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17

渴了才想起喝水,饭后点一支烟,上了饭桌必须有酒……在美国《时尚健康》杂志中国版刊出的“8大夺命饮食恶习”中,这些常见的习惯赫然在列。也许有人会问:这些习惯真有那么可怕吗?记者采访多位权威专家,告诉你这些习惯究竟“坏”在哪儿。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杨力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 洪昭光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江用文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 于康 黑龙江省健康管理学会委员 徐伟 广西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马力平 1 不渴不喝水 水不仅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还是人体排毒的工具。国内一项调查显示,七成人都是发觉渴了才喝水,殊不知当你感到口渴时,身体至少已流失了1%的水分。 喝水不是为了解渴,而是要让其参与新陈代谢。长时间缺水会增加血液黏稠度,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对肾脏损害也很大。而且,越不及时补水,喝水的欲望就会越低,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干旱”。 因此,不管渴不渴都要充分补水,成年人一般每天至少要喝1200毫升水。晨起后空腹喝杯温开水能稀释血液;饭后半小时内不要喝水,否则会稀释唾液和胃液,影响消化;睡前不能喝太多水,因为频繁起夜会影响睡眠。 2 不重视主食 曾经,米饭、面条、馒头都是人们餐桌上顿顿不离的主食,可生活好了,这些食物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很多人为了减肥甚至拿水果充当主食。美国营养学家研究显示,主食吃得少,坏胆固醇会增高,患心脏病的风险就更大。 而中国传统医学更强调“五谷为养”,主食摄入不足,容易导致气血亏虚、肾气不足。以水果当主食,极易造成营养不良和营养不均。 马力平建议,应保证膳食中谷物等主食提供每天所需能量的50%~60%。成年人一天约需2000千卡热量,其中源于主食的应不少于1000千卡,三餐分配比例最好是4:3:3或4:4:2,如早上吃两个包子、一碗粥,中午吃碗面条,晚上吃一小碗米饭加块红薯,就较合理。 3 餐后点支烟 老百姓常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其实,医学研究表明,进食后立即吸烟对健康极为不利。饭后抽烟的危害比平时抽烟要大10倍。这是因为人进食后,消化系统立刻全面运动起来,人体胃肠蠕动十分频繁,血液循环加快,全身毛孔也都张开。 这时吸烟,肺部和全身组织吸收烟雾的力度加强,烟雾中有害物质会强烈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因此,公共场所和家里要全面禁烟,瘾大的烟民如实在难熬,也要将吸烟时间定在饭后半小时。 4 顿顿无酒不欢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论亲朋欢聚,还是工作应酬,都少不了酒来助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60种疾病都和饮酒有关,酒精引起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烟草。 美国研究发现,长期喝酒,全身器官都跟着遭殃:从肝脏、肠胃、胰腺,到大脑、心脏、骨骼、耳朵和眼睛,无一幸免,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最可怕的是,过量饮酒还会引发癌症。食道癌、胃癌等癌症最易盯上爱喝酒的人。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酒,越少越好”。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纯酒精量不应超过20克,女性应更少一些,用“饮酒量×酒精浓度×0.8”这个公式就能算出酒精摄入量。如实在不能避免饮酒,也最好不要空腹喝酒,喝前可吃些含淀粉和高蛋白的食物,如面包等。 5 饭后喝浓茶 很多中国人有饭后饮茶的习惯,实际上,这给健康埋下隐患。饭后马上喝茶,茶叶中的茶多酚容易与食物中的铁质、蛋白质等产生络合反应,从而影响人体对铁质和蛋白质的吸收。 有关实验表明,饭后饮用15克茶叶冲泡的茶水,会使食物中铁的吸收量降低50%。 江用文表示,饭前空腹喝茶、吃饭过程中喝茶,也都不利于消化。饭后如果口渴可以喝点白开水代替。如果要喝茶,最好饭后1小时来杯淡茶。 6 晚上吃大餐 忙碌了一天,现代人往往把晚餐作为正餐来好好犒劳自己。殊不知,这样百害而无一利。晚餐吃得过多,多余热量合成脂肪储存在体内,会使人发胖,有时再加上饮酒过多,很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人可能在睡眠中休克。 而且,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大脑相应部位的细胞活跃,睡觉时会诱发各种噩梦。此外,长期晚餐吃得过饱,且餐后不运动直接休息,可能诱发肠癌,更是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诱因。 因此,晚餐要尽量早吃;其次,要减少肉食;再次,应控制进食量,晚餐摄入热量不应超过全天摄入的30%;最后,晚饭半小时后可散步消食。 7 漏掉早餐 很多人因起床晚、怕麻烦、赶时间等原因,“牺牲”掉早餐。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胰岛素水平更高,久而久之易患糖尿病。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表明,常不吃早餐会增加患心脏病风险。于康表示,漏掉早餐也会降低工作效率。另外,还易引起皮肤干燥、起皱和贫血,诱发消化道疾病。 长期不吃早餐,甚至会使胆固醇增高,易患上胆结石。因此,无论多忙,早餐不能省。建议大家最好在早上7~8点吃早餐。如果吃太早,会干扰胃肠的休息。另外,早饭种类要少而精。 8 狼吞虎咽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中国人的吃饭速度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一项调查显示,4000多人中有近九成吃顿饭只花十多分钟,一口饭就嚼两三下。 日本大阪大学研究发现,吃饭速度快会导致肥胖几率翻倍;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则指出,如果咀嚼不细,粗糙的食物会增加胃的负担。吃饭太快,不仅对食道带来损害,还可能造成消化代谢功能紊乱,引起便秘、发胖。高血糖患者吃饭太快则有加重病情的危险。 因此,每顿饭至少吃15分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能增加咀嚼时间。此外,每口饭的咀嚼速度也要放慢,一口嚼20次以上为宜。...

