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2月 2017

我们都知道一日三餐很重要,它是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础,如果我们要为健康加分,那科学饮食,合理搭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如果我们想把三餐的好处放大,那我们抓住饭后半个小时就尤为关键,如果能利用好这段时间做一些有益养生的事,那对我们的健康可谓事半功倍,相反,如果饭后做了不正确的事,就可能会发生一些危险,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那么,三餐后的半小时,究竟适合做什么呢? 早餐后半小时 早餐是能量的加油站,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而餐后的半小时,如果我们能利用好,那对我们的健康和养生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饭后做哪些事情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呢? 早餐后半小时 1、 吃点水果:水果是对早餐很好的补充,而众多水果中最佳的选择是猕猴桃和草莓,因为这两种水果的维生素含量非常丰富,而早晨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可以提神醒脑,保证我们一上午的工作效率。 2、敲打小腿外侧:早餐后敲打小腿外侧5分钟,有助延年益寿。因为这里有人体最重要的一个穴位——足三里,饭后拍打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所以早餐后敲打小腿外侧是我们养生的又一个秘诀。 午餐后半小时 午餐是我们的正餐,吃一小份午餐有助于我们恢复精力并为我们下午的工作做好准备。除此此外,吃午餐还能保持新陈代谢活跃。而午饭后半小时也是我们调整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关键时刻 1、打个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发现,中午打盹可以缓解压力、提高记忆力,即使只有十几分钟,效果也立竿见影。而午饭后半小时是我们调整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关键时刻,所以中老年朋友,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打个盹。 2、伸腰、踮脚尖、深呼吸。如果时间不允许,不能入睡,我们最好也让嗓子休息一下,特别是平时说话比较多的人。”美国有位科学家指出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伸伸腰、踮踮脚尖、做做深呼吸,都能提神醒脑。 晚饭后半小时 晚餐是我们忙碌一天后对自己最好的奖励,而晚餐后的时间也最为充裕,人们也喜欢在晚餐后安排很多的事情,但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晚餐后养生是有禁忌的,例如急于洗澡,急于泡脚,那晚餐后的半小时我们适合做些什么呢? 做点家务:这段时间不妨做点家务,比如洗碗或者整理房间,即可活动活动,又不会对我们的消化系统造成负担。...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诗经》里对美人的描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处于更年期这个特殊时期的女性,皮肤会有哪些变化?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更年期阶段“爱美”又有哪些妙招? 皮肤是雌激素的重要靶器官之一,毛发与皮下脂肪的分布均与雌激素作用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缺乏,更年期女性随之皮肤变薄,弹性逐渐消失,变得暗淡无光泽,甚至产生色斑、出现皱纹,尤其是面部、颈部、手、口周围及两眼外角等暴露处更加明显。另外,更年期女性的皮肤水分较年轻人减少,皮肤原有的两三亿个小汗腺到更年期后也逐渐萎缩,皮脂腺的分泌亦减少,影响皮肤湿度,因此更年期及老年期女性皮肤易干燥。 中医讲究“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皮肤、颜面的老化与人体五脏关系密切。脏腑安定、阴阳调和、气血流通,则容颜红润光泽。更年期女性通过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等方法有针对性地调理,不仅能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的不适症状,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美容养颜。 心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是指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将人体营养物质输送全身,而面部是血脉最为丰富的部位,心脏功能的盛衰都能从面部色泽表现出来。更年期女性若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光泽。可选用莲子肉、龙眼肉各20g炖汤食用,常服可养心补血,润肤红颜。 肝 肝藏血,主疏泄,能调节血流量,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平和,面部血流充足,则面色红润。若肝失疏泄,血行不畅,则见面色发青,或出现黄褐斑,伴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可以枸杞、菊花、玫瑰花各10g代茶饮,养肝明目,补血润肤。 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气血津液不足,不能营养颜面肌肤,表现出精神萎靡,面色淡白、萎黄无光泽。米仁赤豆红枣粥是不二之选,以赤小豆、薏苡仁各30g,大枣10枚,粳米100g,煮粥食用,可起到健脾益气、滋润皮肤的作用。 肺 肺主皮毛,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则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可食用百合粥:百合40g,粳米100克,冰糖适量,煮粥食用。对于各种发热症治愈后遗留的面容憔悴,长期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更年期妇女的面色无华,有较好的作用。 肾 肾藏精,肾精充盈,则气血旺盛,容貌不衰。肾中精气虚衰之时,人体肌肤可表现为容颜黑黯,鬓发斑白,齿摇发落,皱纹满面,未老先衰。以芝麻30g,核桃仁30g,粳米100g煮粥服食,能使皮肤变得洁白、莹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历代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成了热门歌谣,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本期让我们来看看四季轮回中的“中医智慧”。