外,还要尽量少吃油腻的食物,少喝酒、吸烟,适度运动。 胃肠道疾病 大雪胃肠道疾病尤其是胃肠道溃疡的发病率也会升高,这是由于人体受冷,神经系统高度兴奋,掌管内脏的植物神经也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影响消化腺的正常分泌活动,是胃肠黏膜受到比平时更强的刺激,导致溃疡的产生或复发。因此,大雪饮食应以甘软温润为主,戒酒戒烟,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面瘫 我们通常说的面瘫是指面神经麻痹,即出现一侧面部活动不利,口眼歪斜,无法闭眼、鼓腮、抬眉等,面瘫的原因有很多,病毒感染、炎症、自身免疫等均有可能引起面瘫。天气寒冷时正是面瘫多发之时,很多人从温暖的室内出门吹了冷风,或者晚上洗头没擦干又受冷,就会引起面瘫,虽然大部分面瘫患者都能痊愈恢复,但也有遗留下口眼歪斜后遗症的,应该引起重视,注意头面部的保暖,一旦出现面瘫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面瘫恢复期一般在发病的一周到半个月,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就很难恢复了。 瑞雪兆丰年,大雪意味着降雪几率增大,同时也是人们对于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望。冬季气候特殊,我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应该格外注意中医养生方法,也为来年有个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

冬主藏,寒就与这个“藏”相伴,所以,冬日的寒非常重要。如果冬日不寒了,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阳气还在释放,没有收藏。因此,冬季应寒反暖,农民就知道不是好事情,第二年的收成就不会好。要是用古人的话说,就会“米贵长安”。 冬日气寒,这个寒是天地阳气在蓄藏,人要与天地相应,所以,这个时候人的阳气也要藏。 伤寒实际上就是伤藏,气的“体”受到伤害,阳用不能发挥,不能作寿命的保障,不能卫外而为固,不但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要发生,百病都会发生。 【寒为冬气】 寒是冬日的正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怎么会产生寒呢? 阳的本性是属热的,春夏的阳气处于释放状态,热的东西散发出来了,所以,天气变得温热。但是,春天释放的程度要比夏天小,因此,春天的温度要比夏天低。 到了秋冬,阳气由释放转入到收藏,热的东西收藏起来了,关闭起来了,天气也就变得渐渐地寒冷。但是从程度而言,秋天的收藏不及冬日,因此,冬日的气温更为寒冷。这是寒的一个根本意义。 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寒实际上是反映阳气的收藏状态,是阳气收藏的外在表现。所以,寒不但是冬之气,其实也是藏之气。 现在我们暂且放下时间,来看一看空间方位的情况。在我们国家,大家都很清楚,西北的气温要较东南低得多,我们每年冬天看天气预报,北方有些地区都零下十几度了,南方还在零上二十多度。这个反差太大了,要是海南的人到北方出差,上飞机前穿衬衣,下飞机就要穿皮袄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看一看《内经》就清楚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阳就是用,就是释放,阴就是体,就是收藏。从地域方位的角度而言,整个西北方以收藏为主,整个东南方以释放为主,所以,就产生了这个气温上的悬殊。 这就提示我们一个问题,学中医不但要注意时间,也要注意空间方位。时空在中医里是同一的,是统一的,这个观念必须牢牢记住。 【何以养藏】 知道了寒的属性、寒的意义,也就知道了冬日的寒,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根据这个寒的表象,这个寒的程度,就可以推断这个阳气的收藏情况,就可以看到这个“体”的情况。 冬日的天气应该寒冷,也就是冬日的阳气应该封藏,这个体应该涵养。 因此,《素问》专门提到了一个养藏的问题。冬三月养藏,秋三月养收,实际上就是秋冬养阴的互辞,这是很明确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是讨论这方面问题的专论。这里我们只看相关的冬三月。 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的这一篇讲“四气调神”,四气,就是指的春、夏、秋、冬之气,就是指的生、长、收(杀)、藏之气。调神呢?这个讲的是人的因素。人怎么在春三月适应这个生气;怎么在夏三月适应这个长气;怎么在秋三月适应这个收(杀)气;怎么在冬三月适应这个藏气。 这就提出了要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现在的人只讲一个养生,养长、养收、养藏都不管了,这是很片面的。 上面这段经文主要讲养藏。冬三月怎么养藏,怎么适应这个闭藏的状态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无扰乎阳”。 冬三月属阴,《素问》又明确指出“秋冬养阴”,而这里却点出“无扰乎阳”,可见春夏秋冬的这个生长收藏确实是围绕着阳的这样一个主导。无扰乎阳,就是指的冬三月这个过程已经在闭藏了,什么在闭藏呢?阳气在闭藏。 既然已经闭藏了,就不要再打扰它,这就叫“无扰乎阳”。就像我们住宾馆,睡觉的时候要启动一个“请勿打扰”的按钮。睡着了,再被打扰醒,会是什么滋味呢?相信大家都会有体验。 【“无扰乎阳”,怡养身心】 一、慎起居 冬三月的起居应该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我是反对睡懒觉的人,而且一贯也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但是,冬三月却可以例外,要早一些睡,晚一些起,太阳出来再起床也没有关系,这是《内经》的教证。