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睡眠质量 Tag

在多数人认知里,睡觉就是简单的休息,实则不然,睡眠质量才是身体能否真正恢复的关键。近期,我国《健康数据科学》期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令人警醒:睡眠特征紊乱竟与172种疾病存在关联。这表明,只需我们日常适当调整睡眠习惯,健康状况就可能得到积极改善。 好觉的三大标准解析 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多家机构携手开展,研究数据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的88461名成年人,他们平均年龄61.97岁,平均随访时间达6.8年。研究系统剖析了睡眠“基础、节律、质量”三大维度共6项客观特征与363种疾病风险之间的复杂关系。 “基础”特征:涵盖夜间睡眠时长,即实际睡眠的小时数,以及入睡时间。 “节律”特征:包括相对振幅,反映昼夜之间活动水平的差异;还有日间稳定性,代表每天睡眠与觉醒节律的一致性。 “质量”特征:包含夜间觉醒次数,以及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长占卧床时长的比例)。 研究结果触目惊心,172种疾病与至少一项睡眠特征相关,共发现349组“睡眠特征 - 疾病”组合,像“睡眠短 - 高血压”“睡眠短 - 心衰”“睡眠短 - 超重肥胖”等。其中,老年体弱症、坏疽、肝硬化等42种疾病发病风险至少翻倍;122种疾病发病风险增加1.5倍,如呼吸衰竭、肋骨/胸骨/胸椎骨折。一些常见疾病的归因风险也相当高,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中,分别有37%、22%可归因于日间稳定性;近50%的肺源性心脏病、32%的肥胖症发病归因于相对振幅;甲状腺毒症发病中,30.45%可归因于入睡时间。 不过,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于逢春提醒,研究虽提供了客观参考指标,但生活中判断是否“睡好了”,还得结合可操作的简单标准,即“夜间状态”与“白天体感”。 夜间睡眠:入睡速度上,成年人从卧床准备睡觉到进入睡眠应少于30分钟,儿童少于20分钟,超时则属入睡困难;睡眠连续性方面,夜间觉醒次数不超过1次,醒来后10 - 15分钟内能再次入眠;睡眠质量看时长,要满足个体精力需求,通常成年人需6 - 8小时,儿童时间更长,如小学生应保证9 - 10小时,老年人约5 - 7小时。同时,睡眠深度也不容忽视,有睡眠监测功能的手环可作为参考,计算出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长/卧床时长),达到85%以上才算合格。 白天精力:于逢春强调,即便夜间指标达标,若白天昏沉,也不算好睡眠。高质量睡眠应保证次日精力充沛,警觉性、注意力正常,无焦虑烦躁等情绪波动,无乏力、肌肉酸痛等躯体不适,且无明显疲劳感。 别盲目纠结8小时睡眠 当下,越来越多人重视睡眠质量,尤其是睡眠时长,但不少人即便努力睡够8小时,白天仍精神萎靡。新研究指出,睡眠不必过于纠结时长,反而要关注一直被忽视的“节律”特征,它与83项疾病单独相关。这提示我们,相对振幅、日间稳定性应与睡眠时长受到同等重视。 睡眠的相对振幅高是健康标志之一,意味着白天足够兴奋以消耗精力,夜间能保持静止状态安然入睡。于逢春解释,白天充分运动可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5羟色胺(夜间会代谢为褪黑素)、多巴胺分泌,既助眠又改善情绪;夜间入睡更平静,机体可得到充分恢复。 入睡、觉醒时间点建议长期保持一致,当每天都在相同时间入睡、醒来,身体会自动调整到最佳休息状态,更快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实现恢复体力、巩固记忆、排出大脑代谢废物。由于褪黑素在晚上11点至次日7点进入分泌高峰,入睡时间尽量在11点前,这样更容易入睡。 三类不良睡眠习惯危害大 有三类不良睡眠习惯最为突出。 频繁熬夜:人体器官有24小时固定节律,肝脏需在深睡眠中解毒修复,熬夜迫使它“加班”,即便次日补觉,也错过修复“最佳窗口期”,只能弥补时长,无法挽回质量。研究显示,入睡时间晚于00:30者,肝纤维化/肝硬化风险升高2.57倍。而且,熬夜会增加人工照明暴露,还可能额外摄入食物。 节律紊乱:研究显示,睡眠的“节律”特征是紊乱“重灾区”。突然晚睡或晚起2小时、整天躺在床上不活动,与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相关。其中,昼夜活动差异最小的人群,老年体弱症风险是最高人群的3.36倍;每日入睡、觉醒一致性最差的人,坏疽风险增加2.61倍。 假长睡眠:研究中的自我报告“长睡眠”(超过9小时)者中,21.67%的人实际睡眠不足6小时。这类“假长睡眠”会使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54%、抑郁症风险增加79% 。真正睡足8小时的人群,这些疾病风险并未显著升高。研究人员认为,既往“长睡眠有害”的研究结论可能被高估,不排除“假长睡眠”的误导。 