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内经》时代的“人与天地相应”开始,对于季节、昼夜、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作了很多论述,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相呼应的中医节气思想,影响并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治。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气候演变联系在一起,把太阳在轨道上每旋转15°为一个时段(对应一个节气),共分成24个时段,每时段相隔半个月,分别列到12个月中。 节气变化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人若不适应四时节气变化就很容易感受六淫病邪,继而发生恶寒发热等一系列疾病。如张仲景便在《金匮要略》中以雨水节气为例,列举了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这四种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认为四时节气的变化要保持一定的常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四时节气太过或不及都会对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导致疾病的产生。如唐代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尤为详细地记录了古代二十四节气异常时的常见病,“立春,当至不至,兵起,麦不行,疟病行;未当至而至多病燥疾。雨水,当至不至,旱,麦不熟,多病心痛;未当至而至,多病薨”等。 而现代研究表明,这种以自然节气变化作为疾病发生重要因素的理论确实成立。有研究肝炎发病的时间,通过病数整理和节气统计,发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后皆为肝炎发病高峰期,并且就全年各节气分析白露前后肝炎发病数逐渐增加至大寒前达到高峰。还有研究指出立春到清明,人体内的生物激素分泌正处于高峰期,易发生高血压 、女性月经失调和过敏性皮肤病等。 不同的节气中医治疗也有宜忌 在不同的节气天时条件下,中医治疗也有宜忌,因为人体在四时节气的转化中也会相应地作出阴阳变化,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可见古人早已提出了四时节气用药远寒远热的戒律,指出了治疗用药必须按四时节气寒热而制定。张仲景曾在人参白虎汤中特别提及:“此方在夏至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便是因为白虎汤过于寒凉,如在立秋后服用,会使机体又受寒邪侵袭,产生“呕利而腹痛”的病症。 四时二十四节气变化亦与人体病理变化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天寒日阴,则人之气血运行不畅,易生痛证,需以温通为法。因此,善补阳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都将有事半功倍之卓效。 中医诊断用药既要遵循“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时不可违”之旨,又要通晓因证达变之理,把四时节气的寒热与疾病的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证候性质确定寒或热的治疗大法,再结合四时节气的寒热恰当地选择方、药,使药能中病,又不致因用药不当而产生副作用。 顺应四时养生方能健康长寿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因此,《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善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为紧要。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 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日养生,静心安神以度之。中医养生最主要的原则是“治未病”,按现在语言可以理解为“养生保健”。我们不论用哪种方式方法,都离不开顺应时序。 中药采摘节气不同效能有别 对于药物的采摘,中医也非常注意节气的不同,皆因草药生于自然之中,与人一样“感天地之气以生”,但由于节气的不同,就会有温度、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同类中药质量在不同节气采摘效能也有所区别。 如东汉华佗治疗一黄痨病(肝炎)患者,以青蒿为主却无效,但于开春之时,用幼嫩新鲜的青蒿(茵陈)入药则有效,为此华佗还特别告诫:“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再以附子为例,唐朝就记载其质量与“采时收月”有关。现已研究表明,附子的冷浸液在立夏至秋分(5月~9月)可抑制心电传导,若在立冬至下年雨水(11月~2月)则不仅没有抑制作用,反而有强心作用。这正说明了药材的采摘必须与节气相适应。...

冬季又到了吃羊肉进补养生的好时机,在朋友圈经常看到晾晒各种羊肉涮锅、羊肉炖菜、羊肉汤养生美食,但你,吃对了吗? 新渔生物健康管理专家介绍,羊肉的味道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能够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等一切虚证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是羊肉虽好,但食用起来还是有禁忌的。 吃羊肉的好处 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能补体虚,祛寒冷,温补气血;益肾气,补形衰,开胃健力;补益产妇,通乳治带,助元阳,益精血。主治肾虚腰疼,阳痿精衰,形瘦怕冷,病后虚寒,产妇产后大虚或腹痛,产后出血,产后无乳或带下。羊肉淳浓温厚,暖肝脾而助生长,缓迫急而止疼痛,大补温气之剂也。 羊肉历来是民间冬季进补的重要食材之一。当体内有虚有寒时,不妨来一顿羊肉汤补一下。 吃羊肉的禁忌 羊肉并不是人人皆宜 羊肉虽是冬季良好的补益之品,但也有其适应证。患慢性病尤其是患肝病者不适合吃羊肉;口舌糜烂、眼睛红、口苦、烦躁、咽喉干痛、牙龈肿痛者表现为热证者不适合食用;腹泻者不适合食用;服中药者,若方中有半夏、石菖蒲等不适合羊肉。另外,高血压、肝阳旺盛的人也不宜多吃羊肉,否则容易引起头晕。 吃羊肉时忌喝茶 因为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吃完羊肉后马上饮茶,容易引发便秘。 不与西瓜等寒凉食物同食 吃羊肉不仅不能喝茶,也不可以吃西瓜,在冬季或许吃西瓜的频率比较低,但是在夏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王清贤认为,吃羊肉后再吃西瓜,这样会伤“正气”,人体健康情况下,正气足,才能发挥着保护机体建康的作用。当人体的正气虚时,六淫邪气入侵,人就会容易生病,当一个人的正气旺盛,就会与致病邪气相抗拒,就不会生病。同时因为羊肉性属大热,而西瓜性寒,属生冷食物,冷热积聚,不宜维护“正气盛”。 忌吃南瓜等辛温燥热之品 南瓜性属温热,和羊肉同属于温热的食物,所以不可以一起吃,同样的道理,在烹调羊肉时也应少放点辣椒、胡椒、生姜、丁香、茴香、醋等辛温燥热的调味品,以防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