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医学院的作息表,不应该搞什么夏时制,而应该搞四时制,就根据这个《四气调神大论》来制订作息的时间,这样才与中医相应,这样才叫四气调神。 我相信冬天搞“早卧晚起”,搞“必待日光”,大家都会很欢迎,冬天有几个不想晚起?说不定就从这里你喜欢上了《内经》,喜欢上了中医。 冬天为什么要早卧晚起呢?这个就是为了适应养藏。 二、调情志 冬三月的情志应该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这里的志有两层意思:一是讲心志,就是心的志向,《康熙》云:心之所之谓志;二是讲我们平常说的情绪,《左传》里面将喜怒哀乐好恶称作六志。所以,总起来我们把它称为情志。 这个时候的情志应该“若伏若匿”,伏也好,匿也好,都指的是藏。所以,这个时候的情志应该收藏一些,不要那么开放,不要那么显山露水。平常我们都劝人要开朗一些,但,这个时候则应该趋于内向。 三、适寒温 冬三月要“去寒就温”,这一点很重要,以上我们讨论的许多问题都要落实到这一点上。为什么要去寒就温呢?我们本来说过寒为冬气,寒为藏气,养藏不是应该更寒一些吗?这里为什么要去寒就温?其实这个并不矛盾。 大家都清楚,夏天我们不仅穿衬衣,而且穿短袖,女的还要穿什么一步裙,反正能暴露的都暴露无遗。这样的穿着不但为着凉爽,也是一个相应。因为天地在这个时候也在充分的显露,你看这时的白天特别长,大地能长出来的东西也都长出来了,与这个相应的穿着就是养长。 四、节动静 冬三月应该“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泄皮肤也就是皮肤的开泄。 大家知道,什么时候皮肤会开泄呢?当然是激烈活动的时候。皮肤开泄了,自然汗出,汗出多了,就会耗气伤阳使气亟夺。冬三月是阳气闭藏的时候,这个时候皮肤也应该相应的闭藏,不要做过多的开泄。 这就提示冬天的运动,冬天的活动应该避免像其他的时候一样,应该有它的特殊性。特别是喜欢运动锻炼的人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冬天的锻炼应该避免过多的开泄皮肤,应该多做静功,这样才能与冬相应,这样才有利于养藏。...

要想身体健康,营养均衡很重要,营养均衡是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所摄取的比例要均衡,这和咱们中医养生所说的“五味”不谋而合,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食物的性味不同,作用也不同,所以“五味”一个都不能少。 酸生肝 酸:中医讲“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乌梅、山萸肉、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苦生心 苦: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生心”,“苦味入心”。能泄、能燥、能坚阴。泄有通泄、降泄、清泄之意。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桔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如苦瓜,常吃能治疗水肿病。 甜入脾 甜:中医认为,甜入脾。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咸入肾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辣入肺 辣:中医认为,辣入肺。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味和利健康 因此,我们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要做到五味调和,一要浓淡适宜。二要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得宜,则饮食具有各种不同特色。三是在进食时,要做到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 味过的害处 《素问.痹论》认为远古时期,人们任意择食,导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黄帝内经》中指出:“多食咸,则脉凝位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即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使流行在血脉中的血瘀滞,甚至改变颜色;苦味的东西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的食品吃多了,会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的东西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甚至口唇翻起;多吃甜味食品,能使骨胳疼痛、头发脱落。以上都是因五味失和而影响机体健康的情况,从反面强调了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五味宜五脏 《素问·脏气法时论》对五味与五脏的相宜食物提出: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栗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挑食,就是不喜欢吃的食物多,挑着拣着吃。特别是小孩子普遍爱挑食,挑食就会摄入营养不全面,造成营养不良,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应该尽快改掉这种坏习惯,这样“五味”食物都能全面的摄入,对健康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