不同人群的“助眠方案” 不良睡眠会带来多重健康风险,改善整体睡眠质量是关键,但需“因人而异”。 上班族:问题多源于睡前信息过载、蓝光刺激、焦虑。建议开启“数字宵禁”,保证睡前1小时不碰电子设备,必要时开启“夜间模式”并调暗屏幕亮度;打造“安眠仪式”,给大脑“下班信号”,如把手机放在客厅固定位置充电、对手机说“明天再见”;也可用“低刺激”的纸质书阅读、白噪音或外语有声书替代刷电子屏;睡前记录次日待办事项,明确今日已结束、明日需完成的事,减少工作相关的睡前焦虑。 老年人:痛点集中在昼夜节律紊乱、睡眠片段化、日间活动不足。白天,老年人要积极活动,可在上午9 - 11点去户外快走或打太极拳3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每天或每隔一天和好友、邻居下棋,参与广场舞,或和子女一起买菜,既能满足情绪需求又可助眠。老年人觉少,不必强求8小时,可尝试“分段睡眠”,午间小睡20 - 30分钟,且保证在下午3点前结束,以免影响晚间睡眠。若夜间醒后超20分钟无睡意,不要强迫入睡,可起身去客厅听轻音乐,只打开亮度不高的小夜灯,等有困意再回去睡觉,打破“床 = 失眠”的焦虑联想。 慢病患者:睡眠问题多源于症状干扰、用药影响。日常可记录“睡眠 - 用药 - 症状日志”,包括睡眠时长、夜间觉醒次数及原因(如夜尿、疼痛)、睡前饮食/用药情况、次日精力状态,供医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如将利尿剂改至上午服用。排除疾病影响后,患者可针对频发问题进行生活改善,如夜尿多的人白天集中饮水,睡前2小时不饮水并排空膀胱,少吃冬瓜等利尿食物;夜间频发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若睡前血糖小于6.1毫摩尔/升,可补充1片全麦面包、1杯无糖牛奶,同时在床头备上糖果、饼干、糖水等应急食品;疼痛者睡前可热敷不适部位,配合冥想转移注意力。...

你每天几点能够入睡?如果回答是23:00之前,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已经击败了大多数人。如果你从未遭遇过失眠困扰,那你就是“人中龙凤”。 日前公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居民整体睡眠质量欠佳,“00后”入睡困难…… 居民日平均睡眠不足7小时 16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在北京发布世界睡眠日中国年度主题——“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并启动全国大型睡眠科普活动,《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也同步发布。 这份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平均在零点后入睡,夜间睡眠时长普遍偏短。平均夜间清醒次数不多,但总体睡眠得分为75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另外,28%的人群夜间睡眠时长不超过6小时,64%的人睡眠质量欠佳(<80分),其中睡眠质量较差(<70分)的人群占比22%。 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睡眠困扰,主要的睡眠困扰有:夜醒/早醒、入睡困难、夜间如厕。另外报告还提到,被调查对象中,失眠问题不容乐观,59%的人存在失眠症状,完全无睡眠障碍人群仅占19%。 “00后”入睡困难,大学生“沉迷”手机 本次发布的调查结果还显示,仅有29%的被调查人群在23:00前入睡,47%的人群在零点后入睡,13%的人群在凌晨2:00后入睡。这其中,“00后”平均入睡时间为00:33,“70前”入睡时间为23:02。 “70前”及“70后”的已退休人员常被夜醒/早醒、夜间如厕困扰,“0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则困扰于入睡困难。 针对大学生群体,调查显示,5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且有51%的人在零点后入睡,更有19%的人入睡超过凌晨2:00。 另外,上班族群体在非工作日夜间睡眠往往更充足,比工作日平均多睡33分钟,入睡、觉醒时间也会比工作日晚一点,而大学生非工作日的入睡、觉醒时间会比上班族更晚。 饮酒频次越高,睡眠质量越低 本次发布的报告还揭示了睡眠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数据显示,热爱运动的人群(月运动频次>=10次)偏向于早睡早起,平均23:56入睡,7:26觉醒,比月运动频次<=3次的人群的夜间睡眠时长少将近14分钟。 饮酒人群比不饮酒人群平均每晚少睡27分钟。饮酒频次越高,睡眠质量越低,每周饮酒大于7次的人群比从不饮酒人群,睡眠得分低4分。 另外,随着BMI(体重指数)的增大,睡眠得分大于80分的人群比例逐渐减少。当BMI大于等于28时,只有21%的人群睡眠得分大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