一年有四季,人生亦如此。《黄帝内经》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即是说,人体应顺从四季阴阳寒暑的规律,才能健康长寿。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萍表示,健康管理是一项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行为,若将88岁作为平均寿命,除以4,各年龄段恰好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想要获得身心健康,就要顺从人生的“春夏秋冬”。 受访专家: 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韩 萍 打好一生的底子 春归大地,正是动植物生长最快的时节。0岁到22岁这一年龄段,也是人生的上升期。从婴幼儿的懵懂,到迈入成年的门槛,这是身体成长速度最快、心智发育变化最大的“季节”。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营养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注意饮食,将直接影响或阻碍正常发育,甚至使体型和容貌都会受到损害。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营养不良已经非常少见。饮食过于精细、零食不间断等问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儿。《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7岁以上肥胖儿童人数高达3496万之多。 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是生长发育的飞跃时期,身体内分泌活跃,代谢旺盛,是少年脏腑功能最佳时期。但因为课业繁重,学生族普遍牺牲运动和睡眠时间来提高分数。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青少年体育活动量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数据显示,00后也已经超过90后、60后,成为熬夜主力军,占比高达45.7%。 在人生春季,家长有义务学习健康知识,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并让这种好的习惯贯穿一生。合理搭配荤素,多吃果蔬、鱼类、禽类,吃好早餐,少吃零食,尽量选择新鲜、低能量、低脂的食物,比如豆制品,乳制品等。每天保证1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多到户外晒太阳,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 不要过度透支身体 夏季葱茏,23岁到44岁的青壮年褪去了少年的懵懂青涩,进入了心智成熟、精力旺盛的人生“夏季”。 这一年龄段的人,往往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上克服万难,职场上摸爬滚打。虽然精力充沛,但不时身体也会拉响警报。《2016北京白领健康白皮书》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上班族不运动,每周加班超过5小时,颈椎病、肥胖、慢性咽炎等成为京城白领最常见的慢性病。近些年,因熬夜、加班猝死事件时有发生,罹患绝症的也不少见。 被称为“三明治”的青壮年除了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婚姻和工作等压力,大约一半的青壮年深感抑郁,加上失业、离婚等重大生活变故都容易导致身心疾病。吸烟、酗酒、熬夜、饮食不规律等恶习都在侵蚀青壮年健康,一项数十万职场人健康调查发现,中年人恶性肿瘤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 青壮年也应关心自己,不要认为自己年轻就“挥霍”健康。坚持每年体检一次,努力做到“四十指标都正常”。积极锻炼,减少久坐;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培养兴趣爱好,减少不必要的交际和应酬;注意排解压力,不要自己硬抗;及时发现身体不适,尽早诊断治疗,防微杜渐,调整生活方式。 平稳过渡防抑郁 秋收金黄,45岁到66岁,提醒着人们收起夏季的蓬勃旺盛,以稳定的心绪应对秋季的肃杀之气。“秋季”是一个转折点,要学会让身心平稳过渡。 中年人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肌肉量流失,骨密度下降,逐步进入更年期,迈向老年阶段。对于中年女性来说,激素变化、潮热等绝经前的变化会导致睡眠困难、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等症状。离退休也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很多人因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产生焦虑等心理障碍,往往容易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研究显示,社会支持有助于防止或缓解中年抑郁。与朋友保持联系的中老年人健康指数高,患病风险低。可以多做一些让自己感觉舒服的事情,比如,去健身房做瑜伽或深呼吸等运动,和朋友一起外出旅游等。 关注自己患慢病的风险,每年参加一次体检。如发现血压、血糖高了,尽早干预,争取“六十以前不生病”。减少应酬,戒烟限酒,饮食多样,适当节食,防止营养过剩导致肥胖。适当退居职场二线,不要透支身体带病工作。提早规划退休生活,可以学习新技巧、参加培训班、积极锻炼。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与远距离朋友网上视频聊天也是排解孤独的很好选择。 管住慢病安度晚年 秋收冬藏,步入老年后,所有的器官都在发生功能性退化,人体代谢相对缓慢,各种疾病也陆续找上门。2014年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北京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显示,18岁组人群的健康期望寿命只有58.17岁。也就是说,在整个“冬季”,大多数老人都会在疾病和不健康的状态下度过,带病生存成为一种常态。67岁到88岁,要避免操劳,管好慢病,并非易事。 这一时期,根据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可将其分为三类老人:A类老人没有疾病,充满健康活力;B类老人基本生活能自理,但有慢性病,经常看医生;C类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不起,需要照护。对于A类老人,重点要防慢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B类老人要将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控制达标范围内,如虽然血压高,但通过服药、调整生活方式后,能合理控制,不会引起并发症。C类老人也要遵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方案,争取早日康复,转为B类老人。 进入人生“冬季”,老人要警惕心血管、骨骼、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健康问题。如60岁后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达39%,死亡率也急剧上升。50岁以上中老年人每年因骨质疏松导致约37万起骨折事件,60岁后发生率急剧升高。调查显示,中老年轻度认知功能异常患病率比十年前增加85%。 饮食上,少吃大鱼大肉,多补充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等高钙食物,避免心血管问题和骨质疏松的发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少爬山、爬楼梯,保护好膝关节。降低和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应避免情绪紧张激动,多参加社交活动,建立朋友圈,丰富晚年生活。...