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17

糖尿病低血糖指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3.9mmol/L。患者初期出现头晕、虚汗、饥饿、情绪化、紧张焦虑、头疼等症状,严重低血糖会引起肌肉无力、复视、意识障碍、痉挛抽搐等,最终导致死亡。30%-40%的1型糖尿病患者每年遭受1-3次严重低血糖事件。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2%-10%死于低血糖。 夜间睡眠时人体对血糖调节能力降低,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夜间低血糖约占严重低血糖事件一半。除了盗汗、噩梦、醒后头晕易怒等症状外,夜间低血糖降低患者睡眠觉醒概率,威胁患者生命,十分危险。夜间低血糖导致的“睡眠死亡”是40岁以下1型糖尿病患者的首要致死事件之一。 此外,反复发生的低血糖让患者对降糖治疗产生抵触,这又增加了高血糖长期并发症的风险。 控制血糖要Hold住“底线” 约25%的1型糖尿病患者处于“低血糖察觉能力受损”( Impaired Awareness of Hypoglycemia, IAH)状态。糖尿病后期所有患者都有可能发生IAH。IAH糖尿病患者神经、生理和行为上对血糖降低不能及时察觉调整,Hold不住“底线”,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而频繁发作的低血糖又会加剧患者IAH状态,二者互相加强,恶性循环,导致低血糖发作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IAH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是其他患者的3-6倍。 幸运的是IAH状态可以“修复”——审慎地避免低血糖一段时间(最少2-3周)之后,察觉和调整低血糖能力会有所恢复,IAH状态一定程度被逆转。 牢记低血糖危险因素,保持血糖稳定 重新认识血糖管理的目标——不再单独瞄准“降糖”,而要同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保持血糖稳定是关键。 常见的低血糖危险因素有:未及时进食、夜间空腹、饮酒、运动过度。此外患者健身或减重后、合并肝肾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β受体阻滞剂会增强降糖药物效果,同时对交感神经的抑制可掩盖患者的低血糖反应,增加低血糖风险。 建议患者:和医生充分讨论自己的低血糖症状,调整降糖药物治疗方案;避免易引起低血糖的危险行为;随身携带葡萄糖补充剂或胰高血糖素急救包;和身边的亲友交流,告知严重低血糖处理措施。最新研究显示,更频繁地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能有效地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因此在必要且可负担的情况下,患者可以使用便携动态血糖监控仪等血糖监测设备。 联合国糖尿病日(11月14日)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是由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于1991年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使世界所有国家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和监测,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关心糖尿病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加强对糖尿病预防措施、治疗手段的研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

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人口期望寿命比1990年延长6.2岁,从65.3岁上升为71.5岁,但全球健康期望寿命仅从56.9岁增至62.3岁,长了5.4岁。专家指出,“期望寿命”是生命的长度,即能活多久;而“健康期望寿命”是生命的宽度,指健康生活的年数。后者落后于前者,意味着人们虽活得越来越长,但在一生中却有近10年时光难逃病痛的折磨。 受访专家: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 曾 强 中国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健康中国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周生来 防治慢性病成了新挑战 该研究由华盛顿大学牵头,分析了全球188个国家的调研数据。研究发现,日本、安道尔、冰岛等国健康期望寿命名列前茅,日本健康期望寿命高达73岁;莱索托、斯威士兰、中非共和国等国健康期望寿命居全球最低水平,莱索托健康期望寿命仅有42岁。研究人员表示,多数国家的健康期望寿命均在提高,比如尼加拉瓜、柬埔寨的健康期望寿命分别增长14.7年和13.9年;但受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健康意识等因素限制,南非、巴拉圭等国,健康期望寿命反而比20年前更短。 研究还分析了导致人类寿命缩短的10大因素,分别是:缺血性心脏病、下呼吸道感染、中风、腰背和颈部疼痛、交通事故、腹泻、慢性阻塞性肺病、新生儿早产并发症、艾滋病和疟疾。研究人员认为,近年来,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防控已见成效,婴儿死亡率也在明显下降,但防治慢性病和伤残却成了全球健康的新挑战。 不良习惯是健康杀手 2015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出,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相比新中国成立时人均寿命仅有35岁,60多年来,我国人均寿命几乎增加一倍。对此,周生来表示,经济水平的提升、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健康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传媒对健康知识的传播,这四方面促使人类活得越来越长。但“量”的增长并不代表“质”跟得上去。 2013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指出,北京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高达81岁,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18岁以上组居民的健康期望寿命仅为58岁,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可想而知。这意味着,很多国人的一生中会被各种疾病消耗20年甚至更多的生命年,情况不容乐观。 “基因把子弹推上膛,不良生活方式则扣动了扳机,成为健康杀手。”周生来认为,不良生活方式和慢性病是降低人们健康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慢性病在我国井喷式发展:我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我国还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约有1.39亿糖尿病患者。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缺乏锻炼、晚睡晚起等不良生活方式是患病之源。 虽然人们可通过药物与慢性病进行长期斗争,维持生命,但在曾强看来,这样的生命质量不高,不是健康的长寿。此外,健康期望寿命不高对家庭和国家来说也很不利。周生来指出,人生最后阶段将之前积累的财富全部花在治疗上,严重影响家庭幸福指数和个人梦想的实现;还会直接加重国家医疗负担,间接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 六个“关键”防未病 推动全民寿命保“质”增“量”,离不开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曾强表示,首先,政府应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对医疗预防的投入,真正负担起民众健康体检的开支;其次,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让民众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再次,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周生平也认为,政府应把精力放在医疗的“前端”,即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民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在健康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两位专家举例说,政策方面,英美等国由第三方保险公司出钱给全民做体检;法律方面,美国强制规定,在一些食品中加入叶酸,有效防控心血管病;教育方面,日本在小学阶段就开设“食育”课,传授孩子健康饮食之道。 曾强指出,对普通人来说,提高健康期望寿命的重点在于“防未病”,从而提高生命质量。以下六点尤为关键: 锻炼身体。每天应坚持至少30分钟锻炼,可根据年龄和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也可使用计步软件监测每天能量消耗,制定锻炼计划。 平衡膳食。每人每天要摄入充足的谷类、果蔬、肉类、奶类、豆类,特别是蔬菜,国人摄入严重不足,每天应吃够1斤。饮食中还要注意少油少盐,低糖低脂。 远离烟草。吸烟可导致自身多种疾病,还会使身边的家人遭受“二手烟”毒害,戒烟要趁早。 调节压力。沉重的精神压力可使免疫力下降,很多疾病便会乘虚而入。每个人都要保持良好心态,学会减压和劳逸结合。 定期体检。建议成人每年体检,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做些针对性的检查。体检后,要详细阅读体检报告,有病治病,没病防病。 传播健康。“度人先度己”,平时要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自己懂健康才能帮更多人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